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达到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乃至推动整个国民运动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用“肢体语言”教学生,使学生掌握体育动作,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是“放羊式”教学——几个篮球、几个足球一堂课。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更不用说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假如,学生对锻炼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参加锻炼。例如,现在的孩子太多不喜欢跑步,一听到要跑步就叫苦,更谈不上对于跑步有兴趣和习惯了,可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因素,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步的锻炼兴趣呢?经过观察发现,男同学普遍喜欢踢足球,刚才还在叫苦,可一踢起足球就生龙活虎什么累都忘了,体育教师可以给同学们讲:要踢好足球必须有良好的速度素质和良好的耐力素质,而跑步是锻炼速度和耐力素质的最好的方法。而对于女同学应多组织一些锻炼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的一些比赛,来提高她们跑步的锻炼兴趣,使学生们不知不觉的锻炼了速度素质和耐用力素质。同时教师应指出跑步的重要性,这样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因此,教师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曰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是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懂得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运动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多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把握实际,因材施教。
1、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實践才能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方矢的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还应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所以说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应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三、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体的自律性在良好锻炼习惯养成中的作用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
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所以,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总之,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在体育教师主导下,辅助于正确的教学方法,玩与练相结合,鞭策与鼓励相结合,其效果更加明显。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用“肢体语言”教学生,使学生掌握体育动作,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是“放羊式”教学——几个篮球、几个足球一堂课。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更不用说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假如,学生对锻炼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参加锻炼。例如,现在的孩子太多不喜欢跑步,一听到要跑步就叫苦,更谈不上对于跑步有兴趣和习惯了,可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因素,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步的锻炼兴趣呢?经过观察发现,男同学普遍喜欢踢足球,刚才还在叫苦,可一踢起足球就生龙活虎什么累都忘了,体育教师可以给同学们讲:要踢好足球必须有良好的速度素质和良好的耐力素质,而跑步是锻炼速度和耐力素质的最好的方法。而对于女同学应多组织一些锻炼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的一些比赛,来提高她们跑步的锻炼兴趣,使学生们不知不觉的锻炼了速度素质和耐用力素质。同时教师应指出跑步的重要性,这样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因此,教师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曰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是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懂得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运动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多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把握实际,因材施教。
1、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實践才能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方矢的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还应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所以说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应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三、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体的自律性在良好锻炼习惯养成中的作用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
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所以,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总之,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在体育教师主导下,辅助于正确的教学方法,玩与练相结合,鞭策与鼓励相结合,其效果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