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3月,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行业爆出一条新闻:2007年第四季度,市场知名品牌“如家”净亏损1520万元。
消息一出,业界惊诧,如家是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巨头,经营业绩一向不错,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额亏损?
正在人们感到纳闷,想要解读这条新闻的真实性时,岂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久,又有消息传出,业界有多家连锁经济型酒店打算放缓扩张,有的还打算推迟上市时间。
这些年来,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业发展很快,其势如星火燎原,遍地开花,无论市场规模,抑或酒店数量,相比10多年前,都已不可同日而语。人们感到纳闷的是,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发展到今天,难道盛极而衰,出现“拐点”了?
有行家说,在中国,尽管经济型酒店风光依旧,活力不减,但由于近年来高速扩张,“跑马圈地”加剧,市场空间已经不大,甚至出现了泡沫,行业性“洗牌”将不可避免。
此一说,彼一说,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究竟是继续扩张,还是已到了“打住”的时候?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关这样的话题,成了经济界人士十分关注的一个市场焦点。
“经济”,但“不廉价”
这里所说的经济型酒店,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经济性旅馆。倘若要从字面上破解“经济”这二个字,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有人说,“经济”就是廉价,所谓经济性酒店,也就是设施很差的廉价旅馆的代名字而已。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失之偏颇的。一位入住在经济型酒店的旅游者告诉我,这样的说法,完全是一种误解,经济型酒店的客房很干净,很舒适,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很不错。
如果将“经济型酒店”5个字输入百度网,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可以读到4590万条注释。其中比较被社会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尽管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市场价格标准,但200元左右的经济型酒店房价确实要比星级酒店便宜许多,如果超过200元,或者更高,“经济”两字也许就名实不符,大打折扣了。那么,既然经济型酒店收费不高,是不是就应了“一份价钱一份货”的说法,服务一定很差,设施一定很简陋?以上这位旅游者已经给出了一个明确回答,他对经济型酒店的认可,恐怕也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举凡在经济型酒店住过的人,都有和他一样的感觉。有人这样形容经济型酒店,“一星级的墙,二星级的堂,三星级的房,四星级的床”,这样的评价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也在整体上为经济型酒店画了一张脸谱,形象得很。
中国的经济型酒店,服务对象以普通商务人员和普通旅游者为主。这两类人员的要求一般都不很高,只要求住的地方能够提供方便,服务快捷一些,费用经济一些就可以。而经济型酒店,颇能掌握他们的消费心理,为他们“度身定制”,围绕住宿和早餐两大核心需要做足文章,简约而不豪华,实惠而不铺张。在布局和选址上,酒店也煞费苦心,离车站、机场等交通集散中心不远,离会展场馆等商务活动中心也很近。惟其如此,经济型酒店这才成了大量城市过客的“首选”旅馆。
要是追踪寻源,经济型酒店并非什么稀罕之物,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就创办了这种旅馆。但它们不叫经济型酒店,而是叫汽车旅馆,一般都开在高速公路的一侧。几年前,我在采访“锦江之星”时得知,在经济发达国家,公路一侧随处可见到汽车旅馆,它们为驾车出行者提供服务。汽车旅馆的客房不大,整洁干净,费用低廉。近年来,汽车旅馆进城了,几百家、几千家地连锁经营,抢占了很大一块市场份额。国外这种名曰汽车旅馆的酒店,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经济型旅馆或经济型酒店。
扩张或收缩,喜忧参半的话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境内境外,“游山玩水”的中国人渐多。就国内游客而言,希望入住的旅馆在设施上不要低于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不过价格不能太高,最好每人每天几十元。对于这样的要求,大多数旅馆不可能做到。尽管有市场需求,而且需求量还不小,但受历史条件限制,大量旅客的“特殊要求”被中国的旅馆业忽视了。人们至今难忘,20世纪60、70、80年代,时间长达几十年,出门在外最感头痛的问题就是住宿难。为了有个栖身之处,人们四处奔走,找关系,托人情,走后门,哪怕和陌生人同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也行,这样就不至于露宿街头。到了90年代中后期,尴尬有了很大改变,宾馆、酒店大量出现,住宿不再是一个困扰人的难题。但是,大量出现的宾馆、酒店,尤其是高档宾馆、星级酒店,收取的费用很高,不要说普普通通的旅游者,即便是可回单位报销住宿费的出差人,大多数也只能望而却步。
1996年,上海锦江集团筹建上海锦江旅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推出了经济型旅馆“锦江之星”,旅馆内有客房、餐厅、小卖部、商务中心、会议室等;客房里有彩电、电话、空调、因特网接口和单独卫生间,入住者感到很方便,费用也完全承担得起。
写到这儿,我想起了希尔顿饭店创始人斯坦德拉。这是一位非常看重服务细节的酒店管理者。有一次,电视台请他去演讲,他的演讲只有一句话:“当亲爱的顾客走进宾馆浴室时,请检查一下,我们的浴帘是不是放在浴缸的内侧面?”
