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课程实践探索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un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和学习领域的重大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既无法适应新的技术条件下知识获取和分享方式的改变,亦无法满足学生日趋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面向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大数据分析类课程,作为新技术驱动下开设的一门新课程,需要引入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本文基于教学实践和混合学习理论,从课程共同的整体目标和相宜的个体目标出发,从课堂形态、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扩展方式5个方面,对面向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课程教学进行了实践总结和模式探索。
  关键词:传媒专业;大数据分析;课程;混合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0-0036-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变革,大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素养成为传媒大学生的必备能力和素养。首先,大数据时代带来了传媒业的深刻变革,在“大数据新闻”的思维变革和样态创新之下,大数据能力和数据素养已成为传媒从业者职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1];其次,在大数据技术重塑社会管理和人类思维方式的背景下,数据素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是信息素养要求在新时代的延伸和扩展[2]。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教育需求,近年来,大部分高校都把大数据分析类的课程新增进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计划,设置了诸如“大数据分析”“媒介数据挖掘”“数据挖掘与分析”“计算传播”等课程,或由本专业具备大数据能力的教师进行授课,或外请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总体而言,面向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课程总体尚处于探索阶段,未有成熟的授课模式和方法。因此,本文基于教学实践和混合学习理论,尝试对面向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课程教学进行实践总结和模式探索。
  一、混合学习理论
   近年来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和学习领域掀起了多次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既无法适应新的技术条件下知识获取和分享方式的改变,亦无法满足学生日趋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而面向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大数据分析类课程,作为新技术驱动下开设的一门新课程,更对教学者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挑战。传统的面向传媒专业大学生的技术类课程,往往分为“理论”与“上机”两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学习与技术实践相割裂、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适应等问题。因此,把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引入面向傳媒专业大学生的大数据分析类课程当中,既是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要求,亦是改善教学效果、培养适应新的技术条件下传媒从业者职业素养要求的必经之路。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理论出现于2001年,最早是在企业界的电子教学(E-Learning)研究中兴起,后来拓展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混合学习理论建立在对传统教学和电子教学优劣势的综合考虑和扬弃的基础之上,其核心思想在于“学习不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混合比用单一的传递方式有优势”。混合学习理论认为,对特定的内容和学习者应该用特定的、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传输和学习技术手段来呈现与传输,在此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教学和学习方式[3]。混合学习理论强调多种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有机融合,为我们探索面向传媒专业的大数据分析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有益启示。
  二、面向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课程目标定位从混合学习理论出发,面对特定的学习者,应该制定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手段。因此,面向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课程,其目标定位可分为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其中,整体目标是从教学者出发,从课程设置与培养计划出发;个体目标则是从学习者出发,从学生需求和教学效果出发。
   课程的整体目标为:培养大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素养。其中,大数据分析能力为技术教育目标,包括大数据的获取、分析和理解等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学会使用大数据分析的软件,掌握Python语言基础。数据素养为素养教育目标,是人们有效且正当地发现、评估和使用信息及数据的一种意识和能力[4]。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得以掌握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形成对数据进行辩证认识的能力,形成敏锐的数据思维和正确的数据观[5]。
   课程的个体目标则根据大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而异。大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一般可分为学术需求和实践需求,计划深造的大学生以学术需求为主,计划就业的大学生则以实践需求为主。因此,课程的个体目标可分为学术目标与实践目标。课程的学术目标在于,使大学生掌握大数据分析方法在传播学学术研究中的主要应用,即掌握计算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课程的实践目标在于,使大学生掌握大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在新闻实践或是其它业界实践中的应用。
   基于共同的整体目标和相异的个体目标,本文对面向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课程教学进行了教学实践总结和模式探索。
  三、面向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课程实践探索借鉴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模式[6],本文从课堂形态、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扩展方式5个方面对面向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课程进行了实践探索和模式创新。
   (一)课堂形态
  采用人机混合、“线上+线下”的课堂形态。在开课初期,教师制定每周学习专题计划及主要知识点,利用微信、QQ、百度网盘、SPOC等多种线上渠道,将教学提纲和课件,以及相关的音视频等资料发放给学生。同时,教师对网上公开的相关学习资料和课程进行评估,例如,对于网络上的各式Python学习资料,教师对其进行学习难度、有用性、有效性、易用性的评估,并把评估结果分享给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可通过教学大纲和课件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究兴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对网络学习资料进行取舍,从而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二)教学方式
