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本应是“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活动。然而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不注重挖掘语文的人文内涵,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成了教参搬家,备教参,写教参,讲教参,唯教参之命是从。这样的语文教学,扼杀了多少思维,埋没了多少创造,真是出力不讨好。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让语文课焕发生机,充满乐趣,从而使语文课堂优质高效?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有了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老师,从踏进教室的第一步起,就要想着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试想,一个老师唱着走进教室,哪个学生还睡得着觉?课内激趣,首先是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或以激情感染学生,使师生产生共鸣;或让学生自主选择,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或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或引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对联、俗语、歌曲、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用图片、实物、标本、音像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自然而然形成自主学习。课堂要有趣,教学方法必须有趣味性,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达到顶点,使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促使学生把教学策略内化为学习策略。
比如,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对于论述类的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实用类的文章,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能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过多分析。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和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处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文学类作品,则强调感受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又如,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对同一文本采取不同的解读方法。如散文阅读,如果强调对美的感受,则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典型意象、独特意境进行审美,并结合自身体验达到情感的共鸣,“心有戚戚焉”是其最佳的学习境界。
二、创设合作的学习环境
创设合作性学习坏境,可以降低传统竞争性学习氛围的不良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应该是合作的伙伴,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同学也不是竞争对手,大家都只是解决某个问题的平等参与者,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既不轻易放弃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又要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学会对自己的解题策略与学习结果作出适应的评价。学生在学习交往中要学会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有意识地调控自己,要不断唤醒自身沉睡的心灵,深化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使自己随时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价值,释放出自身的生命潜能。
三、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大千世界处处有语文,我们不妨把视野引向课外,让学生到课外汲取营养,丰富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1.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定期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站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和文学大师进行交流,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营养。
2.让学生有选择地看电视报纸,以新闻为主,《百家讲坛》《实话实说》《文化访谈录》等栏目必看,让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教育,为自身树立远大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了解现实,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等,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关爱自然,定期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去观察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留下足迹,或诗、或文、或画,用大自然的清纯、美妙陶冶情操,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创造力。
四、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内的趣味导读和课外的扩展视野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课内外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对学生进行“每人讲一首古诗”“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每周写一篇日记”“每季读一部好书”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一训练把课外阅读积累起来,通过课内有计划的活动,如即兴演讲、日记展评、故事会、新闻发布会、读书报告会等,训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活动课综合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高中语文课是一门融文学、政治、天文、地理、音乐、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基础学科,活动课的综合训练恰好适应了语文教学的需要,活动课上能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能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 甘肃省陇西县教体局教研室)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老师,从踏进教室的第一步起,就要想着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试想,一个老师唱着走进教室,哪个学生还睡得着觉?课内激趣,首先是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或以激情感染学生,使师生产生共鸣;或让学生自主选择,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或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或引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对联、俗语、歌曲、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用图片、实物、标本、音像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自然而然形成自主学习。课堂要有趣,教学方法必须有趣味性,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达到顶点,使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促使学生把教学策略内化为学习策略。
比如,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对于论述类的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实用类的文章,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能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过多分析。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和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处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文学类作品,则强调感受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又如,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对同一文本采取不同的解读方法。如散文阅读,如果强调对美的感受,则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典型意象、独特意境进行审美,并结合自身体验达到情感的共鸣,“心有戚戚焉”是其最佳的学习境界。
二、创设合作的学习环境
创设合作性学习坏境,可以降低传统竞争性学习氛围的不良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应该是合作的伙伴,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同学也不是竞争对手,大家都只是解决某个问题的平等参与者,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既不轻易放弃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又要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学会对自己的解题策略与学习结果作出适应的评价。学生在学习交往中要学会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有意识地调控自己,要不断唤醒自身沉睡的心灵,深化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使自己随时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价值,释放出自身的生命潜能。
三、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大千世界处处有语文,我们不妨把视野引向课外,让学生到课外汲取营养,丰富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1.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定期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站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和文学大师进行交流,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营养。
2.让学生有选择地看电视报纸,以新闻为主,《百家讲坛》《实话实说》《文化访谈录》等栏目必看,让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教育,为自身树立远大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了解现实,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等,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关爱自然,定期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去观察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留下足迹,或诗、或文、或画,用大自然的清纯、美妙陶冶情操,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创造力。
四、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内的趣味导读和课外的扩展视野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课内外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对学生进行“每人讲一首古诗”“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每周写一篇日记”“每季读一部好书”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一训练把课外阅读积累起来,通过课内有计划的活动,如即兴演讲、日记展评、故事会、新闻发布会、读书报告会等,训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活动课综合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高中语文课是一门融文学、政治、天文、地理、音乐、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基础学科,活动课的综合训练恰好适应了语文教学的需要,活动课上能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能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 甘肃省陇西县教体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