在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的“锦江之星”,考虑到了“亲爱的顾客”的“细节需求”,这家中国第一家连锁经济型酒店,注重经济、实用,不豪华、不铺张,它的出现,顺应了中国旅馆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然而,时至今日,情况大变。在中国不少大中型城市,各种品牌、各种类型的经济型酒店大量出现,其中不乏外资参股,或有国外大公司背景的经济型酒店。对于这种现象,有人不以为然,中国市场大得很,经济型酒店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有人却表现得不无忧虑,理由是: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近年来发展过快,已经积有泡沫,倘若继续扩张,泡沫必破。
是耶?非耶?真是喜忧参半,难有定论。
市场派观点之一:看好发展空间
上海是一座人口高度流动的城市,为萌生中国第一家连锁型经济酒店奠定了基础。倘若没有这个基础,经济型酒店想要进一步扩张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拉动了人口的频繁流动,中国各大城市充满活力,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锦江之星”,还只是拉开了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拔节生长的序幕。新世纪以来,各地经济型酒店快速发展,相继出现了如家、莫泰168等一批知名度甚高的品牌,除了已被市场公认的一线品牌,还有“格林豪泰”、7天,七斗星以及上航假日等,其中有的是中资注入,如由中国“民航”企业投资的上航假日;有的得到了国际资本关照,如隶属法国雅高酒店集团的宜必思;有的则属国际知名品牌,如速8等。这些经济型酒店不仅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而且发展很快。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品牌目前有50家,其中35家为一线品牌,它们正加紧扩张步伐,一些二线品牌的经济型酒店不甘落后,也正在加紧跑马圈地。当然,也有的经济型酒店王顾左右,举棋不定,诚如我在上文所说,它们放缓了扩张速度,或者推迟了上市。
看好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前景的,表现得比较乐观。他们近看现状,遥看空间,由此推断经济型酒店的未来走向。有人以“锦江之星”为例。10多年前,“锦江之星”在上海开张时,只有100多间经济型客房,10多年后,这家当年的经济型旅馆,已成了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行业的一艘“旗舰”,旗下的签约门店达200多家,有3万间标准客房,网点拓展到了全国20多个省、市。仅在上海一地开业的“锦江之星”,门店就达60多家,客房近9000间,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时,门店将超过100家,客房1万多间。而就在“锦江之星”大力拓展市场的同时,各方资本、包括外资、民间热钱也纷纷看好这个市场,有消息称,2005年中国市场排在前10名的经济型酒店品牌规模平均增长速度为74%,2006年增速达到了140%,从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新加盟者更是奋勇当先,以致使前10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从85%下降到了38%。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的市场前景十分诱人!
