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中国外贸是创造历史的一年,全年进出口实现“井喷式”增长,其中出口增长30%左右,达7500亿美元左右;进口增长18%左右,达6600亿美元左右;进出口顺差900亿美元至100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速。与此同时,大额顺差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使2006年的外贸前景扑朔迷离。对于在外贸领域打拼的职业人士来说,2005年也是痛并快乐的一年,从来还没有像2005年有那么多的机会和困难交织在一起,让人既兴奋于大好形势又苦于力不从心。
继20世纪90年代初的需求热潮后,外贸人才再次受到追捧。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蓬勃发展,中国企业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致使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想走向国际,几乎所有的行业都缺外贸人才。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不管你读的是什么专业,只要你第一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第二能吃苦耐劳;第三有团队精神;第四会自我增值,比如报考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资格等,就能在外贸领域找到发展的良机。而那些在外贸领域滚打多年的人去年过得也并不轻松。原有的经验和人脉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竞争和一波接一波技术革新面前优势渐失.行业细化和行业交叉使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捉襟见肘。正如一位职业人士所说:“做外贸的人,人人都要有危机意识。”
根据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2005年分析,最紧缺国际贸易人才的前五大行业依次是:电子信息类、生物医药类、化工能源类、材料类和物流类。
电子信息类今年需求近54万人
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2000年以来一直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肝外包服务市场规模已从2001年的1.8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6.33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34.6%。随着对日本外包市场空间的扩大和欧美软件外包市场的开拓,软件工程人才急剧短缺,国内的软件人员普遍缺乏熟练运用外语和编写标准化程序的综合能力,其中又以准确掌握国际项目所需的内部流程及质量控制的开发人员需求最多。软件行业同时属于产业基础的软件蓝领也是非常稀少。预计2006年具有外语技能、规范编程、软件质量管理能力的肝人才的需求超过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换言之.今年IT人才的需求总量近54万人。
2005年,初级软件编程人员的平均年薪在4-5万元,由于需求数量大又供应不足,预计2006年的收入增长可以超过10%;高级软件研发和管理人员(经理职位)平均年薪在12-15万元,2006年的增长幅度在5%-8%左右。而供应量最充足的处于中间层次的程序员,尽管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但因为没有时间去接受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没有时间去提高自身能力,想在现有的平均年薪8万元的基础上有明显的增长将不太乐观。
生物医药类专业人才紧缺,海归人才有价无市
转基因食品、克隆、基因治疗,这些生物名词越来越被大众所熟悉。面对曰趋直接而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我国发展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已势在必行,生物医药成为人才紧缺的领域。
目前国内的生物人才主要是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有3—5年科研开发工作经历,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其所需要的基础专业背景有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技术,精细化工及工艺、生物制药及工艺、微生物制药及工艺、中药制药及工艺等。此外,由于我国药品、生物产品开发的步骤和国际标准有一定的出入,不懂国际规则就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找到立足之地。那些在国外生物研究中心和生物医药公司工作了5—7年的人,他们了解生物技术研发和医药产品研发的前沿领域,并熟悉国际市场的变化和规律,同时熟悉国际专利申请与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和游戏规则,像这样的人才在医药界非常难求。由于他们在海外的年薪通常超过10万美元,在国内基本属于有价无市。
化工能源类学历层次较高,但缺乏实际经验
中国在2005年出现的石油供给短缺和世界石油最大进口国的身份,使得中国在2005年及未来几年寻求国际合作机会、新能源研究、开发和利用方面急需大量人才。化工能源行业由于涉外项目增多,对人才的外语水平要求比较高。一般都需要英语6级以上水平,在专业背景方面也要求较严。“前程无忧”的数据显示,企业需求最大的前三个专业是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精细化工。
