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旨在以1934年大学生职业同盟运动为切入点,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论述,考察政府及社会团体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带来的社会影响。从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及其解决中探寻一些可以给当今大学生就業提供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 职业同盟 大学生 就业
社会在发展,但历史却总会出现一些惊人的相似片段。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激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寻求职业,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也面临着与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生相似的,“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从20世纪30年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诸多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避免或者尽可能减少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发生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大学生职业运动大同盟及其活动
20世纪30年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一阵较大的社会风向。而这一风向的发端却源自大学生自己。
1934年7月1日下午,一个高校毕业生自发成立的,解决大学生自己就业问题的组织——北平各大学毕业生职业运动大同盟,在北平中山公园成立。作为一个解决自己职业问题的大学生组织,在同盟的成立宣言中说“三十年来,政府及社会人士,但知广设学校,造就人才,而如何安插统计,则无人过问,甚有以教育为事业,视学生为商品,滥加制造,不计销路,以致人浮于事,学失所用,用非所学”,切中要害的指出了当时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没有出路的原因。在成立大会上,同盟主席谭庶潛在阐述同盟成立目的时说:“本同盟之成立,并非在政权的夺取或纯粹个人饭碗的取得,而是在‘毕业即失业’的普遍现象之下,为了‘促进政治教育之改进与职业问题之解决耳’”。
同盟成立不久即发布了“告全国大学毕业生书”,指出“……我国各大学毕业同学于音声凄惶中别离母校以去,其心中之悱恻,当非言语所能形容,环顾社会,其对此嘶酸离群之孤雁作何感想;莽莽国家,对此过剩之人才,作何救济;家庭之供应既穷,所望于吾人者甚大……觅归程而不得,望四野以踟蹰,我人宜切同舟,心存兼济,当此飘摇零丁之会,所赖以撑持导引者,厥惟。”“故谨将本同盟所揭发之宗旨昭告于我同学,企求一致响应,促政府社会之注意者也”。号召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都参与到这个与自己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运动中来,促成毕业生自己职业的解决。
同盟成立后,陆续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组织系统,如有法规研究委员会,干事会,文书股,执行股,政策起草股等下设组织,开展了以向政府请愿为特点的一系列的职业述求活动。
同年7月20日同盟组织的请愿代表就先后到国民政府教育部和行政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解决职业的方案:“(一)设立青年职业介绍机关(二)扩大中央研究院,俾青年有深造之机会(三)对于未来之作育人才,须有合理之统制,使供给与需求相适合(四)设法录用现在毕业之青年。”
时任教育部长王世杰在与请愿代表恳谈之后即表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解决之办法若干:“(一)组织一全国学生工作咨询处,其职务为调查、介绍并指导青年之职业;(二)中央研究院自本年秋季起决定招考,此外并拟于全国各大学中设立研究所;(三)关于未来之教育统制问题,俟相当时日即可拟定具体计划;(四)关于录用大学毕业生问题,余以为至属易事,盖铁道、航空、有无线电、邮政、财政各机关皆系国营,国家自可直接录用。”
在得到教育部长的答复后,请愿代表又至行政院,时因行政院长汪精卫正在开会,派其秘书褚民谊代为接见。代表提出两方案:“(一)治标方面,甲、请通令全国公私各机关以公开方式直接录用本同盟会会员,暨全国各大学毕业生;乙、请通令全国并制定法规,杜绝用人行政之私授情事;丙、请筹设大学毕业生服务管理机关,指导并统制之;丁、请通令全国推广地方考试制度;戊、请通令各大学及社会机关,促其设立职业介绍机关,助导大学毕业生解决职业;己、请扩大中央研究院之组织,容纳多量之大学毕业生,俾资深造。(二)治本方面,甲、请决定教育政策,对全国人才制造与需要务求适应;乙、请决定国家政策,对于全国人才分配实施合理之统制。”褚民谊表示,“学生所请各节本人极表同情,汪院长尤深赞许,明日行政院会议准可提出讨论”等语。在得到教育部和行政院的以上答复后,请愿代表即返回北平等待着政府解决就业实际政策的出台。
同盟人士返京之后,翘首以待,却始终未见政府有实际行动,为了尽快将同盟的请愿和毕业生的述求转化为现实措施的施行,职运同盟主要负责人于同年8月6日再次赴首府南京请愿,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解决就业的方案。行政院秘书褚民谊再次接见了请愿代表,表示定将上述意见转达汪院长。在述求得到答复后,请愿成员即全数返京积极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
返京后为了让大学生的职业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并得以顺利解决,同盟更加重视实际方面的举措:召开干事会商讨办法;到“北平各高校晋谒诸导师请求指导”;“聘请平市名流学者为导师”,蒋梦麟、梅贻琦、李蒸、徐诵明、胡适、周贻春、蒋廷黻、丁文江、任鸿雋、陶希圣、张伯苓、白鹏飞等三十人先后受聘;晋谒各大学校长,请求各校尽速设立职业介绍所,担负起解决本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等等。
