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蛋白诱导的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66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牛奶蛋白诱导的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AP)临床特征、有价值的诊断手段、有效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对66例牛奶蛋白诱导的AP患儿行末梢血常规及嗜酸细胞检测、便常规+潜血、便培养、生化全项、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血清总IgE检测、电子结肠镜检查及肠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给予回避牛奶及奶制品等饮食干预,症状缓解后行开放性激发试验确诊,随访中每3~6个月逐步调整饮食配方直至耐受。[结果]牛奶蛋白诱导的婴儿AP以腹泻、便血为主要症状,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63.6%)、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显示牛奶阳性者达80.3%[(38+15)/66],电子结肠镜检查100%均显示阳性结果,结肠镜下结肠及直肠黏膜表现多发充血、水肿、糜烂灶,可见圆形红斑、多发浅小溃疡、出血斑及弥漫性颗粒样隆起,黏膜改变多样,可单一出现,也有混合出现且在肠腔内弥漫分布、波及范围较广,其病理结果显示黏膜慢性炎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给予回避牛奶蛋白以氨基酸奶粉替代,1周缓解率即有效率达96.97%(64例),随访1年,63例(95.45%)获得耐受。[结论]牛奶蛋白诱导的婴儿AP以慢性反复便血、结肠及直肠黏膜弥漫性改变、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末梢血嗜酸细胞升高、牛奶特异性IgG阳性为特征,在去除母乳和患儿食物中牛乳蛋白后48~72h内症状缓解则有助于诊断,治疗以饮食干预最为有效并可逐步获得耐受,预后较好。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规范政府行为越来越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核心环节,在政府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并未出台规范行政
被誉为学生“第二课堂”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是一种适应于我国高校发展现状,起辅助性教育职能的重要校园建筑类型,其建设核心是满足大学生校园交往及日常活动的需求。本文着重于
“犯罪是行为”,这是中外刑法理论界公认的命题。但为什么我们不能反过来说“行为是犯罪”呢?答案很简单: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犯罪。但法律为什么要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这个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