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着创业,20年铸就成功企业家
1974年,虎年,农历腊月的傍晚时分,杜锦群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孩提时听算命先生说,依据出生的时间判断,他属于劳碌奔波的命。
杜锦群很认可这个说法,因为现实已经佐证。40年来,他从成长到创业,一直在四处奔波。获得小小的成功时,他总认为自己还很普通平庸,生活还不够如意,更不能知足常乐。
虽然已经跻身成功的企业家,但回首成长之路,一切仍历历在目。由于家境贫寒,父母又是忠实厚道的种田人,幼年的杜锦群经常遭人欺负。从小就在苦难磨练中成长,他常常鼓励自己“人穷志不能穷,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奋发图强,一切只能靠自己努力”。
杜锦群是家里的长子。9岁的时候,他看到邻居的儿子做生意,觉得很是好玩,于是瞒着父母在农村剧院的门口学着卖瓜子、花生等炒货。1小袋瓜子批发价7分,零售卖1角;1小袋花生批发价1角2分,卖1角6分。这种不起眼的小生意,每天还能净赚2到3元,杜锦群很开心。13岁时,杜锦群的个子比凤凰老牌自行车还高不了多少。寒假期间,他右脚穿过三角形的车架,熟练地骑自行车花费几个小时到40多公里外的浙江义务批发小百货,再带回来到附近的集市上零售。像男孩子的玩具小木枪,批发价5角,零售卖2元;女孩子的发卡、眉笔,批发价2角,零售卖5角。因为喜欢做生意,他获得了一个外号:“小商人”。
杜锦群笑称,做小生意的过程培养了他的商业意识。即使坐在教室上课,几分钟后心就走神了,常常想着生意的事,结果是影响了学习,常常遭受老师严厉的批评。小时候的杜锦群还具有很强的领导力和号召力。全年级3个班,有150多人,他是公认的“小头目”,如果谁不听从指挥,背后拉帮结派,或者欺负女同学,他都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上初中时,受电影《少林寺》影响,杜锦群到处拜师学习武术,南拳、醉拳等学得有招有势。当然,这既是捍卫自己的“领导”地位,也是为了防身和不遭人欺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分担家庭的生活重担,15岁的杜锦群辍学跟亲戚赴上海打工,学习木工手艺。临行前,父亲谆谆教导他:一定要学好手艺,将来可以养家糊口。因为是童工,每逢当地劳动执法人员来工地检查,他就钻床底、藏库房“躲猫猫”,生怕被遣送回家。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留在城市挣钱养家,不想回农村辛苦种地。当木工,杜锦群每个月的工资只有90元。他又辗转其他地方学习泥工、钢筋工和油漆工等手艺,这样月工资涨就到了150元、240元。多种手艺在身的他,作为技术工人开始做各种建筑工程工作。
1992年,杜锦群18岁,他在杭州承包了一个建筑油漆工程装饰项目,半年时间就挣得人生第一桶金——5万多元。他花4万多元买横店第一辆“本田太子”摩托车,感觉比劳斯莱斯还拉风。在浙江横店的大街上,戴着墨镜,留着很酷的发型,骑着大摩托的杜锦群,吸引着无数漂亮姑娘的目光。那一年,他认识了他们村最美丽的“村花”,也就是他现在的妻子。19岁时,杜锦群拥有了一个3万多元的“大哥大”,号码只有6位数,全杭州市也不到300个。对年轻的杜锦群而言,这些都是他走出农村的成功象征。
杜锦群在学艺的过程中发现,手艺学得再好,也不如人家拎着包承包工程项目赚得多。他决心卧薪尝胆做一个强人,自己创业做老板,以最快的速度,想方设法承包工程项目。
