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坚持学习阅读和运用语言同步走,并着力于语言文字运用。久之,方能驾驭文字,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 程……”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语文课堂中,我努力践行着从“教课文”走向“教语言”,从品味“语言”走向习得“言语”的尝试。
一、引领揣摩,发现语言独特魅力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炼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如在《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对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一句的体会,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静心揣摩的:
师: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生: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师: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来,了不起!对这个句子,还有不同的感受吗?生:我读到这里,心想:老天鹅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长的,砸在这坚硬的冰面上,肯定很痛,也可能会受内伤。但是,为了找到食物,为了能够活下去,老天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往冰面上砸,这是多么伟大啊!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来体会的,所以很真切!生: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让人感受到了老天鹅很硬。
师:“硬”在哪里?再往深处想一想!生:“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师:所以,老人称它是“破冰勇士”!生:“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它一次又一次地扑打,不停止。师:说得好!所以,老人又称它是“顽强的破冰勇士”!一般地讲,我们总是将静态的比喻成动态的、平凡的比喻成美丽的。这么美丽的天鹅,却比喻成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个比方打得好吗?生:老天鹅从空中笔直地扑下来,就像石头一样。生:石头不会感觉疼痛的,老天鹅是不怕痛,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生:像石头一样落下来,表示力量大。生: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师:同学们这样说,这个比方打得真妥帖,真形象!现在再来朗读,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这样的引领揣摩中,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即对言语表现形式的自觉关注。在一篇文章中,总有几个关键点,是作者着力刻画之处,它们最能体现内心情感,最能激活读者的思维,最能生成精彩的对话,值得师生进行聚焦、放大,进行反复触摸,提升对语文的鉴赏力。
二、反复诵读,想象描述画面
文本主要由文字呈现,但文字若变成画面呈现于眼前,儿童的感受会更加真切。在教学《木兰从军》一课中的“木兰告别了亲人,”一句话时,我和学生是这样展开对话的: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句话。(生读)这句话告诉我们,木兰在干什么?生:木兰告别了亲人,到前线打仗去了。生:木兰为国为家分忧,去杀敌了。生:木兰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好不容易来到了前线。师:瞧,短短的一句话,却告诉我们这么多的内容,再请一位同学读。师:展开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读一读这四个词组。生:披战袍跨骑马渡黄河过燕山。师:读得很有节奏感。你发现了什么?生:每一个字都是表示动作。师:一个词组,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一连串的画面就组成了一段流动的情节,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我看见木兰脱下了漂亮的裤子,披上了战袍,还骑上的骏马,就像男子一样,可威风了!生:我还看见了木兰骑着马渡黄河,战袍都湿了。生:我看见木兰过燕山时,不小心从马上跌下来,腿都破了,可她很勇敢,没有哭,继续赶路。师:好一个不怕困难的花木兰!你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组。(生读)
这一环节的教学意图在于:在反复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这四个词组相似的动宾结构,这一语言表达形式很有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再变“话”(四个词组)为“画”(四幅画面),使文字的表达变为流动的情节,在学生脑海中播放,让学生对花木兰的故事有了更为丰富和感性的了解,对花木兰的形象有了真切的感受。
三、展开联想,补充留白之处
文本的留白,留给读者的是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学生以探求的心态去补白,积极想象的同时也会得到快乐的感受,成功的体验。如教学《第八次》一课时,我发现文中布鲁斯王子动员号召人民起来抵抗的情节省略了,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一个想象补白的空间,便即兴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布鲁斯王子会怎样运用蜘蛛织网的故事来动员人民呢?请你当一回王子,写一份简洁有力的动员书。课堂上,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生:父老乡亲们、同胞们:苏格兰在经受侵略,苏格兰在经受磨难,苏格兰在哭泣、在流血啊!虽然我们一连失败了七次,但那算得什么?你知道吗,就连小小的蜘蛛都能坚持不懈,第八次结成了一张网。难道我们连一只蜘蛛都不如吗?我们一定能像蜘蛛一样,获得第八次抵抗的胜利!勇敢的苏格兰人,拿起你的武器,跟我前进吧!(师插话:身先士卒,鼓舞人心!算我一个!)
