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众多的创新人才,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就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批改,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的最重要的基础性环节,不能等闲视之。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写作水平和批改能力成了当务之急。笔者觉得认真向叶圣陶学习作文批改是一条便捷而有效的途径。
向叶圣陶学习什么呢?笔者以为,学习叶圣陶作文批改的态度、原则和方法这三方面是不能或缺的,下面着重谈谈叶圣陶批改作文的方法。
第一,启发诱导,以发挥学生思维主动性
叶圣陶认为,“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作文批改的启发诱导“最有效的办法是当面改”。当然,面改可以提起笔来就改,但是,“最好与学生共同念文稿,与学生商量着改。遇到需要改的地方就顿住,向学生提出些问题,如‘这儿怎么样’,‘这儿说清楚了没有’之类,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学生经过点醒,本来忽略的地方注意了,他动脑筋了脑筋动过之后,可能的情形有二。一是他悟出来了,原稿写得不对,该怎样才对。哪个不对哪个对由他自己悟出,印象当然最深刻。二是他动过脑筋还是不明白,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儿向他提问题,这时候他感到异常困惑,在这异常困惑的时候听老师的改正,也将会终身忘不了。”此为启发式之一:点醒。
与学生商量的当儿,必须把问题扣准,原因辨明。例如,某一段为什么不好,所以要改,某一句为什么不通顺,所以要改。而要处处能扣准,处处能辨明,哪怕一个“的”字、一个“了”字,增删全有交代;哪怕一个句号、一个逗号,改动全有理由。此为启发式之二:商量。
第二,先通篇阅读,以求批改的针对性
叶圣陶认为,评改一篇文章,实质上是一种研究,既是研究,就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好不要提起笔来就改,而应该先通篇看几遍,既要从大体上看,还要从细节上看:考虑内容正确不正确,完满不完满,选材适当不适当,结构严密不严密:语言切当不切当。这样,评改才能有针对性:哪里不正确,该换个说法;哪里不完满,该添补些什么;哪些材料用不着,该去掉;哪些材料有必要,该补上;哪里的结构不严密,该怎么样安排才严密。总之,这些都是主要的事项,一定要考虑得十分周到。开头就改动字词语句,这不是个好办法。所有字词语句都是为全篇的中心意思服务的,不先考虑中心意思而先考虑个别语句,这就是先枝节而后根本,不适当。总之,“无论自己起的文稿或是讨论别人起的文稿,都要先看全篇,从内容、选材、结构等方面考虑,这些方面都有数了,就在增删移动的同时,考虑字词语句”。
第三,不光看,更要念,以求发现问题的准确性
“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上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正是修改的办法。“念下去顺当,就因为语言流畅妥帖,而语言流畅妥帖,也就是意思流畅妥帖。反过来,念下去不顺当,比如语言有这样那样的疙瘩,而语言的任何疙瘩也就是意思上的疙瘩。写东西表达意思,本来跟说一番话情形相同,所不同的仅仅在于说话用嘴,写东西用笔。因此,用念的办法——也就是用说话的办法来检验写成的稿子,最为方便而且有效。”
第四,多就少改,激励学生自信心
批改作文,叶圣陶一贯主张要“多就少改”。他说:“批改要尽量尊重原作,能不改的就不改。应该尊重别人的意思。凡是说得正确的,表达得明白的,就不动它。”其实,早在1911年发表的《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他已明确指出并详加论证:“其意义不谬误而尚有不完全之处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意义不完,乃由于学生识力之未至。而非由于推理之谬误。……己意既达,人亦共喻,虽不凝练高古何害?苟字句可通,此徒见而必易之以同意异构之字句,此殊足减学生之兴味及精究心。况凝练高古,厥义虚玄,以此责之,徒使生神秘之感。是以批改只应注意于谬误之推理,不通之字句。外此之事,不妨于发还时评论及之。如某处意义有未完之处,补八如何如何一层,则较完整而周密:某处字句有粗疏之嫌,倘作如何如何说法,则较精当而经济。如是,既重视学生精究之心,亦不失教者辅导之旨矣。”
