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教育故事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xi2xjp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教育故事,传播首都教育好声音,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首都教育者的新任务。教育本身就是创造故事的行业,没有故事的教育不会是真正的教育。“人天生能够理解故事,而不是逻辑”,人们在听故事的时候,往往感动于故事背后的真情和道理。好的育人故事能够让人通过故事看到其背后教育的力量。
  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指导支持下,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从2019年开始,连续主办两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同台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活动,第三届讲述故事活动正在各个学段生动地开展。众多教师讲述了他们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教育故事,有的引人思考,有的给人鼓舞,有的令人肃然起敬。那么,什么是好的育人故事?如何才能讲好育人故事?本文结合“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同台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活动中的几个育人案例,进行阐释分析。
  1.好的育人故事往往折射出教师深厚的教育情怀
  情怀,就是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最深沉的追求,是一种没有任何利益驱动的坚守和执着。教育情怀是把从事教育当成自己一生快乐的事业,当成自己的终身信仰、情感皈依,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和感情,即对教育有一种持久、特殊、难以割舍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源自对教育发自内心的、最深沉的爱。教育需要有情怀的教师,给学生以精神的引领、心灵的启迪和人性的关怀。
  育人故事1:把“敬业”训练成习惯。
  中国人民大学王向明教授是一名从教36年的思政课教师,大学毕业后听从组织安排从医学专业转岗,担任了校团委书记兼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开始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生涯。这段经历也让他认识到人生的职业选择未必能够完全主动,但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从事职业工作,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人生的每一个现实。从教36年来,他始终把塑造良正的人格形象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方向和政治价值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深切感受到,尽管不同时期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有一定差异的,但有一点始终不会改变,那就是真诚的力量永远是最打动人心的。只有那些内心充满真诚信仰,真心实意、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的教师,只有以高度敬业的职业道德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教师,才能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把敬业训练成习惯,是王向明老师从教36年的深切感悟,也是他对育人故事的最后总结。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教育者怀着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将教育事业看作自己的天职和生命的发展,自觉地将教育与国家命运、学生前途、民族振兴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执念于立德树人为本、欣然于教书育人为乐,寄情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用情于学生的人性向善……这就是教育者的教育情懷。
  2.好的育人故事往往蕴含着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的本质进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教育者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教育理念对教育行为具有强大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育人故事2:史家的育人故事。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王欢校长讲述了这样一个育人故事。
  “今天,来史家参观的人,可能都会领到一支笔,扫开笔端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四(4)班的学生‘童声讲党史——为留守儿童讲睡前故事’学习项目的具体内容。两年来,学生们轮流每天录制一段音频,为千里之外的留守儿童读名著、讲故事。以儿童的视角关注留守儿童,学生们用相机为一个个打工者拍下在工作岗位上最美的笑脸……
  在史家,学生有可能会敲开校长办公室的门。‘王校长,我们想聘请您做我们公司的指导教师。’这是学生在参与创智汇课程。他们组建了一个绿色科技公司,要研发一种节水装置。在这种课程中,学生可以在学校任意聘请一位教师当导师。为留守儿童讲故事送上关爱,让学生尝试开办一家公司,这都是史家教育集团学生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学习,只是学校8000多个项目的一个缩影。学生的学习内容已经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通过在一个个项目中长期地体验、实践,培养学生的志向、责任与担当。”
  “教育的存在根据和基本使命就是要使人生成为人。”教育的根本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教育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有益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史家教育集团的课程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给予学生“成”的能量、尊重学生“长”的过程,让学生成为一个“心有温度、行有智慧”的人。立德树人,就是要使学生这颗种子具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3.好的育人故事反映出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智慧是什么?教育智慧是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面对复杂的情景,通过经验和专业知识基础处理问题时所展示出的机智。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情境的丰富性、教育问题的复杂性,都需要教育者运用教育智慧加以解决。
  育人故事3:寻找“热爱”。
  北京市一○一中学的杨晶晶老师讲述了帮助学生寻找“热爱”的故事。
  “长大后,你想做什么?”这是每个学生小时候都被问过的问题,那时的他们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自己的热爱。但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长大后,他们找不到“热爱”了!“为什么要学习”成了他们的困惑,没有明确的目标,找不到学习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学习动力。于是,我开始了新的尝试——“家长导师制”。首先,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学生想了解的专业、家长能提供的资源。根据调查结果,按照学生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邀请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家长组建导师团队。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邀请家长导师们走进校园,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从精神鼓励、职业咨询、学习督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如今,学生们已经升入高三,找到了“热爱”的他们正在全力以赴地备战高考,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去拥抱自己的“热爱”!   当代中国已进入“物质丰盈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裕可能会使一些人丧失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失去自己的“热爱”,杨老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帮助学生重新找到了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找到了“热爱”。教育智慧是基于真爱、源于博学、长于经验的积累。教育智慧是一种融会贯通的能力、深谋远虑的境界、敬业乐业的品质。教育智慧体现了教育工作的专业性。
