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的教学教研一定离不开公开课,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很少有人主动去举行公开课,究寻其原因,既有评价制度等方面的客观因素,更多的还是个人的素质和水平能力问题。反思教学中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本文力求作一番深入思考。
关键词:公开课 听评课制度 反思 原因
每个教师在其教学生涯中,专业技能的提高无不跟公开课有关,有人甚至说:“开几次公开课,你就成熟了。”可如此重要的公开课,除非是参加比赛,现实中却是很少有人愿意举行。最近阅读《不做教书匠》、《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感慨更多,现细究其原因,名为反思记录,实为督促自我。
公开课承载着过多的功能:体现或落实新课程理念,能够供人观摩、探讨、研究、借鉴、学习。因此,开课人要在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等方面给人以可观之处,课也要上得精致、精彩:教学内容既要内容丰富,又要重难点突出;既要课堂气氛活跃,又要课堂效率高效;既要学生全面参与,又要学生掌握透彻……这样,为了经得起推敲,公开课准备花费的时间就长,投入的精力就大,跟常态课也就有着很大的差别。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公开课就是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常态课就是结婚过日子,恋爱追求的就是一种激动的浪漫感觉和陶醉,但是往往没有结果。居家过日子接触的是油盐酱醋茶,平平淡淡才是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公开课有很多的地方的处理环节和方法是有作用而不实用,属于花架子的太多,是体现了理念,缺少了实干。因此,面对要求如此高的公开课,理想与现实又有着巨大的落差,承担者所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未承担者大多是该不出手就不出手,实乃趋利避害使之然也,情有可原。此其一。
其二,教师个人素质和水平能力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个人举行公开课的热情。毋庸讳言,没有哪一个教师能够十全十美的落实好新理念,把课上得完美无缺。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走在落实教改的路上。大家名师,只是在某一时期和阶段,落实的比较全面,比较到位,比较超前一些罢了。我们知道,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种教育理念、思想的贯彻落实,总是有一个由不接受到接受,由尝试落实到逐步落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理念把握不住和没有把握的自然不敢承担此种公开课的。二是部分举行者,“穿新鞋走老路”,虽然平时也知道要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知道要平等民主与尊重,知道要个性化解读,但是,课堂上的表现就不是那么一回事,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拥有自己的理念。他们现在拥有的所谓理念,其实是别人外加给他的,是别人灌输给他的,并不是从自己内心深处扎根生长的。所以,他的行为就不会被那个外加的理念自然的指挥。他的教育教学行为就会被那个外加的理念约束着,觉得别扭,就会越上越觉得不是设想的那个效果。再则,有一部分教师,天生表演的才能就欠缺,声音不是很洪亮,板书不工整,普通话不标准,语言逻辑性不强,专业知识不雄厚,心理素质不过硬,人多就慌场,此种人是万万不敢也不愿率先举行公开课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无思想者,他们平时上课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能把知识讲出来,从不讲究方式方法,但是成绩一般也不很差。此部分教师,往往是比较排斥举行公开课的,更别说让他们举行公开课了。
教师不愿举行公开课,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目前的听评课制度不合理。由于公开课的特殊作用,举行公开课的人能够承担任务就是需要大力表扬的了。但是,目前,我们的听评课制度却在不同程度上扼杀着开课者热情。一种情况,评价奖惩措施跟不上。学校的工作是为布置而布置,没有具体的计划和相应的措施,完全是计划上有了,实际上讲了即可,什么说法也没有。教研组里的落实是不问缘由,轮流过堂,定期举行,检查有即可。二是评课的目的和要求不明确具体,和教学现实脱节,理想化,不好落实。我认为教育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教育追求的结果造成的。目前我们教育的结果是非常明确的,也是要完全保住的,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对于过程和方法,个人是完全可以自由量裁的。