生:苏格兰的父老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我们失败了七次,但并不表示我们永远失败了。你看,那只小小的蜘蛛,最终还是战胜了大风,在第八次结成了一张完整的网。我们难道不如这只蜘蛛吗?面对侵略军,我们缺少的不是枪弹,不是战士,而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只要我们干第八次,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师:插话:假如第八次不成功呢?)不成功,便成仁!(众大笑)(师:你都牺牲啦?你应该还有第九次!第九次不成功……)我们还有第十次!第十一次!不成功誓不罢休!(师:这样好像太野蛮了,可以改成:不成功就……)誓不回家!(师:这样才是好男儿!)来吧,战士们,同胞们,胜利属于苏格兰!(掌声)
阅读教学应该让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范例,并在尝试运用语言过程中,跨越从“能理解”到“会运用”的台阶。只有坚持学习阅读和运用语言同步走,并着力于语言文字运用,久之,方能驾驭文字,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让语文这朵鲜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 程……”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语文课堂中,我努力践行着从“教课文”走向“教语言”,从品味“语言”走向习得“言语”的尝试。
一、引领揣摩,发现语言独特魅力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炼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如在《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对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一句的体会,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静心揣摩的:
师: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生: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师: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来,了不起!对这个句子,还有不同的感受吗?生:我读到这里,心想:老天鹅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长的,砸在这坚硬的冰面上,肯定很痛,也可能会受内伤。但是,为了找到食物,为了能够活下去,老天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往冰面上砸,这是多么伟大啊!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来体会的,所以很真切!生: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让人感受到了老天鹅很硬。
师:“硬”在哪里?再往深处想一想!生:“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师:所以,老人称它是“破冰勇士”!生:“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它一次又一次地扑打,不停止。师:说得好!所以,老人又称它是“顽强的破冰勇士”!一般地讲,我们总是将静态的比喻成动态的、平凡的比喻成美丽的。这么美丽的天鹅,却比喻成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个比方打得好吗?生:老天鹅从空中笔直地扑下来,就像石头一样。生:石头不会感觉疼痛的,老天鹅是不怕痛,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生:像石头一样落下来,表示力量大。生: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师:同学们这样说,这个比方打得真妥帖,真形象!现在再来朗读,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这样的引领揣摩中,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即对言语表现形式的自觉关注。在一篇文章中,总有几个关键点,是作者着力刻画之处,它们最能体现内心情感,最能激活读者的思维,最能生成精彩的对话,值得师生进行聚焦、放大,进行反复触摸,提升对语文的鉴赏力。
二、反复诵读,想象描述画面
文本主要由文字呈现,但文字若变成画面呈现于眼前,儿童的感受会更加真切。在教学《木兰从军》一课中的“木兰告别了亲人,”一句话时,我和学生是这样展开对话的: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句话。(生读)这句话告诉我们,木兰在干什么?生:木兰告别了亲人,到前线打仗去了。生:木兰为国为家分忧,去杀敌了。生:木兰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好不容易来到了前线。师:瞧,短短的一句话,却告诉我们这么多的内容,再请一位同学读。师:展开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读一读这四个词组。生:披战袍跨骑马渡黄河过燕山。师:读得很有节奏感。你发现了什么?生:每一个字都是表示动作。师:一个词组,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一连串的画面就组成了一段流动的情节,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我看见木兰脱下了漂亮的裤子,披上了战袍,还骑上的骏马,就像男子一样,可威风了!生:我还看见了木兰骑着马渡黄河,战袍都湿了。生:我看见木兰过燕山时,不小心从马上跌下来,腿都破了,可她很勇敢,没有哭,继续赶路。师:好一个不怕困难的花木兰!你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组。(生读)
这一环节的教学意图在于:在反复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这四个词组相似的动宾结构,这一语言表达形式很有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再变“话”(四个词组)为“画”(四幅画面),使文字的表达变为流动的情节,在学生脑海中播放,让学生对花木兰的故事有了更为丰富和感性的了解,对花木兰的形象有了真切的感受。
三、展开联想,补充留白之处
文本的留白,留给读者的是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学生以探求的心态去补白,积极想象的同时也会得到快乐的感受,成功的体验。如教学《第八次》一课时,我发现文中布鲁斯王子动员号召人民起来抵抗的情节省略了,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一个想象补白的空间,便即兴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布鲁斯王子会怎样运用蜘蛛织网的故事来动员人民呢?请你当一回王子,写一份简洁有力的动员书。课堂上,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生:父老乡亲们、同胞们:苏格兰在经受侵略,苏格兰在经受磨难,苏格兰在哭泣、在流血啊!虽然我们一连失败了七次,但那算得什么?你知道吗,就连小小的蜘蛛都能坚持不懈,第八次结成了一张网。难道我们连一只蜘蛛都不如吗?我们一定能像蜘蛛一样,获得第八次抵抗的胜利!勇敢的苏格兰人,拿起你的武器,跟我前进吧!(师插话:身先士卒,鼓舞人心!算我一个!)
生:苏格兰的父老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我们失败了七次,但并不表示我们永远失败了。你看,那只小小的蜘蛛,最终还是战胜了大风,在第八次结成了一张完整的网。我们难道不如这只蜘蛛吗?面对侵略军,我们缺少的不是枪弹,不是战士,而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只要我们干第八次,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师:插话:假如第八次不成功呢?)不成功,便成仁!(众大笑)(师:你都牺牲啦?你应该还有第九次!第九次不成功……)我们还有第十次!第十一次!不成功誓不罢休!(师:这样好像太野蛮了,可以改成:不成功就……)誓不回家!(师:这样才是好男儿!)来吧,战士们,同胞们,胜利属于苏格兰!(掌声)
阅读教学应该让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范例,并在尝试运用语言过程中,跨越从“能理解”到“会运用”的台阶。只有坚持学习阅读和运用语言同步走,并着力于语言文字运用,久之,方能驾驭文字,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让语文这朵鲜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