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刻铜仕女图鉴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k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仕女画是以女性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并以此反映当时的社会内涵,传达特定的艺术韵味和审美价值。唐代《簪花仕女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贵族女子何等雍容华贵,总使我想起杜甫的诗作《丽人行》。历史在行进的过程中,人们的审美和偏好也不断发生改变,“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每个时期对女性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折射出社会审美心理的深层样态。到了清代,仕女画被抬高到居山水画和花鸟画之上的地位,清代高崇瑞在《松下清斋集》中如此夸赞:“天下名山胜水,奇花异鸟,惟美人一身可兼之,虽使荆、关泼墨,崔、艾挥毫,不若仕女之集大成也。”而铜墨盒上的仕女图,是把纸绢上的仕女形象移植到铜面上进行创作,从而形成极雅的对照,充盈着书卷气之美。这些女子,不见得有多么国色天香,可看上去总是妥贴养眼,淡淡的哀愁和浅浅的微笑不经意间拨动你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琴弦。她们仿佛能莲步轻移,走出画面,走进你的心里,直看得人心神摇曳,委实妙不可言。
  清末文人士大夫处于社会的衰变过程中,忧国、焦虑,茫然无措,想逃避世事烦扰,但又缺乏彻底归隐山林的勇气。于是,他们把视线转到了朝夕相处的文房用器上,在吟诗作画之余,欣赏把玩精美的文玩器物借以慰藉心灵,获得精神的平衡。而铜墨盒上的仕女恰好契合了这种精神需求,唯美、优雅、感伤,既具备现实中难以兼具的美的元素,又符合文人心中的理想形象,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画合一的境界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融,方能相得益彰。也就是说,好诗中要透出画意,好画中要显露诗情。我以为,从古诗词中慢慢体味古代仕女那种隐隐若现的清雅恬静,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你看这般佳人,不是落花春愁、“含颦不语恨春残”,便是梧桐秋思、“泪痕寒染翠绡裳”;有的满腔心事、“独自凭朱栏”,有的黯然神伤、“除却天边月,没人知”。一颦一笑都美如画,被刻铜家精准捕捉,以娴熟的刻工和流畅的线条勾勒得细致入微,连心理活动也表现得丝丝入扣。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图一 )
  赏的是娇花照水之颜,观的是弱柳扶风之色。清代仕女图以表现“倚风娇无力”为审美追求,体态特征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削肩、修颈和柳腰,妆容则是细眉、樱桃唇和堕马髻,一袭修长飘逸的衣裙,透出清淡雅致的气质。表现在刻铜墨盒上,除了强调形象的纤弱优美、仪态的端庄典雅,还十分重视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吸取了一些文人画的要素,巧妙的情景交融创造了意境之美。
  绿槐荫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图二 )
  画中女子手执纨扇,独自倚树而立,尽管生活悠闲,神情间却掩不住的怅然若失,暗示了主人公韶华难留的悲哀。借人情世态和女性柔弱之美抒发文人春光易逝、韶华难再的失落感。
  修蛾慢脸,不语檀心一点,小山妆。蝉鬓低含绿,罗衣淡拂黄。闷来深院里,闲步落花傍。纤手轻轻整,玉炉香。 (图三)
  “红袖添香夜读书”是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的画面!毕竟,寒窗苦读有那么多的清苦寂寞。而佳人相伴,焚香夜读,无疑给枯燥的读书生活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虽不能以今人之情境去揣测古人之意,那是一个委婉幽邃的内心世界,但诗情流露了真实的情感。也许,只有在那样的年代里,才会生出如此缱绻情深的诗句和难以忘怀的红颜知己吧。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图四)
  月亮的清辉拂过新叶,夜露打湿了花瓣,这里描绘的是一种静谧中的凄清。通过少女卷珠帘的动作和微妙的意态,使一切变得鲜活、灵动,细腻深婉地刻画出人物此时含蓄曲折的心理活动,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氛围的渲染一部分来自诗人,另一部分则来自刻铜家。立意是否高雅,气韵是否生动,用笔是否娴熟,形象是否传神,哪一样又能缺少呢。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图五)
  《红楼梦》里满眼都是水一般的女子,而曹雪芹却把最高的评价给了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果然,书卷气才是最美的气质。一方面,文学名著人物形象丰满,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提供了极好的艺术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有大量传世,影响深远。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妙玉奉茶、双玉听琴……當她们遇到刻铜,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瞬间散发出别样的光彩和魅力。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图六)