目前化工能源方面的人才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但实际经验普遍太少。学历结构和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这种错位反映在目前就业市场上,就是高学历人才就业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因此不得不降格以求。除个别研发类岗位外,化工人才学历不需要太高,一般来说,大专和本科就可胜任。以化工贸易人才为例,一般要求化工专业科班出身即可,掌握专业知识。化工业不同产品的工艺、配方,国家标准各不相同.导致人才很难通用,比如做橡胶的,就不一定做得了香料。此外,这类人才还必须熟知外贸规则和单证业务.具备贸易人耐心细致、语言表达力强、开朗乐观、能吃苦耐劳等素质。
在人才缺乏的背景下,2005年化工能源行业薪资上升幅度较快。基层员工年收入5万到7万元,一般管理层和中层管理人员年薪在13万到18万元,高层管理者在26万到40万元,决策层年薪低的70万元,高的突破百万大关。
材料类研发人才成为注目焦点
近年来由于出口竞争加剧,生产成本上涨,而成品出口价格徘徊不前的现象屡见不鲜。2005年由于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塑料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玩具企业生产成本随之上涨,而外国经销商却不愿提高原合同的成品收购价格,如果提高产品价格,将意味着失去客户,企业经营面临较多困难,甚至有一部分企业是处于亏本经营的状态。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开发新材料、新产品,降低研制成本和生产成本。
“十五”规划以来.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明显向以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倾斜,这对新材料产业发展无疑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国内支柱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不断扩大,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工业、建筑业等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原材料在质量、性能与数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电子信息材料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增长,生物医用材料以约20%的速度递增。此外新型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新材料的需求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增加;复合材料的需求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特别是树脂基的复合材料。研发此类复合材料的人才自然成为企业的注目焦点。
物流类合适人才难以觅到
21世纪初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但是物流人才的市场供应量远远低于需求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同时需求结构也在逐渐改变,物流规划咨询、物流外向型国际、物流科研这三种人才在业内最为缺乏。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在公路货运、仓储、 海上搬运运输、船舶代理等方面进一步开放市场,相关行业和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开始全面合作,这意味着我国的现代物流将进入快速增长、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有专家预计.今后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物流业将接近或赶上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目前,国内需要600多万中高级物流专业人才。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万至40万,而目前各类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在5000人左右。2005年上海一家合资物流企业开出月薪3万元招聘物流配送总监,虽然条件十分诱人,但合适的人才很难觅到。
中高级物流专业人才的标准就是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物流理论和技能,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这些人才猎头也很难猎取,有些职位闲置两年了都难觅“主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首先是物流行业中低层岗位薪酬并不高。工作第一年月薪多为1000—1500元,工作3年以上才能突破3000元大关。职位越往上走,薪酬呈现出倍速增长态势。业务主管只有3000元左右的月薪,到了部门经理,就升至8000—1万元;而高级物流经理年薪可以达到50万-100万元不等。其次是企业性质不同薪水标准也有差异。如国有企业高级物流经理年薪20万—40万元,同样的职位在合资企业则可能达到百万元以上。
