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等美术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要培养高素质的雕塑毕业生,需要从雕塑基础教学入手。在雕塑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其次,要提高学生的形体塑造能力;最后,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制作兴趣。只有做好这几点,才能为以后的课程打好基础,从而培养出优秀的、有较高审美意识的雕塑艺术家。
关键词:雕塑;教学;审美;
中图分类号:TS951.7+3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设计艺术学院在各地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闪现,雕塑队伍也乘着这股浪潮迅速发展壮大。随之而来的,便是在快速成长的队伍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很多院校培养出来的雕塑毕业生,其作品连最起码比例都搞不明白,更不敢奢望能带给人美的享受。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雕塑人才成为我们教学中探讨的重点问题。从基础教学的角度讲,一件好的写生作品,应该是形象、结构、美感完美结合,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的作品。雕塑教育就是要培养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有审美意识和塑造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我们首先要肯定这样一件事,从事任何一种视觉艺术得人,必须要有一定的审美基础,一定的文化涵养,当然,创作中对生活体悟也是不能少的。提高审美和涵养与喝茶养壶颇为相似。大家肯定听说过紫砂壶的故事,据说好的紫砂壶,冬天喝茶茶不凉,夏天喝茶茶不馊。更为神奇的是一把普通的紫砂壶,泡过十几年、几十年的茶后,再喝茶时倒入一壶白水,也能冲出香醇甘美的好茶来,且香气袅绕,比一般的茶叶更多出几分味道。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学生一到上创作课,就开始抓耳挠腮,痛苦不堪,最后勉强做出个东西,意境平淡,那状况就如一把新壶,装进去白开水倒出来还是白开水。所以在平时我们就应该注重学生审美及内涵培养。
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只有当自身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之后,才能主动地去评判一件事、物,才能认识到自己在创作中的不足,而不是盲从,人云亦云。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到基本的技法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想到吴冠中先生的一句话:中国的“美盲”太多了。而我想说不是会画画的都叫艺术家,在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的浪潮中,出现的“画匠”已经太多了,而培养具有较高审美能力的艺术毕业生才是高等教育要做的事。
二、要提高学生的形体塑造能力。
这一点从基础教学的角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有人也跟我说,写实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很多现代雕塑,形体看上去没有什么难度和复杂的呀!很好做。但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在创作阶段,一些塑造基础薄弱的同学无法完成自己想象的形体,而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较好的完成自己想象的形体。所以我认为练习扎实的形体塑造能力,并不代表要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只是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物体的体量结构、空间关系以及光影明暗等,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表现自己的感情和想象。
要想提高学生的形体塑造能力首先加强学生对结构和形体的认识。谈到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我们现在美术高考,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许多文化课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高考之前临时画了几个月的人物头像和色彩静物,就跳槽到了美術考生的行列。这样的学生被录取的不在少数,我在上课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刚开学第一张作业画头像,好多学生的结构、明暗、形象都很不错,我当时还挺高兴。接下来开始画石膏头像,或者说素描静物、速写,全都不会了。这种虚假的造型能力严重影响到后面的泥塑课程。很多同学不知道基本的骨骼、肌肉解剖知识,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讲到的一些专业术语,听不懂,不知道是哪儿。所以,到了后面上泥塑写生课的时候,空间结构散乱,比例不当,造型不准确,抓不到骨点。所以,要想将写生课上好,必须要打好基础,提高学生对结构和形体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提高学生对结构和形体的认识,一方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在上课时也要同个多种方法进行讲解。对解剖知识和形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会感觉很吃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将形体的比例及结构关系以图示这种比较轻松方式进行展示。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空间结构,可以结合骨骼教具或者模特进行阐述,以便学生快速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众所周知,雕塑一直被称为“美术界的重工业”,不仅在于其制作流程的复杂程度,另外还牵涉到一些力学、材料加工工艺等,同时还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劳动。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不是80后,就是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备受宠爱,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基本没有劳动经验。作为课程中最基本的雕塑内骨架,对很多同学来说都是难题。泥塑阶段没有内部骨架,泥巴就无法成型。要做成一件泥塑,构建好内部骨架是必需的。内部骨架既要符合力学结构,简洁牢固,还要大小适中,太小泥巴容易坍塌,太大又容易外露。可以说搭建一个结构合理,动态舒适的雕塑骨架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动脑去思考,动态和结构关系,还要用到一定的力度和劳动技巧。就比如说,在两根木条中间加一根铁丝,将这三者绑为一体,如何使木条不围着铁丝打转,都需要一些小小的技巧。我们现在的学生对这些东西比较陌生,所以在上课的时候,需要教师做一些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奥秘和乐趣,这样他们在做东西的时候,才不会被一些技术性的问题难倒,从而望而却步,不知所措,而耽误了下一步骤的正常进行。
解决好以上所述几点问题,才有可能做出优秀的雕塑作品,才能为社会创作优美的艺术形象,这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雕塑已经成为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重要标志。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也呼唤着优秀的城市雕塑的产生,培养出高素质的雕塑人才也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从最基本的做起,认清自身的问题,提高审美意识、造型能力及动手能力,才有可能为后面的艺术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雕塑作品。
