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学历史学科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长久的思考和实践,使我有一点感悟,一点收益。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历史课堂教学,把“问题意识”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问题化,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活动过程中伴随着一定情感体验心理倾向,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索其奥秘。学习兴趣激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必须注意把“问题意识”引入课堂。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个体思维的起步。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推动个体思维,个体能动的强大的动力,它将使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分析,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意识的引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就感,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历史课堂要留住学生,必须得从琐碎的史学中另辟蹊径。对同一历史事物,同一历史教材须原型启发,使教学内容问题化,把“问题意识”引入课堂,在课堂上师生共同一个个地探讨解决,教师不断地给学生思维的时机,处处设疑,激疑,释疑,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提高历史创新思维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重视讨论,实现师生互动,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证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提出各种可能性和假设,进行抽象的新型的逻辑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经常交流看法、发表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如在讲述“关于辛亥革命的成与败”这问题。在教师鼓励下,学生踊跃发言。甲: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歷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当皇帝或复辟帝制,都被人民抛在历史的垃圾堆。乙: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丙: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1912—1918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丁: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特别是对越南、印尼等国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教师在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后指出: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学生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学生乙: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而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学生丙: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虽然在同盟会的纲领中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从而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所以从多个方面来看,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这样,“你来我往”式的讨论既暴露了自己思维弱点,又了解了他人的优点,明辨了是非,从而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调动了大家学习情趣,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活跃了学习气氛。
三、大胆质疑,突破思维定势,批判思维行为化,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重要步骤
思维定势是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的准备状态,其消极意义在后继学习中通常表现出思维的习惯性,成见性、想当然等特性。因此,针对思维定势消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批判思维行为化中创新,尤其是教师要适时、适度、适量设计陷井式问题,创设新情境,做到“使学生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诱使学生“上当”、“中计”,从而在失败中吸取教训,达到“顿悟”之境界。如在“康乾盛世” 问题上,传统观是“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的又一次太平盛世、繁华高峰。若此时设计两种陷井式问题,让学生鉴别,可有另一番滋味:观点甲清朝“自吹说”所谓“康乾盛世”是用文字狱吹捧出来的。当清朝吹嘘所谓“康乾盛世”之时,整个社会固步自封,甚至某些方面还出现倒退,欧洲世界却爆发了工业革命,科技文明跨越式向前发展,大清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差距越拉越大。观点乙:“没落说”“康乾盛世”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是落日的辉煌。“盛世”之下的清朝发展缓慢,科技逐渐落伍、思想上大兴文字狱,严重制约了社会思想的进步,文化上虽编修《四库全书》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作出了贡献,但此过程中又趁机销毁、篡改了大量不符合统治阶级观念的书籍。外交上闭关锁国,又轻视热兵器与科技。这样一比,谁是谁非,令人回味。通过传统“盛世观”和自设观点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后者更具有创新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引入激励机制,增强学生成就感,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手段
为鼓励学生思考,探究、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入激励机制,建立创造性思维评估体系,增强学生成就感。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回答问题,特别具有创新思维倾向能力见解的这类学生,教师应适时鼓励,及时表扬,使学生在心理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增强其成就感。二是在考试中多涉及一些开放性具有启发性的题目;对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回答应给予加分。经此来触动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维,从而达到积极创新。
21世纪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的世纪,中学历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灵魂与核心,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家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历史课堂教学,把“问题意识”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问题化,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活动过程中伴随着一定情感体验心理倾向,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索其奥秘。学习兴趣激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必须注意把“问题意识”引入课堂。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个体思维的起步。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推动个体思维,个体能动的强大的动力,它将使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分析,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意识的引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就感,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历史课堂要留住学生,必须得从琐碎的史学中另辟蹊径。对同一历史事物,同一历史教材须原型启发,使教学内容问题化,把“问题意识”引入课堂,在课堂上师生共同一个个地探讨解决,教师不断地给学生思维的时机,处处设疑,激疑,释疑,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提高历史创新思维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重视讨论,实现师生互动,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证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提出各种可能性和假设,进行抽象的新型的逻辑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经常交流看法、发表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如在讲述“关于辛亥革命的成与败”这问题。在教师鼓励下,学生踊跃发言。甲: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歷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当皇帝或复辟帝制,都被人民抛在历史的垃圾堆。乙: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丙: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1912—1918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丁: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特别是对越南、印尼等国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教师在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后指出: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学生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学生乙: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而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学生丙: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虽然在同盟会的纲领中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从而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所以从多个方面来看,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这样,“你来我往”式的讨论既暴露了自己思维弱点,又了解了他人的优点,明辨了是非,从而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调动了大家学习情趣,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活跃了学习气氛。
三、大胆质疑,突破思维定势,批判思维行为化,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重要步骤
思维定势是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的准备状态,其消极意义在后继学习中通常表现出思维的习惯性,成见性、想当然等特性。因此,针对思维定势消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批判思维行为化中创新,尤其是教师要适时、适度、适量设计陷井式问题,创设新情境,做到“使学生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诱使学生“上当”、“中计”,从而在失败中吸取教训,达到“顿悟”之境界。如在“康乾盛世” 问题上,传统观是“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的又一次太平盛世、繁华高峰。若此时设计两种陷井式问题,让学生鉴别,可有另一番滋味:观点甲清朝“自吹说”所谓“康乾盛世”是用文字狱吹捧出来的。当清朝吹嘘所谓“康乾盛世”之时,整个社会固步自封,甚至某些方面还出现倒退,欧洲世界却爆发了工业革命,科技文明跨越式向前发展,大清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差距越拉越大。观点乙:“没落说”“康乾盛世”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是落日的辉煌。“盛世”之下的清朝发展缓慢,科技逐渐落伍、思想上大兴文字狱,严重制约了社会思想的进步,文化上虽编修《四库全书》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作出了贡献,但此过程中又趁机销毁、篡改了大量不符合统治阶级观念的书籍。外交上闭关锁国,又轻视热兵器与科技。这样一比,谁是谁非,令人回味。通过传统“盛世观”和自设观点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后者更具有创新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引入激励机制,增强学生成就感,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手段
为鼓励学生思考,探究、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入激励机制,建立创造性思维评估体系,增强学生成就感。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回答问题,特别具有创新思维倾向能力见解的这类学生,教师应适时鼓励,及时表扬,使学生在心理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增强其成就感。二是在考试中多涉及一些开放性具有启发性的题目;对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回答应给予加分。经此来触动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维,从而达到积极创新。
21世纪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的世纪,中学历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灵魂与核心,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家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