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据调查农村初中,同一班级的同学,他们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别的,但这种差别不大,可是学习成绩差距却较大。有15%左右的同学,他们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还有20%的同学基本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25%的同学很难按教学大刚的要求学习,35%的同学无法按照教学大刚的要求来学习,也就是说,有些同学学习水平只能达到小学5~6年级的水平,甚至更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对某一个学生来说,他的成绩在不同的阶段也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他们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还有学校教育等不合理因素的影响。
二、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常常以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或强或弱的推动作用。动机越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而现在的学生可以说很少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动机。分析原因,我想有这样几种:一是为家长学习,二是被强迫学习,三是教师教学时,方法用得不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所谓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表现为学生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它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学生很少有这种学习的需要,甚至有些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也发出这样的感慨:搞好学习到底为了什么?这说明现在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需要我们去思考。怎样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长久的学习动机,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1)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大纲里反复提到科学探究,这是很好的教学手段,要把学生要学习的东西转化为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评价交流。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困难,这样不但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兴趣。
(2)举办化学知识讲座,布置家庭小实验,并且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相比较,从而了解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和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动力,进一步产生学习的动机。
(3)抓好化学课外活动,让学生的知识视野更为广阔,了解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增强了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领悟魅力的生活,建立学习化学的浓厚情感,培养坚强的意志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离开了客观事物,无缘无故的情感是没有的,所以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需要,进一步产生学习的情感,这是作为化学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应该把教学大纲熟记于心,也就是说,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学生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其次要研究教材。教材中有哪些内容与当前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哪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不是很紧密,能否找到替代的。一句话,就是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联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需要的感觉。这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关键。学生只有产生需要的感受,才能培养他们的情感。再次是了解学生。不但要了解他们的学习,还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知道他们每天都在做什么,或者在生活中他们做过什么,见过什么,认识了什么,需要学什么。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差多少,有多少不需要专门学习就能达到,有多少必须由教师引导才能达到,有哪些暂时做不到,但经过什么样的训练能够达到等,这些都清楚了,就可以实施教学。在教学中,学生能感受到,通过化学的学习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意识到经过努力学习化学知识,不久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这样就能培养他们热爱化学知识的情感,进一步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我们就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激起他们强烈的、持久的爱国情感,从而激励学生学好化学,增强为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感和信心。
意志是人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在培养意志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要教育学生勇于战胜困难,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用意志促使自己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四、注意养成教育,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的形成、发展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科学态度形成的外部因素是教师和化学教学内容,内部因素是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习惯和性格等。
首先,教师应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文化素质,这不仅制约着教师本身的行为,而且会影响学生。一个合格的化学教师当然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影响学生,为学生做出榜样。从演示实验的规范操作、客观的表述实验现象,到板书的工整、准确无误的使用化学用语;从科学的对待每一个化学问题,到学生对知识提出质疑;从热情肯定学生比自己更高明的创新解题方法,到勇于承认自己教学中出现的失误,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科学态度教育中表率作用的具体表现,它对学生逐步形成完善的科学态度将会产生巨大的无形影响。
其次,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的兴趣,要与学生发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把科学态度的培养贯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阶段中。结合不同类型知识内容的教学有侧重地培养某方面的科学态度。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可通过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的态度;在化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态度等。
(沛县河口中学)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据调查农村初中,同一班级的同学,他们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别的,但这种差别不大,可是学习成绩差距却较大。有15%左右的同学,他们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还有20%的同学基本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25%的同学很难按教学大刚的要求学习,35%的同学无法按照教学大刚的要求来学习,也就是说,有些同学学习水平只能达到小学5~6年级的水平,甚至更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对某一个学生来说,他的成绩在不同的阶段也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他们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还有学校教育等不合理因素的影响。
二、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常常以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或强或弱的推动作用。动机越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而现在的学生可以说很少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动机。分析原因,我想有这样几种:一是为家长学习,二是被强迫学习,三是教师教学时,方法用得不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所谓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表现为学生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它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学生很少有这种学习的需要,甚至有些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也发出这样的感慨:搞好学习到底为了什么?这说明现在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需要我们去思考。怎样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长久的学习动机,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1)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大纲里反复提到科学探究,这是很好的教学手段,要把学生要学习的东西转化为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评价交流。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困难,这样不但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兴趣。
(2)举办化学知识讲座,布置家庭小实验,并且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相比较,从而了解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和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动力,进一步产生学习的动机。
(3)抓好化学课外活动,让学生的知识视野更为广阔,了解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增强了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领悟魅力的生活,建立学习化学的浓厚情感,培养坚强的意志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离开了客观事物,无缘无故的情感是没有的,所以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需要,进一步产生学习的情感,这是作为化学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应该把教学大纲熟记于心,也就是说,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学生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其次要研究教材。教材中有哪些内容与当前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哪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不是很紧密,能否找到替代的。一句话,就是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联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需要的感觉。这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关键。学生只有产生需要的感受,才能培养他们的情感。再次是了解学生。不但要了解他们的学习,还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知道他们每天都在做什么,或者在生活中他们做过什么,见过什么,认识了什么,需要学什么。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差多少,有多少不需要专门学习就能达到,有多少必须由教师引导才能达到,有哪些暂时做不到,但经过什么样的训练能够达到等,这些都清楚了,就可以实施教学。在教学中,学生能感受到,通过化学的学习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意识到经过努力学习化学知识,不久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这样就能培养他们热爱化学知识的情感,进一步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我们就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激起他们强烈的、持久的爱国情感,从而激励学生学好化学,增强为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感和信心。
意志是人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在培养意志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要教育学生勇于战胜困难,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用意志促使自己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四、注意养成教育,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的形成、发展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科学态度形成的外部因素是教师和化学教学内容,内部因素是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习惯和性格等。
首先,教师应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文化素质,这不仅制约着教师本身的行为,而且会影响学生。一个合格的化学教师当然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影响学生,为学生做出榜样。从演示实验的规范操作、客观的表述实验现象,到板书的工整、准确无误的使用化学用语;从科学的对待每一个化学问题,到学生对知识提出质疑;从热情肯定学生比自己更高明的创新解题方法,到勇于承认自己教学中出现的失误,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科学态度教育中表率作用的具体表现,它对学生逐步形成完善的科学态度将会产生巨大的无形影响。
其次,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的兴趣,要与学生发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把科学态度的培养贯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阶段中。结合不同类型知识内容的教学有侧重地培养某方面的科学态度。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可通过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的态度;在化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态度等。
(沛县河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