职业运动大同盟的各项举措,尤其是其代表直接向国民政府当局的请愿活动,使得这一组织在当时社会上备受国人关注,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他们的请愿活动和寻求解决就业问题的举措也得到了社会人士的肯定和支持。在大学生职业同盟运动的推动下,在社会各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下,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得不被政府当局提上议事日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措施也逐渐施行起来,“这个运动,在意义上算是成功了” 。
二、职业同盟运动带来的社会反响
1934年7月大学生职业运动大同盟的成立,及其后续逐渐展开的一系列具体活动,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述求得到了表达,通过和平、合理的方式向政府表达了大学毕业生自己的意愿,这种方式和主张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赞许,更得到了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的推崇,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 引起政府及教育部门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视
在职业同盟活动及社会舆论压力下,同时倍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艰辛,政府开始采取相关措施解决学生职业问题。在职业同盟运动发生的同年10月,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正式成立,在该机构成立发刊词中教育部长王世杰指出“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为一人才调剂机关,其目的在于谋学术人才之需求与供给有适当之联络,而对于求业者予以适当之介绍与指导,使全国学术人才逐渐趋于用其所学之途径”。
教育部还敕令各高校限期设立职业介绍机关,为各自学校的毕业生推荐工作,“教部通令全国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组织职业介绍机关与学术咨询处通力合作办理职业介绍事宜,并规定办法五项,令饬遵办,务期密切合作,共策进行。一、凡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均应组织职业介绍机关。二、各校应将职业介绍机关简章、成立日期及委员名单,呈部备案,并函知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三、各校职业介绍机关得商请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协助办理调查登记介绍事宜。四、各校职业介绍机关应将会议录、工作状况等件,随时呈送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并将每届毕业生名册签注有无职业函送该处。五、各校职业介绍机关遇有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委托事件,应负责办理。”
(二) 社会人士的关注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的背景下,该运动的发生也引起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各界名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毕业生的出路及高等教育展開了大讨论,促进了政府对高等教育制度进行整顿和改革。如胡适在《大公报》上发表“关于中国大学教育制度改良问题”、“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成都国民日报》上也有“青年的难关”、“毕业生出路问题”;《新新新闻》上刊载有“毕业了”、“青年失业问题”等等评论青年及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章。
(三) 各地高校毕业生积极效仿
受北平大学生职业同盟运动的影响,各地高校的毕业生也纷纷效仿发起了职业运动,一则响应北平职业运动大同盟的求职运动,二则也为自己的出路抗争。如北平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南京和上海的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复旦大学、大夏大学、之江大学等。一时之间,全国各处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同盟运动此起彼伏。
1934年的大学生职业同盟运动,是高校毕业生自己发起的职业述求运动。从7月1日同盟的成立,主张、宣言的发布,到第一次、第二次的请愿,再到以后多次干事会议的举行,解决就业措施的提出等,都体现了“本同盟之成立,并非在政权的夺取或纯粹个人饭碗的取得,而是在‘毕业即失业’的普遍现象之下,为了‘促进政治教育之改进与职业问题之解决耳’”的目的。这一运动在同盟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许,更为全国各高校毕业生所推崇,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增添了别样的风味,各种解决就业的措施更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武增锋.20世纪30年代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教育反动[J].南京社会科学,2003(10)
[2]伍振著.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台湾三民书局,1992
[3]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宋仕宏,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教师,历史学硕士。
