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9月起,广西进入高中新课改阶段,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与高中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教师在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建立合理评价体系等方面均取得阶段性成果,学生也逐渐适应新的课程标准,能够积极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变“死读书”为“读活书”。
然而,随着新课改向纵深推进,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不良倾向不断暴露,新课改的部分环节进入误区,使得新课改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仅就课堂教学而言,目前课改实际中反映出的问题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盲目照搬模式。在广西实施新课改之前,全国已涌现出多种被实践证明好的课堂教学模式。经验固然可取,但忽视校情、生情的盲目照搬只会适得其反。二是只求创新,忽视实际。从某种程度而言,新课改对传统高中教育模式的改动是“伤筋动骨”的,变封闭的教学为开放式的教育,在没有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教师将理念创新简单地理解为教学手段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大量引入多媒体、iPad等,而忽视最为重要的内容。三是只重氛围,不重实效。课堂氛围是否热烈一直以来是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最直观的标准。新课改模式下,只要学生提问积极、发言热烈、讨论激烈,就基本上已经被认定为一堂好课,而至于此种形式的教学实效,则很容易被人忽视,这样,从“满堂灌”过渡到“满堂问”的教学模式,必然又将新课改带入另一个极端。
课堂教学是新课改各种理念的实践平台,也是教学效果的检验平台。任何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只有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检验,才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推广。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出现各种误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中学校及教师并未明确把握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甚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如果无法树立明确的课改观念,便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将新课改带入经验主义、形式主义的泥沼。
新课改是在社会背景发生急剧变化情形下,主动求新求变的系统性改革,其改革范围之广、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无任何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形下,树立正确的课改理念是避开课堂教学误区,推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首要前提。其次应建立课堂教学评价的合理模式,让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彻底体现课改理念,成为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主阵地。
第一,端正态度,明确认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念就是新课改的粮草。新课改要求高中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开放型的现代化课程体系,知识与技能并重,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据此,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两大目的:一是建构学生完整的精神世界,二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新课改不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彻底颠覆,也不是对旧体制的局部改良,而是以一种更合理的教学理念重新组织教学形式。我们在高举新旗帜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传统的传承。既要注重形式的革新,也要注重内在的实效,更重要的是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建构完整的精神世界。
第二,建立课堂教学评价的合理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一般以教师为评价主角,以学生成绩为评价指标,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往往使课堂教学忽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而新课改过程中涌现出的过程性评价,将课堂氛围、教学形式、学生课堂表现、创新意识等作为评价指标,但可惜的是,这些指标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往往是孤立的,或者不均衡的,这就容易使得教师在实际操作中顾此失彼,或过于强调某个指标。要建立课堂教学评价的合理模式,首先应弄明白“课堂教学向何处去”的问题。一方面,鼓励教师从教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增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在关注课堂学习目标的同时,将学生的自主参与、有效互动、经验建构、情感体验等有效纳入评价范畴,尊重差异,追求个性。
课堂教学进入误区是新课改过程中必然遭遇的阵痛,但它并非阻断新课改进程的鸿沟天堑。只要坚定新课改的理念,明确认识,正确处理好传统教学模式与新课改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就必然能够推动新课改向纵深发展。
然而,随着新课改向纵深推进,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不良倾向不断暴露,新课改的部分环节进入误区,使得新课改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仅就课堂教学而言,目前课改实际中反映出的问题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盲目照搬模式。在广西实施新课改之前,全国已涌现出多种被实践证明好的课堂教学模式。经验固然可取,但忽视校情、生情的盲目照搬只会适得其反。二是只求创新,忽视实际。从某种程度而言,新课改对传统高中教育模式的改动是“伤筋动骨”的,变封闭的教学为开放式的教育,在没有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教师将理念创新简单地理解为教学手段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大量引入多媒体、iPad等,而忽视最为重要的内容。三是只重氛围,不重实效。课堂氛围是否热烈一直以来是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最直观的标准。新课改模式下,只要学生提问积极、发言热烈、讨论激烈,就基本上已经被认定为一堂好课,而至于此种形式的教学实效,则很容易被人忽视,这样,从“满堂灌”过渡到“满堂问”的教学模式,必然又将新课改带入另一个极端。
课堂教学是新课改各种理念的实践平台,也是教学效果的检验平台。任何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只有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检验,才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推广。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出现各种误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中学校及教师并未明确把握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甚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如果无法树立明确的课改观念,便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将新课改带入经验主义、形式主义的泥沼。
新课改是在社会背景发生急剧变化情形下,主动求新求变的系统性改革,其改革范围之广、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无任何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形下,树立正确的课改理念是避开课堂教学误区,推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首要前提。其次应建立课堂教学评价的合理模式,让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彻底体现课改理念,成为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主阵地。
第一,端正态度,明确认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念就是新课改的粮草。新课改要求高中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开放型的现代化课程体系,知识与技能并重,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据此,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两大目的:一是建构学生完整的精神世界,二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新课改不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彻底颠覆,也不是对旧体制的局部改良,而是以一种更合理的教学理念重新组织教学形式。我们在高举新旗帜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传统的传承。既要注重形式的革新,也要注重内在的实效,更重要的是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建构完整的精神世界。
第二,建立课堂教学评价的合理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一般以教师为评价主角,以学生成绩为评价指标,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往往使课堂教学忽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而新课改过程中涌现出的过程性评价,将课堂氛围、教学形式、学生课堂表现、创新意识等作为评价指标,但可惜的是,这些指标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往往是孤立的,或者不均衡的,这就容易使得教师在实际操作中顾此失彼,或过于强调某个指标。要建立课堂教学评价的合理模式,首先应弄明白“课堂教学向何处去”的问题。一方面,鼓励教师从教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增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在关注课堂学习目标的同时,将学生的自主参与、有效互动、经验建构、情感体验等有效纳入评价范畴,尊重差异,追求个性。
课堂教学进入误区是新课改过程中必然遭遇的阵痛,但它并非阻断新课改进程的鸿沟天堑。只要坚定新课改的理念,明确认识,正确处理好传统教学模式与新课改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就必然能够推动新课改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