今年三大行业将吸引眼球
综上所述,2005年急需的人才在2006年继续受到追捧。事实上,由于中国加入WTO以来,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行业放开,以及5-10年的知识和技术升级,而国内的人才教育培训和供应还不能顺应市场需求,可以预见对熟悉国际市场的国际化经营人才、新产业技术的需求遍及各行各业。
2006年的人才需求可以说无热点,又充满热点。其间最大的需求来自服务业。比较热门的行业分别是金融保险类、涉外法律类和商业类。
第一大行业:金融保险类
由于中国市场准入连降门槛,敏感领域渐次开放。以银行业为例,截至2005年12月,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226家营业性机构、249家代表处。有5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获准进行筹建。在保险行业,外资保险公司已可在中国任何一座城市布网设点。入世以来中国保险业收入年增长率超过15%,寿险保费年增长率更是以30%以上速度疯涨。新市场主体的增多和原有保险公司的机构扩张,让人才问题越来越成为各家保险公司最头痛的问题,目前保险行业人才的供需只有1:4的水平。
银行信贷、国际金融、金融计算机、金融法律。资本运作、保险顾问、投资分析等都是需求量大要求高的职位。国际金融公司取才的标准首先是外语水平高、熟悉国际金融业务并与客户建立了良好关系的人才,具有服务意识;第二是比较熟悉银行业务.精通软件知识的科技人才;第三是中高级管理人才。
第二大行业:涉外法律类
涉外法律既是法律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要求律师不但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还要了解国际贸易规则、会计制度等经济知识。目前国内律师具备这样全面素质的很少。由于外语等门槛的阻碍,国内律师极少涉足涉外案件,业务领域相对狭窄,缺乏国际竞争力。2005年有近64%的涉外案件,因通晓法律英语的法律工作者严重匮乏而乏人间津。按照我国政府的承诺,加入世贸组织后5年内开放律师服务领域,这就意味着,中国律师不用走出国门,就已经成为世界律师竞争的焦点。法学、国际法、国际经济商业法、国际商法等方面的律师最为走俏。
以最能体现跨国经贸法律实务的反倾销案件为例,在反倾销应诉中,应诉企业必须认真回答调查方政府的调查问卷,这是反倾销诉讼能否取得理想结果的关键,答卷也就因此占据了律师大部分的工作时间,由于语言方面的原因,很多律师根本无法完成答卷工作。此外重大引资项目的谈判签约和大型国企的海外上市的成败也非常倚重国际法务人士。现在国内迫切需要在大宗复杂的跨国交易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专业知识和服务经验,兼具国际谈判经验和从事国际律师业务能力的涉外律师。中国现在有注册律师约2万人,涉外律师不足20%,但这20%的涉外律师却拿走了10.6亿元市场总额的80%,人均年收入约为130万元。而从事一般民事代理的律师,竞争激烈而且收入较低,一年的收入在5万元以下。
第三大行业:商业类
说国内商业人才已处于“零库存”决不是危言耸听。仅以零售业分析,随着国内零售商业的解禁.沃尔玛、吉之岛等外资大型零售巨头纷纷抢滩国内一二级城市.国内的零售流通业已进入一个完全竞争的状态,且不说超过三分之二的全球前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经在中国市场打得不可开交,就是国内零售业也在不断通过重组、结盟、并购以保得一方平安。一个经营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以上的超市需要管理人员和收银、保安等基层人员约500名,商业项目的增多导致人才缺口的出现。目前商业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商业工程、百货管理、售货经理、前台经理、营运总监、高级采购经理、财务经理、门店店长、招商经理等。
比如对店长的需求,既要有传统商业购、运、储、销等知识经验的技能,又要懂得信息技术原理、熟练利用计算机运行各种流程软件。超市、大卖场、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仓储店等多种业态的要求又各不相同,而且较难兼容。店长在零售行业属于高级人才,应具备综合知识和长期行业经验的积累,一般要求至少3年以上大型零售企业相关工作经验,有较强的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谈判能力、应变能力和公关能力,目前这方面的本土优秀人才还不多,年薪普遍在20万元以上。
此外各类跨文化背景的规划设计人才。国际旅游人才、会展人才和企业并购人才等在2006年及未来几年都个分稀缺。可以说中国的每个行业都缺优秀人才,而所缺的人才一言以蔽之就是国际化人才。因为在中国,每个行业几乎都处在一个相对的国际化市场中,外资挤进来,国内企业努力进入海外市场。蒙牛面向全球招聘总裁便是一个例子,它向我们传递这样的概念:全球化的竞争就在卧榻之侧。
2005年10月麦肯锡中国分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需要50万熟悉国际运作的人才,尽管中国表面上拥有大量劳动力(超过百万的大学生),但中国本土人才短缺的问题将越来越明显.这一潜在问题将使那些已经在华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及向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停滞难行,企业要在关键的服务和管理职位上找到合适的员工越来越难。
