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总结出“短、明、快”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授课质量,改善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测量学;实践教学;工程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16-02
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经济建设迫切地需要应用型建筑人才脱颖而出,尽快适应建筑行业的实际工作。为了顺应这一需求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课程特色和地域特色,初步形成“短、明、快”的教学新模式:即采用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手段大大缩短了理论教学课时;采用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直观;采用实践教学与服务任务相结合,变任务压力为提高技能的动力,加快了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步伐。
一、“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手段增加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大大缩短了理论教学课时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授课方式,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及时的双向的信息交流,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学,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而且老师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与智能培养的有机结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培养出具有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技术人才,我们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的授业解惑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主动与自我投入的心理体验。土木工程测量学的理论教学包含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原理及水准仪、经纬仪、测距仪的构造、使用、检验与校正等传统内容和全站仪、GPS系统的原理、应用等知识。对于误差理论我们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系统学习测量误差处理的方法,并随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调整授课节奏,达到授业解惑的目的;对于“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原理”这些内容的讲授,我们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事先将要讲授的内容作成多媒体课件,使授课从单纯的说教变得图、文、音并茂,既克服了传统方法讲授时画图浪费时间、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的缺点,又能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大大提高了授课质量、改善了教学效果;对于水准仪、经纬仪、测距仪的构造、使用、检验与校正和全站仪、GPS系统的原理、应用等知识,原来大多数是采用学生看书老师讲解的办法,很难达到师生同步,虽然老师卖力地讲、学生认真地学,但缺乏对仪器立体感的初步认识,实验时学生对已学仪器还是陌生,采用多媒体教学后,我们通过录像将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检验与校正的正确方法制作成CAI课件,通过形象的声音和图像媒体对仪器立体化,多方位地加以讲解,使教学更加直观、明了、易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虽然未见仪器,但对仪器的使用已经清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有利于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二、“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使学生容易接受
土木工程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型,新仪器、新技术应用型和综合应用型实验三种主要形式。基础型实验主要有水准仪的使用、水准路线测量、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经纬仪的使用、水平角观测、竖直角观测、经纬仪的检验校正、距离丈量与直线定向、视距测量、红外光测距仪的使用、平板仪使用等,通过完成这些实验主要有3个直接收获:熟悉高程、角度、距离测量的基本原理。这些实验内容相互比较独立,各自对应于不同的理论,为了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一般安排在相应理论学完后马上进行,比如:水准仪的使用、水准路线测量、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等就安排在水准测量理论之后进行,这样便于学生及时查缺补漏,准确掌握知识。新仪器、新技术应用型实验主要有全站仪、GPS系统的应用等内容,由于仪器设备比较昂贵,一般院校不能让全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但是要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学生必须知道专业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学术水平、了解这些先进测绘仪器和设备的原理、使用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这些先进而又昂贵的测量设备原理与使用方法进行模拟,让全部学生通过虚拟仪器实验课程了解全站仪、GPS系统的原理、使用方法后,由学生自愿提出书面申请,教师、实验室和学院审批通过后,以开发实验的形式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全站仪、GPS系统应用的教学。综合应用型实验是建立在基础型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每个实验都是是由几项测量内容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综合型实验。例如:地形图测绘、碎部测量、建筑物或构筑物轴线施工放样等,每一个实验都包含了直线定向、距离测量、角度测量、高程测量等几个方面,经过综合应用型实验的训练,将所学内容连贯起来,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培养工程测量整体认识素质。在教学中及时、合理地穿插基础型,新仪器、新技术应用型和综合应用型实验教学,学生不仅从实验中得到了锻炼,学到了实验技能,而且把抽象的书本理论变得具体、生动,容易接受。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与服务任务相结合”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应用知识的紧迫感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必须面向工程为工程服务,走理论联系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之路。把教学、服务相结合,以服务迎接挑战,以服务促进教学,以服务开辟更为广阔的挑战空间,以挑战加快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以挑战缩短适应实际工作的时间。以往的测量实习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附近选择一处合适的地形区域作为实习场地,其优点是就近、方便、节约经费、容易实施,但存在受地形条件的限制、不利于全面训练的缺点,而且实习内容年复一年,学生缺乏兴趣。自开展“宽基础高技能应用型建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以来,我们在土木工程专业2006、2007、2008三级学生测量实习中,分别承担了学校辖区平面图和学校后山地形图的测绘及面积测算、教学区建筑面积的测绘及计算、学校各附属区域面积的测绘及计算等任务,以这种新颖的形式展开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进度和任务时限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挑战性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生提高操作技能的紧迫性。这些教学与服务相结合的成果得到校领导和基建处工程技术人员的充分肯定。这为今后的“项目教学”、“顶岗实习”、“义务村镇规划”等实践教学空间的开辟和实践教学新模式持续深入推行奠定了基础,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短、明、快”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条件,强化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真正体现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提早地适应工程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总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以新颖的角度展开教学,充分挖掘各方的潜力,力图以最短的课堂时间、最明了的教学手段、最快地形成学生实际的测绘能力。
参考文献:
[1]占勇,陈惠芬,徐家跃,钱蕙春等.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2,(4):36-37.
[2]赵成龙.任务驱动的高职数学教学模式探索[J].品牌,2011,(8):86.
[3]舒勤.中医社区实践“教育-实践-服务”三结合教学模式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7):643-645.
[4]杨红霞.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建筑人才[J].职业技术教育,2003,(13):70-71.