付志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城市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 职业同盟 大学生 就业
社会在发展,但历史却总会出现一些惊人的相似片段。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激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寻求职业,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也面临着与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生相似的,“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从20世纪30年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诸多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避免或者尽可能减少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发生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大学生职业运动大同盟及其活动
20世纪30年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一阵较大的社会风向。而这一风向的发端却源自大学生自己。
1934年7月1日下午,一个高校毕业生自发成立的,解决大学生自己就业问题的组织——北平各大学毕业生职业运动大同盟,在北平中山公园成立。作为一个解决自己职业问题的大学生组织,在同盟的成立宣言中说“三十年来,政府及社会人士,但知广设学校,造就人才,而如何安插统计,则无人过问,甚有以教育为事业,视学生为商品,滥加制造,不计销路,以致人浮于事,学失所用,用非所学”,切中要害的指出了当时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没有出路的原因。在成立大会上,同盟主席谭庶潛在阐述同盟成立目的时说:“本同盟之成立,并非在政权的夺取或纯粹个人饭碗的取得,而是在‘毕业即失业’的普遍现象之下,为了‘促进政治教育之改进与职业问题之解决耳’”。
同盟成立不久即发布了“告全国大学毕业生书”,指出“……我国各大学毕业同学于音声凄惶中别离母校以去,其心中之悱恻,当非言语所能形容,环顾社会,其对此嘶酸离群之孤雁作何感想;莽莽国家,对此过剩之人才,作何救济;家庭之供应既穷,所望于吾人者甚大……觅归程而不得,望四野以踟蹰,我人宜切同舟,心存兼济,当此飘摇零丁之会,所赖以撑持导引者,厥惟。”“故谨将本同盟所揭发之宗旨昭告于我同学,企求一致响应,促政府社会之注意者也”。号召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都参与到这个与自己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运动中来,促成毕业生自己职业的解决。
同盟成立后,陆续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组织系统,如有法规研究委员会,干事会,文书股,执行股,政策起草股等下设组织,开展了以向政府请愿为特点的一系列的职业述求活动。
同年7月20日同盟组织的请愿代表就先后到国民政府教育部和行政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解决职业的方案:“(一)设立青年职业介绍机关(二)扩大中央研究院,俾青年有深造之机会(三)对于未来之作育人才,须有合理之统制,使供给与需求相适合(四)设法录用现在毕业之青年。”
时任教育部长王世杰在与请愿代表恳谈之后即表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解决之办法若干:“(一)组织一全国学生工作咨询处,其职务为调查、介绍并指导青年之职业;(二)中央研究院自本年秋季起决定招考,此外并拟于全国各大学中设立研究所;(三)关于未来之教育统制问题,俟相当时日即可拟定具体计划;(四)关于录用大学毕业生问题,余以为至属易事,盖铁道、航空、有无线电、邮政、财政各机关皆系国营,国家自可直接录用。”
在得到教育部长的答复后,请愿代表又至行政院,时因行政院长汪精卫正在开会,派其秘书褚民谊代为接见。代表提出两方案:“(一)治标方面,甲、请通令全国公私各机关以公开方式直接录用本同盟会会员,暨全国各大学毕业生;乙、请通令全国并制定法规,杜绝用人行政之私授情事;丙、请筹设大学毕业生服务管理机关,指导并统制之;丁、请通令全国推广地方考试制度;戊、请通令各大学及社会机关,促其设立职业介绍机关,助导大学毕业生解决职业;己、请扩大中央研究院之组织,容纳多量之大学毕业生,俾资深造。(二)治本方面,甲、请决定教育政策,对全国人才制造与需要务求适应;乙、请决定国家政策,对于全国人才分配实施合理之统制。”褚民谊表示,“学生所请各节本人极表同情,汪院长尤深赞许,明日行政院会议准可提出讨论”等语。在得到教育部和行政院的以上答复后,请愿代表即返回北平等待着政府解决就业实际政策的出台。
同盟人士返京之后,翘首以待,却始终未见政府有实际行动,为了尽快将同盟的请愿和毕业生的述求转化为现实措施的施行,职运同盟主要负责人于同年8月6日再次赴首府南京请愿,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解决就业的方案。行政院秘书褚民谊再次接见了请愿代表,表示定将上述意见转达汪院长。在述求得到答复后,请愿成员即全数返京积极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
返京后为了让大学生的职业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并得以顺利解决,同盟更加重视实际方面的举措:召开干事会商讨办法;到“北平各高校晋谒诸导师请求指导”;“聘请平市名流学者为导师”,蒋梦麟、梅贻琦、李蒸、徐诵明、胡适、周贻春、蒋廷黻、丁文江、任鸿雋、陶希圣、张伯苓、白鹏飞等三十人先后受聘;晋谒各大学校长,请求各校尽速设立职业介绍所,担负起解决本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等等。
