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说理题是初中学生最怕做的一类题,不少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而另一些学生答得不少却说不到点子上。本文就此问题谈一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思维障碍 说理能力
在物理课本的练习题、复习题中,问答题占的比例很大,而如何准确、有效地解释这些问答题,是学生最头痛的事,我们需要在物理教学中设法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及其科学方法。
1.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是影响学生说理能力的第一要素
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得不透彻,提出问题说不清、讲不明,回答问题时抓不住问题的实质,这是初中学生在解答说理题时司空见惯的现象。例如,学习了比热容的概念后,课文有一段话,要求学生能解释“为什么在太阳光辐射相同的条件下,内陆地区的夏天比沿海地区炎热,而冬季比沿海地区寒冷”。显然,要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对相关知识,即比热容这一概念的理解就要透彻。当然,只记住比热容的概念,或说明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是不够的。学生必须懂得比热容的大小反映的是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即比热大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因此,我们应要求学生能进一步分析推理,理解为“如果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后,则不同物质一般升高或降低的温度不同(即比热小的物质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多)”。除此之外,还应要求学生对问题提出的内容加以分析理解,并与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这里主要是在题目的叙述中,要善于寻找条件和结论。比如,上述题目,“辐射相同”的意思就是“吸热相同”,“内陆和沿海”的区别在于泥土和水的比热容不同,“夏季”和“冬季”关键要理解为“吸热”和“放热”,“炎热”和“寒冷”对应为“升高的温度多”和“降低的温度多”,只有这样去思考,学生才能做到说理充分,表达正确。
2.语文水平是影响学生说理能力的重要因素
初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水平仍处在发展阶段,因此,用准确精练的语言、文字表达物理道理和一些实际问题,他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好在初中物理教材对基本的物理概念、定律及原理等知识的应用都列举了许多大家熟悉的实例,其中有许多规范的物理语言是很值得学生借鉴、采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运用课本上的规范物理语言回答问题,要求学生尽量少说日常用语,甚至不说(因有时日常用语与规范的物理语言相差太大)。例如,“铁比棉花重”,“某某人买的菜有多重”,等等。第一句话里的“重”是密度大的意思,第二句里的“重”是质量的意思。再如,需开灯时把开关“打开”,而要熄灯时把开关“关上”。在这里,“打开”的物理含义应是将开关 “闭合”,而“关上”的物理含义应是将开关 “断开”。所以,在回答问题时,要使语言准确、文字精炼、说理充分,学生必须养成使用规范物理语言的良好习惯,这样,就能避免语言上的误解。
3.惰性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说理的正确性
有些说理性的问题容易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混乱”,一些学生又不肯动脑筋,不去深入地加以思考,只从题目文字的表面去考虑,当然就很难抓住问题的要害、关键之处。例如,有这样的两道说理题:在夏季,把冰块放在保温瓶里比起放在普通的杯子里化得快些还是慢些?为什么?用水壶烧水时,我们常常会看到壶嘴周围会冒“白气”,试解释这一现象。对于前一题,学生往往会从“保温瓶”三个字的表面上去理解“保温”就是保证瓶内温度高,因而影响到解答问题的正确性。如果教师设法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保温”的含义是避免保温瓶内部与外部发生热传递,即保温瓶的作用除了防止热量从内部向外部传递外,也能防止从外部向内部传递,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对于后一题,同样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白气”就是气态,这里的“白气”两字虽然被加上引号,但仍有学生懒得动脑思考。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克服思想上的惰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不习惯借助数学知识考虑物理问题是影响学生说理充分的又一原因
马克思说:“只有一种科学在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任何具体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和数量关系,用数学表达物理问题是一种严密的科学思维方法。对初中学生来说,如果用得恰当,不仅能起到说理清晰、表达准确的效果,而且能避免文字上的冗长叙述,使复杂的问题大为简化。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船从河里开到海里时,是沉下去一些,还是上起来一些?为什么?多数学生虽懂得船在河里和海里均是漂浮的,根据等量关系,也不难得出船在河里和在海里受到的浮力不变,但就是很难解释清楚为什么船在海里要浮起来些,主要原因还是不会用数学知识解答此问题。其实,只要运用“两个正数的积一定,若其中一个数增大,则另一个数必减小”,问题就很容易说清了。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提高说理能力,是教师应该引起重视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思维障碍 说理能力