第五,面批面改,提高师生共改的亲和力
叶圣陶一直认为,批改最好的办法是面批。“叫学生站在身边,与学生商量,共同商定该怎么改。这样老师真是在辅导地位,给学生尽力了,学生有不懂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随时提出,随时解决。这样学生的进步将月异而岁不同,那是必然的事。”
第六,鼓励自改,培养学生批改的主动性
叶圣陶认为,空谈该怎么写,是无济于事的。“凡是能力,总得在实践中锻炼。”训练越多越好,但是只管练习,不给批改,学生不易提高。而要求篇篇精批细改,显然难以办到。为此,叶圣陶建议换个方法:“或者教师只指出习作的主要缺点,让学生自己修改;或者每回作文挑出一两篇来,在课堂上跟全班同学一同讨论修改;或者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回作文在小组中相互提意见,有教师指导进行修改。”这样,老师精批细改就是“举一隅”,鼓励和组织学生“自改”,就是“反三”。这当儿老师也可以随时启发指点,而学生批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同样要发现问题,斟酌批改,获得妥帖的处理和透彻的理解。只要师生都认真,同样能取得好的效果,久而久之就可以不依靠旁人而自己主动写作和批改了。
第七,以身作则,发挥批改的示范效应
叶圣陶特别强调:“教师的改笔,批语,评语,要力求没有毛病,标点要用得正确,字要写得工整。这种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以身作则,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榜样,最为有效的教育。反之,如果老师本身多语病,字迹潦草,就必然失去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怎样向叶圣陶学习?
第一,切实观摩叶圣陶典范的批改样本,这里推荐《叶圣陶集》(15卷)和《叶圣陶中小学生作文批改举例》两本专著,先是普遍阅读,然后选取其中批改范例,细细斟酌推敲,如《南京路上好八连》,不要先直接看叶圣陶的改笔,应该对文中标有序号前的文字认真思考,看看这句子存在什么问题、该怎样修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然后,看叶圣陶是怎样修改的、怎样说明的。前后一比较,可以发现自己的是非得失,这样提高就更快。另外,《谈一篇作文的批改》一文,先由张志公先生改过,再由叶圣陶先生评改,对比着阅读,可以获得不少启迪,发现其中的学问:如何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何贯彻以学生为本,以赞扬为主;如何体现具体性和启发性原则,怎样批改才算准确、适当……
第二,认真落实叶圣陶倡导的“三根本”“两下水”。“三根本”指:作文教学(包括批改),“根本在乎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老师的实践是根本”,“老师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是根本”。“两下水”指:老师在写作和读书方面都要“下水”,切实提高自身的读写水平,不能自己不下水,光站在岸上指指点点。可见,语文老师的阅读与练笔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老师的阅读,不能只是一般地看看,了解个情节,而应该以批判和鉴赏的眼光仔细研究。其实,备课就是研究,既是阅读,又是写作。备课不要一开始就看教学参考书,照抄照搬,而应该先独立思考,深入研究教材,有独立的见解和体验,后写成文章。可以说,“两下水”是“三根本”的前提和保证。
第三,系统学习和掌握汉语语法、修辞理论以及逻辑知识。以此为据,衡量学生作文的语言,凡是不符合上述规律的思路不顺畅、语言不精练不适当都是语病,就要加以改正,并以此为准,说明修改的原因。我们从叶圣陶的改笔中发现学生作文必须批改的种种语病——修辞方面:突兀,多余,累赘,用词不当,意义含混,形容过分,浅薄的套话:语法方面:搭配不当,缺少主语,意义不完足,不合语法,标点运用不当,不合汉语的习惯;逻辑方面:不切实际,不合事理,意思与细节不协调,意义不顺,与心情不合等。因此,我们不能够一味地注意批改方法,而忽视扎扎实实打基础。
