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毫无疑问是中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本文试图以创建进步课堂为课改的阶段目标,以“学本”为课改最重要的价值追求,把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训练、指导与培养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着力学习方式的优化,着眼创新潜质的培养,大胆探索和实践对常态课进行实质性变革,让学生学会学习,进而谋求课堂质量的提升,推动中学教育的内涵发展与优质发展。
关键词:学习方式 常态课堂 创新潜质 进步课堂
我们认为:世界教育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课堂教学的较量;而课堂教学上的领先,往往就意味着教学质量的领先。实现学生协调发展与个性化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任务。正确判断学生的差异及潜质,是现代教育智慧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成为具有创新潜质的学习者-----这应该是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成功。
一、人本、生本与学本
中学课堂的深层次问题,核心是课堂价值取向问题。课堂价值取向即价值观决定课堂思想,影响教学策略、组织方式以及课堂内容的选择,进而影响课堂的形态与课堂的品质。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是理清现代课堂教学应该具备的、正确的价值取向。重塑课堂价值观,这是解决课堂问题的逻辑起点。
中学教育有一个最重要的规律,那就是主动性规律。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必须主动,主动钻研;学生学业进步,学生必须主动,主动学习;家长希望孩子健康发展,家长必须主动,主动参与和配合。所以,提高教育质量“每位教师都关键、每位学生都重要、每位家长都必须”---这应当成为现代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当下的“群众观”,也是学校新的“课堂观”。为此,提升质量、推进课改,需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要认真研究激发学生、教师与家长主动性的教学策略、路径与方法。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成长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的价值追求。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必须作用于学生。当学生发生了改变,才能是学校工作的有效。我们要明白一个朴素的逻辑:教师的优秀往往要通过学生的进步去证明。这是由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实现发展,学生实现进步,也就意味着学校实现了新的办学目标。为此,提升质量、推进课改,还需坚持“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
坚持人本、生本,最終需要落实在“学本”上。课改深处,关于“教师教什么与如何教”的命题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理性地看到:学生学习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会学才是课堂的关键,学生学会才是课堂的重点。学生乐学、学会与会学,才是好课堂。还有一个基本事实:无论高考与中考,事实上是学生考,不是教师考,更不是家长考。
在中学推进课改,更需坚持“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学生学会学习才是课改最具价值的成功。我们以为:关注学生、学习与学法的“学本”,应该成为中学课改在当下最重要的价值追求。
二、课程改革与常态课堂的变革
中学课改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与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让课堂有内涵、有品质、有灵魂,符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实质性的变革。那么,课堂教学实质性变革的金钥匙在哪里?我们以为:在于常态。中学课改的成功,只能是常态的成功。
何谓常态?常态是指固有的姿态,或正常的、平常的状态。常态课(堂),也就是平常的课(堂)。从时间上讲,常态课应该是经常的而不是一时的;从对象来看,常态课应该是面向多数人的而不是面向少数人的;从形态来看,常态课应该是简单的平实的,而不是复杂的热闹的。任何复杂的、折腾的、好看的所谓“课堂改革”都不属于常态的变革。不推进常态课的变革,课堂就不会发生实质性变革,其结果也必将是表面的,虚假的和短暂的。那么,对常态课如何进行变革?或者,对常态课进行变革的抓手是什么?
首先,客观上看,我们的课改在教师“教什么”与“如何教”的问题上,已经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地看到:死记硬背、老师一讲到底、沉重的课业负担……仍然是中学生当下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被动的学习方式。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我们依然还没有较大的实质性进展。
其次,从“学本”的课堂价值取向来看,优化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课改在新时期的新方向,中学课改应该把优化学习方式作为打造卓越课堂的重要选择。而且,事实上,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在教师“教”上下功夫来的更直接,更有效,也更具积极意义、更具发展潜力和更大的提升空间。
再者,学习行为的发生,最主要是在课堂,而学生学习是由无数多个常态课堂的学习所构成。正如我们常讲的:质量是一堂课一堂课上出来的。
因此,在常态课堂中,着力学习方式的优化,着眼创新潜质的培养,把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训练、指导与培养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对常态课堂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对常态课进行实质性变革就是要:在常态中变革,让变革成为常态。
三、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
学科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源与纲。学科课程基本理念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学科知识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必须给到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因此,我们以为:课堂质量,只能来自于学生恰当的学习方式与必须的学习过程!