想追随热门行业或知名企业,以便长期在职场受到欢迎已经显得幼稚。为了避免人才紧缺问题并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需要更多国际化的人才,无论是本国企业还是外资企业。而成为国际化人才,首先要具备企业和行业国际经营所需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英语水平,同时在多种文化交融的国际环境中的良好沟通和文化差异的适应也十分重要。其次是具有国际视野与战略眼光,又有极强的操作能力和对国内市场的深刻认识的复合型人才,将在现在和未来的人才市场中无往而不胜。
继20世纪90年代初的需求热潮后,外贸人才再次受到追捧。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蓬勃发展,中国企业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致使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想走向国际,几乎所有的行业都缺外贸人才。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不管你读的是什么专业,只要你第一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第二能吃苦耐劳;第三有团队精神;第四会自我增值,比如报考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资格等,就能在外贸领域找到发展的良机。而那些在外贸领域滚打多年的人去年过得也并不轻松。原有的经验和人脉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竞争和一波接一波技术革新面前优势渐失.行业细化和行业交叉使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捉襟见肘。正如一位职业人士所说:“做外贸的人,人人都要有危机意识。”
根据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2005年分析,最紧缺国际贸易人才的前五大行业依次是:电子信息类、生物医药类、化工能源类、材料类和物流类。
电子信息类今年需求近54万人
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2000年以来一直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肝外包服务市场规模已从2001年的1.8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6.33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34.6%。随着对日本外包市场空间的扩大和欧美软件外包市场的开拓,软件工程人才急剧短缺,国内的软件人员普遍缺乏熟练运用外语和编写标准化程序的综合能力,其中又以准确掌握国际项目所需的内部流程及质量控制的开发人员需求最多。软件行业同时属于产业基础的软件蓝领也是非常稀少。预计2006年具有外语技能、规范编程、软件质量管理能力的肝人才的需求超过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换言之.今年IT人才的需求总量近54万人。
2005年,初级软件编程人员的平均年薪在4-5万元,由于需求数量大又供应不足,预计2006年的收入增长可以超过10%;高级软件研发和管理人员(经理职位)平均年薪在12-15万元,2006年的增长幅度在5%-8%左右。而供应量最充足的处于中间层次的程序员,尽管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但因为没有时间去接受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没有时间去提高自身能力,想在现有的平均年薪8万元的基础上有明显的增长将不太乐观。
生物医药类专业人才紧缺,海归人才有价无市
转基因食品、克隆、基因治疗,这些生物名词越来越被大众所熟悉。面对曰趋直接而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我国发展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已势在必行,生物医药成为人才紧缺的领域。
目前国内的生物人才主要是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有3—5年科研开发工作经历,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其所需要的基础专业背景有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技术,精细化工及工艺、生物制药及工艺、微生物制药及工艺、中药制药及工艺等。此外,由于我国药品、生物产品开发的步骤和国际标准有一定的出入,不懂国际规则就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找到立足之地。那些在国外生物研究中心和生物医药公司工作了5—7年的人,他们了解生物技术研发和医药产品研发的前沿领域,并熟悉国际市场的变化和规律,同时熟悉国际专利申请与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和游戏规则,像这样的人才在医药界非常难求。由于他们在海外的年薪通常超过10万美元,在国内基本属于有价无市。
化工能源类学历层次较高,但缺乏实际经验
中国在2005年出现的石油供给短缺和世界石油最大进口国的身份,使得中国在2005年及未来几年寻求国际合作机会、新能源研究、开发和利用方面急需大量人才。化工能源行业由于涉外项目增多,对人才的外语水平要求比较高。一般都需要英语6级以上水平,在专业背景方面也要求较严。“前程无忧”的数据显示,企业需求最大的前三个专业是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精细化工。