更有人乐观地说,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尤其具有发展经济型酒店的有利条件。比方说,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多,他们是市场的消费主体。中国则不然,刚解决温饱的小康市民是市场的消费主体,他们对于价格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以美国消费能力的一半水平为参照,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客房供应量还有近70倍的增量空间。而目前,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市场占比还不到10%,江浙沪地区占比尽管略高一些,但与欧美国家70%的占比相比,差距甚大。这些情况表明,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如果要与世界接轨,还有许多路要走,还有明显的差距要弥补。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入境旅游者大幅增长。来自上海市旅游委的一条消息说,2007年来上海的入境旅游者达665万多人次,同比增长9.9%,在上海住宿的入境旅游者达520万多人次,同比增长11.9%,为历年来最高。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入境过夜游将超过1亿人次,国内人均出游率将达到200%。由此推断,中国旅游市场的潜力巨大,为经济型酒店的扩展留下了伏笔。
近年来,上海高星级酒店急剧增加,目前共有星级酒店320家,其中五星级酒店32家,市场已趋向饱和。2007年4月3日,“奥运与世博机遇:中国酒店业建设、创新和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会上透露,到2010年,上海高星级饭店的存量已具有1000万人次入境过夜旅客的接待能力。为此,专家们呼吁,上海应限制高星级酒店的扩张。倘若呼吁成为现实,更是为经济型酒店的扩容腾出了上升空间,不要说进一步发展,出现“井喷”式增长也并非不可能。
市场派观点之二:“扎堆”扩张,前景堪忧
经济型酒店方兴未艾,大批资本逐鹿市场,竞争狼烟骤然而起。这种现象,引起了部分市场人士的忧虑:各路资本“扎堆”加盟,风险积聚,泡沫已现,长此以往,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必然走向“衰败”。从市场征候看,“衰败”迹象事实上也已显露,比如,如家目前的平均入住率为95%。在群雄逐鹿的旅馆业,如今想要追求100%的入住率无疑成了一种难以企及的奢望。因此,如家95%的入住率还算不错,远不如它的,并不在少数,如七斗星,入住率只有70%,七斗星的入住率也算勉强,某地一中等城市的经济型酒店,入住率还不到50%呢!从全国看,36万家旅馆的平均入住率不足60%。换个角度看经济型酒店的入住率,也不乐观,2005年平均为89%,2006年呢,已经下降到了82.4%,平均客房价由2005年的328元,下降至209元,单店年回报率从3年前的30%下降至20%,而2007年的物业成本反而比2006年上升了40%以上。
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型酒店如果继续盲目扩展,入住率继续下降甚至恶化将成不可遏止的趋势。日前,有媒体披露,一些地方的经济型酒店,为了争夺客源,拼命压低房价,如武汉一家品牌经济型酒店,开出的房价只有99元,比它更低的还有,仅77元。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进入倒计时,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抓紧筹备,两大盛会给经济型酒店带来了发展机遇,但是,北京奥运会乃至上海世博会结束后,经济型酒店是否仍然拥有大量客源,值得思量。如果仅仅瞄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带来的机遇,“扎堆”发展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市场前景堪忧。
针对经济型酒店的扩张“热度”,专家提醒投资者,尽管经济型酒店行业有发展潜力,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一窝蜂”症状明显,如不加理性分析,缺少战略眼光,必然导致市场无序,竞争环境恶化,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业是到了整合、归并的时候了。从这层意义上说,市场传闻几家经济型酒店开始调整策略,放缓扩张,看来是不失明智的。
谁来破解市场悬念?
旅馆业是劳动密集性产业,服务和被服务,都离不开人。一言以蔽之,服务是商品。衡量一家旅馆办得怎样,硬件和软件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然而,更重要的还要看它的服务。一家五星级旅馆,硬件再怎么过硬,装潢再怎么漂亮,设施再怎么豪华,如果服务没有水准,服务细节不注意,那就忽视了希尔顿饭店创始人斯坦德拉所说的“当亲爱的顾客走进宾馆浴室时,请检查一下,我们的浴帘是不是放在浴缸的内侧面”,这样的五星级旅馆显然是让人扫兴的,客源的流失也是符合情理的。
经济型酒店的“经济”,吸引了大量回头客;经济型酒店的服务水平,尤其为回头客称道。“锦江之星”的一位老总曾经算过一笔账:开发一个新客户的费用,是巩固一个老客户费用的7倍。留住一个回头客,让客人高兴而来,高兴再来,是酒店经营管理的最高境界。
比照目前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的经营状况,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少,比如酒店的住宿费,市场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价格标准。诚然,200元左右的房价能够为市场普遍承受,比起星级宾馆,在性价比上确实具有一定优势。而且,经济型酒店的连锁性和“呼叫”中心、“网络预定中心”等销售手段,比单体的、传统的星级宾馆更为快捷方便,但各行其是的价格标准,给市场带来的却是无序和混乱。