作者简介:杨红霞(1972-),女,陕西富县人,延安大学副教授,工学硕士,从事土木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关键词:测量学;实践教学;工程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16-02
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经济建设迫切地需要应用型建筑人才脱颖而出,尽快适应建筑行业的实际工作。为了顺应这一需求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课程特色和地域特色,初步形成“短、明、快”的教学新模式:即采用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手段大大缩短了理论教学课时;采用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直观;采用实践教学与服务任务相结合,变任务压力为提高技能的动力,加快了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步伐。
一、“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手段增加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大大缩短了理论教学课时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授课方式,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及时的双向的信息交流,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学,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而且老师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与智能培养的有机结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培养出具有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技术人才,我们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的授业解惑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主动与自我投入的心理体验。土木工程测量学的理论教学包含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原理及水准仪、经纬仪、测距仪的构造、使用、检验与校正等传统内容和全站仪、GPS系统的原理、应用等知识。对于误差理论我们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系统学习测量误差处理的方法,并随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调整授课节奏,达到授业解惑的目的;对于“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原理”这些内容的讲授,我们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事先将要讲授的内容作成多媒体课件,使授课从单纯的说教变得图、文、音并茂,既克服了传统方法讲授时画图浪费时间、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的缺点,又能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大大提高了授课质量、改善了教学效果;对于水准仪、经纬仪、测距仪的构造、使用、检验与校正和全站仪、GPS系统的原理、应用等知识,原来大多数是采用学生看书老师讲解的办法,很难达到师生同步,虽然老师卖力地讲、学生认真地学,但缺乏对仪器立体感的初步认识,实验时学生对已学仪器还是陌生,采用多媒体教学后,我们通过录像将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检验与校正的正确方法制作成CAI课件,通过形象的声音和图像媒体对仪器立体化,多方位地加以讲解,使教学更加直观、明了、易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虽然未见仪器,但对仪器的使用已经清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有利于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二、“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使学生容易接受
土木工程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型,新仪器、新技术应用型和综合应用型实验三种主要形式。基础型实验主要有水准仪的使用、水准路线测量、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经纬仪的使用、水平角观测、竖直角观测、经纬仪的检验校正、距离丈量与直线定向、视距测量、红外光测距仪的使用、平板仪使用等,通过完成这些实验主要有3个直接收获:熟悉高程、角度、距离测量的基本原理。这些实验内容相互比较独立,各自对应于不同的理论,为了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一般安排在相应理论学完后马上进行,比如:水准仪的使用、水准路线测量、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等就安排在水准测量理论之后进行,这样便于学生及时查缺补漏,准确掌握知识。新仪器、新技术应用型实验主要有全站仪、GPS系统的应用等内容,由于仪器设备比较昂贵,一般院校不能让全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但是要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学生必须知道专业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学术水平、了解这些先进测绘仪器和设备的原理、使用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这些先进而又昂贵的测量设备原理与使用方法进行模拟,让全部学生通过虚拟仪器实验课程了解全站仪、GPS系统的原理、使用方法后,由学生自愿提出书面申请,教师、实验室和学院审批通过后,以开发实验的形式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全站仪、GPS系统应用的教学。综合应用型实验是建立在基础型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每个实验都是是由几项测量内容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综合型实验。例如:地形图测绘、碎部测量、建筑物或构筑物轴线施工放样等,每一个实验都包含了直线定向、距离测量、角度测量、高程测量等几个方面,经过综合应用型实验的训练,将所学内容连贯起来,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培养工程测量整体认识素质。在教学中及时、合理地穿插基础型,新仪器、新技术应用型和综合应用型实验教学,学生不仅从实验中得到了锻炼,学到了实验技能,而且把抽象的书本理论变得具体、生动,容易接受。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与服务任务相结合”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应用知识的紧迫感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必须面向工程为工程服务,走理论联系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之路。把教学、服务相结合,以服务迎接挑战,以服务促进教学,以服务开辟更为广阔的挑战空间,以挑战加快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以挑战缩短适应实际工作的时间。以往的测量实习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附近选择一处合适的地形区域作为实习场地,其优点是就近、方便、节约经费、容易实施,但存在受地形条件的限制、不利于全面训练的缺点,而且实习内容年复一年,学生缺乏兴趣。自开展“宽基础高技能应用型建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以来,我们在土木工程专业2006、2007、2008三级学生测量实习中,分别承担了学校辖区平面图和学校后山地形图的测绘及面积测算、教学区建筑面积的测绘及计算、学校各附属区域面积的测绘及计算等任务,以这种新颖的形式展开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进度和任务时限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挑战性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生提高操作技能的紧迫性。这些教学与服务相结合的成果得到校领导和基建处工程技术人员的充分肯定。这为今后的“项目教学”、“顶岗实习”、“义务村镇规划”等实践教学空间的开辟和实践教学新模式持续深入推行奠定了基础,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短、明、快”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条件,强化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真正体现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提早地适应工程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总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以新颖的角度展开教学,充分挖掘各方的潜力,力图以最短的课堂时间、最明了的教学手段、最快地形成学生实际的测绘能力。
参考文献:
[1]占勇,陈惠芬,徐家跃,钱蕙春等.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2,(4):36-37.
[2]赵成龙.任务驱动的高职数学教学模式探索[J].品牌,2011,(8):86.
[3]舒勤.中医社区实践“教育-实践-服务”三结合教学模式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7):643-645.
[4]杨红霞.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建筑人才[J].职业技术教育,2003,(13):70-71.
作者简介:杨红霞(1972-),女,陕西富县人,延安大学副教授,工学硕士,从事土木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