商场如战场,尤其是生意场上,充满着欺诈和凶险,杜锦群靠着机智和坚强,一路走来一路歌。从20岁开始承包工程,杜锦群走南闯北,摸爬滚打,历经风雨坎坷,凭着广交朋友、脚踏实地、诚信做人的原则,严格按图施工,树立精品意识,从事建筑行业20多年,完成施工面积200百多万平方米,并且多次获奖:杭州市左家教堂建筑工程、杭州汽车城展示楼工程,荣获杭州市优良工程奖;上海绿城房产杨东小区工程,获上海市东方杯奖;安徽淮南市体育场高层公寓项目,获得“舜耕杯”奖。他本人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优秀项目经理,企业资产近10亿元。
快乐收藏,筹建中国最大的黄花梨博物馆
杜锦群在创业的同时,还将眼光投向了收藏。迄今为止,他搞黄花梨家具收藏已有10多年,共积累了4亿多元的资产。
29岁时,杜锦群买了一套别墅,添置家具时,他开始喜欢上了红木家具,尤其是海南黄花梨家具,从此乐此不疲。然而,搞收藏需要大量的资金,面对朋友的反对和家人的不解,他只有认真地做工作,耐心地讲故事。“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种幸福,”杜锦群趣谈他的收藏之路,“依我执着的个性,别人其实也拦不住。”
痴心收藏多年,杜锦群给记者介绍黄花梨时如数家珍:黄花梨是明清时期硬木家具的主要用材,当时考究的木器家具都选黄花梨制造,它的纹理或隐或现,如行云流水,非常美丽。色泽不静不喧,被视作上乘佳品,备受明清匠人宠爱,特别是文人、仕大夫对家具的审美情趣更使得这个时期的黄花梨家具卓而不群,无论从艺术审美,还是人工学的角度来看都无可挑剔,可称为世界家具艺术中的珍品。黄花梨的木性极为稳定,无论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有一定的韧性,适合作各种异形家具。黄花梨的颜色由浅黄到紫赤,色彩鲜美,纹理清晰而有香味。黄花梨的特点,在制作器物时多被匠师们利用和发挥,一般采用通体光素,不加雕饰,从而突出了木质本身纹理的自然美,给人以文静、柔和的感觉。
杜锦群还告诉记者,黄花梨的成材需要500多年,因为生长周期长,资源非常稀缺,所以市场需求巨大。黄花梨家具不含甲醛,契合当代人的健康生活方式。拥有黄花梨家具,是一种富贵的体现、品位的提升和财富的增值。当然,浙江东阳的木雕全世界有名,他的太公曾经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木雕大师。作为后人,他有责任传承家族传统,抢救和保护民间的雕刻工艺。
“曾经,不甘落于人后的我,不停地追逐目标。到了不惑之年,我要告别曾经的心高气昂,开始像凤凰涅槃脱胎换骨改变自己,看淡钱财,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享受它们带给我更多宝贵的人生财富。”
杜锦群的《告别宣言》,是从高调创业转型到低调收藏,是从四处奔波回归到扎根故里。现在的他,正在从事着他最幸福的事业。在浙江东阳市,由杜锦群投资建设的中国最大的黄花梨博物馆即将落成。这座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博物馆,集黄花梨家具展示、销售、投资等为一体,将于2015年10月1日正式开馆。
大爱付出,倾力助推浙商共同发展
创业成功,就要“为民造福、为社会做贡献”,这也是杜锦群的人生宗旨。他在竞选横店镇后山店东村村委会主任时庄重承诺:积极为村民谋利,热心帮助困难群体,带动全村人共同致富。
杜锦群说到做到,他卸任诸多企业职务,腾出更多的精力为村民服务。他孝敬老人,自掏腰包为全村7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发1000元红包,让他们安享晚年。为了改变村民的居住环境,他投入100多万元资金,顶住压力将村里原先承包搞养鸭的水库收回,重新规划治理,使得水质改善、空气清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杜锦群担任全国教导型企业家联合会常务主席,为了推动教导,他以身作则,倡导企业家多做好事,勤做善事。身为浙商教导联合会主席,杜锦群大爱付出,慷慨奉献。他积极捐款10万元搭建浙商互动平台,让家人参观交流,分享成功经验,倾力凝聚力量,助推浙商携手共同发展。