第四,在作文批改方面,既学习叶圣陶,又发展叶圣陶;可以多多利用先进的媒体,师生在网上互改互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交流发表的能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写日记,发稿件,编杂志,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才能,让教师自身专业水平获得提升,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向叶圣陶学习什么呢?笔者以为,学习叶圣陶作文批改的态度、原则和方法这三方面是不能或缺的,下面着重谈谈叶圣陶批改作文的方法。
第一,启发诱导,以发挥学生思维主动性
叶圣陶认为,“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作文批改的启发诱导“最有效的办法是当面改”。当然,面改可以提起笔来就改,但是,“最好与学生共同念文稿,与学生商量着改。遇到需要改的地方就顿住,向学生提出些问题,如‘这儿怎么样’,‘这儿说清楚了没有’之类,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学生经过点醒,本来忽略的地方注意了,他动脑筋了脑筋动过之后,可能的情形有二。一是他悟出来了,原稿写得不对,该怎样才对。哪个不对哪个对由他自己悟出,印象当然最深刻。二是他动过脑筋还是不明白,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儿向他提问题,这时候他感到异常困惑,在这异常困惑的时候听老师的改正,也将会终身忘不了。”此为启发式之一:点醒。
与学生商量的当儿,必须把问题扣准,原因辨明。例如,某一段为什么不好,所以要改,某一句为什么不通顺,所以要改。而要处处能扣准,处处能辨明,哪怕一个“的”字、一个“了”字,增删全有交代;哪怕一个句号、一个逗号,改动全有理由。此为启发式之二:商量。
第二,先通篇阅读,以求批改的针对性
叶圣陶认为,评改一篇文章,实质上是一种研究,既是研究,就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好不要提起笔来就改,而应该先通篇看几遍,既要从大体上看,还要从细节上看:考虑内容正确不正确,完满不完满,选材适当不适当,结构严密不严密:语言切当不切当。这样,评改才能有针对性:哪里不正确,该换个说法;哪里不完满,该添补些什么;哪些材料用不着,该去掉;哪些材料有必要,该补上;哪里的结构不严密,该怎么样安排才严密。总之,这些都是主要的事项,一定要考虑得十分周到。开头就改动字词语句,这不是个好办法。所有字词语句都是为全篇的中心意思服务的,不先考虑中心意思而先考虑个别语句,这就是先枝节而后根本,不适当。总之,“无论自己起的文稿或是讨论别人起的文稿,都要先看全篇,从内容、选材、结构等方面考虑,这些方面都有数了,就在增删移动的同时,考虑字词语句”。
第三,不光看,更要念,以求发现问题的准确性
“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上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正是修改的办法。“念下去顺当,就因为语言流畅妥帖,而语言流畅妥帖,也就是意思流畅妥帖。反过来,念下去不顺当,比如语言有这样那样的疙瘩,而语言的任何疙瘩也就是意思上的疙瘩。写东西表达意思,本来跟说一番话情形相同,所不同的仅仅在于说话用嘴,写东西用笔。因此,用念的办法——也就是用说话的办法来检验写成的稿子,最为方便而且有效。”
第四,多就少改,激励学生自信心
批改作文,叶圣陶一贯主张要“多就少改”。他说:“批改要尽量尊重原作,能不改的就不改。应该尊重别人的意思。凡是说得正确的,表达得明白的,就不动它。”其实,早在1911年发表的《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他已明确指出并详加论证:“其意义不谬误而尚有不完全之处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意义不完,乃由于学生识力之未至。而非由于推理之谬误。……己意既达,人亦共喻,虽不凝练高古何害?苟字句可通,此徒见而必易之以同意异构之字句,此殊足减学生之兴味及精究心。况凝练高古,厥义虚玄,以此责之,徒使生神秘之感。是以批改只应注意于谬误之推理,不通之字句。外此之事,不妨于发还时评论及之。如某处意义有未完之处,补八如何如何一层,则较完整而周密:某处字句有粗疏之嫌,倘作如何如何说法,则较精当而经济。如是,既重视学生精究之心,亦不失教者辅导之旨矣。”
第五,面批面改,提高师生共改的亲和力
叶圣陶一直认为,批改最好的办法是面批。“叫学生站在身边,与学生商量,共同商定该怎么改。这样老师真是在辅导地位,给学生尽力了,学生有不懂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随时提出,随时解决。这样学生的进步将月异而岁不同,那是必然的事。”
