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发友:三秦大地城乡一体化的耕耘者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sc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爆竹声声,烟花满天。整洁的街道两边红灯笼高挂,一派祥和之气,陕西杨凌示范区五泉乡夹道村的人们在欢快地庆祝农历乙未年春节。1964年正月,王发友就出生在这里,当时的行政划分隶属于宝鸡市扶风县。
  时光流转,岁月荏苒。今天整齐的街道和村口的夹道小学,都是王发友出资捐建。平时村里整洁的街道上,老人们可以在那里散步,或在树荫下纳凉聊天,其乐融融。而夹道小学里朗朗的读书声中激励着一代代娃娃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一个乡村孩童走向建设祖国,报效家乡的成才之路。
  扶风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乡邻知礼好客,讲文务道,自古就是俊杰辈出之地。紧邻古都长安,位于京畿之西,谓“扶助京师,教化民风之地”。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时光回转到1980年代,这里完全是与眼前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当时的扶风农村和中国其它许许多多的农村一样,都生活在十分贫困的经济条件下。物资供应紧张,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在家,人们纷纷寻求生活的出路。但同样处在全国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改革的春风就像年轻人身体内奔腾的热血,躁动不安。中国人打工、下海、创业等,中国民营经济萌发的潮流就始于此时。
  摆脱贫困,洗脚进城
  这是一条路,一条由农村通向城市的道路,许多人在这条路上艰苦跋涉,终归又回到了原点。同样在这条路上,也曾多次出现过这个人的身影,他就是王发友。
  当时王发友高中毕业,正值风华正茂,内心充满许多实实在在而又美好的愿望,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发挥自身的能力,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当时王发友曾深深思考,是通过上大学,将来出人头地,还是尽快创业,来改变眼前这十分贫穷的现况。他思量再三,毅然选择了后者,决定边工作边学习;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事实证明,在实际工作中他没有间断过一天的学习,直至他拥有大学文凭,拥有高级工程师的专业职称。至今,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更高的研究生课程。今日回头再探望当年走过的路,让他自己深深感到慰藉的是,他当时内心的方向是非常正确的。城市是现代文明牧歌的地方,向往城市就是向往现代文明,一定要有一种全新的姿态去面对眼前的一切。换洗一身干净的衣服,要“洗脚进城”,心怀敬畏,迈向全新的人生历程。
  “洗脚进城”要带来的就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睿智,是一种纯朴的自信,一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王发友是这样做的。
  1984年,王发友率领队伍,手举杨凌建筑总公司西安分公司的招牌东进省会城市西安。他在西安承接的第一个工程项目是翻新小学校舍。面对工程款紧张,利润薄,还要创牌子站稳脚跟,王发友精打细算,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坚持挣不挣钱,必须保质保量把项目先干完,他坚信即使这个项目亏损了,以后还可以挣回来。他们如期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受到了校方的敬佩和赞扬。这是王发友用行动交给西安市民的第一份答卷。
  初来西安,王发友记得最清楚的是自己的贫困,和对摆脱贫困的努力。翻建一所学校的校舍,用的都从农村带来的简易工具,工人们冬天穿的棉衣里面没有衬衣,能穿一双新袜子都是一种奢侈,但是人穷志不短,他们身上有力气,心里有想法,在打工潮中先用力气挣钱,养家糊口。
  “翻新校舍这一工程虽然挣不了多少钱,但是城里人肯定这项工程做得很好,能承接新的工程。”王发友的“美名”传到扶风老家以后,来西安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都要干活,都想摆脱贫困。村民们选择了王发友,他也选择村民。王发友想方设法多成立不同类型的公司,把父老乡亲都安顿到公司。这样好挣钱,摆脱贫困的步子也更快一些。
  王发友这样的选择与决断无疑是一种多赢的战略构思。1997年,王发友对承包经营的杨凌建筑总公司西安分公司进行了改制,成立了陕西奥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并担任法人和总经理。2000年,在集合20多家独资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基础上组建陕西奥达企业集团,王发友担任集团董事长、总裁兼党委书记。奥达集团现有员工2000多人,资产规模60多亿元,业务主要涉及文化、教育、地产、建筑、医卫、商贸、旅游、金融、传媒、物业管理、设施农业等行业。
  据统计,当年与王发友一起出来工作的人,已经有了第三代人仍在陕西奥达企业集团公司工作,有几百个家庭在西安城市生活,有上千名工友、亲属、乡党在这个公司就业。他们现在都购买了住房,很多人还拥有了小汽车。
  倾心文化,教育治穷
  时至今日,与王发友一起来到城市的人们,都还能清晰地记起领路人王发友掷地有声的那番话:“我们进城去打工,一定积极创造条件,把孩子一起带上,不要让他们单独留在农村,要让孩子接受城市的良好教育。只有学到文化知识,才能改变农村人世代贫困的命运。”
  王发友是这样要求,工友们也按领路人的要求做了。一言出口容易,但付诸行动难,在创业和生活之中,面对市场经济中的千漉万淘,辛苦与快乐只有这些先行的人们内心里体会最深刻。
  时间和实践是检验成功的基本标准。在王发友的带领下,第一代人离开农村,为摆脱贫困,洗脚进城艰苦创业;第二代人接受现代文明的培养和熏陶,在城市里就业;第三代人大多数都拥有知识,拥有文化,在城市里安居乐业。
  不得不让人动容和感怀的是,王发友这位领路人待人的厚道、和善,似长辈一样的大爱育人的情怀。在他进城治穷的思维逻辑里,他成功地完成第一步大转身。
  似乎一切都是即定的设计,仿佛一切都是按计划安排好的一样。王发友带领公司进入西安时,眼光始终紧盯着贫穷和贫穷的对象,向贫穷宣战!以他最开始为学校建设翻新校舍,到后来参与西安市棚户区的改造建设,建立经济适用房小区等举措,都让受到恩惠的人们感慨万千,谢意满满。
  在王发友眼中,“治穷”不但要治标,更要治本,而贫困的根源则在于观念。对于观念的改变,教育无疑是一剂良方。这也正是王发友一直与学校精诚合作,帮助学校进行校舍改造的根本原因。王发友认为,只有获取了足够的信息,才能实现观念的改变,而通过学校的教育,可以让孩子们将城市丰富的的信息传递给闭塞的农村,实现城市与农村信息的对称传播,从而以城市带动农村脱贫。   在王发友的大力带领下,奥达企业集团多年以来积极进军教育领域,投资办学,为了改变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帮助政府解决学生上学难问题,同时为家庭贫困学生减免学费,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孩子圆了上学梦。