  以茶喻佳人,东坡诗句可谓立意新奇。而以盖碗形抚琴仕女墨盒隐喻“佳茗似佳人”,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最能体现刻铜家的精心设计和匠心独具,其高雅的格调和精良的制作,令人啧啧称奇。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品佳器,是要静下心来的。盖碗常见而盖碗形墨盒非常罕见,将茶道文化与笔墨内涵巧妙地糅和在一起,背后是定制者和设计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如果说姣好的外在可以赏心悦目,那么深厚的内韵和不动声色的风情则让人为之心动不已。外在美与内在美集于一身,不是绝代佳人便是绝品。
  百年前,她们曾经是文人的案头清玩,闲暇时品赏把玩,自可消解倦怠神气清爽。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故事,那些寒窗苦读的身影,在一方小小的墨盒上留下了痕迹,或许是盒面的一块墨渍,又或许是光滑深凹的砚板,平添了几许“红袖添香”的温情,直到现在依然余温尚存。岁月的流逝带不走她们的美丽,相反,愈是走向岁月的深处,这种美丽就愈发迷人。她们以平和、温婉和独特的文化气息,将美丽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成为永恒的记忆。
其他文献
在墨盒持授名人考证上,我们常常讲“孤证不立”。对此如何理解呢?个见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从数量上理解“孤”字,就是不能孤独地仅有一个证据;另一层是从联系上理解“孤”字,就是各证据间不能孤立的而没有关联,因为这样无法在众多的知名或不知名的重名重姓中保证做到排他性。“孤证不立”的下句話,应该是“双证关联”。在实践中,我们往往采用“主旁双证”的方式,即以考证人物为主证,以与人物相关证据为旁证,这样即可
期刊
電脑服装画
期刊
2018年12月,我到河北石家庄参加书法展,收藏家杨未君接我去他府上,途中兴奋地告诉我:最近参加拍卖得了件宝贝。  到了杨府,未君给我递上白手套,我俯身细赏宝贝:宝贝是件拓本,里面有梁启超、姚茫父合作的12条屏拓片。其大致背景是:1924年,梁启超的女儿梁令娴在其母亲去世前九个月,从美国归来伺候生病的母亲,梁夫人最终因病去世。梁启超在哀痛中静心以小楷摘录宋词,书写在12个铜屏上,又请他的好友——民
期刊
在当今刻铜界一提起刻铜,就不能不提及张樾丞先生和张寿丞先生,就不能不谈及同古堂。清晚期,文房刻铜艺术以北京为中心兴盛起来。由于大批书画名家如陈师曾、齐白石、张大千、姚茫父、陈半丁、溥心畬、章浩如、汪慎生、王雪涛等的积极参与,同时出现了以同古堂张樾丞先生、张寿丞先生(原籍冀州新河县)兄弟为代表的刻铜艺术大家,民国时期发展至鼎盛。这种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大批文人书画家如此广泛、深入的直接参与到一种文房
期刊
远去大历史会在一些小物件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这是一方为老人作寿定制的铜墨盒。盒面抬头刻着“月霞十姑姐七秩开一志庆”字样。“姑姐”是粤语中对父亲妹妹的称呼。“姑妈”或“姑母”则指的是父亲的姐姐。那么“七秩开一”又是多少岁?十年为一秩,第七秩开始的第一年应是六十一岁,而不是七十一岁。后面标明“敬赠”墨盒的“承庆”人,关姓侄“校”字辈40余人;侄孙“家”字辈20余人。  从以上文字看,这是方两广地区一
期刊
留香如日月连珠,丰姿多丽。眉睫之前,卷舒云霞之色;莺啭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况唱演并擅,文武兼资,身跻四大名旦之林,自属允当。惜迨后妄辟蹊径,禅同野狐,专心于绮罗香泽,肆志于蝶乱蜂喧。好事者谓为荀派,余则悲其飘落花而依衰草,离衢路而就隅隙;然其本质造诣,尚属上选,仍应置之精品,唯当以白牡丹时代衡之耳。此为旧时文人邹伟成 戏品中对荀慧生的评价。  荀慧生(1900-1968)(图1),别署留香,初习
期刊
摘要:湖南传统服饰蕴含着深厚的传统艺术理念与文化内涵,为动画角色服饰设计提供灵感与思路,然而当前许多动画设计师将传统服饰简单地在动画中复原或者作为一种装饰元素直接使用,违背传统服饰的审美意向。动画角色的设计应从角色性格、时代审美特征、受众审美需求等多角度出发,对服饰的造型、色彩、纹饰等元素进行动画符号的转换,将传统服饰(缺具体内容)运用在动画中的同时,保留传统服饰的文化寓意。  关键词:服饰 动画
期刊
盛行于清末民国的刻铜艺术品,写绘镌刻内容丰富多彩,既有纸绢书画的各种表现题材,又有传统工艺品上的各式经典纹饰,可谓花样繁多、琳琅满目。万物皆可类聚群分,尽管刻铜艺术品上的写刻内容异彩纷呈,但总体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曰文字,一曰图画。文与图各占半壁江山,各有千秋景象。  图画类刻铜,从绘画角度的“画分三类”来讲,可参照中国画分为人物题材、山水题材和花鸟题材。由于刻铜艺术品的绘刻载体、表现方法以及
期刊
物有时候跟懂它的人会有莫名的缘分,由墨盒而知陈璧,由陈璧而知其刻瓷隔洗。两件器物聚散百年后再次合璧,也算是藏缘最好的注解吧!  陈璧(1852-1928),字玉苍,号雨苍,晚号苏斋,福建闽县人清末民初重要政治人物。光绪元年举人,光绪三年进士,官至邮传部尚书,后因属袁世凯一党被革职。民国后任北洋参政院参政。著有《望岩堂奏稿》等。历任内阁中书、御史、大仆寺少卿、顺天知府、户部侍郎、邮电部尚书兼参预政务
期刊
受访人:鲁九喜  采访人:江维  时 间:2019年3月  江:很多人都觉得您的字具有清代、民国气质,气质之外,还有自运娴熟稳定的结字,这一点也让当代学书法的人很难企及。请问您学习书法的大致经历是怎样的(哪一年开始,主要学习的字帖、名家,临摹之外,是否经常读帖等等)?  鲁:因为幼年的时候就接触到碑帖拓本,并且这个爱好到现在也没有中断,所以,说起我的学习经历,大约都来自古代的书法数据,与当代人毫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