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不可怕,有方可循早疗愈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h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岁的蕾蕾(化名)从小乖巧可人,但最近家长发现她添了一个“坏毛病”:频繁用力地挤眼睛扭脖子。蕾蕾的父亲一向教子严格,因此,对她的这些“坏毛病”大加管制。而这些“坏毛病”非但未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她甚至开始嘟嘟囔囔冒出脏话来。一次,蕾蕾的大表哥恰巧看见刚刚被父亲训斥完的蕾蕾正在哭泣。他恰巧正在精神专科医院实习,弄清了蕾蕾父亲训斥的缘由后,马上联想到老师讲解过的情况,就建议蕾蕾的父母带孩子去找儿童精神科医生看病。开始,蕾蕾的父亲很反感:我女儿好好的,怎么可能是精神上的问题呢?后来经大表哥的耐心解释后,一家人终于来到儿童精神科为孩子治病。
  蕾蕾经儿童精神科医生确诊为抽动障碍(Ticdisorders)。这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以快速、不自主、突发、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运动和发声抽动都可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类,但界限不清。如眨眼、斜颈、耸肩、扮鬼脸等属于简单的运动抽动;蹦、跳、打自己等属于复杂的运动抽动。清喉声、吼叫、吸鼻动作等属于简单的发声抽动;重复言语、模仿言语、秽语等属于复杂的发声抽动。各种形式的抽动均可在短时间受意志控制,在应激下加重,在睡眠时减轻或消失。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抽动多发生于儿童时期,部分呈慢性病程可持续至成年。以男性多见,男女发病之比为3:1~5:1,平均起病年龄为7岁,典型病例起病于2~15岁。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程长短和是否伴有发声抽动而分为:抽动症;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
  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此障碍非常多见,症状从轻到重,复杂多变。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不仅仅只表现为抽动,而会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种情绪和行为问题,因而影响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其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孩子乃至成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也影响了我國人口素质的提高。
  过去常规治疗抽动障碍的药物以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它们对抽动障碍的治疗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部分病人仍然达不到预期的满意效果,有一些病人则因难以耐受的药物副作用而影响治疗,若病人同时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强迫障碍等行为问题,治疗上就更加棘手。近几年一些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出现在抽动障碍的治疗情景中,并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此类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开辟途径,加之心理干预,给病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疾病给人们带来了不幸,而蕾蕾则是不幸中的万幸:亲友懂得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给她带来了迷茫中的福音,家长的开放态度让自己拥有科学的就医观念并采用了正确的就医途径;新时代的科学发展催生出新一代的更多有效且副作用轻微的药物……多种因素的叠加致使蕾蕾康复的可能性大增,孩子又露出了快乐的微笑,家里又充满了轻松的氛围。
  愿像蕾蕾一样在苦难中彷徨的孩子早日重获健康!