  始于这样的初衷,王发友2012年正式成立了陕西奥达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专门以教育管理、培训机构的投资、教育教学的后勤管理服务为主营业务;截至目前,占地80亩的西安铁一中分校、占地180亩的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已经接纳了5万多名学生上学,为全国重点高校培养了数千名优秀人才;正在建设中的、总投资超过10亿元,总设计规模为1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000人的西北工业大学附属陆港学校也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奥达企业集团投资10亿多元建设的西北出版物物流基地,是全国五大出版物物流基地之一、西北最大的出版物集散平台,基地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以文化、物流、产业为核心,集现代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和综合服务为一体,荣膺“2013年度陕西最具成长力文化企业”。王发友进军文化领域,改变观念的举措都为社会提供了优质文化教育资源,更将“倾心文化,教育治穷”落地生根。
  “不是为了一代人,而是为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一代人摆脱了贫困,要让又一代人不受贫困。我们把所有积累拿出来,合作建成了西安铁一中分校和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以及建设中的西工大附属陆港学校。”
  治落后文化之穷,治思想观念之穷,王发友正在带领更多人,凝心聚力,通过文化教育改变命运,收获着未来和希望。
  城乡一体,精神脱贫
  不断地付出,不断地回报,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王发友治穷的手笔也越来越大。除了投资教育,王发友带领奥达企业集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还承担了多个低洼地、棚户区改造的惠民工程。这些项目利润薄,矛盾多,许多企业不愿意参与,但王发友并没有将盈利放在首位,而是首先考虑群众的住房需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把做项目和维护群众利益相结合,精心打造出了很多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深刻阐述: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王发友始终积极参与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在陕西省近年推出的20个重点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中,陕西奥达企业集团通过招标和竞标,一举获得10个项目。截至现在,延安黄陵、咸阳永寿、西安户县和杨凌等4个项目已经启动。王发友认为,只有通过项目的带动,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共同富裕。当然,这也是他“从物质治穷到精神治穷”的信心和理念。
  从1984年王发友来到西安创业至今,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也迈开了实质性步伐,重点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许多新成绩,全省累计开工项目达1786个,小城镇建设具有了一定规模,新的城镇和乡村格局正在形成。在这些可喜的收获中,也有王发友和陕西奥达企业集团的艰辛付出,三秦大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见证和鼓舞着这位默默的耕耘者。
  在陕西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王发友深知,单一的住进楼房和人口向城市的迁徙,并不能使农民真正意义上脱穷。从最初带领乡党进城脱穷到教育治穷,陕西奥达人虽然在城市成就了一番事业,但只有真正的城乡一体化才能实现精神上的脱贫。
  王发友说:“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的政策,都体现了国家对小城镇建设的重视,这也使得小城镇建设有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与机遇,我们相信,小城镇建设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正在朝着真正实现‘安民’、‘富民’的目标迈进,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这些年,他为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达2000余万元,其经营的陕西奥达企业集团多年来更是以“实业报国”为己任,紧紧围绕陕西“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来发展,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每年为社会安排就业岗位约5000多个,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
  美好的收获,全靠辛苦的耕耘。在王发友的勤恳耕耘中,有劳苦农民们扶锄喘息时的美好期待;有城镇新一代农村年轻人打拼的激情和梦想;有三秦大地城乡一体化的广阔蓝图。在实际生活中,王发友和蔼、乐观、为人勤谨,温和的笑容时常挂在脸上,但王发友也是一位最“不挑战场、不挑敌人”的人,无论是应对一个又一个产业,还是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他从不抱怨。王发友把人生视为一种馈赠,欣然接受。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即使前方困难重重,他都不畏艰难,执着坚定地在征途上奋力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王发友积极顺应国家政策,提出全面打造“百年奥达”的宏伟发展目标。按照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实行企业股份全员化,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他与陕西奥达企业集团的广大员工们不懈努力,在陕西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在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征程中,勇于拼搏,艰苦奋斗,以辛勤的付出与满腔的热情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让广大中华儿女梦想成真!