前些时候,一对老年夫妇从外地来上海旅游,入住在锦西路上的一家经济型旅馆,客房面积据目测,充其量只有五、六个平方米,但可安置两张单人床,每天的房价为50元。老夫妇俩很高兴,说是退休后到处走走,假如以后要去的地方房价都这么便宜,岂不省心?不能责怪低价旅馆为入住者操办了“省心”的事,客观地说,能够做到让入住者满意,并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但这家旅馆的50元住宿费,反映的恰恰正是一个敏感的市场价格问题。
这样的情况不说也罢,但有些经济型酒店,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服务手段的单一,却让人衡量出了与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差距。比如,美国的经济型酒店星罗棋布,总量在6万家以上,占美国旅馆总量的75%,客房的入住率约为70%,营业收入占美国旅馆业的65%。在美国的高速公路的匝道出口处,或机场、车站附近,都可以看到画有各种醒目标志的经济型酒店。它们的规模不大,大堂里的广告架上都放有城市地图,旅游景点介绍和各种各样的宣传品,旅客可以随便取阅,无须掏钱。有的经济型酒店,客房里放置有咖啡包,供入住者免费饮用,每个楼层还配备有制冰机和自动售货机。几乎所有的经济型酒店每天都要打扫和整理客房,入住者如要洗衣服,可以外包。在这些酒店周围,有餐馆,有商店,还有加油站等商业设施,入住者的生活起居十分方便。匈牙利的经济型酒店,在服务上十分注重人性化,每逢节庆,服务员总忘不了给客人的房间送上一枝鲜花。客人恰逢生日,会收到旅馆免费送来的生日蛋糕。奥地利的经济型酒店,旅馆主人因熟悉当地情况,主动为旅客充当义务导游,如此等等,无不应证了一句话,客人的需要就是经济型酒店的需要。
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问世的时间不长,目前还处在上升时期,但一哄而起的现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一位颇有建树的经济专家如是说,经济型酒店是一种全新的综合业态。在中国,并不缺少经济型价格的酒店,而是缺少经济型标准的酒店。一份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说,对于经济型酒店的理解,16%的入住者认为应该价格低廉,56%的入住者认为应该安全、舒适、经济,30%的入住者认为应该体现在便利性上。而颇具意味且让人深长思之的是,入住者对酒店的忍受值为:酒店办理入住手续和离开酒店时的退房手续,应该在10分钟之内。
反观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10分钟”之内的路程也许是一个相当长的路程。这对于尽快提高自身品质,稳步推进发展速率的中国经济型酒店,不能不说是一个带有挑战意味的重要课题。
“10分钟”路程?市场留下了一个“悬念”。谁来破解这个悬念?
消息一出,业界惊诧,如家是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巨头,经营业绩一向不错,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额亏损?
正在人们感到纳闷,想要解读这条新闻的真实性时,岂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久,又有消息传出,业界有多家连锁经济型酒店打算放缓扩张,有的还打算推迟上市时间。
这些年来,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业发展很快,其势如星火燎原,遍地开花,无论市场规模,抑或酒店数量,相比10多年前,都已不可同日而语。人们感到纳闷的是,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发展到今天,难道盛极而衰,出现“拐点”了?
有行家说,在中国,尽管经济型酒店风光依旧,活力不减,但由于近年来高速扩张,“跑马圈地”加剧,市场空间已经不大,甚至出现了泡沫,行业性“洗牌”将不可避免。
此一说,彼一说,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究竟是继续扩张,还是已到了“打住”的时候?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关这样的话题,成了经济界人士十分关注的一个市场焦点。
“经济”,但“不廉价”
这里所说的经济型酒店,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经济性旅馆。倘若要从字面上破解“经济”这二个字,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有人说,“经济”就是廉价,所谓经济性酒店,也就是设施很差的廉价旅馆的代名字而已。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失之偏颇的。一位入住在经济型酒店的旅游者告诉我,这样的说法,完全是一种误解,经济型酒店的客房很干净,很舒适,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很不错。
如果将“经济型酒店”5个字输入百度网,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可以读到4590万条注释。其中比较被社会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尽管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市场价格标准,但200元左右的经济型酒店房价确实要比星级酒店便宜许多,如果超过200元,或者更高,“经济”两字也许就名实不符,大打折扣了。那么,既然经济型酒店收费不高,是不是就应了“一份价钱一份货”的说法,服务一定很差,设施一定很简陋?以上这位旅游者已经给出了一个明确回答,他对经济型酒店的认可,恐怕也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举凡在经济型酒店住过的人,都有和他一样的感觉。有人这样形容经济型酒店,“一星级的墙,二星级的堂,三星级的房,四星级的床”,这样的评价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也在整体上为经济型酒店画了一张脸谱,形象得很。