同时,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科课程目标进行了规定和阐述。学科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示。 对此,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学生学会,也即课堂效益产生的一个基本逻辑:在课堂上,学生要有“经历、体验与探索”的行为过程(目标),才能有“了解、理解、掌握与运用”的行为结果(目标)。
所以,要让学生学会、要达成课程目标、要提高课堂的效益,重要的是要仔细地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的是要科学地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学科课程目标来看:优化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对学习的“过程行为”进行优化,以期顺利达成“学习结果”的行为目标。
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过程的研究,我们把常态课堂中众多的学习要素与学习行为概括为五种基本学习方式。即倾听、阅读、交流、思考与实践。常态课堂,要重点关注这五种基本的学习方式。
四、优化学习方式与学生学会学习
我们知道,学校内涵发展最重要的是课堂的内涵发展,而课堂内涵发展重点就是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优化。课堂上持续不断地对学习方式的优化,系统的训练进而生成学习习惯,;有了学习习惯,科学地培养进而内化为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我们认为:在常态课上,学生能学会倾听、阅读、交流、思考与实践、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就是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很显然,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常态课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革。
优化学习方式就是让学习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依赖转为独立、统一转为独特、认同转为体验。在常态课中对学习方式的优化,具体做法是:1、基于学科要求,结合学科特点,每位教师都要对基本学习方式进行科学地研究;2、把对学习方式的优化与训练设计为“微课程”;3、教师把“微课程”嵌入常态课的结构中,认真而扎实地进行训练;4、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把优化学习方式作为对常态课进行实质性变革的主要抓手,就是要:在常态中优化,让优化成为常态。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何为“学会学习”?我个人肤浅地理解:首先,得对学习有兴趣,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其次,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让自己会学习;第三,逐渐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第四、内化为一定的学习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潜质的学习者。
学生的思维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发展的。学生学会学习,既是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过程。优化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我们以为:学生就取得了进步。进步,是学生成长的阶梯;进步,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发展方式。学生向上或向前的发展,我们称为“进步”。
在课堂上,学生的进步可以有五种基本方式:1、不进,暂时的缓慢变化甚至是退步,也即坚守与执着;2、激进,突然的强势提高,也即革命性的变化;3、跃进,明显的跳跃性变化,也即顿悟后的跳跃发展;4、渐进,是成长过程中的积淀,也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5、梯进,保持向上向前的发展,也即稳健地拾级而上。
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1、稳定阶段;2、进步阶段;3、高原阶段;4、再进步阶段。
我们看到:“优秀”是“进步”的近义词,所以,“进步就是优秀”;同时,“优秀”是对“进步”的肯定和积极评价,因此,“进步就是优秀”!