其他文献
在陕西代表团驻地,本刊记者见到了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上官吉庆。他是陕西人,普通话里不时带出几句浓浓的乡音。只要有记者围着他采访,他有问必答,言谈质朴,在很多记者看来,这个代表不“油滑”。  上官吉庆一再告诉记者,不要宣传他个人,宣传宝鸡可以。的确,媒体对于宝鸡的宣传并不多,宝鸡是值得介绍和宣传的。而作为宝鸡市委书记,上官吉庆从他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宝鸡这座古老而文化厚重的城市。
期刊
“空气污染是目前最大的民生问题”,2014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吕新华感叹。2015年全国“两会”前夕,据几家门户网站调查显示,“环境保护”仍旧上榜最受关注十大话题。从2005年首提“生态文明”概念,到中共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融入“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推出生态新政,中国高层的战略选择明确: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期刊
新年伊始,2015年的阳光普照神州大地,丝毫不见北方冬天的冷意。位于北京东四十条边上的保利剧院酒店,茶苑幽静,笔者如约见到了广西柳州市政协委员、澳门广西同乡会副理事长、澳门俄罗斯文化协会副会长邵该荣先生。  眼前的邵该荣,一米八多的个子,温文尔雅,待人谦和,谈吐高雅,此次专程飞抵北京筹备成立中华文明促进会事宜。他的普通话比较流利,语速不紧不慢,茶室温润的灯光透过金边眼镜,脸上呈现的微笑显得格外憨厚
期刊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早年创作的一首题画诗《画鹰》,描述了画家笔下的苍鹰一竦劲身要攫获狡兔,双目侧视威猛下驯的景象。画中的鹰栩栩如生,仿佛真鹰呼之欲出,一片风霜肃杀之气,令人不寒而栗。这样的雄鹰,应当早日放飞搏击凡鸟,血战除庸!此诗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作者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期刊
社会老龄化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稳定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因此,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都非常关注和投入巨资改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东方惠乐2014年在原有的循环养老模式基础上,升级为“智慧循环”模式,这不仅仅是一个词语简单叠加,而是具有极其重要,甚至是跨时代的意义。东方惠乐智慧循环养老是“一码在手、智慧养老;休闲养生、循环享老
期刊
在古色古香、熙来攘往的北京琉璃厂文化街街口,有一家画店,牌匾上的三个大字“宏宝堂”格外醒目。这幅牌匾由刘炳森先生亲笔所题,“宏宝堂”的名字则是由艺术大师李燕所取。这里不仅汇萃了欧阳中石、沈鹏、刘炳森、李铎等著名书画家的精品,也汇集了活跃于书画界的大批中青年书画家的独创力作。  春节前,记者在这里采访了宏宝堂的“堂主”程茂全先生。程茂全,字淳一,出身于书画世家的他,自幼习书,书法功底深厚,独具一格;
期刊
在辽阔无垠的新疆大地上,雪山矗立,草原苍茫,更有沙漠起伏,戈壁千里,绿洲长河,万千地貌所赋予的别样美景在此交相辉映。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孕育出了当地人热情豪放的性格。自古以来,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在这里聚集融合,形成了新疆独特的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域特色。然而千百年来,新疆很多地方还过着原始的生活,生产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远远落在全国其他省份之后。如果历史可以轮回,地域辽阔的新疆大地,还是一派大漠孤烟
期刊
执着创业,20年铸就成功企业家  1974年,虎年,农历腊月的傍晚时分,杜锦群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孩提时听算命先生说,依据出生的时间判断,他属于劳碌奔波的命。  杜锦群很认可这个说法,因为现实已经佐证。40年来,他从成长到创业,一直在四处奔波。获得小小的成功时,他总认为自己还很普通平庸,生活还不够如意,更不能知足常乐。  虽然已经跻身成功的企业家,但回首成长之路,一切仍历历在目
期刊
他是我国第一个提出以“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研究毛体书法的青年书法艺术家;他的作品曾被中央办公厅、外交部、文化部、中央党校、国防大学以及中南海毛主席故居等收藏;他的书法纵逸奔放,严整秀丽,豪放中不失婉约,雄强中又显柔情。他就是我们要访谈的青年书法艺术家高进军先生。   高进军先生是山东人,1973年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虽然年轻,但他研究毛体书法已有20年之久。他将书法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期刊
2014年4月24日,这是一个让周珂和万千环境法学者难忘的日子,《环保法修订案》得到正式通过,并于2015年1月1日开始施行。至此,这部中国环境领域的“基本法”,终于完成了25年来的首次修订。就环保法修订问题,记者采访了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顾问、环保法修订参与专家周珂教授。此次环保法修订是“新常态”下中国环保法律与时俱进的体现,同时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