中国的经济型酒店,服务对象以普通商务人员和普通旅游者为主。这两类人员的要求一般都不很高,只要求住的地方能够提供方便,服务快捷一些,费用经济一些就可以。而经济型酒店,颇能掌握他们的消费心理,为他们“度身定制”,围绕住宿和早餐两大核心需要做足文章,简约而不豪华,实惠而不铺张。在布局和选址上,酒店也煞费苦心,离车站、机场等交通集散中心不远,离会展场馆等商务活动中心也很近。惟其如此,经济型酒店这才成了大量城市过客的“首选”旅馆。
要是追踪寻源,经济型酒店并非什么稀罕之物,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就创办了这种旅馆。但它们不叫经济型酒店,而是叫汽车旅馆,一般都开在高速公路的一侧。几年前,我在采访“锦江之星”时得知,在经济发达国家,公路一侧随处可见到汽车旅馆,它们为驾车出行者提供服务。汽车旅馆的客房不大,整洁干净,费用低廉。近年来,汽车旅馆进城了,几百家、几千家地连锁经营,抢占了很大一块市场份额。国外这种名曰汽车旅馆的酒店,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经济型旅馆或经济型酒店。
扩张或收缩,喜忧参半的话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境内境外,“游山玩水”的中国人渐多。就国内游客而言,希望入住的旅馆在设施上不要低于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不过价格不能太高,最好每人每天几十元。对于这样的要求,大多数旅馆不可能做到。尽管有市场需求,而且需求量还不小,但受历史条件限制,大量旅客的“特殊要求”被中国的旅馆业忽视了。人们至今难忘,20世纪60、70、80年代,时间长达几十年,出门在外最感头痛的问题就是住宿难。为了有个栖身之处,人们四处奔走,找关系,托人情,走后门,哪怕和陌生人同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也行,这样就不至于露宿街头。到了90年代中后期,尴尬有了很大改变,宾馆、酒店大量出现,住宿不再是一个困扰人的难题。但是,大量出现的宾馆、酒店,尤其是高档宾馆、星级酒店,收取的费用很高,不要说普普通通的旅游者,即便是可回单位报销住宿费的出差人,大多数也只能望而却步。
1996年,上海锦江集团筹建上海锦江旅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推出了经济型旅馆“锦江之星”,旅馆内有客房、餐厅、小卖部、商务中心、会议室等;客房里有彩电、电话、空调、因特网接口和单独卫生间,入住者感到很方便,费用也完全承担得起。
写到这儿,我想起了希尔顿饭店创始人斯坦德拉。这是一位非常看重服务细节的酒店管理者。有一次,电视台请他去演讲,他的演讲只有一句话:“当亲爱的顾客走进宾馆浴室时,请检查一下,我们的浴帘是不是放在浴缸的内侧面?”
在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的“锦江之星”,考虑到了“亲爱的顾客”的“细节需求”,这家中国第一家连锁经济型酒店,注重经济、实用,不豪华、不铺张,它的出现,顺应了中国旅馆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然而,时至今日,情况大变。在中国不少大中型城市,各种品牌、各种类型的经济型酒店大量出现,其中不乏外资参股,或有国外大公司背景的经济型酒店。对于这种现象,有人不以为然,中国市场大得很,经济型酒店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有人却表现得不无忧虑,理由是: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近年来发展过快,已经积有泡沫,倘若继续扩张,泡沫必破。
是耶?非耶?真是喜忧参半,难有定论。
市场派观点之一:看好发展空间
上海是一座人口高度流动的城市,为萌生中国第一家连锁型经济酒店奠定了基础。倘若没有这个基础,经济型酒店想要进一步扩张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拉动了人口的频繁流动,中国各大城市充满活力,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锦江之星”,还只是拉开了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拔节生长的序幕。新世纪以来,各地经济型酒店快速发展,相继出现了如家、莫泰168等一批知名度甚高的品牌,除了已被市场公认的一线品牌,还有“格林豪泰”、7天,七斗星以及上航假日等,其中有的是中资注入,如由中国“民航”企业投资的上航假日;有的得到了国际资本关照,如隶属法国雅高酒店集团的宜必思;有的则属国际知名品牌,如速8等。这些经济型酒店不仅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而且发展很快。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品牌目前有50家,其中35家为一线品牌,它们正加紧扩张步伐,一些二线品牌的经济型酒店不甘落后,也正在加紧跑马圈地。当然,也有的经济型酒店王顾左右,举棋不定,诚如我在上文所说,它们放缓了扩张速度,或者推迟了上市。
看好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前景的,表现得比较乐观。他们近看现状,遥看空间,由此推断经济型酒店的未来走向。有人以“锦江之星”为例。10多年前,“锦江之星”在上海开张时,只有100多间经济型客房,10多年后,这家当年的经济型旅馆,已成了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行业的一艘“旗舰”,旗下的签约门店达200多家,有3万间标准客房,网点拓展到了全国20多个省、市。仅在上海一地开业的“锦江之星”,门店就达60多家,客房近9000间,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时,门店将超过100家,客房1万多间。而就在“锦江之星”大力拓展市场的同时,各方资本、包括外资、民间热钱也纷纷看好这个市场,有消息称,2005年中国市场排在前10名的经济型酒店品牌规模平均增长速度为74%,2006年增速达到了140%,从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新加盟者更是奋勇当先,以致使前10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从85%下降到了38%。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的市场前景十分诱人!