优化学习方式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取得进步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如同:积跬步至千里,汇溪流成江海。进步就是优秀,对学生如此,对教师也是如此。
五、创建进步课堂与培养创新潜质
通过优化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把有活力的课堂形态、有内涵的课堂目标、有品质提升的课堂效果、有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等课堂价值全部贯通。同时,让学科性的质量目標(学科目标)与内生性的质量目标(生命发展所需要的素养)合二为一,建构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课堂,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卓越课堂。
何谓进步课堂?我们认为:着眼学生创新潜质的培养,以师生主动性为课堂的灵魂,以进步就是优秀为课堂的理念,以优化学生倾听、阅读、交流、思考与实践五种基本学习方式为课堂的基本目标,引领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
课堂有三维目标,进步课堂把目标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为五个具体的基本目标,即学生的倾听、思考、 阅读、交流与实践。
创建进步课堂:就是把对学习方式的优化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抓手,按抓实、抓好、抓成与抓优这四个阶段进行实施,逐步建构起以培养创新潜质为显著特征的常态课堂。
第一阶段是抓实,即:激发主动性,让学生愿意倾听、思考、 阅读、交流与实践;第二阶段是抓好,即:用教法指导学法,优化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倾听、思考、 阅读、交流与实践;第三阶段是抓成,即:科学系统的设计、持之以恒地训练,让五种基本学习方式逐渐生成五种学习习惯(训练有素);第四阶段是抓优,即:,科学的引领、常抓不懈地培养,把五种学习习惯内化为五种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个体智力与思维在课堂中得到发展。
创建进步课堂就是要让师生:在常态中进步,让进步成为常态。
而进步课堂最显著的特征,应该是着眼学生创新潜质的培养。因为培养创新人才对于中学来讲,也许是“未来时态”,而为大学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学习者,一定是中学教育的“现在时态”。
创新潜质的学习者,简单的理解就是指学习有后劲、发展有空间的学生。创新潜质应该由学习者的内驱动力、知识技能、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四个核心素质构成。
我们认为:倾听、阅读、交流、思考与实践这五个关键词,既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标准,也是学生实现进步的基本路径,更是创新潜质中的核心素质。进步课堂的基本任务就是着眼多数学习者创新素养的提升,着力于有先天创新潜质优势的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发展。创建进步课堂,把培养创新潜质的学习者作为课改的卓越追求,就是要:让课改进入常态、在常态中追求卓越。
结束语:中学课改的成功,只能是常态的成功。对常态课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应该成为中学课改的主要路径。对常态课堂进行实质性变革的基本思路是:在常态中变革,让变革成为常态;在常态中优化,让优化成为常态;在常态中进步,让进步成为常态。优化学习方式,创建进步课堂,培养创新潜质-----对常态课进行实质性变革的道路,注定是漫长、艰难和曲折的。需要勇气和魄力,更需要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改变,坚持科学地改变,就一定能改变那些本该被改变的课堂!因为,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发展负责,才是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最大的负责。
关键词:学习方式 常态课堂 创新潜质 进步课堂
我们认为:世界教育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课堂教学的较量;而课堂教学上的领先,往往就意味着教学质量的领先。实现学生协调发展与个性化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任务。正确判断学生的差异及潜质,是现代教育智慧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成为具有创新潜质的学习者-----这应该是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成功。
一、人本、生本与学本
中学课堂的深层次问题,核心是课堂价值取向问题。课堂价值取向即价值观决定课堂思想,影响教学策略、组织方式以及课堂内容的选择,进而影响课堂的形态与课堂的品质。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是理清现代课堂教学应该具备的、正确的价值取向。重塑课堂价值观,这是解决课堂问题的逻辑起点。
中学教育有一个最重要的规律,那就是主动性规律。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必须主动,主动钻研;学生学业进步,学生必须主动,主动学习;家长希望孩子健康发展,家长必须主动,主动参与和配合。所以,提高教育质量“每位教师都关键、每位学生都重要、每位家长都必须”---这应当成为现代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当下的“群众观”,也是学校新的“课堂观”。为此,提升质量、推进课改,需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要认真研究激发学生、教师与家长主动性的教学策略、路径与方法。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成长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的价值追求。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必须作用于学生。当学生发生了改变,才能是学校工作的有效。我们要明白一个朴素的逻辑:教师的优秀往往要通过学生的进步去证明。这是由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实现发展,学生实现进步,也就意味着学校实现了新的办学目标。为此,提升质量、推进课改,还需坚持“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
坚持人本、生本,最終需要落实在“学本”上。课改深处,关于“教师教什么与如何教”的命题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理性地看到:学生学习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会学才是课堂的关键,学生学会才是课堂的重点。学生乐学、学会与会学,才是好课堂。还有一个基本事实:无论高考与中考,事实上是学生考,不是教师考,更不是家长考。
在中学推进课改,更需坚持“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学生学会学习才是课改最具价值的成功。我们以为:关注学生、学习与学法的“学本”,应该成为中学课改在当下最重要的价值追求。
二、课程改革与常态课堂的变革
中学课改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与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让课堂有内涵、有品质、有灵魂,符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实质性的变革。那么,课堂教学实质性变革的金钥匙在哪里?我们以为:在于常态。中学课改的成功,只能是常态的成功。
何谓常态?常态是指固有的姿态,或正常的、平常的状态。常态课(堂),也就是平常的课(堂)。从时间上讲,常态课应该是经常的而不是一时的;从对象来看,常态课应该是面向多数人的而不是面向少数人的;从形态来看,常态课应该是简单的平实的,而不是复杂的热闹的。任何复杂的、折腾的、好看的所谓“课堂改革”都不属于常态的变革。不推进常态课的变革,课堂就不会发生实质性变革,其结果也必将是表面的,虚假的和短暂的。那么,对常态课如何进行变革?或者,对常态课进行变革的抓手是什么?
