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文本中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以及塑造的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由此可以看出语文学科因其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教育;有效;渗透
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个性健康的建设人才,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学生的素质不只是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包括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能够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利用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条件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学生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环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握教学环节,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传授,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2.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3.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确定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语文教学内容为依托。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1.锻炼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2.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4.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先指导学生找出公鸡的情绪变化:得意→伤心→惭愧,继而讨论公鸡情绪变化的原因。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语文教学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心理健康的有效渗透,可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教育;有效;渗透
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个性健康的建设人才,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学生的素质不只是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包括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能够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利用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条件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学生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环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握教学环节,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传授,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2.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3.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确定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语文教学内容为依托。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1.锻炼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2.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4.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先指导学生找出公鸡的情绪变化:得意→伤心→惭愧,继而讨论公鸡情绪变化的原因。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语文教学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心理健康的有效渗透,可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