更有人乐观地说,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尤其具有发展经济型酒店的有利条件。比方说,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多,他们是市场的消费主体。中国则不然,刚解决温饱的小康市民是市场的消费主体,他们对于价格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以美国消费能力的一半水平为参照,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客房供应量还有近70倍的增量空间。而目前,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市场占比还不到10%,江浙沪地区占比尽管略高一些,但与欧美国家70%的占比相比,差距甚大。这些情况表明,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如果要与世界接轨,还有许多路要走,还有明显的差距要弥补。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入境旅游者大幅增长。来自上海市旅游委的一条消息说,2007年来上海的入境旅游者达665万多人次,同比增长9.9%,在上海住宿的入境旅游者达520万多人次,同比增长11.9%,为历年来最高。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入境过夜游将超过1亿人次,国内人均出游率将达到200%。由此推断,中国旅游市场的潜力巨大,为经济型酒店的扩展留下了伏笔。
近年来,上海高星级酒店急剧增加,目前共有星级酒店320家,其中五星级酒店32家,市场已趋向饱和。2007年4月3日,“奥运与世博机遇:中国酒店业建设、创新和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会上透露,到2010年,上海高星级饭店的存量已具有1000万人次入境过夜旅客的接待能力。为此,专家们呼吁,上海应限制高星级酒店的扩张。倘若呼吁成为现实,更是为经济型酒店的扩容腾出了上升空间,不要说进一步发展,出现“井喷”式增长也并非不可能。
市场派观点之二:“扎堆”扩张,前景堪忧
经济型酒店方兴未艾,大批资本逐鹿市场,竞争狼烟骤然而起。这种现象,引起了部分市场人士的忧虑:各路资本“扎堆”加盟,风险积聚,泡沫已现,长此以往,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必然走向“衰败”。从市场征候看,“衰败”迹象事实上也已显露,比如,如家目前的平均入住率为95%。在群雄逐鹿的旅馆业,如今想要追求100%的入住率无疑成了一种难以企及的奢望。因此,如家95%的入住率还算不错,远不如它的,并不在少数,如七斗星,入住率只有70%,七斗星的入住率也算勉强,某地一中等城市的经济型酒店,入住率还不到50%呢!从全国看,36万家旅馆的平均入住率不足60%。换个角度看经济型酒店的入住率,也不乐观,2005年平均为89%,2006年呢,已经下降到了82.4%,平均客房价由2005年的328元,下降至209元,单店年回报率从3年前的30%下降至20%,而2007年的物业成本反而比2006年上升了40%以上。
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型酒店如果继续盲目扩展,入住率继续下降甚至恶化将成不可遏止的趋势。日前,有媒体披露,一些地方的经济型酒店,为了争夺客源,拼命压低房价,如武汉一家品牌经济型酒店,开出的房价只有99元,比它更低的还有,仅77元。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进入倒计时,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抓紧筹备,两大盛会给经济型酒店带来了发展机遇,但是,北京奥运会乃至上海世博会结束后,经济型酒店是否仍然拥有大量客源,值得思量。如果仅仅瞄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带来的机遇,“扎堆”发展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市场前景堪忧。
针对经济型酒店的扩张“热度”,专家提醒投资者,尽管经济型酒店行业有发展潜力,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一窝蜂”症状明显,如不加理性分析,缺少战略眼光,必然导致市场无序,竞争环境恶化,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业是到了整合、归并的时候了。从这层意义上说,市场传闻几家经济型酒店开始调整策略,放缓扩张,看来是不失明智的。
谁来破解市场悬念?
