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堰市车城高级中学,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美术在众人眼中是一门招人喜爱的学科,课程不是欣赏优美的图片就是进行手工制作,学生的参与热情一定很高。然而,高中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本文针对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现状,分析高中生美术学习参与性不高的主客观原因,并针对其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有效的美术教学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美术;参与性缺失;互动
一.高中美术课堂互动教学现状
美术课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以及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学生在美术课堂内外的付出却连其他学科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追本溯源,除了应试教育的主流影响,其中之一就是美术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并没有从内心深处认同美术教学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教学上学生缺乏深度体验和心理感知。
(一)高中美术教学实际情况
高中生对学习美术的目的以及它的学科价值知之甚少。大部分学生认为美术课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就是欣赏一些图片,是一种消遣、放松的学科,没必要太认真。对美术学习的价值没有深刻地认识,意识上的忽视进而影响行动上的懈怠,学生很难在美术学习上尽到百分之百的力。“学生美术应用意识极其薄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少留心观察和基本上没有观察美术现象的占75.6%,生活中偶尔使用或不使用美术知识的学生占91.8%,脱节现象极为严重,学生对美术应用的范围了解很少,更不知该如何用。”[1]
笔者曾对在校高一5班的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两个问题的数据显示——高中生普遍不了解美术学习的价值。数据一,大部分学生在“是否觉得上美术课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或者对自己性格、好习惯的培养有什么帮助”一栏中填写没有任何帮助,只有个别同学填写对地理、数学课有帮助,会运用到画线条、画图等。数据二,有近60%的学生无法欣赏美术作品中传达的美感、趣味和深层的含义,20%的学生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只有10%的学生非常喜欢。
二.高中生美术学习参与性缺失的原因
根据以上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可以发现高中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参与性并没有普遍所认为的那么高,相反正在逐渐缺失。这是由它的间接原因——不受家长、学校、社会所重视和直接原因——学生兴趣的降低、迁移以及课堂教学的低效导致的。
(一)间接原因——不受家长、学校、社会主流重视
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美术学科价值没有得到认可。对学生而言,“学习的针对性要比学习活动的丰富性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更能够影响学习的成果和进程。”[2]在目前的美术教育中,美术学科往往被默认为副科,它不被列入考试、升学的范畴之内;也没有便于实施的相对系统而完善的教学规范和标准,使美术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游离在素质教育的边缘。
二是美术课不受学校、家长的重视。高中美术教材的内容比较宽泛,颇具深度和广度,且知识点的专业性较高。本来要花相当的精力讲解和消化的课程被压缩到每周一课时,并且受应试制度的影响,美术课经常被其他考试学科所占用。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
(二)直接原因——学生兴趣的降低、迁移以及课堂教学的低效
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是美术学习兴趣的降低和迁移。高中生美术学习参与性不高的原因与其他科目相比有一定差别。主要反映在高中生经历了造型阶段的“尴尬期”,随着年级、年龄的不断增长,绘画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受到内因——兴趣迁移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11到13岁之间绘画上会出现分化的写实期,“这是一个转折的时期,主观上希望描绘得更逼真而客观技能跟不上的矛盾日益突出,进步困难。”[3]初中阶段的绘画心理一直延续到高中。大部分学生画画胆小,构图拘謹、小气,反复修改、橡皮涂擦、用直尺比着画的现象层出不穷,长此以往,绘画技能得不到提高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并渐渐失去了绘画的信心和兴趣。
二是课堂教学的低效。首先,美术教材的“专业化”和“深广度”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背景,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以严格规范的知识框架进行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美术心理需求,以及能否消化课本中较为深涩的美术文化知识,导致教学比较被动。以教学中的个别经历为例,在讲述“中国民间美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向学生展示民间艺人纯朴的剪纸作品时,部分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学生们觉得这种作品很俗气、笨拙,无法理解它所传达出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其次,单一、呆板的教学形式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个性发展。目前的美术课堂教学大部分遵循接受式教学,教学观念上以教参为准,按部就班进行授课,较少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及接受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学过程上高中美术教学流程呆板,过于形式化,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这种乏味的单向信息传递难以达到理想的师生互动效果。
三.高中美术学习参与性缺失的解决措施
当然,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高中阶段出现对美术兴趣的分化和学习的低投入是一种正常现象,“心理学告诉我们,高中生处于兴趣分化期,却不曾定型,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4]针对高中生美术学习参与性不高的原因,对症下药,在认知上,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美术意识和自信心。
“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是一个人对事物感觉喜爱的一种情绪。”[5]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处于信息化时代的青少年对社会资讯处理更快、要求更高,对新奇、有趣的新鲜事物更能产生关注度。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但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客观情况,找寻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新授知识,采取符合学生口味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偏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进行备课教学,才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学生参与性缺失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并非不能解决,这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在认知上需要加强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要内化学习目标,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对美的渴望,引导他们用艺术语言表现内心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
參考文献:
[1][2]曹莉.关于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的研究 ,2010.9总第78期
[3][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4]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5]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6
