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劳动是一种求实的科学活动,又是一种高级的精神劳动,没有认真的调查和感情的注入,是画不出感人的形象的。
一、以“意”画形重表现
初学绘画时常听到一句教诲就是:“先学走,后学跑,莫急于求成。”多少年过去了,可以说也该是跑的时候了,然而又觉得自己走得还不够。近几年来,陆陆续续或多或少画了不少东西,从内容到形式在艺术创作中个人感情的流露是自然而按捺不住的。在接受构图比例透视等一系列绘画要素同时,创作作品总觉得缺少一些东西。艺术创作需要正常的心理环境,当然这环境归根结底是由自己营造的,我们常提到作品的轻松,这轻松,一是做给别人的,另一个是做给自己的,再有就是真正的轻松,这就是本身作品的目的体现。
在当今绘画中对立意及绘画形式的探索是敏锐的,一个崭新的表现形式常能唤起同行们心灵的震动。绘画创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表现什么,表现的同时认识先于表现,正所谓“意在笔先”。有人习惯于看见什么就画什么,自由自在,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情感可以随着画笔无拘无束地宣泄。没有师承,没有法度。既反映不出生活的本质,也看不出作者的立意和主张,似乎就是记录那些生活现象。
艺术家的情感对于创作作品尤为重要。有人说艺术没有新与旧,只有好与坏,这话不尽然,不断变化环境、思想感情与艺术追求的艺术作品才能使人们得到满足。
以意画形,绘画对“形”的认识不是客观的对自然的摹写,而是移入了画家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并且经过审美认识和艺术改造了形体感觉。古人说:“画画画意不画形”这个“意”是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以诗情和画意交融于一体。艺术家抒发的情感直接反映作品的质量。当今中国画的形是随“意”而生、随“意”而变,“意”变则法变,千百年来通过历代画家的不断探索已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造型观念。 作品的深度不取决于题材的大小,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可能被描绘得非常表面化,而生命海洋中的一朵浪花,也可能因为主题深刻,而具有感人的力量。例如:罗中立“父亲”刻画的是一个头像,却有很深刻的内涵。为此笔者认为:动笔之前须立意;为象之时,以意命笔;达意即完成创作。画家清石涛说过“先受而后识”。“受”即感受——感性认识,“识”即认识——理性认识,就是说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有理性认识,就是说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有理性认识。
二、塑造出具有个性的“形”以求“意”高
匠心画是大家悉心钻研的问题,以整个画面着眼去立意,对形体独到的组织安排,也是形成个人风格不可低估的一个重要方面。画家潘天寿先生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范,他对形的经营颇具匠心。在画面上他往往画一个大石头几乎占据整个画面,然后在石头的外围“填上”小鸟或兰草,石头部分画面画得挺“空”往往几根线勾勒,而沿着画的边缘倒是画得实在,这不得不称为奇妙佳构。 画家吴昌硕的画不仅在笔墨方面有个性,在形的布局上更有独特之道。他画的花草石林不论横幅直幅,往往从画之左下方向右面斜上,它的枝叶也作斜势,左右相互穿插交叉,得对角斜势之势。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塑造出具有个性“形”对作品的质量起到很大作用 。
总之,通过不同画家作品分析,笔者认为“融合情感,以意画形”的艺术论,不仅要求我们在对自然的静观寄照中产生灵感,激发创作热情,获得新意,而且需要我们在修养方面得到提高,去造出具有个性的形,“以意画形”。“意”不仅要新、更要高。而关键在于画外功夫,它不是凭籍手头功夫就能练就。既要在大自然中陶冶性情、开阔胸襟、目察心识、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又要学习借鉴、继承古代优秀的艺术传统,以丰富我们的造形。
一、以“意”画形重表现
初学绘画时常听到一句教诲就是:“先学走,后学跑,莫急于求成。”多少年过去了,可以说也该是跑的时候了,然而又觉得自己走得还不够。近几年来,陆陆续续或多或少画了不少东西,从内容到形式在艺术创作中个人感情的流露是自然而按捺不住的。在接受构图比例透视等一系列绘画要素同时,创作作品总觉得缺少一些东西。艺术创作需要正常的心理环境,当然这环境归根结底是由自己营造的,我们常提到作品的轻松,这轻松,一是做给别人的,另一个是做给自己的,再有就是真正的轻松,这就是本身作品的目的体现。
在当今绘画中对立意及绘画形式的探索是敏锐的,一个崭新的表现形式常能唤起同行们心灵的震动。绘画创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表现什么,表现的同时认识先于表现,正所谓“意在笔先”。有人习惯于看见什么就画什么,自由自在,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情感可以随着画笔无拘无束地宣泄。没有师承,没有法度。既反映不出生活的本质,也看不出作者的立意和主张,似乎就是记录那些生活现象。
艺术家的情感对于创作作品尤为重要。有人说艺术没有新与旧,只有好与坏,这话不尽然,不断变化环境、思想感情与艺术追求的艺术作品才能使人们得到满足。
以意画形,绘画对“形”的认识不是客观的对自然的摹写,而是移入了画家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并且经过审美认识和艺术改造了形体感觉。古人说:“画画画意不画形”这个“意”是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以诗情和画意交融于一体。艺术家抒发的情感直接反映作品的质量。当今中国画的形是随“意”而生、随“意”而变,“意”变则法变,千百年来通过历代画家的不断探索已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造型观念。 作品的深度不取决于题材的大小,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可能被描绘得非常表面化,而生命海洋中的一朵浪花,也可能因为主题深刻,而具有感人的力量。例如:罗中立“父亲”刻画的是一个头像,却有很深刻的内涵。为此笔者认为:动笔之前须立意;为象之时,以意命笔;达意即完成创作。画家清石涛说过“先受而后识”。“受”即感受——感性认识,“识”即认识——理性认识,就是说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有理性认识,就是说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有理性认识。
二、塑造出具有个性的“形”以求“意”高
匠心画是大家悉心钻研的问题,以整个画面着眼去立意,对形体独到的组织安排,也是形成个人风格不可低估的一个重要方面。画家潘天寿先生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范,他对形的经营颇具匠心。在画面上他往往画一个大石头几乎占据整个画面,然后在石头的外围“填上”小鸟或兰草,石头部分画面画得挺“空”往往几根线勾勒,而沿着画的边缘倒是画得实在,这不得不称为奇妙佳构。 画家吴昌硕的画不仅在笔墨方面有个性,在形的布局上更有独特之道。他画的花草石林不论横幅直幅,往往从画之左下方向右面斜上,它的枝叶也作斜势,左右相互穿插交叉,得对角斜势之势。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塑造出具有个性“形”对作品的质量起到很大作用 。
总之,通过不同画家作品分析,笔者认为“融合情感,以意画形”的艺术论,不仅要求我们在对自然的静观寄照中产生灵感,激发创作热情,获得新意,而且需要我们在修养方面得到提高,去造出具有个性的形,“以意画形”。“意”不仅要新、更要高。而关键在于画外功夫,它不是凭籍手头功夫就能练就。既要在大自然中陶冶性情、开阔胸襟、目察心识、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又要学习借鉴、继承古代优秀的艺术传统,以丰富我们的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