旅馆业是劳动密集性产业,服务和被服务,都离不开人。一言以蔽之,服务是商品。衡量一家旅馆办得怎样,硬件和软件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然而,更重要的还要看它的服务。一家五星级旅馆,硬件再怎么过硬,装潢再怎么漂亮,设施再怎么豪华,如果服务没有水准,服务细节不注意,那就忽视了希尔顿饭店创始人斯坦德拉所说的“当亲爱的顾客走进宾馆浴室时,请检查一下,我们的浴帘是不是放在浴缸的内侧面”,这样的五星级旅馆显然是让人扫兴的,客源的流失也是符合情理的。
经济型酒店的“经济”,吸引了大量回头客;经济型酒店的服务水平,尤其为回头客称道。“锦江之星”的一位老总曾经算过一笔账:开发一个新客户的费用,是巩固一个老客户费用的7倍。留住一个回头客,让客人高兴而来,高兴再来,是酒店经营管理的最高境界。
比照目前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的经营状况,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少,比如酒店的住宿费,市场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价格标准。诚然,200元左右的房价能够为市场普遍承受,比起星级宾馆,在性价比上确实具有一定优势。而且,经济型酒店的连锁性和“呼叫”中心、“网络预定中心”等销售手段,比单体的、传统的星级宾馆更为快捷方便,但各行其是的价格标准,给市场带来的却是无序和混乱。
前些时候,一对老年夫妇从外地来上海旅游,入住在锦西路上的一家经济型旅馆,客房面积据目测,充其量只有五、六个平方米,但可安置两张单人床,每天的房价为50元。老夫妇俩很高兴,说是退休后到处走走,假如以后要去的地方房价都这么便宜,岂不省心?不能责怪低价旅馆为入住者操办了“省心”的事,客观地说,能够做到让入住者满意,并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但这家旅馆的50元住宿费,反映的恰恰正是一个敏感的市场价格问题。
这样的情况不说也罢,但有些经济型酒店,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服务手段的单一,却让人衡量出了与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差距。比如,美国的经济型酒店星罗棋布,总量在6万家以上,占美国旅馆总量的75%,客房的入住率约为70%,营业收入占美国旅馆业的65%。在美国的高速公路的匝道出口处,或机场、车站附近,都可以看到画有各种醒目标志的经济型酒店。它们的规模不大,大堂里的广告架上都放有城市地图,旅游景点介绍和各种各样的宣传品,旅客可以随便取阅,无须掏钱。有的经济型酒店,客房里放置有咖啡包,供入住者免费饮用,每个楼层还配备有制冰机和自动售货机。几乎所有的经济型酒店每天都要打扫和整理客房,入住者如要洗衣服,可以外包。在这些酒店周围,有餐馆,有商店,还有加油站等商业设施,入住者的生活起居十分方便。匈牙利的经济型酒店,在服务上十分注重人性化,每逢节庆,服务员总忘不了给客人的房间送上一枝鲜花。客人恰逢生日,会收到旅馆免费送来的生日蛋糕。奥地利的经济型酒店,旅馆主人因熟悉当地情况,主动为旅客充当义务导游,如此等等,无不应证了一句话,客人的需要就是经济型酒店的需要。
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问世的时间不长,目前还处在上升时期,但一哄而起的现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一位颇有建树的经济专家如是说,经济型酒店是一种全新的综合业态。在中国,并不缺少经济型价格的酒店,而是缺少经济型标准的酒店。一份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说,对于经济型酒店的理解,16%的入住者认为应该价格低廉,56%的入住者认为应该安全、舒适、经济,30%的入住者认为应该体现在便利性上。而颇具意味且让人深长思之的是,入住者对酒店的忍受值为:酒店办理入住手续和离开酒店时的退房手续,应该在10分钟之内。
反观中国连锁经济型酒店,“10分钟”之内的路程也许是一个相当长的路程。这对于尽快提高自身品质,稳步推进发展速率的中国经济型酒店,不能不说是一个带有挑战意味的重要课题。
“10分钟”路程?市场留下了一个“悬念”。谁来破解这个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