其他文献
亲子关系是人的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发生得最早,在出生前就已经产生,并且会陪伴我们终身。在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妇女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中我们都会提到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保证大多数人健康成长、正常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庭的亲子关系都非常好,非常健康。  一个人和家庭的联系,不仅仅有生物学上的基因遗传、还有生活习惯、精神心理等方面。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心理潜能、人际关系等都
期刊
1  那个下午,妈妈突然说你喝消毒水死在了家里,发现时身体已经冰凉了……  死?消毒水?  我不相信!两周前,我们不是还在一起玩,还在你家看动画片吗!一个月前,我还在给你讲我自己编的故事呢!你的照片还摆在我的书桌上,笑得那么灿烂!你这么小,怎么会死掉呢?消毒水是消灭细菌的,你又不是细菌,怎么能杀死你呢?  我跑到姥姥家找你,可房子里除了你之外,所有的人都在,他们在谈论着什么,有的使劲抽烟,有的一言
期刊
案 例  小敏(化名),女性,25岁,自幼性格内向,做事踏实、学习成绩好。7年前上高中时患了精神分裂症。家长及时将其带至XX精神卫生机构住院治疗。三个月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继续维持治疗并且参加疾病管理的康复训练,一年后恢复高中学习。之后患者一直坚持按要求服药。精神情绪状态良好,顺利完成高中、大学学习。2年前大学毕业,之后进入某知名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工作繁忙而顺利。一年前开始因工作忙碌而有时漏服药
期刊
在门诊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初诊时的主诉大多不是情绪问题,而是躯体问题,比如感到没力气、提不起劲、睡眠差、胸闷心慌、疼痛等。患者很少提及自己心情不好、不开心、紧张、恐惧等。经过检查后,未发现任何躯体疾病,或是病情较轻,与感受不相符合。这些患者在就诊于精神科前已去过相关科室诊治,最后至精神科仔细问诊后,发现是情绪问题。  我们从一个真实的案例说起:  49岁的王先生最近半年总觉得小腿酸痛无力,单侧
期刊
一位来访者说,工厂这两年经营不景气,正在裁员,他觉得科长会报复他,会让他下岗;自己见到科长就觉得不自在,心中有莫名的紧张和心慌。  来访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原来,两周前工厂搞了一次活动,上级领导深入各科室,希望群众对各科室中层干部存在的問题,给予批评帮助。上级领导反复强调不会打击报复,大家要对工厂负责。于是来访者就提了一个意见说,他们科为了回扣多一些选择与小厂合作而不与大厂合作,他觉得这样不对
期刊
锁朋,主治医师、心理咨询师,汶川地震心理援助志愿者,驻站服务3年。近7年在北京从事心理辅导和医疗培训,发起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心理急救学部,担任学部秘书长。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地震之后,我作为心理援助志愿者来到了四川,为那些在地震中受到心理创伤的人提供专业支持。早期主要工作是陪伴、倾听、评估心理创伤的程度、发现需要帮助的人,也协调一些灾后物资发放、心理危机干预科研等日常工作
期刊
月考的第二场考试是数学。试还没有考到一半,小彤就交了卷从考场里走了出来。监考老师看她的状态不是很好,赶紧电话联系她的班主任崔老师。  崔老师把小彤带到办公室。一到办公室,小彤的眼泪就奔涌而出,继而趴在崔老师的办公桌上嚎啕大哭。  “老师,我真的不行了,我没有办法参加考试。我想集中注意力,可就是集中不了。一想到她各方面都比我好,我心里就特别难受……”小彤边哭边说。  崔老师没有料到平常笑眯眯的小彤会
期刊
近几年,经常会有朋友向我诉苦,说自己的生活很浮躁,难有大段时间可以静下来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参加不完的应酬,打不完的电话,发不完的信息……一个在高校工作的辅导员朋友说,他上午计划阅读几篇文献或者写点东西,但是总不能静下来,即使要静下来了,又被接踵而来的其他事情所打扰,转眼半天就过去了。久而久之,头脑中堆积的未完成想法越来越多,未完成任务越来越多,致使每天都被百事缠绕,疲惫不
期刊
曾经,希波克拉底誓言让我们对医务工作者这一群体充满了敬重,因为他们是神圣的,这种神圣来自于这一群体救死扶伤的职业本身,更来自于这一职业群体灵魂深处的圣洁,所以我们常将医务工作者称为白衣天使。而今天,医患纠纷、护患矛盾,甚至医务工作者被打、被害等事件的频频出现,让我们不禁感到,医护人员已经成为急需心理关怀的群体。以下,让我们聚焦护士职业,共同关注一下他们的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健康维护问题。  压力源
期刊
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已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每天放学回家不是在电脑上玩游戏,就是拿手机玩游戏,整个人都被游戏迷住,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不做完,有时候为了逃避作业,干脆就说老师没有布置作业。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打过骂过之后依然如此。相信有些家长都会碰到顽劣的孩子,你骂他一句,他就顶你十句。面对如此叛逆的孩子,很多父母非常痛心,感到束手无策。  自从孩子迷上游戏以来,除了上课之外,整天沉迷于游戏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