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员不是哭穷,是真穷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lil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人都说宋朝官员收入高、福利好,宋朝的官员们听闻此言,一多半要叫起撞天屈。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也就是北宋立国的第41年,知制诰杨亿呈上一篇奏疏,各种摆事实列数字,大声疾呼,诉说百官俸禄之低,不仅远远不如唐代,连养家糊口都困难,许多人都饿得没心情工作了!
  杨亿是著名文学家,“西昆体”代表诗人。他7岁能文,11岁应召御前赋诗,惊才绝艳。成年后的他为官清廉,耿介有气节,实为国朝精英,一代名臣。写这篇奏疏的时候,杨亿正在中书省,官任翰林学士,干着一个叫“知制诰”的活,就是替皇帝起草诰命的工作。说白了,他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这个位置向来被称为“清要贵重”的所在,既清高,又显要,跟皇帝关系亲近,前途极为可观——要知道,宋代的宰执有一半的人都当过翰林学士。
  但让人不解的是,杨亿居然打了辞职报告,不干了,要求外放,去个物价便宜的州县,当个不起眼的地方官。只见他在辞职信里写道:“一家三十多口都跟着我来京城,老家没田没地,祖上没半点积蓄,老的老小的小,全靠我这25贯工资过活,吃不飽穿不暖,老的怨、小的哭。毕竟是朝官,该撑的场面还要撑,要雇帮工,要买马料喂马,总不能三更天起来步行去上朝吧……眼看微臣就要变成饿死鬼了,真饿死了也是给朝廷丢脸……”总之,日子过不下去了,这京官谁爱当谁当吧!
  杨亿这一套批判、哭穷加撂挑子的组合拳打下来,皇上沉默,皇后垂泪。实际情况如何呢?
  北宋前期,官员的收入水平确实处于历史低位。福利补贴什么的,没有;工资,仅有唐代标准的一半也就罢了,还往往拿不全,有时甚至连那一半都拿不到。多达半数的官员,月俸拿不到10贯钱。按当时的米价,设若一个20口之家——那时都是大家庭几世同堂,加上佣仆,一家20口人很正常的。每个月光是吃大米,就要费掉4贯多。也不能只吃米,油盐酱醋呢,买菜买水买柴呢?衣食住行中,仅“食”一项,就足够大家变月光族了!
  那时候,身为大宋官员,能穷到什么地步呢?有被任命为一县长官,却没路费去赴任的;有好不容易到了任上,却穷困到全家到地里挖野菜、喝生水的;还有穷到拿纸做衣服的。
  真事儿!史载,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江东人蒋元振极有节操,无奈家境贫寒,家累又重,收入太低。怎么办呢?便自求去了物价便宜的岭南,即今两广、海南一带。岭南那时为蛮瘴之地,唐宋以来是流放罪臣的地方。
  蒋元振单身赴任,在广西白州当知府,工资全部留给在潭州的家人,自己吃豆子,喝凉水,拿纸做衣服,过得跟野人似的。那时北宋建国未久,战事未平,武将骄横,这样的文官堪为大宋典型。皇帝听闻后,拨了一笔钱粮下来,总算救蒋元振于水火之中。
  这么看,杨亿说微臣快要饿死了,真不夸张。而杨亿之穷,还格外吃亏在他的职位上。翰林学士这个官,样样都好,只有一个缺点:穷。在当时,朝廷制度是这样的:因为这个位置太光荣,不能被铜臭气玷污了,所以,别的官员都有工资之外的补贴,翰林学士独无。
  杨亿跑掉之后,皇帝开始深思。深思的结果是,自宋真宗朝开始,朝廷陆续地给员工加起薪来。
  然而加薪这件事,也是千秋一轮月,此恨古今同,都是地位越高,加得越多。各种补助、福利、赏赐,也都是按品级来的。到后来,一品宰相的正式月收入可高达千贯,加上花样百出的副收入,一年来个百万贯吓死你。
  铁面无私的包拯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事(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实管市长),有人算过,包拯此时正经年收入约21800多贯。后来他又做到三司使、枢密副使,分别是国家财政部长、国防副部长,收入只增不减。
  那么,下面最多数的低级官员,比如县令,他的月收入又是多少呢?
