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阳泉郊区职业高级中学校 阳泉 045000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笔者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间平等的交流及分享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充分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及学习的幸福,分享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尊重 平等 互动 分享 成功
Interactive teaching------Praise the education idea which is based on students
Li Xinhua
【Abstract】It is emphasized in the new course standard, the teaching course should be one course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exchange each other, interact actively and develop mutually. The writer has made a discussion on the “interaction-type” teaching mode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exchange and share equally in teaching practice. Each of students has the chance to make a special sound to show the crash of ideas, to feel the happiness of the spirit encounter and learning and share the experience of success.
【Keywords】Respect Equality Interaction Enjoyment Success
現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不是真空场所,它充满着无形的但又是最敏感的人为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就我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促进师生“互动式”教学谈几点看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讨论、发挥,保证学生能在教师精心设置的教学情景中轻松获得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时,我组织学生就“如何评价李鸿章?”展开讨论。近代史上的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签订卖国条约,兴办洋务运动,探索中国近代化。我告诉学生,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异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我还介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一段论及李鸿章的话:“不才读中国近代史数十年,深感近代中国堪称为‘外交家’者,只李鸿章、周恩来两人。李鸿章在一个腐烂而瘫痪了的帝国体制之内,‘与妇人孺子共事’,受制太多而难展所长,终以悲剧人物收场。李鸿章办‘外交’而受制于‘内交’,夫复何言!”同时,我还把自己课外阅读的心得拿来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在一种和谐、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有了张扬的空间,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探究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和学生平等交流过程中,师生达成共识:要坚持实事求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不苛求前人,也不溢美前人。这样教师“不但把自己列入受教育的行列中,而且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象,处于“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和教学的结果。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问题推动学生学习。“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思维的这一特征,开展教学活动。”[2]如,我在讲授《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先让学生熟悉教材,然后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讨论教材,提出问题:
①五世纪前期,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当时北魏政权面临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②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
③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及主要目的各是什么?结合内容分析其实质和影响。
④孝文帝改革为什么能成功?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⑤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秧变法的异同,从中可得出何结论?
以上问题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历史现象。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倾听、鼓励、欣赏每一位学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3]。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也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创造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创设愉快探究的教学氛围,调动与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求知欲望,在轻松愉快的欣赏中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阅读中与伟人对话,在体验中与高尚交流,在感悟中与智慧撞击,在实践中与生活沟通。在互动中逐步完善人格,改善个体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互动式”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 2001.10
3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第1版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笔者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间平等的交流及分享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充分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及学习的幸福,分享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尊重 平等 互动 分享 成功
Interactive teaching------Praise the education idea which is based on students
Li Xinhua
【Abstract】It is emphasized in the new course standard, the teaching course should be one course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exchange each other, interact actively and develop mutually. The writer has made a discussion on the “interaction-type” teaching mode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exchange and share equally in teaching practice. Each of students has the chance to make a special sound to show the crash of ideas, to feel the happiness of the spirit encounter and learning and share the experience of success.
【Keywords】Respect Equality Interaction Enjoyment Success
現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不是真空场所,它充满着无形的但又是最敏感的人为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就我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促进师生“互动式”教学谈几点看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讨论、发挥,保证学生能在教师精心设置的教学情景中轻松获得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时,我组织学生就“如何评价李鸿章?”展开讨论。近代史上的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签订卖国条约,兴办洋务运动,探索中国近代化。我告诉学生,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异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我还介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一段论及李鸿章的话:“不才读中国近代史数十年,深感近代中国堪称为‘外交家’者,只李鸿章、周恩来两人。李鸿章在一个腐烂而瘫痪了的帝国体制之内,‘与妇人孺子共事’,受制太多而难展所长,终以悲剧人物收场。李鸿章办‘外交’而受制于‘内交’,夫复何言!”同时,我还把自己课外阅读的心得拿来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在一种和谐、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有了张扬的空间,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探究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和学生平等交流过程中,师生达成共识:要坚持实事求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不苛求前人,也不溢美前人。这样教师“不但把自己列入受教育的行列中,而且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象,处于“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和教学的结果。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问题推动学生学习。“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思维的这一特征,开展教学活动。”[2]如,我在讲授《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先让学生熟悉教材,然后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讨论教材,提出问题:
①五世纪前期,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当时北魏政权面临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②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
③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及主要目的各是什么?结合内容分析其实质和影响。
④孝文帝改革为什么能成功?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⑤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秧变法的异同,从中可得出何结论?
以上问题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历史现象。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倾听、鼓励、欣赏每一位学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3]。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也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创造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创设愉快探究的教学氛围,调动与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求知欲望,在轻松愉快的欣赏中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阅读中与伟人对话,在体验中与高尚交流,在感悟中与智慧撞击,在实践中与生活沟通。在互动中逐步完善人格,改善个体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互动式”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 2001.10
3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