目前化工能源方面的人才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但实际经验普遍太少。学历结构和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这种错位反映在目前就业市场上,就是高学历人才就业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因此不得不降格以求。除个别研发类岗位外,化工人才学历不需要太高,一般来说,大专和本科就可胜任。以化工贸易人才为例,一般要求化工专业科班出身即可,掌握专业知识。化工业不同产品的工艺、配方,国家标准各不相同.导致人才很难通用,比如做橡胶的,就不一定做得了香料。此外,这类人才还必须熟知外贸规则和单证业务.具备贸易人耐心细致、语言表达力强、开朗乐观、能吃苦耐劳等素质。
在人才缺乏的背景下,2005年化工能源行业薪资上升幅度较快。基层员工年收入5万到7万元,一般管理层和中层管理人员年薪在13万到18万元,高层管理者在26万到40万元,决策层年薪低的70万元,高的突破百万大关。
材料类研发人才成为注目焦点
近年来由于出口竞争加剧,生产成本上涨,而成品出口价格徘徊不前的现象屡见不鲜。2005年由于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塑料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玩具企业生产成本随之上涨,而外国经销商却不愿提高原合同的成品收购价格,如果提高产品价格,将意味着失去客户,企业经营面临较多困难,甚至有一部分企业是处于亏本经营的状态。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开发新材料、新产品,降低研制成本和生产成本。
“十五”规划以来.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明显向以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倾斜,这对新材料产业发展无疑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国内支柱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不断扩大,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工业、建筑业等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原材料在质量、性能与数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电子信息材料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增长,生物医用材料以约20%的速度递增。此外新型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新材料的需求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增加;复合材料的需求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特别是树脂基的复合材料。研发此类复合材料的人才自然成为企业的注目焦点。
物流类合适人才难以觅到
21世纪初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但是物流人才的市场供应量远远低于需求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同时需求结构也在逐渐改变,物流规划咨询、物流外向型国际、物流科研这三种人才在业内最为缺乏。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在公路货运、仓储、 海上搬运运输、船舶代理等方面进一步开放市场,相关行业和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开始全面合作,这意味着我国的现代物流将进入快速增长、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有专家预计.今后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物流业将接近或赶上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目前,国内需要600多万中高级物流专业人才。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万至40万,而目前各类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在5000人左右。2005年上海一家合资物流企业开出月薪3万元招聘物流配送总监,虽然条件十分诱人,但合适的人才很难觅到。
中高级物流专业人才的标准就是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物流理论和技能,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这些人才猎头也很难猎取,有些职位闲置两年了都难觅“主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首先是物流行业中低层岗位薪酬并不高。工作第一年月薪多为1000—1500元,工作3年以上才能突破3000元大关。职位越往上走,薪酬呈现出倍速增长态势。业务主管只有3000元左右的月薪,到了部门经理,就升至8000—1万元;而高级物流经理年薪可以达到50万-100万元不等。其次是企业性质不同薪水标准也有差异。如国有企业高级物流经理年薪20万—40万元,同样的职位在合资企业则可能达到百万元以上。
今年三大行业将吸引眼球
综上所述,2005年急需的人才在2006年继续受到追捧。事实上,由于中国加入WTO以来,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行业放开,以及5-10年的知识和技术升级,而国内的人才教育培训和供应还不能顺应市场需求,可以预见对熟悉国际市场的国际化经营人才、新产业技术的需求遍及各行各业。
