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反映了国家战略层面对阅读的重视。如此,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抓好学生的阅读,责无旁贷。
古往今来的伟人与英雄,其生命的积淀里因为有了阅读使其丰富,使其坚韧,促其辉煌。为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对学生阅读品格的建塑。
一、学生阅读品格现状
1.阅读被“骄”气误导。
这个骄气就是“功利心”。如今的阅读不可避免地受到考试指挥棒影响,要考的我读,不考的去读就是浪费时间。这种骄气使得学生在著作、文章面前缺乏阅读的虔诚态度。
2.阅读被“浮”气笼罩。
读作品只关心情节,背景,主人公基本事项,不研读语言,不品悟语言中透露出的情感——这是阅读的“浮”。
3.阅读被“躁”气侵蚀。
阅读作品短平快,宁可无休止浏览手机,不愿静心,沉心研读经典,这是阅读的“躁”。
可见,学生的阅读品格正在被这三种不良心气影响,阅读能力无法真正提高,阅读效果甚微。阅读丢失了“语文”气。故提倡“真”阅读,以阅读的“真”养语文的“气”就是建塑学生健康阅读品格最根本途径。
二、摸索“真”阅读实现的途径
1.真诚的阅读态度,养“语文”的底气。
(1)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加强“内隐式”阅读。
内隐式阅读是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生活积累阅读,读什么,怎么读,教师不预设,不干涉。阅读态度的真诚首先来自于教师对学生阅读取向尊重,即对学生内隐式阅读视线的充分肯定。
(2)诚挚推荐,有策略引导“外显式”阅读。
外显式阅读是在教师的规定之下,带着目的、任务、问题开展顺藤摸瓜式的阅读。对于这样的阅读,教师要有一定的策略。例如对于前一阶段学生借阅的书目,教师要做好记录,一段时间后教师从这些学生所借阅的书目中发现共性,分析个性。旁敲侧击,分类指导。从尊重学生“内隐式”阅读开始,有策略引导“外显式”阅读,从而形成“内外兼修”阅读视野。
(3)放下功利,更新、丰富评价模式。
学生有了阅读后,都是有期待的。那么他们最期待什么?是交流,是分享。为此笔者在所带班级的整个7年级阶段举办多次读书交流会。这才是阅读,这才是有“底气”的阅读。
2.真实地触摸文字,养“语文”的文气。
(1)课内带领学生“咬文嚼字”。
我们追求阅读的“真”,就要先从课堂阅读教学的“真”着手。语文课同样要切忌浮躁,不搞运动,不搞时髦,不沉迷模式。教师要真实带领学生在触摸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达成智育、美育、德育的功能。但是功能不能取代目的。
例: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中对学生文言字词的理解这一目标的达成靠的就是学生真实地触摸文字:读出了“年且九十”的“且”,读懂了“始龀”中的年龄,读懂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的省略句式。
(2)课外多和学生进行“文字碰撞”。
语文老师要发挥“语文”的功能。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不能等同于数理化的对与错。要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体验。必要的时候,针对个别的学生就应该在他的作业本上示范性地写一写,评一评。对于学生作文,除了批改外,更要有点评。
3.真情地感知生命,养“语文”的人气。
(1)基于教师真性情阅读
教师首先要形成真性情阅读,是投入的,从容的,陌生化的阅读。不依赖教参,不迷信权威,心中有自我,心中有作者,心中有学生的阅读。这才是目中有“人”的阅读,养的是语文的“人气”。
例:黄厚江老师上的《背影》,在带领学生对课文一字一句地研读中,了解父子之间的漠然与不舍,在父亲的信里,带领学生读出前后言辞的矛盾,从而体会父爱的纠结。一遍一遍研读儿子淡然的语言描写,研读儿子四次泪水的迷蒙,在这些反差中体会儿子对父亲的复杂情感。
这样的解读离不开一个老师对待作品,对待文字时所具有的真性情。
(2)落实学生真性情阅读。
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里能够始终努力做到目中有“人”地带领学生阅读,那么长此以往,班里的孩子们自然也会形成这样的阅读品格,有“人情味”地阅读作品。
例:笔者教授《小石潭记》亦有此体会。
师:之前有预习过《小石潭记》吗?