  “其下州县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钱八九千,少者四五千”。多的八九贯,少的四五贯,还常常拿不全——宋朝官员的薪俸,能拿到手的都非全额,要打折扣,或以实物相抵,七折八扣,不够最低标准地养活一个十口之家。
  宋神宗的时候,久在基层考察的王安石对皇帝指出了这个扎心的事实——就这点儿钱,你还指望大家好好干活,不贪污受贿?所以,臣以为要高薪养廉!王安石很有想法。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朝廷没钱啊!
  皇上摊手,户部怒目。大家都晓得的,国库空得很,这个钱总不能从宫中娘娘们的吃穿用度上扣吧。怎么办?自然是节源不如开流,想法子盘活经济了。
  王安石后来搞改革,重点就放在为国理财上面。利弊得失且不说,只说对于广大的公务员队伍,确实是做到了厚待:首先,给没有俸禄的最底层吏胥们规定了6000文到8000文的月俸,防止他们穷极饿疯搜刮民财;又提高了县令、录事参军等低级官员的俸禄,由每月钱10千、米麦两石提高到钱15千、米麦4石。在保证官员合法收入的基础上,一面高薪,一面重法,双管齐下。对于庸碌无能老眼昏花之辈,也没一刀切,而是用只拿钱不干活的虚职给供了起来,算是为国养老了。
  这是继宋真宗朝之后,又一次加薪高潮。此后慢慢水涨船高,才有了后来所谓“宋朝俸禄高”的口碑。
  那么,大家日子好过起来了吗?感受到朝廷春天般的温暖了吗?答案是:并没有。
  第一,老情况,金字塔效应。位于金字塔中下层的最大多数,实际俸禄并没有后人想象的丰厚。这最大多数人的真实收入,被顶端少数人的奢侈生活代表了,平均了。
  第二,冗员严重,财政无力支撑日益庞大的官僚队伍,僧多粥少,于是,很多人就有官职而无差遣,处于长期闲散状态,只能拿基本工资,造成收入大减。
  第三,交际应酬不能少,基本面子要保。百姓过年过节还要送个礼,给熊孩子发个红包,红白喜事随个份子呢!何况官场之上?
  第四,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米价每石70至80文;60年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每石700文左右;又54年后,到了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米价达到每石2贯500文到3贯,工资赶不上物价。   第五,家族负累。人当官,整个家族都能提高社会地位。中国是宗法社会,重視亲情,所以往往一人当官,“举族依其而居”,就不说乡下含辛茹苦的父母了,还有七大姑八大姨二叔公四舅姥爷……一养就是几十上百口人。老者要其养,少者要其资助学费,钱不够花很正常啊!
  第六,这种穷,跟宋朝空前平等完善的科举制度居然也有关系。
  比如唐朝的时候,能当官的大多是出身门阀世家,地主土豪,家中广有良田牧场,经营着水利矿产,人家不靠朝廷那点儿死工资过活。现在呢,许多官员出身平民,家境贫寒,虽然通过科举改变了身份,但家族的底子终是薄的,家族不能为之助力,反要靠他衣食。有的人自幼勤攻诗书,长大后不善理财,也没什么别的特长,不会什么别的营生,这时还要两袖清风,做个好官,那就难免喝点儿西北风了。于是,在“史上待遇最好”的宋朝官场上,仍有一些官员,以状况百出的穷,验证了这些普世规律:清者穷饿死,浊者富流油。
  到了南宋,国力日衰,但朝廷对官员还是优待的。薪照加,舞照跳,暧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不过因为物价飞涨,高于北宋宣和年间的平均值。这么算下来,家庭可支配收入也并没比北宋高。
  宋孝宗时代,有一个姓柳的小官,在任上病亡。家人无法度日,无奈中,只好由奶娘带着两个小公子在大街上讨饭。亏得当地知府见了,发慈心把一家子给收容了,保全了点儿朝廷体面。
  大诗人陆游一辈子没发达过。人到中年,谋了一个代理夔州通判的岗位,不久任期满了,该回家了。他给丞相写信哭号:“我都半百之年的人了,一辈子受穷,好不容易谋个工作,工资低得仅能糊口。当时千里迢迢上任,路费都是借朋友的。现在任期满了,口袋里空空如也,回家回不得,住又住不得……我儿子30岁了,女儿20岁了,因为没钱操办,到现在还养在家没敢说亲呢!您瞧,我这号的要不是穷人,这天底下哪里还有什么穷人啊!大人,就当可怜可怜我,赐给我一个新差使吧!”