  4.好的育人故事处处体现着教育者的仁爱之心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对于教育者而言,是尊重,是包容,是责任。对于学生而言,“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仁爱之心是教育者的“关键道德”,体现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体现在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天、每一处、每一个细节中。
  育人故事4:清晨校门口的坚守。
  北京景山学校的邱悦校长讲述了这样一个育人故事。
  “每天清晨,我从六点半到七点半,一个小时,风雨无阻,坚持站在校门口,向每一位入校的老师、同学问好,并且能叫出大部分同学的名字。或拍拍肩膀,或微笑示意,有时和同学分享成功的喜悦,有时给遇到挫折的同学加油打气。清晨在校门口的坚守,是我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上千次说早上好,上千次挥手致意,叫出上千个名字,和每一位同学互动,没有什么惊天动地,没有什么轰轰烈烈,有的是一位人民教师、一位党员教师、一位首都教师把满腔的热爱注入到每个孩子心田,呵护他们成长。”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影响的过程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以教育者的仁爱之心培育学生的仁爱之心。
  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首都大中小学和幼儿园里的真实故事。对这些好的育人故事,大家不一定记得具体的故事情节,但故事里教育者的教育情怀、教育理念、教育智慧、仁愛之心却会深深地感动听故事的人,深刻地影响听故事的人。好的育人故事,不是居高临下的耳提面命,也不是煞有介事的故作艰深,是在娓娓道来中回答“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小小的教室承载着大大的梦想,小小的育人故事承载着教育人的情怀、理念和智慧,讲好育人故事,讲好的育人故事,让更多的人听到,让“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成为首都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他文献
- 编者按 -  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学校开拓进取,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通过思政课建设、红色教育活动等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工作,让党旗高高飘扬,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初心从未有改变,百年只不过是考验,美好生活目标不断实现……”夏日的阳光洒满校园,在500余名师生的清亮歌声中,一面巨幅党旗在操场中央铺展开来。这动人
当前,学校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在教育新常态下,学校如何找到教育变革的有力支点?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以课程变革为突破口,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实施多元授课形式,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的全方位变革,激发学校活力,满足学生全面、个性化成长的需求。  1.“三元”全息课程体系  建立以全面提升核心素养为目的的“三元”全息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三元”是指三个主要的学习领域——个人
2015年9月,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征)》提出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北京十二中积极开展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对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和经验。  1.普通高中当下的历史使命  普通高中教育的使命是要兼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大众化的普及,不能顾此失彼。这主要是基于对普通高中教育
郭峰,1915年出生于吉林省德惠县西刘家屯。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为中共党员。郭峰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在党内、军内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  为撰写《郭峰传》。1996年2月到2004年9月,郭峰同志生前我们曾对他访问10余次。作为有着7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他介绍了亲身经历的重要历史情况,并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经我们整理后形成了10余份访谈录
看到一个老师的博客里写道:“刚工作那几年,我常常抱怨,教书育人太难了:管得严,学生有抵触情绪;管得松,又起不到教育效果;我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常常引起他们的反感;我对学生过问太少,又让他们感到我冷漠无情。我该如何把握师生之间的距离呢?”  这位老师的问题,其他很多老师也曾经遇到过。他们是怎样处理的呢?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回望这90年,值得总结、回忆、探讨和深思的事情,可谓数不胜数,但有一个话题,长期以来海内外政界和学术界聚论不已,这就是:当年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  近年来,笔者在整理张学良口述史料过程中发现,张学良围绕这一话题从国共两党比较的角度谈了许多看法,比许多人谈得具体、生动、深刻,从中可以看出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各自特点。  张学良虽然说自己的生
【摘 要】私立中学在民国时期曾占据了成都中学教育的大半匹江山,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从清末到民国,历届政府对私立中学基本上都采取了提倡与鼓励的政策。特别是民国以来,政府在“教育救国”时代主题的驱动之下,出于对人们办学主权的尊重,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颁布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一方面对私立学校加以鼓励和扶持,另一方面又借助于法律法规对私立学校加以规范和引导。这对今天政府在管理私立中学的过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黄城根小学一直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思政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思政课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延伸。  1.学《规定》写“承诺”,让学生懂得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小学阶段,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
本书的作者阿兰·拉金,人称“美国时间管理之父”。他率先创立了时间管理方法。人们对于此书的评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时间管理领域最为杰出、经典的作品”。    一、区分重要任务与紧急任务    在区分重要任务和紧急任务方面,拉金教授提供了两把利器——一个是“ABC排序系统”,另一个是“80/20法则”。  1.ABC排序系统  所谓“ABC排序系统”是对日常事务进行规划的一种方式,具体操作是:  
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12月提出并为中共十二大采纳的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重要构想。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到江苏苏州、浙江杭州进行调研,实地考察“小康”目标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提出包括“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内的中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    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上向全国人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