首先,客观上看,我们的课改在教师“教什么”与“如何教”的问题上,已经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地看到:死记硬背、老师一讲到底、沉重的课业负担……仍然是中学生当下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被动的学习方式。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我们依然还没有较大的实质性进展。
其次,从“学本”的课堂价值取向来看,优化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课改在新时期的新方向,中学课改应该把优化学习方式作为打造卓越课堂的重要选择。而且,事实上,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在教师“教”上下功夫来的更直接,更有效,也更具积极意义、更具发展潜力和更大的提升空间。
再者,学习行为的发生,最主要是在课堂,而学生学习是由无数多个常态课堂的学习所构成。正如我们常讲的:质量是一堂课一堂课上出来的。
因此,在常态课堂中,着力学习方式的优化,着眼创新潜质的培养,把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训练、指导与培养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对常态课堂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对常态课进行实质性变革就是要:在常态中变革,让变革成为常态。
三、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
学科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源与纲。学科课程基本理念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学科知识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必须给到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因此,我们以为:课堂质量,只能来自于学生恰当的学习方式与必须的学习过程!
同时,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科课程目标进行了规定和阐述。学科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示。 对此,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学生学会,也即课堂效益产生的一个基本逻辑:在课堂上,学生要有“经历、体验与探索”的行为过程(目标),才能有“了解、理解、掌握与运用”的行为结果(目标)。
所以,要让学生学会、要达成课程目标、要提高课堂的效益,重要的是要仔细地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的是要科学地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学科课程目标来看:优化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对学习的“过程行为”进行优化,以期顺利达成“学习结果”的行为目标。
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过程的研究,我们把常态课堂中众多的学习要素与学习行为概括为五种基本学习方式。即倾听、阅读、交流、思考与实践。常态课堂,要重点关注这五种基本的学习方式。
四、优化学习方式与学生学会学习
我们知道,学校内涵发展最重要的是课堂的内涵发展,而课堂内涵发展重点就是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优化。课堂上持续不断地对学习方式的优化,系统的训练进而生成学习习惯,;有了学习习惯,科学地培养进而内化为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我们认为:在常态课上,学生能学会倾听、阅读、交流、思考与实践、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就是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很显然,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常态课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革。
优化学习方式就是让学习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依赖转为独立、统一转为独特、认同转为体验。在常态课中对学习方式的优化,具体做法是:1、基于学科要求,结合学科特点,每位教师都要对基本学习方式进行科学地研究;2、把对学习方式的优化与训练设计为“微课程”;3、教师把“微课程”嵌入常态课的结构中,认真而扎实地进行训练;4、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把优化学习方式作为对常态课进行实质性变革的主要抓手,就是要:在常态中优化,让优化成为常态。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何为“学会学习”?我个人肤浅地理解:首先,得对学习有兴趣,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其次,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让自己会学习;第三,逐渐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第四、内化为一定的学习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潜质的学习者。
学生的思维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发展的。学生学会学习,既是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过程。优化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我们以为:学生就取得了进步。进步,是学生成长的阶梯;进步,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发展方式。学生向上或向前的发展,我们称为“进步”。
在课堂上,学生的进步可以有五种基本方式:1、不进,暂时的缓慢变化甚至是退步,也即坚守与执着;2、激进,突然的强势提高,也即革命性的变化;3、跃进,明显的跳跃性变化,也即顿悟后的跳跃发展;4、渐进,是成长过程中的积淀,也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5、梯进,保持向上向前的发展,也即稳健地拾级而上。
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1、稳定阶段;2、进步阶段;3、高原阶段;4、再进步阶段。
我们看到:“优秀”是“进步”的近义词,所以,“进步就是优秀”;同时,“优秀”是对“进步”的肯定和积极评价,因此,“进步就是优秀”!