关键词:雕塑;教学;审美;
中图分类号:TS951.7+3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设计艺术学院在各地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闪现,雕塑队伍也乘着这股浪潮迅速发展壮大。随之而来的,便是在快速成长的队伍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很多院校培养出来的雕塑毕业生,其作品连最起码比例都搞不明白,更不敢奢望能带给人美的享受。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雕塑人才成为我们教学中探讨的重点问题。从基础教学的角度讲,一件好的写生作品,应该是形象、结构、美感完美结合,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的作品。雕塑教育就是要培养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有审美意识和塑造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我们首先要肯定这样一件事,从事任何一种视觉艺术得人,必须要有一定的审美基础,一定的文化涵养,当然,创作中对生活体悟也是不能少的。提高审美和涵养与喝茶养壶颇为相似。大家肯定听说过紫砂壶的故事,据说好的紫砂壶,冬天喝茶茶不凉,夏天喝茶茶不馊。更为神奇的是一把普通的紫砂壶,泡过十几年、几十年的茶后,再喝茶时倒入一壶白水,也能冲出香醇甘美的好茶来,且香气袅绕,比一般的茶叶更多出几分味道。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学生一到上创作课,就开始抓耳挠腮,痛苦不堪,最后勉强做出个东西,意境平淡,那状况就如一把新壶,装进去白开水倒出来还是白开水。所以在平时我们就应该注重学生审美及内涵培养。
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只有当自身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之后,才能主动地去评判一件事、物,才能认识到自己在创作中的不足,而不是盲从,人云亦云。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到基本的技法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想到吴冠中先生的一句话:中国的“美盲”太多了。而我想说不是会画画的都叫艺术家,在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的浪潮中,出现的“画匠”已经太多了,而培养具有较高审美能力的艺术毕业生才是高等教育要做的事。
二、要提高学生的形体塑造能力。
这一点从基础教学的角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有人也跟我说,写实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很多现代雕塑,形体看上去没有什么难度和复杂的呀!很好做。但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在创作阶段,一些塑造基础薄弱的同学无法完成自己想象的形体,而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较好的完成自己想象的形体。所以我认为练习扎实的形体塑造能力,并不代表要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只是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物体的体量结构、空间关系以及光影明暗等,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表现自己的感情和想象。
要想提高学生的形体塑造能力首先加强学生对结构和形体的认识。谈到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我们现在美术高考,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许多文化课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高考之前临时画了几个月的人物头像和色彩静物,就跳槽到了美術考生的行列。这样的学生被录取的不在少数,我在上课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刚开学第一张作业画头像,好多学生的结构、明暗、形象都很不错,我当时还挺高兴。接下来开始画石膏头像,或者说素描静物、速写,全都不会了。这种虚假的造型能力严重影响到后面的泥塑课程。很多同学不知道基本的骨骼、肌肉解剖知识,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讲到的一些专业术语,听不懂,不知道是哪儿。所以,到了后面上泥塑写生课的时候,空间结构散乱,比例不当,造型不准确,抓不到骨点。所以,要想将写生课上好,必须要打好基础,提高学生对结构和形体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提高学生对结构和形体的认识,一方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在上课时也要同个多种方法进行讲解。对解剖知识和形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会感觉很吃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将形体的比例及结构关系以图示这种比较轻松方式进行展示。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空间结构,可以结合骨骼教具或者模特进行阐述,以便学生快速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众所周知,雕塑一直被称为“美术界的重工业”,不仅在于其制作流程的复杂程度,另外还牵涉到一些力学、材料加工工艺等,同时还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劳动。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不是80后,就是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备受宠爱,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基本没有劳动经验。作为课程中最基本的雕塑内骨架,对很多同学来说都是难题。泥塑阶段没有内部骨架,泥巴就无法成型。要做成一件泥塑,构建好内部骨架是必需的。内部骨架既要符合力学结构,简洁牢固,还要大小适中,太小泥巴容易坍塌,太大又容易外露。可以说搭建一个结构合理,动态舒适的雕塑骨架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动脑去思考,动态和结构关系,还要用到一定的力度和劳动技巧。就比如说,在两根木条中间加一根铁丝,将这三者绑为一体,如何使木条不围着铁丝打转,都需要一些小小的技巧。我们现在的学生对这些东西比较陌生,所以在上课的时候,需要教师做一些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奥秘和乐趣,这样他们在做东西的时候,才不会被一些技术性的问题难倒,从而望而却步,不知所措,而耽误了下一步骤的正常进行。
解决好以上所述几点问题,才有可能做出优秀的雕塑作品,才能为社会创作优美的艺术形象,这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雕塑已经成为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重要标志。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也呼唤着优秀的城市雕塑的产生,培养出高素质的雕塑人才也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从最基本的做起,认清自身的问题,提高审美意识、造型能力及动手能力,才有可能为后面的艺术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