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激励民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所以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现就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谈自己的作法和体会。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零为什么是整数?”,“算式加上小括号为什么就可以先算?是谁规定的?”等等,这好奇心就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保证人探索未知世界最隐秘的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要有意识的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进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教学“比例尺”时,教师挂出一张中国地图:“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720千米,你们能从地图上算出从北京到香港乘坐飞机需要多少时间吗?”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儿童的注意,激起了他们曲好奇心,顿时生疑:仅靠一张地图怎能算出从北京到香港的距离?从而形成悬念,这时,教师趁势指出:“这节课学习了比例尺,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急于想弄清“奇”的原因,便怀着极大曲兴趣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二、质疑问难,激发创新精神
古人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创设问题的情景,给学生设疑,促进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性质”前让学生联想到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师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设疑“请同学们猜一猜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推导方法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上数学兴趣课时,我给低年级学生出这样一道题:小青家的鱼缸里养了8条鱼,死了一条,鱼缸里还有几条鱼?学生踊跃发言,一位学生说:“还有7条,因为8-1=7(条)。”同学们都默认后者对了,我也肯定。突然有一位生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还有了条,那条死鱼浮在水面被馋猫叼走了。”同学们哄笑起来。这是出乎意想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我表扬了他的创新精神。
三、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在小学课堂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学习,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不一定”。
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体现于“重课本,不惟课本”。就培养创新精神而言,我们又不能惟课本。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尝试操作。把圆柱的侧面积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同学像课本那样沿圆柱的—条高线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而有个同学却争议说:“这种方法不带普遍性,我在圆柱的两底圆周上各任取一点,沿着这两点作直线展开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高兴地表扬这位同学不迷信课本,具有创新精神,他高兴极了,其他的同学也情绪高涨。这时一位不爱说话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展开的图形是—个正方形”。我说;“这个问题提的很好,那么什么样的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呢?”学生顿时思维活跃,把学生的活跃又推向一个新高潮。最后,同学们又发现,不论展开后得到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圆的假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这样整个教学氛围宽松活跃,立体性强,发展了创新的兴趣,坚持不懈,学生便会树立创新的信心。
四、引入开放性题,激发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放性问题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实施创新教育,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需要。如我教学中的一道题是:“把9只小兔关到三个一样的笼子里,使得每个笼子里都有兔,可以怎样关?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样关,有的说那样关,最后一个同学说:“只要写出把9分成三个数的和的所有算式就可以得到。”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引出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所在,从而进一步树立学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学中引入开放性题,有利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学习新知识时,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关键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踊跃,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如学习“小数性质”时,出示一道题:先在黑板上写了3、30、300三个数字,问学生:“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三个数连起来?”顿时学生议论开来,有的说:“分别在数后面加上元、角、分,可得3元=30角=300分。”有的学生说:“分别在数后面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在数的后面加上分米、厘米、毫米;可得3分米=30厘米=300毫米。”为了进一步深化问题的实质,教师又问:“谁能用同一个单位把上面三个数用等号连起来?”这一下更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兴趣,经过小组讨论提出了3元=3.0元=3.00元, 3米3.0米=3。00米。这时老师又问:像3、3.0、3.00这亲友的数大小是否相等?为什么相等?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答道:“3在个位上,十分位上没有数可用0表,百分位上没有数可用0表示,而数的大小不变,所以3=3。0=3.00。“老师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说法,学生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小数性质内容的学习上了。
又如教学“平均分”问题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猴子分桃子的故事,同时幻灯出现三种分桃子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发表议论,从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有故事听、有图片看,学生兴趣浓厚,乐意去参与知识形成全过程。
总之,教师要解放思想,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用我们创造性的教来唤起学生创造性的学,用我们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的创协定造思维品质,努力创造一切条件,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能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零为什么是整数?”,“算式加上小括号为什么就可以先算?是谁规定的?”等等,这好奇心就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保证人探索未知世界最隐秘的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要有意识的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进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教学“比例尺”时,教师挂出一张中国地图:“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720千米,你们能从地图上算出从北京到香港乘坐飞机需要多少时间吗?”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儿童的注意,激起了他们曲好奇心,顿时生疑:仅靠一张地图怎能算出从北京到香港的距离?从而形成悬念,这时,教师趁势指出:“这节课学习了比例尺,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急于想弄清“奇”的原因,便怀着极大曲兴趣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二、质疑问难,激发创新精神
古人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创设问题的情景,给学生设疑,促进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性质”前让学生联想到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师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设疑“请同学们猜一猜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推导方法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上数学兴趣课时,我给低年级学生出这样一道题:小青家的鱼缸里养了8条鱼,死了一条,鱼缸里还有几条鱼?学生踊跃发言,一位学生说:“还有7条,因为8-1=7(条)。”同学们都默认后者对了,我也肯定。突然有一位生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还有了条,那条死鱼浮在水面被馋猫叼走了。”同学们哄笑起来。这是出乎意想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我表扬了他的创新精神。
三、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在小学课堂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学习,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不一定”。
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体现于“重课本,不惟课本”。就培养创新精神而言,我们又不能惟课本。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尝试操作。把圆柱的侧面积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同学像课本那样沿圆柱的—条高线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而有个同学却争议说:“这种方法不带普遍性,我在圆柱的两底圆周上各任取一点,沿着这两点作直线展开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高兴地表扬这位同学不迷信课本,具有创新精神,他高兴极了,其他的同学也情绪高涨。这时一位不爱说话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展开的图形是—个正方形”。我说;“这个问题提的很好,那么什么样的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呢?”学生顿时思维活跃,把学生的活跃又推向一个新高潮。最后,同学们又发现,不论展开后得到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圆的假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这样整个教学氛围宽松活跃,立体性强,发展了创新的兴趣,坚持不懈,学生便会树立创新的信心。
四、引入开放性题,激发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放性问题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实施创新教育,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需要。如我教学中的一道题是:“把9只小兔关到三个一样的笼子里,使得每个笼子里都有兔,可以怎样关?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样关,有的说那样关,最后一个同学说:“只要写出把9分成三个数的和的所有算式就可以得到。”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引出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所在,从而进一步树立学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学中引入开放性题,有利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学习新知识时,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关键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踊跃,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如学习“小数性质”时,出示一道题:先在黑板上写了3、30、300三个数字,问学生:“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三个数连起来?”顿时学生议论开来,有的说:“分别在数后面加上元、角、分,可得3元=30角=300分。”有的学生说:“分别在数后面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在数的后面加上分米、厘米、毫米;可得3分米=30厘米=300毫米。”为了进一步深化问题的实质,教师又问:“谁能用同一个单位把上面三个数用等号连起来?”这一下更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兴趣,经过小组讨论提出了3元=3.0元=3.00元, 3米3.0米=3。00米。这时老师又问:像3、3.0、3.00这亲友的数大小是否相等?为什么相等?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答道:“3在个位上,十分位上没有数可用0表,百分位上没有数可用0表示,而数的大小不变,所以3=3。0=3.00。“老师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说法,学生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小数性质内容的学习上了。
又如教学“平均分”问题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猴子分桃子的故事,同时幻灯出现三种分桃子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发表议论,从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有故事听、有图片看,学生兴趣浓厚,乐意去参与知识形成全过程。
总之,教师要解放思想,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用我们创造性的教来唤起学生创造性的学,用我们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的创协定造思维品质,努力创造一切条件,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能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