职业运动大同盟的各项举措,尤其是其代表直接向国民政府当局的请愿活动,使得这一组织在当时社会上备受国人关注,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他们的请愿活动和寻求解决就业问题的举措也得到了社会人士的肯定和支持。在大学生职业同盟运动的推动下,在社会各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下,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得不被政府当局提上议事日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措施也逐渐施行起来,“这个运动,在意义上算是成功了” 。
二、职业同盟运动带来的社会反响
1934年7月大学生职业运动大同盟的成立,及其后续逐渐展开的一系列具体活动,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述求得到了表达,通过和平、合理的方式向政府表达了大学毕业生自己的意愿,这种方式和主张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赞许,更得到了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的推崇,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 引起政府及教育部门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视
在职业同盟活动及社会舆论压力下,同时倍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艰辛,政府开始采取相关措施解决学生职业问题。在职业同盟运动发生的同年10月,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正式成立,在该机构成立发刊词中教育部长王世杰指出“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为一人才调剂机关,其目的在于谋学术人才之需求与供给有适当之联络,而对于求业者予以适当之介绍与指导,使全国学术人才逐渐趋于用其所学之途径”。
教育部还敕令各高校限期设立职业介绍机关,为各自学校的毕业生推荐工作,“教部通令全国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组织职业介绍机关与学术咨询处通力合作办理职业介绍事宜,并规定办法五项,令饬遵办,务期密切合作,共策进行。一、凡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均应组织职业介绍机关。二、各校应将职业介绍机关简章、成立日期及委员名单,呈部备案,并函知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三、各校职业介绍机关得商请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协助办理调查登记介绍事宜。四、各校职业介绍机关应将会议录、工作状况等件,随时呈送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并将每届毕业生名册签注有无职业函送该处。五、各校职业介绍机关遇有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委托事件,应负责办理。”
(二) 社会人士的关注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的背景下,该运动的发生也引起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各界名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毕业生的出路及高等教育展開了大讨论,促进了政府对高等教育制度进行整顿和改革。如胡适在《大公报》上发表“关于中国大学教育制度改良问题”、“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成都国民日报》上也有“青年的难关”、“毕业生出路问题”;《新新新闻》上刊载有“毕业了”、“青年失业问题”等等评论青年及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章。
(三) 各地高校毕业生积极效仿
受北平大学生职业同盟运动的影响,各地高校的毕业生也纷纷效仿发起了职业运动,一则响应北平职业运动大同盟的求职运动,二则也为自己的出路抗争。如北平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南京和上海的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复旦大学、大夏大学、之江大学等。一时之间,全国各处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同盟运动此起彼伏。
1934年的大学生职业同盟运动,是高校毕业生自己发起的职业述求运动。从7月1日同盟的成立,主张、宣言的发布,到第一次、第二次的请愿,再到以后多次干事会议的举行,解决就业措施的提出等,都体现了“本同盟之成立,并非在政权的夺取或纯粹个人饭碗的取得,而是在‘毕业即失业’的普遍现象之下,为了‘促进政治教育之改进与职业问题之解决耳’”的目的。这一运动在同盟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许,更为全国各高校毕业生所推崇,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增添了别样的风味,各种解决就业的措施更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武增锋.20世纪30年代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教育反动[J].南京社会科学,2003(10)
[2]伍振著.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台湾三民书局,1992
[3]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宋仕宏,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教师,历史学硕士。
付志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城市研究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