学生怯生生地望着我,似乎为忘记做了预习而心虚。
15分钟后。
生:我觉得他很开心,因为被贬了,终于自由了。看到小鱼,觉得像自己。皆若空游无所依,就是像自己那样独立自由,不用依傍谁了。但是后来我又读出他有点忧伤。我就不太懂了。不做官他不是很开心吗?要么长期太自由也无聊的,所以又忧伤了。
师:我喜欢你的阅读体验,虽然有些值得商榷,有些我有质疑。但是真实的那份可贵我要珍惜。
学生体验到的生命感受是那么真实,充满了悲悯,充满了理解,也有困惑。且更可贵的是阅读体验全部从文字而来,不是空中楼阁。这样的阅读即便不完整,不全面。但是他的真实非常可贵,这正是教师需要培养、捕捉、呵护和引导的真阅读。
语文需要“阅读”,没有“阅读”的语文是字、词、句、习题操练的语文。同样,阅读需要“语文”,需要语文的底气,需要语文的文气,需要语文的人气。我们要努力建塑学生健康的阅读品格,促“阅读”之真,养“语文”之气。
古往今来的伟人与英雄,其生命的积淀里因为有了阅读使其丰富,使其坚韧,促其辉煌。为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对学生阅读品格的建塑。
一、学生阅读品格现状
1.阅读被“骄”气误导。
这个骄气就是“功利心”。如今的阅读不可避免地受到考试指挥棒影响,要考的我读,不考的去读就是浪费时间。这种骄气使得学生在著作、文章面前缺乏阅读的虔诚态度。
2.阅读被“浮”气笼罩。
读作品只关心情节,背景,主人公基本事项,不研读语言,不品悟语言中透露出的情感——这是阅读的“浮”。
3.阅读被“躁”气侵蚀。
阅读作品短平快,宁可无休止浏览手机,不愿静心,沉心研读经典,这是阅读的“躁”。
可见,学生的阅读品格正在被这三种不良心气影响,阅读能力无法真正提高,阅读效果甚微。阅读丢失了“语文”气。故提倡“真”阅读,以阅读的“真”养语文的“气”就是建塑学生健康阅读品格最根本途径。
二、摸索“真”阅读实现的途径
1.真诚的阅读态度,养“语文”的底气。
(1)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加强“内隐式”阅读。
内隐式阅读是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生活积累阅读,读什么,怎么读,教师不预设,不干涉。阅读态度的真诚首先来自于教师对学生阅读取向尊重,即对学生内隐式阅读视线的充分肯定。
(2)诚挚推荐,有策略引导“外显式”阅读。
外显式阅读是在教师的规定之下,带着目的、任务、问题开展顺藤摸瓜式的阅读。对于这样的阅读,教师要有一定的策略。例如对于前一阶段学生借阅的书目,教师要做好记录,一段时间后教师从这些学生所借阅的书目中发现共性,分析个性。旁敲侧击,分类指导。从尊重学生“内隐式”阅读开始,有策略引导“外显式”阅读,从而形成“内外兼修”阅读视野。
(3)放下功利,更新、丰富评价模式。
学生有了阅读后,都是有期待的。那么他们最期待什么?是交流,是分享。为此笔者在所带班级的整个7年级阶段举办多次读书交流会。这才是阅读,这才是有“底气”的阅读。
2.真实地触摸文字,养“语文”的文气。
(1)课内带领学生“咬文嚼字”。
我们追求阅读的“真”,就要先从课堂阅读教学的“真”着手。语文课同样要切忌浮躁,不搞运动,不搞时髦,不沉迷模式。教师要真实带领学生在触摸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达成智育、美育、德育的功能。但是功能不能取代目的。
例: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中对学生文言字词的理解这一目标的达成靠的就是学生真实地触摸文字:读出了“年且九十”的“且”,读懂了“始龀”中的年龄,读懂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的省略句式。
(2)课外多和学生进行“文字碰撞”。
语文老师要发挥“语文”的功能。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不能等同于数理化的对与错。要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体验。必要的时候,针对个别的学生就应该在他的作业本上示范性地写一写,评一评。对于学生作文,除了批改外,更要有点评。
3.真情地感知生命,养“语文”的人气。
(1)基于教师真性情阅读
教师首先要形成真性情阅读,是投入的,从容的,陌生化的阅读。不依赖教参,不迷信权威,心中有自我,心中有作者,心中有学生的阅读。这才是目中有“人”的阅读,养的是语文的“人气”。
例:黄厚江老师上的《背影》,在带领学生对课文一字一句地研读中,了解父子之间的漠然与不舍,在父亲的信里,带领学生读出前后言辞的矛盾,从而体会父爱的纠结。一遍一遍研读儿子淡然的语言描写,研读儿子四次泪水的迷蒙,在这些反差中体会儿子对父亲的复杂情感。
这样的解读离不开一个老师对待作品,对待文字时所具有的真性情。
(2)落实学生真性情阅读。
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里能够始终努力做到目中有“人”地带领学生阅读,那么长此以往,班里的孩子们自然也会形成这样的阅读品格,有“人情味”地阅读作品。
例:笔者教授《小石潭记》亦有此体会。
师:之前有预习过《小石潭记》吗?
学生怯生生地望着我,似乎为忘记做了预习而心虚。
15分钟后。
生:我觉得他很开心,因为被贬了,终于自由了。看到小鱼,觉得像自己。皆若空游无所依,就是像自己那样独立自由,不用依傍谁了。但是后来我又读出他有点忧伤。我就不太懂了。不做官他不是很开心吗?要么长期太自由也无聊的,所以又忧伤了。
师:我喜欢你的阅读体验,虽然有些值得商榷,有些我有质疑。但是真实的那份可贵我要珍惜。
学生体验到的生命感受是那么真实,充满了悲悯,充满了理解,也有困惑。且更可贵的是阅读体验全部从文字而来,不是空中楼阁。这样的阅读即便不完整,不全面。但是他的真实非常可贵,这正是教师需要培养、捕捉、呵护和引导的真阅读。
语文需要“阅读”,没有“阅读”的语文是字、词、句、习题操练的语文。同样,阅读需要“语文”,需要语文的底气,需要语文的文气,需要语文的人气。我们要努力建塑学生健康的阅读品格,促“阅读”之真,养“语文”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