1974年,虎年,农历腊月的傍晚时分,杜锦群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孩提时听算命先生说,依据出生的时间判断,他属于劳碌奔波的命。
杜锦群很认可这个说法,因为现实已经佐证。40年来,他从成长到创业,一直在四处奔波。获得小小的成功时,他总认为自己还很普通平庸,生活还不够如意,更不能知足常乐。
虽然已经跻身成功的企业家,但回首成长之路,一切仍历历在目。由于家境贫寒,父母又是忠实厚道的种田人,幼年的杜锦群经常遭人欺负。从小就在苦难磨练中成长,他常常鼓励自己“人穷志不能穷,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奋发图强,一切只能靠自己努力”。
杜锦群是家里的长子。9岁的时候,他看到邻居的儿子做生意,觉得很是好玩,于是瞒着父母在农村剧院的门口学着卖瓜子、花生等炒货。1小袋瓜子批发价7分,零售卖1角;1小袋花生批发价1角2分,卖1角6分。这种不起眼的小生意,每天还能净赚2到3元,杜锦群很开心。13岁时,杜锦群的个子比凤凰老牌自行车还高不了多少。寒假期间,他右脚穿过三角形的车架,熟练地骑自行车花费几个小时到40多公里外的浙江义务批发小百货,再带回来到附近的集市上零售。像男孩子的玩具小木枪,批发价5角,零售卖2元;女孩子的发卡、眉笔,批发价2角,零售卖5角。因为喜欢做生意,他获得了一个外号:“小商人”。
杜锦群笑称,做小生意的过程培养了他的商业意识。即使坐在教室上课,几分钟后心就走神了,常常想着生意的事,结果是影响了学习,常常遭受老师严厉的批评。小时候的杜锦群还具有很强的领导力和号召力。全年级3个班,有150多人,他是公认的“小头目”,如果谁不听从指挥,背后拉帮结派,或者欺负女同学,他都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上初中时,受电影《少林寺》影响,杜锦群到处拜师学习武术,南拳、醉拳等学得有招有势。当然,这既是捍卫自己的“领导”地位,也是为了防身和不遭人欺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分担家庭的生活重担,15岁的杜锦群辍学跟亲戚赴上海打工,学习木工手艺。临行前,父亲谆谆教导他:一定要学好手艺,将来可以养家糊口。因为是童工,每逢当地劳动执法人员来工地检查,他就钻床底、藏库房“躲猫猫”,生怕被遣送回家。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留在城市挣钱养家,不想回农村辛苦种地。当木工,杜锦群每个月的工资只有90元。他又辗转其他地方学习泥工、钢筋工和油漆工等手艺,这样月工资涨就到了150元、240元。多种手艺在身的他,作为技术工人开始做各种建筑工程工作。
1992年,杜锦群18岁,他在杭州承包了一个建筑油漆工程装饰项目,半年时间就挣得人生第一桶金——5万多元。他花4万多元买横店第一辆“本田太子”摩托车,感觉比劳斯莱斯还拉风。在浙江横店的大街上,戴着墨镜,留着很酷的发型,骑着大摩托的杜锦群,吸引着无数漂亮姑娘的目光。那一年,他认识了他们村最美丽的“村花”,也就是他现在的妻子。19岁时,杜锦群拥有了一个3万多元的“大哥大”,号码只有6位数,全杭州市也不到300个。对年轻的杜锦群而言,这些都是他走出农村的成功象征。
杜锦群在学艺的过程中发现,手艺学得再好,也不如人家拎着包承包工程项目赚得多。他决心卧薪尝胆做一个强人,自己创业做老板,以最快的速度,想方设法承包工程项目。
商场如战场,尤其是生意场上,充满着欺诈和凶险,杜锦群靠着机智和坚强,一路走来一路歌。从20岁开始承包工程,杜锦群走南闯北,摸爬滚打,历经风雨坎坷,凭着广交朋友、脚踏实地、诚信做人的原则,严格按图施工,树立精品意识,从事建筑行业20多年,完成施工面积200百多万平方米,并且多次获奖:杭州市左家教堂建筑工程、杭州汽车城展示楼工程,荣获杭州市优良工程奖;上海绿城房产杨东小区工程,获上海市东方杯奖;安徽淮南市体育场高层公寓项目,获得“舜耕杯”奖。他本人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优秀项目经理,企业资产近10亿元。
