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教师教得教条,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新观念,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以“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题,着力阐述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理念,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由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转而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转变。为此,要求教师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要多钻研教材、多研究课本、多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了一些不够成熟的方法,供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1预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预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笔者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笔者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笔者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笔者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利用课堂教具,调动创新意识
《教学大纲(修定版)》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很好地进行练习,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并且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7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利用彩色的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很有兴趣地摆出了一系列的图形,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7”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时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都寻找合成7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摆的结果。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3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注重协作精神培养,激发创新思维“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实验来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发展儿童科学的志趣,培养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路线的。儿童出于好奇心,对新异事物具有进行探究的强烈心向,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等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指导,群体之间可以发挥互补作用。
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采用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将圆柱体中的红色液体倒入圆锥体中,你们会发现什么?再将液体由圆锥体中倒入圆柱体中,又能发现什么?4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圆柱体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3。由此得到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更扎实、更容易理解、掌握。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有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本领,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人才需求。
实践证明,教师如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就能帮助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终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再腾飞!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理念,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由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转而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转变。为此,要求教师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要多钻研教材、多研究课本、多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了一些不够成熟的方法,供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1预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预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笔者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笔者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笔者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笔者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利用课堂教具,调动创新意识
《教学大纲(修定版)》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很好地进行练习,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并且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7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利用彩色的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很有兴趣地摆出了一系列的图形,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7”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时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都寻找合成7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摆的结果。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3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注重协作精神培养,激发创新思维“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实验来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发展儿童科学的志趣,培养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路线的。儿童出于好奇心,对新异事物具有进行探究的强烈心向,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等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指导,群体之间可以发挥互补作用。
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采用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将圆柱体中的红色液体倒入圆锥体中,你们会发现什么?再将液体由圆锥体中倒入圆柱体中,又能发现什么?4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圆柱体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3。由此得到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更扎实、更容易理解、掌握。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有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本领,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人才需求。
实践证明,教师如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就能帮助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终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再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