优化学习方式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取得进步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如同:积跬步至千里,汇溪流成江海。进步就是优秀,对学生如此,对教师也是如此。
五、创建进步课堂与培养创新潜质
通过优化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把有活力的课堂形态、有内涵的课堂目标、有品质提升的课堂效果、有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等课堂价值全部贯通。同时,让学科性的质量目標(学科目标)与内生性的质量目标(生命发展所需要的素养)合二为一,建构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课堂,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卓越课堂。
何谓进步课堂?我们认为:着眼学生创新潜质的培养,以师生主动性为课堂的灵魂,以进步就是优秀为课堂的理念,以优化学生倾听、阅读、交流、思考与实践五种基本学习方式为课堂的基本目标,引领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
课堂有三维目标,进步课堂把目标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为五个具体的基本目标,即学生的倾听、思考、 阅读、交流与实践。
创建进步课堂:就是把对学习方式的优化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抓手,按抓实、抓好、抓成与抓优这四个阶段进行实施,逐步建构起以培养创新潜质为显著特征的常态课堂。
第一阶段是抓实,即:激发主动性,让学生愿意倾听、思考、 阅读、交流与实践;第二阶段是抓好,即:用教法指导学法,优化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倾听、思考、 阅读、交流与实践;第三阶段是抓成,即:科学系统的设计、持之以恒地训练,让五种基本学习方式逐渐生成五种学习习惯(训练有素);第四阶段是抓优,即:,科学的引领、常抓不懈地培养,把五种学习习惯内化为五种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个体智力与思维在课堂中得到发展。
创建进步课堂就是要让师生:在常态中进步,让进步成为常态。
而进步课堂最显著的特征,应该是着眼学生创新潜质的培养。因为培养创新人才对于中学来讲,也许是“未来时态”,而为大学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学习者,一定是中学教育的“现在时态”。
创新潜质的学习者,简单的理解就是指学习有后劲、发展有空间的学生。创新潜质应该由学习者的内驱动力、知识技能、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四个核心素质构成。
我们认为:倾听、阅读、交流、思考与实践这五个关键词,既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标准,也是学生实现进步的基本路径,更是创新潜质中的核心素质。进步课堂的基本任务就是着眼多数学习者创新素养的提升,着力于有先天创新潜质优势的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发展。创建进步课堂,把培养创新潜质的学习者作为课改的卓越追求,就是要:让课改进入常态、在常态中追求卓越。
结束语:中学课改的成功,只能是常态的成功。对常态课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应该成为中学课改的主要路径。对常态课堂进行实质性变革的基本思路是:在常态中变革,让变革成为常态;在常态中优化,让优化成为常态;在常态中进步,让进步成为常态。优化学习方式,创建进步课堂,培养创新潜质-----对常态课进行实质性变革的道路,注定是漫长、艰难和曲折的。需要勇气和魄力,更需要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改变,坚持科学地改变,就一定能改变那些本该被改变的课堂!因为,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发展负责,才是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最大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