快乐收藏,筹建中国最大的黄花梨博物馆
杜锦群在创业的同时,还将眼光投向了收藏。迄今为止,他搞黄花梨家具收藏已有10多年,共积累了4亿多元的资产。
29岁时,杜锦群买了一套别墅,添置家具时,他开始喜欢上了红木家具,尤其是海南黄花梨家具,从此乐此不疲。然而,搞收藏需要大量的资金,面对朋友的反对和家人的不解,他只有认真地做工作,耐心地讲故事。“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种幸福,”杜锦群趣谈他的收藏之路,“依我执着的个性,别人其实也拦不住。”
痴心收藏多年,杜锦群给记者介绍黄花梨时如数家珍:黄花梨是明清时期硬木家具的主要用材,当时考究的木器家具都选黄花梨制造,它的纹理或隐或现,如行云流水,非常美丽。色泽不静不喧,被视作上乘佳品,备受明清匠人宠爱,特别是文人、仕大夫对家具的审美情趣更使得这个时期的黄花梨家具卓而不群,无论从艺术审美,还是人工学的角度来看都无可挑剔,可称为世界家具艺术中的珍品。黄花梨的木性极为稳定,无论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有一定的韧性,适合作各种异形家具。黄花梨的颜色由浅黄到紫赤,色彩鲜美,纹理清晰而有香味。黄花梨的特点,在制作器物时多被匠师们利用和发挥,一般采用通体光素,不加雕饰,从而突出了木质本身纹理的自然美,给人以文静、柔和的感觉。
杜锦群还告诉记者,黄花梨的成材需要500多年,因为生长周期长,资源非常稀缺,所以市场需求巨大。黄花梨家具不含甲醛,契合当代人的健康生活方式。拥有黄花梨家具,是一种富贵的体现、品位的提升和财富的增值。当然,浙江东阳的木雕全世界有名,他的太公曾经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木雕大师。作为后人,他有责任传承家族传统,抢救和保护民间的雕刻工艺。
“曾经,不甘落于人后的我,不停地追逐目标。到了不惑之年,我要告别曾经的心高气昂,开始像凤凰涅槃脱胎换骨改变自己,看淡钱财,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享受它们带给我更多宝贵的人生财富。”
杜锦群的《告别宣言》,是从高调创业转型到低调收藏,是从四处奔波回归到扎根故里。现在的他,正在从事着他最幸福的事业。在浙江东阳市,由杜锦群投资建设的中国最大的黄花梨博物馆即将落成。这座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博物馆,集黄花梨家具展示、销售、投资等为一体,将于2015年10月1日正式开馆。
大爱付出,倾力助推浙商共同发展
创业成功,就要“为民造福、为社会做贡献”,这也是杜锦群的人生宗旨。他在竞选横店镇后山店东村村委会主任时庄重承诺:积极为村民谋利,热心帮助困难群体,带动全村人共同致富。
杜锦群说到做到,他卸任诸多企业职务,腾出更多的精力为村民服务。他孝敬老人,自掏腰包为全村7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发1000元红包,让他们安享晚年。为了改变村民的居住环境,他投入100多万元资金,顶住压力将村里原先承包搞养鸭的水库收回,重新规划治理,使得水质改善、空气清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杜锦群担任全国教导型企业家联合会常务主席,为了推动教导,他以身作则,倡导企业家多做好事,勤做善事。身为浙商教导联合会主席,杜锦群大爱付出,慷慨奉献。他积极捐款10万元搭建浙商互动平台,让家人参观交流,分享成功经验,倾力凝聚力量,助推浙商携手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