  一入官场岁月催,做官还得往上爬。金字塔顶端,也没那么好爬。为了改善生活,官员们也想了很多办法。首选项自然还是利用职权,各种捞外快、刮地皮。
  “今吏之禄可谓厚矣,然未及昔日取民所得之半也。”王安石叹气说,已经这么高的工资了,可还赶不上以前他们从百姓身上捞的一半多。逮吧,逮不过来,怎么办?
  当然光明正大地挣外快选项也是有的,比如:文笔好的,给人写墓志铭,赚稿费;脑子活的,投机倒把做点儿生意,开铺子,买田庄,炒房地产,放高利贷等;长得好,身体壮的,干脆寻摸个有钱寡妇娶回来……
  没错,宋朝对妇人再嫁这事没意见。如果是有钱的寡妇,在婚姻市场上简直太受欢迎了!财色双收谁不乐意呀?
  就在寒酸的宋真宗年代,闹出了两位现任宰相争娶一位有钱寡妇的案子,让整个京城的上流社会好生欢乐了一番。
  二位相爷,一个叫向敏中,一个叫张齐贤。有钱的寡妇姓柴,是前宰相薛居正的儿媳妇。柴氏丧夫之后,便与老公前妻生的儿子相看两厌,思量改嫁,明的暗的,搂了一大笔钱财,便去与正好丧偶的张齐贤私订了终身。前妻的儿子自然不干了,一状告到开封府。开封府传来柴氏一问,柴氏爆了一个大料:宰相向敏中向自己求婚未遂,恼羞成怒,便捏造谎言,唆使薛家儿子来告后妈。
  开封府一看,这事牵扯太广,不敢管,便一球踢到皇帝御座前了。皇帝一问,向敏中自是抵死不认,说我是才死了老婆,但根本不想再婚呀,前妻尸骨未寒,男人也是重感情的!
  但是,官场上混,谁没几个仇人?这时,向敏中的一个仇人就跳出来,扔了一个更大的反转——向敏中重感情才怪,他最近正在议娶已故驸马都尉的小妹!
  皇帝大怒,向宰相、张宰相、薛家、柴氏统统倒了霉。降职的降职,罚款的罚款,挨打的挨打。柴氏不仅没能成功嫁掉,还把私房钱给交出来了。不过,这也怪不得他们,一切都是太穷惹的祸!