第六,鼓励自改,培养学生批改的主动性
叶圣陶认为,空谈该怎么写,是无济于事的。“凡是能力,总得在实践中锻炼。”训练越多越好,但是只管练习,不给批改,学生不易提高。而要求篇篇精批细改,显然难以办到。为此,叶圣陶建议换个方法:“或者教师只指出习作的主要缺点,让学生自己修改;或者每回作文挑出一两篇来,在课堂上跟全班同学一同讨论修改;或者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回作文在小组中相互提意见,有教师指导进行修改。”这样,老师精批细改就是“举一隅”,鼓励和组织学生“自改”,就是“反三”。这当儿老师也可以随时启发指点,而学生批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同样要发现问题,斟酌批改,获得妥帖的处理和透彻的理解。只要师生都认真,同样能取得好的效果,久而久之就可以不依靠旁人而自己主动写作和批改了。
第七,以身作则,发挥批改的示范效应
叶圣陶特别强调:“教师的改笔,批语,评语,要力求没有毛病,标点要用得正确,字要写得工整。这种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以身作则,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榜样,最为有效的教育。反之,如果老师本身多语病,字迹潦草,就必然失去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怎样向叶圣陶学习?
第一,切实观摩叶圣陶典范的批改样本,这里推荐《叶圣陶集》(15卷)和《叶圣陶中小学生作文批改举例》两本专著,先是普遍阅读,然后选取其中批改范例,细细斟酌推敲,如《南京路上好八连》,不要先直接看叶圣陶的改笔,应该对文中标有序号前的文字认真思考,看看这句子存在什么问题、该怎样修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然后,看叶圣陶是怎样修改的、怎样说明的。前后一比较,可以发现自己的是非得失,这样提高就更快。另外,《谈一篇作文的批改》一文,先由张志公先生改过,再由叶圣陶先生评改,对比着阅读,可以获得不少启迪,发现其中的学问:如何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何贯彻以学生为本,以赞扬为主;如何体现具体性和启发性原则,怎样批改才算准确、适当……
第二,认真落实叶圣陶倡导的“三根本”“两下水”。“三根本”指:作文教学(包括批改),“根本在乎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老师的实践是根本”,“老师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是根本”。“两下水”指:老师在写作和读书方面都要“下水”,切实提高自身的读写水平,不能自己不下水,光站在岸上指指点点。可见,语文老师的阅读与练笔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老师的阅读,不能只是一般地看看,了解个情节,而应该以批判和鉴赏的眼光仔细研究。其实,备课就是研究,既是阅读,又是写作。备课不要一开始就看教学参考书,照抄照搬,而应该先独立思考,深入研究教材,有独立的见解和体验,后写成文章。可以说,“两下水”是“三根本”的前提和保证。
第三,系统学习和掌握汉语语法、修辞理论以及逻辑知识。以此为据,衡量学生作文的语言,凡是不符合上述规律的思路不顺畅、语言不精练不适当都是语病,就要加以改正,并以此为准,说明修改的原因。我们从叶圣陶的改笔中发现学生作文必须批改的种种语病——修辞方面:突兀,多余,累赘,用词不当,意义含混,形容过分,浅薄的套话:语法方面:搭配不当,缺少主语,意义不完足,不合语法,标点运用不当,不合汉语的习惯;逻辑方面:不切实际,不合事理,意思与细节不协调,意义不顺,与心情不合等。因此,我们不能够一味地注意批改方法,而忽视扎扎实实打基础。
第四,在作文批改方面,既学习叶圣陶,又发展叶圣陶;可以多多利用先进的媒体,师生在网上互改互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交流发表的能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写日记,发稿件,编杂志,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才能,让教师自身专业水平获得提升,真正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