2006年的人才需求可以说无热点,又充满热点。其间最大的需求来自服务业。比较热门的行业分别是金融保险类、涉外法律类和商业类。
第一大行业:金融保险类
由于中国市场准入连降门槛,敏感领域渐次开放。以银行业为例,截至2005年12月,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226家营业性机构、249家代表处。有5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获准进行筹建。在保险行业,外资保险公司已可在中国任何一座城市布网设点。入世以来中国保险业收入年增长率超过15%,寿险保费年增长率更是以30%以上速度疯涨。新市场主体的增多和原有保险公司的机构扩张,让人才问题越来越成为各家保险公司最头痛的问题,目前保险行业人才的供需只有1:4的水平。
银行信贷、国际金融、金融计算机、金融法律。资本运作、保险顾问、投资分析等都是需求量大要求高的职位。国际金融公司取才的标准首先是外语水平高、熟悉国际金融业务并与客户建立了良好关系的人才,具有服务意识;第二是比较熟悉银行业务.精通软件知识的科技人才;第三是中高级管理人才。
第二大行业:涉外法律类
涉外法律既是法律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要求律师不但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还要了解国际贸易规则、会计制度等经济知识。目前国内律师具备这样全面素质的很少。由于外语等门槛的阻碍,国内律师极少涉足涉外案件,业务领域相对狭窄,缺乏国际竞争力。2005年有近64%的涉外案件,因通晓法律英语的法律工作者严重匮乏而乏人间津。按照我国政府的承诺,加入世贸组织后5年内开放律师服务领域,这就意味着,中国律师不用走出国门,就已经成为世界律师竞争的焦点。法学、国际法、国际经济商业法、国际商法等方面的律师最为走俏。
以最能体现跨国经贸法律实务的反倾销案件为例,在反倾销应诉中,应诉企业必须认真回答调查方政府的调查问卷,这是反倾销诉讼能否取得理想结果的关键,答卷也就因此占据了律师大部分的工作时间,由于语言方面的原因,很多律师根本无法完成答卷工作。此外重大引资项目的谈判签约和大型国企的海外上市的成败也非常倚重国际法务人士。现在国内迫切需要在大宗复杂的跨国交易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专业知识和服务经验,兼具国际谈判经验和从事国际律师业务能力的涉外律师。中国现在有注册律师约2万人,涉外律师不足20%,但这20%的涉外律师却拿走了10.6亿元市场总额的80%,人均年收入约为130万元。而从事一般民事代理的律师,竞争激烈而且收入较低,一年的收入在5万元以下。
第三大行业:商业类
说国内商业人才已处于“零库存”决不是危言耸听。仅以零售业分析,随着国内零售商业的解禁.沃尔玛、吉之岛等外资大型零售巨头纷纷抢滩国内一二级城市.国内的零售流通业已进入一个完全竞争的状态,且不说超过三分之二的全球前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经在中国市场打得不可开交,就是国内零售业也在不断通过重组、结盟、并购以保得一方平安。一个经营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以上的超市需要管理人员和收银、保安等基层人员约500名,商业项目的增多导致人才缺口的出现。目前商业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商业工程、百货管理、售货经理、前台经理、营运总监、高级采购经理、财务经理、门店店长、招商经理等。
比如对店长的需求,既要有传统商业购、运、储、销等知识经验的技能,又要懂得信息技术原理、熟练利用计算机运行各种流程软件。超市、大卖场、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仓储店等多种业态的要求又各不相同,而且较难兼容。店长在零售行业属于高级人才,应具备综合知识和长期行业经验的积累,一般要求至少3年以上大型零售企业相关工作经验,有较强的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谈判能力、应变能力和公关能力,目前这方面的本土优秀人才还不多,年薪普遍在20万元以上。
此外各类跨文化背景的规划设计人才。国际旅游人才、会展人才和企业并购人才等在2006年及未来几年都个分稀缺。可以说中国的每个行业都缺优秀人才,而所缺的人才一言以蔽之就是国际化人才。因为在中国,每个行业几乎都处在一个相对的国际化市场中,外资挤进来,国内企业努力进入海外市场。蒙牛面向全球招聘总裁便是一个例子,它向我们传递这样的概念:全球化的竞争就在卧榻之侧。
2005年10月麦肯锡中国分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需要50万熟悉国际运作的人才,尽管中国表面上拥有大量劳动力(超过百万的大学生),但中国本土人才短缺的问题将越来越明显.这一潜在问题将使那些已经在华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及向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停滞难行,企业要在关键的服务和管理职位上找到合适的员工越来越难。
想追随热门行业或知名企业,以便长期在职场受到欢迎已经显得幼稚。为了避免人才紧缺问题并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需要更多国际化的人才,无论是本国企业还是外资企业。而成为国际化人才,首先要具备企业和行业国际经营所需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英语水平,同时在多种文化交融的国际环境中的良好沟通和文化差异的适应也十分重要。其次是具有国际视野与战略眼光,又有极强的操作能力和对国内市场的深刻认识的复合型人才,将在现在和未来的人才市场中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