  编辑/汪微微
其他文献
公元578年,北周名臣乐运连续上疏谏阻刚即位的周宣帝切勿“昏暴滋甚”无效后,令人抬着棺材跟自己一起上朝,当面指责周宣帝的八大过失。周宣帝大怒,下令杀掉乐运,朝臣们被吓得不敢吱声。千钧一发之际,内史中大夫(即中书令)元岩置生死于度外,毅然上书求情。  面对大怒的周宣帝,元巖没有硬碰硬,而是巧施攻心术劝阻周宣帝:“陛下,乐运居心‘险恶’啊!他明知这样做是死罪,却故意拼命谏阻陛下,无非是想博取忠臣的名声
《隋书》中载,隋朝有个陈州人叫向道力,史书对他并无太多叙述,似乎他一文不名,也没什么社会关系,可就是这样一个货真价实的“草根”,竞壮着胆子冒充了一回海陵太守,唬得前任海陵太守徐俱罗深信不疑。  就这样,榨干海陵一带的油水后,向道力得知高平郡的地方官任期满了,于是又大摇大摆地前往高平混饭吃,不料在途中碰上一个人,把他的“好事”搅黄了。  这个人就是兖州刺史薛胄,他精明能干,曾在到任10天内干脆利落地
她是闻名春秋的绝色才女,父亲、哥哥、弟弟是齐国君主,丈夫、儿子是鲁国君主,本可无比光鲜的人生却被她过成了一团乱麻。她就是文姜。  场景一:临淄,齐国宫中,宫人喜气洋洋,如同中了头彩。齐僖公又得了一个漂亮的小公主,正欢天喜地地派发红包。  齐僖公是个女儿控,不满足于只有一个女儿,总想好事成双,于是,人到中年的他又得千金,能不高兴得到处撒钱吗?  话外音:小公主文姜在宫里幸福成长,不仅出落得颜如舜华,
上厕所没带手机,回来发现男/女朋友或爸妈正翻自己的微信,看见糟心的就吵起来……好吧,这只是家庭争端,但上厕所没带某些东西导致一个国家分裂、两个好友分道扬镳,这就夸张了吧?  《史记》列传70篇,多有合传,其中先是朋友,继而为死敌,最后命运殊途的,只有一对:张耳和陈余。当然,导致他们决裂的因素也是史上最滑稽的——上厕所忘带东西。  他们都是经历战国与秦末的人物。张耳当过信陵君的门客,资历老些,与陈余
张善子子是张大千的哥哥,善画老虎,许多人愿出高价购买。陈子恒(湖北著名花鸟画家)当时正在上海艰难谋生,为了吃饭,常假借张善子子之名画虎,在城隍庙出售。  张善子子打听后才知道,陈子恒造假主要因为家里太穷,又事亲至孝,就派人把陈子恒叫来,说:“我收你为弟子,你用张善子子门人的名义画虎,就卖得出去,不用假借我的名号了。”陈子恒就此正式出道。  赵无极14岁时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跟
关键词 《历史教学》,历史哲学,理论创新,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1)03-0032-03   2021年是《历史教学》杂志创刊70周年,应编辑部之约,借此机会,回顾一段普通读者与学术杂志之间的因缘际会,心中充满了无限崇敬和感激之情,囿于眼力所限,文中所言,不当之处,敬请大家谅解。  一、一个好读者遇着一本好杂志,就是读者的好福气   古
1837年,清末将领左宝贵出生在山东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雪上加霜的是,父母在他幼时便双双亡故。他孤苦无依更没有家产可以过活,只得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投奔同乡的鳏寡叔叔。  19岁那年,左宝贵因得罪同乡恶少被迫背井离乡,在街边摆摊当皮匠糊口,又遇到缝了马靴不肯付钱的官兵,气愤的左宝贵当场挥起拳头将无赖官兵一阵痛打后投身军营,从此开始他的戎马一生。  飽尝生活艰辛的左宝贵在军队里格外刻苦、勇猛,先后参与了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等方法对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9级和11级的免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共160名学生的就业态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免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就业态度整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免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就业态度的就业认知、就业情感2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就业行为意向这一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建议应加强学生的就业忧患意识,完善培养方案,提高用人单位对国家政策的适应性,加
1784年春,乾隆已经是一个73岁的小老头,走几步路都气喘吁吁,需要人扶。因为眷恋南方那片热土,他又开始计划自己的第六次江南之行。  老年人的悲剧不在于身体衰老,而在于他心理上依旧年轻,不甘于老去。行走江南,对乾隆来说,是一个奇特的体验。那里的美景美人,别说是紫禁城后花园,连颐和园都被甩开几百里地。江南的杏花春雨,让人感觉空气都是甜的。  皇帝想办的事,哪能不办?在内务府的主持下,乾隆的江南sty
《课标》的基本理念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汪每一位学生受益”,这里的几个关键词是:发展、每一位学生;个体差异、受益。即要求通过体育教学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高。在进行单元计划构建时,就需要考虑如何落实《课标》提出的“保汪每一名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也就是如何关注“个体差异”,依据学生不同水平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依据对本次提供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