至于方法科学、理念先进,只要结果难定的,能够坚持走下去的就不会很多,再说,能够支持的领导又有几人呢?因为从来都是结果好的受表彰,成绩不好就什么也没有。因此公开课和平常课就有了不一样的标准:常态课追求的是结果,公开课要的是形式花样,不是单要结果,更加注意过程方法等。如果以常态课的标准评价公开课,又会少却多少麻烦呢?但现实却正相反。基于此,我认为听评课的高期望,高要求,过多的把公开课定位于示范课、展示课,这就赋予了公开课太多额外的价值和功能,促使公开课的表演色彩浓厚起来,授课教师为了能得高分,经得起评价,在授课过程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哪一个细节遗落了,担心哪个知识点忘记了,这样公开课的本性也就丧失了。可是由于公开课的高利害特点,又使评课的专业性和学术性难于维系,直接导致了没有专业的高度和批判的眼光,就事论事、一团和气的评课多了起来。还有就是为了评课时能说说授课者的缺点,听课教师仿佛又都是以最理想的各自认为的标准,都在拿着放大镜来听课,直接结果就是百人听课就会出现至少百条缺点,有的观点甚至是截然相反,让人无所适从。再则,如果是出自主管领导口中,缺点一多,开课教师的讲课名声可就大大受损了,个人就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试想,以后谁又能主动做这有可能给自己带來麻烦的事情呢?无标准,或标准的过高理想化,导致了公开课的曲高和寡。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目前的听评课现状正是导致学校教师各自为战,教学水平踯躅不前的主要原因,也是大多数人不愿甚至惧怕举行公开课的直接原因。
教学的理念需要通过上课加以体现落实 ,体现的程度如何,最明显的就是听评课的反映了,因此,听评课就成为教学的风向标。课程改革就需要重建教研文化,重建评课文化。这种新的“教研文化”“评课文化”是什么样子呢?刘坚教授在《反思与行动》一文中给我们做了具体、生动的描绘:“评课者与被评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民主的、建设性的、对话的伙伴关系。把评课、观课当做一种教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交流发表观点,大家都受到启发。这样的评课文化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只有当一个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收获和启发,这个活动才更有意义,才能延续下去,才能推动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诚如斯,谁还惧怕举行公开课?
现在,真的想说爱你口难开——公开课!
关键词:公开课 听评课制度 反思 原因
每个教师在其教学生涯中,专业技能的提高无不跟公开课有关,有人甚至说:“开几次公开课,你就成熟了。”可如此重要的公开课,除非是参加比赛,现实中却是很少有人愿意举行。最近阅读《不做教书匠》、《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感慨更多,现细究其原因,名为反思记录,实为督促自我。
公开课承载着过多的功能:体现或落实新课程理念,能够供人观摩、探讨、研究、借鉴、学习。因此,开课人要在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等方面给人以可观之处,课也要上得精致、精彩:教学内容既要内容丰富,又要重难点突出;既要课堂气氛活跃,又要课堂效率高效;既要学生全面参与,又要学生掌握透彻……这样,为了经得起推敲,公开课准备花费的时间就长,投入的精力就大,跟常态课也就有着很大的差别。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公开课就是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常态课就是结婚过日子,恋爱追求的就是一种激动的浪漫感觉和陶醉,但是往往没有结果。居家过日子接触的是油盐酱醋茶,平平淡淡才是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公开课有很多的地方的处理环节和方法是有作用而不实用,属于花架子的太多,是体现了理念,缺少了实干。因此,面对要求如此高的公开课,理想与现实又有着巨大的落差,承担者所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未承担者大多是该不出手就不出手,实乃趋利避害使之然也,情有可原。此其一。