在物理课本的练习题、复习题中,问答题占的比例很大,而如何准确、有效地解释这些问答题,是学生最头痛的事,我们需要在物理教学中设法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及其科学方法。
1.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是影响学生说理能力的第一要素
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得不透彻,提出问题说不清、讲不明,回答问题时抓不住问题的实质,这是初中学生在解答说理题时司空见惯的现象。例如,学习了比热容的概念后,课文有一段话,要求学生能解释“为什么在太阳光辐射相同的条件下,内陆地区的夏天比沿海地区炎热,而冬季比沿海地区寒冷”。显然,要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对相关知识,即比热容这一概念的理解就要透彻。当然,只记住比热容的概念,或说明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是不够的。学生必须懂得比热容的大小反映的是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即比热大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因此,我们应要求学生能进一步分析推理,理解为“如果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后,则不同物质一般升高或降低的温度不同(即比热小的物质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多)”。除此之外,还应要求学生对问题提出的内容加以分析理解,并与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这里主要是在题目的叙述中,要善于寻找条件和结论。比如,上述题目,“辐射相同”的意思就是“吸热相同”,“内陆和沿海”的区别在于泥土和水的比热容不同,“夏季”和“冬季”关键要理解为“吸热”和“放热”,“炎热”和“寒冷”对应为“升高的温度多”和“降低的温度多”,只有这样去思考,学生才能做到说理充分,表达正确。
2.语文水平是影响学生说理能力的重要因素
初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水平仍处在发展阶段,因此,用准确精练的语言、文字表达物理道理和一些实际问题,他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好在初中物理教材对基本的物理概念、定律及原理等知识的应用都列举了许多大家熟悉的实例,其中有许多规范的物理语言是很值得学生借鉴、采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运用课本上的规范物理语言回答问题,要求学生尽量少说日常用语,甚至不说(因有时日常用语与规范的物理语言相差太大)。例如,“铁比棉花重”,“某某人买的菜有多重”,等等。第一句话里的“重”是密度大的意思,第二句里的“重”是质量的意思。再如,需开灯时把开关“打开”,而要熄灯时把开关“关上”。在这里,“打开”的物理含义应是将开关 “闭合”,而“关上”的物理含义应是将开关 “断开”。所以,在回答问题时,要使语言准确、文字精炼、说理充分,学生必须养成使用规范物理语言的良好习惯,这样,就能避免语言上的误解。
3.惰性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说理的正确性
有些说理性的问题容易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混乱”,一些学生又不肯动脑筋,不去深入地加以思考,只从题目文字的表面去考虑,当然就很难抓住问题的要害、关键之处。例如,有这样的两道说理题:在夏季,把冰块放在保温瓶里比起放在普通的杯子里化得快些还是慢些?为什么?用水壶烧水时,我们常常会看到壶嘴周围会冒“白气”,试解释这一现象。对于前一题,学生往往会从“保温瓶”三个字的表面上去理解“保温”就是保证瓶内温度高,因而影响到解答问题的正确性。如果教师设法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保温”的含义是避免保温瓶内部与外部发生热传递,即保温瓶的作用除了防止热量从内部向外部传递外,也能防止从外部向内部传递,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对于后一题,同样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白气”就是气态,这里的“白气”两字虽然被加上引号,但仍有学生懒得动脑思考。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克服思想上的惰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不习惯借助数学知识考虑物理问题是影响学生说理充分的又一原因
马克思说:“只有一种科学在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任何具体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和数量关系,用数学表达物理问题是一种严密的科学思维方法。对初中学生来说,如果用得恰当,不仅能起到说理清晰、表达准确的效果,而且能避免文字上的冗长叙述,使复杂的问题大为简化。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船从河里开到海里时,是沉下去一些,还是上起来一些?为什么?多数学生虽懂得船在河里和海里均是漂浮的,根据等量关系,也不难得出船在河里和在海里受到的浮力不变,但就是很难解释清楚为什么船在海里要浮起来些,主要原因还是不会用数学知识解答此问题。其实,只要运用“两个正数的积一定,若其中一个数增大,则另一个数必减小”,问题就很容易说清了。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提高说理能力,是教师应该引起重视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