[6]《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摘要】:美术在众人眼中是一门招人喜爱的学科,课程不是欣赏优美的图片就是进行手工制作,学生的参与热情一定很高。然而,高中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本文针对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现状,分析高中生美术学习参与性不高的主客观原因,并针对其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有效的美术教学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美术;参与性缺失;互动
一.高中美术课堂互动教学现状
美术课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以及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学生在美术课堂内外的付出却连其他学科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追本溯源,除了应试教育的主流影响,其中之一就是美术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并没有从内心深处认同美术教学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教学上学生缺乏深度体验和心理感知。
(一)高中美术教学实际情况
高中生对学习美术的目的以及它的学科价值知之甚少。大部分学生认为美术课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就是欣赏一些图片,是一种消遣、放松的学科,没必要太认真。对美术学习的价值没有深刻地认识,意识上的忽视进而影响行动上的懈怠,学生很难在美术学习上尽到百分之百的力。“学生美术应用意识极其薄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少留心观察和基本上没有观察美术现象的占75.6%,生活中偶尔使用或不使用美术知识的学生占91.8%,脱节现象极为严重,学生对美术应用的范围了解很少,更不知该如何用。”[1]
笔者曾对在校高一5班的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两个问题的数据显示——高中生普遍不了解美术学习的价值。数据一,大部分学生在“是否觉得上美术课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或者对自己性格、好习惯的培养有什么帮助”一栏中填写没有任何帮助,只有个别同学填写对地理、数学课有帮助,会运用到画线条、画图等。数据二,有近60%的学生无法欣赏美术作品中传达的美感、趣味和深层的含义,20%的学生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只有10%的学生非常喜欢。
二.高中生美术学习参与性缺失的原因
根据以上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可以发现高中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参与性并没有普遍所认为的那么高,相反正在逐渐缺失。这是由它的间接原因——不受家长、学校、社会所重视和直接原因——学生兴趣的降低、迁移以及课堂教学的低效导致的。
(一)间接原因——不受家长、学校、社会主流重视
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美术学科价值没有得到认可。对学生而言,“学习的针对性要比学习活动的丰富性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更能够影响学习的成果和进程。”[2]在目前的美术教育中,美术学科往往被默认为副科,它不被列入考试、升学的范畴之内;也没有便于实施的相对系统而完善的教学规范和标准,使美术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游离在素质教育的边缘。
二是美术课不受学校、家长的重视。高中美术教材的内容比较宽泛,颇具深度和广度,且知识点的专业性较高。本来要花相当的精力讲解和消化的课程被压缩到每周一课时,并且受应试制度的影响,美术课经常被其他考试学科所占用。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
(二)直接原因——学生兴趣的降低、迁移以及课堂教学的低效
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是美术学习兴趣的降低和迁移。高中生美术学习参与性不高的原因与其他科目相比有一定差别。主要反映在高中生经历了造型阶段的“尴尬期”,随着年级、年龄的不断增长,绘画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受到内因——兴趣迁移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11到13岁之间绘画上会出现分化的写实期,“这是一个转折的时期,主观上希望描绘得更逼真而客观技能跟不上的矛盾日益突出,进步困难。”[3]初中阶段的绘画心理一直延续到高中。大部分学生画画胆小,构图拘謹、小气,反复修改、橡皮涂擦、用直尺比着画的现象层出不穷,长此以往,绘画技能得不到提高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并渐渐失去了绘画的信心和兴趣。
二是课堂教学的低效。首先,美术教材的“专业化”和“深广度”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背景,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以严格规范的知识框架进行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美术心理需求,以及能否消化课本中较为深涩的美术文化知识,导致教学比较被动。以教学中的个别经历为例,在讲述“中国民间美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向学生展示民间艺人纯朴的剪纸作品时,部分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学生们觉得这种作品很俗气、笨拙,无法理解它所传达出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其次,单一、呆板的教学形式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个性发展。目前的美术课堂教学大部分遵循接受式教学,教学观念上以教参为准,按部就班进行授课,较少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及接受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学过程上高中美术教学流程呆板,过于形式化,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这种乏味的单向信息传递难以达到理想的师生互动效果。
三.高中美术学习参与性缺失的解决措施
当然,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高中阶段出现对美术兴趣的分化和学习的低投入是一种正常现象,“心理学告诉我们,高中生处于兴趣分化期,却不曾定型,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4]针对高中生美术学习参与性不高的原因,对症下药,在认知上,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美术意识和自信心。
“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是一个人对事物感觉喜爱的一种情绪。”[5]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处于信息化时代的青少年对社会资讯处理更快、要求更高,对新奇、有趣的新鲜事物更能产生关注度。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但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客观情况,找寻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新授知识,采取符合学生口味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偏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进行备课教学,才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学生参与性缺失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并非不能解决,这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在认知上需要加强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要内化学习目标,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对美的渴望,引导他们用艺术语言表现内心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
參考文献:
[1][2]曹莉.关于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的研究 ,2010.9总第78期
[3][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4]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5]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6
[6]《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