其二,教师个人素质和水平能力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个人举行公开课的热情。毋庸讳言,没有哪一个教师能够十全十美的落实好新理念,把课上得完美无缺。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走在落实教改的路上。大家名师,只是在某一时期和阶段,落实的比较全面,比较到位,比较超前一些罢了。我们知道,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种教育理念、思想的贯彻落实,总是有一个由不接受到接受,由尝试落实到逐步落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理念把握不住和没有把握的自然不敢承担此种公开课的。二是部分举行者,“穿新鞋走老路”,虽然平时也知道要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知道要平等民主与尊重,知道要个性化解读,但是,课堂上的表现就不是那么一回事,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拥有自己的理念。他们现在拥有的所谓理念,其实是别人外加给他的,是别人灌输给他的,并不是从自己内心深处扎根生长的。所以,他的行为就不会被那个外加的理念自然的指挥。他的教育教学行为就会被那个外加的理念约束着,觉得别扭,就会越上越觉得不是设想的那个效果。再则,有一部分教师,天生表演的才能就欠缺,声音不是很洪亮,板书不工整,普通话不标准,语言逻辑性不强,专业知识不雄厚,心理素质不过硬,人多就慌场,此种人是万万不敢也不愿率先举行公开课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无思想者,他们平时上课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能把知识讲出来,从不讲究方式方法,但是成绩一般也不很差。此部分教师,往往是比较排斥举行公开课的,更别说让他们举行公开课了。
教师不愿举行公开课,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目前的听评课制度不合理。由于公开课的特殊作用,举行公开课的人能够承担任务就是需要大力表扬的了。但是,目前,我们的听评课制度却在不同程度上扼杀着开课者热情。一种情况,评价奖惩措施跟不上。学校的工作是为布置而布置,没有具体的计划和相应的措施,完全是计划上有了,实际上讲了即可,什么说法也没有。教研组里的落实是不问缘由,轮流过堂,定期举行,检查有即可。二是评课的目的和要求不明确具体,和教学现实脱节,理想化,不好落实。我认为教育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教育追求的结果造成的。目前我们教育的结果是非常明确的,也是要完全保住的,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对于过程和方法,个人是完全可以自由量裁的。至于方法科学、理念先进,只要结果难定的,能够坚持走下去的就不会很多,再说,能够支持的领导又有几人呢?因为从来都是结果好的受表彰,成绩不好就什么也没有。因此公开课和平常课就有了不一样的标准:常态课追求的是结果,公开课要的是形式花样,不是单要结果,更加注意过程方法等。如果以常态课的标准评价公开课,又会少却多少麻烦呢?但现实却正相反。基于此,我认为听评课的高期望,高要求,过多的把公开课定位于示范课、展示课,这就赋予了公开课太多额外的价值和功能,促使公开课的表演色彩浓厚起来,授课教师为了能得高分,经得起评价,在授课过程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哪一个细节遗落了,担心哪个知识点忘记了,这样公开课的本性也就丧失了。可是由于公开课的高利害特点,又使评课的专业性和学术性难于维系,直接导致了没有专业的高度和批判的眼光,就事论事、一团和气的评课多了起来。还有就是为了评课时能说说授课者的缺点,听课教师仿佛又都是以最理想的各自认为的标准,都在拿着放大镜来听课,直接结果就是百人听课就会出现至少百条缺点,有的观点甚至是截然相反,让人无所适从。再则,如果是出自主管领导口中,缺点一多,开课教师的讲课名声可就大大受损了,个人就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试想,以后谁又能主动做这有可能给自己带來麻烦的事情呢?无标准,或标准的过高理想化,导致了公开课的曲高和寡。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目前的听评课现状正是导致学校教师各自为战,教学水平踯躅不前的主要原因,也是大多数人不愿甚至惧怕举行公开课的直接原因。
教学的理念需要通过上课加以体现落实 ,体现的程度如何,最明显的就是听评课的反映了,因此,听评课就成为教学的风向标。课程改革就需要重建教研文化,重建评课文化。这种新的“教研文化”“评课文化”是什么样子呢?刘坚教授在《反思与行动》一文中给我们做了具体、生动的描绘:“评课者与被评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民主的、建设性的、对话的伙伴关系。把评课、观课当做一种教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交流发表观点,大家都受到启发。这样的评课文化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只有当一个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收获和启发,这个活动才更有意义,才能延续下去,才能推动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诚如斯,谁还惧怕举行公开课?
现在,真的想说爱你口难开——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