  混合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方式革新的关键之一是通过不同教学结构的创建和连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具体表现为,高结构化的直接教学和低结构化的建构主义教学相结合。高结构化的直接教学以实现大数据分析课程的整体目标为主,即培养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素养。主要由授课教师就大数据分析在传播学实践和研究中的主要方法和应用,如文本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情感分析、数据挖掘等,并进行理论、方法、工具的基本介绍;同时,以案例的形式就这些方法在传播学实践和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演示。通过高结构化的直接教学,使学生达到掌握基本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对大数据分析的软件工具和基本的Python语言有所了解。低结构化的建构主义教学以实现课程的个体目标为主,鼓励学生基于自己或学术或实践的目标定位,自行设定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应用大数据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需帮助学生搭建大数据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框架,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并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引导进行独立探索,同时为学生的独立探索提供方向指导和答疑解惑。
   (三)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课堂学习基础上,强调个性化学习、协作性学习的应用[7]。通过设计以不同的大数据方法为划分的单元课题,学生可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课题组成学习小组或团队,以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需对不同的学习课题组建立适合的学习任务和细则,并引导学生按照任务和细则进行内部分工,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各学习小组需混合利用线上和线下资源,通过微信群、QQ群、腾讯会议等线上通讯方式或者咖啡馆、会议室等校内公共空间,建立定时和即时的交流沟通制度。对于大数据软件工具的使用,教师需对不同的小组制定个性化的任务清单,引导学生协作完成大数据分析的小作业,强化学生对于大数据软件工具的掌握。此外,教师需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就大数据方法使用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小组讨论,以使学生对大数据方法建立辩证性的认知,形成正确的数据思维和数据观。
   (四)评价方式
  由于混合教学是集合了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因此需要采用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混合评价方式,以实现多角度、多角色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8]。首先,课堂学习的评价遵循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学生的考勤以及课堂综合表现为标准;其次,网络自主学习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自评的方式进行,学生对自己网络学习的状况进行陈述;再次,小组协作学习的评价,通过组长评价和组员评价的方式综合进行;最后,作业和报告的评价。在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引领下,最终期末作业和报告的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两个可选项,其一为采用计算传播学方法的学术论文,研究问题自拟,在方法限定为大数据方法的基础上,对研究问题进行开放式设定;其二为数据报告或数据新闻作品,学生需采用大数据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体目标,来选择相应的期末作业形式。前三类评价属于过程评价,第四类评价属于结果评价,从过程化教学的角度来说,过程评价所占比例应该占到课程总分的一半比例。但是,因为前三类评价属于主观评价,第四类属于客观评价,因此从课程得分的公平性出发,课程总分仍然以第四类评价为主,四个类别的评价所占总分比例为1∶1∶2∶6。
  (五)扩展方式
  课程结束后,师生共同推荐优秀的学术论文和数据新闻或数据报告进行线上展示和交流,并寻求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的扩展。对于优秀的学术论文,教师可鼓励学生对研究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完善,参加学术论文竞赛或者创新项目;对于优秀的数据新闻或数据报告,教师可鼓励学生参加数据新闻大赛。
  四、结语
   在大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素养成为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必备能力和素养的背景下,不少高校开设了专门面向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大数据分析类课程。从课堂形态、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扩展方式5个方面对面向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课程教学进行了实践总结和模式探索。总体说来,面向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课程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门新兴技术类课程,大数据分析类课程非常适合作为传媒专业课程改革的试验田。本文仅从混合学习理论出发对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未来应结合更多前沿教学理念,对面向传媒专业的大数据分析课程模式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仇筠茜,陈昌凤.大数据思维下的新闻业创新——英美新闻业的数据化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7):12-14.
  [2]曹樹金,刘慧云,王维佳.从信息素养到数据素养[J].图书情报研究,2017,10(1):19-24.
  [3]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7-11.
  [4]隆茜.数据素养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及高校师生数据素养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2015(12):51-56.
  [5]张晨.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与数据素养教育[J].图书与情报,2014(4):117-119.
  [6]梁由之,陈盛璋,张慧娟.基于智慧课堂与混合学习理论教学模型构建与应用——以电脑图文设计课程为例[J].设计,2019,32(21):112-115.
  [7]胡立如,张宝辉.混合学习:走向技术强化的教学结构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4):21-31+41.
  [8]王琦,潘磊,邓秀慧,汪峥.混合学习理论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7(23):34-36.
  [责任编辑:杨楚珺]
  收稿日期:2020-12-2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网络意识形态自动分类和人机综合治理研究”(20CXW026)。
  作者简介:罗茜,女,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计算传播、健康传播、政治传播的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后真相”一词缘起于西方政治领域,通过媒体的运作投射到了其它报道之中。进入后真相时代,其多成见、重感觉、主话语、重态度的特点影响着受众的舆论视角。本文将从媒体议程设置、传播效果、传播过程和公众四个方面探讨报道中的舆论失焦原因,以期引导真相回归,让舆论不再失焦。  关键词:“后真相”;舆论失焦;议程设置;传播效果;传播过程   中图分类号: 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
期刊
摘要:在关键时刻发出合适的追问可以让新闻记者收获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使得采访内容更加丰富饱满。追问技巧既是新闻记者采访的专业技巧,也是打开受访者内心,建立良好沟通基础的钥匙。本文将从追问技巧的概念、追问技巧在新闻采访中发挥的作用、采访中追问技巧使用的方法三方面来分析追问技巧,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将结合《面对面》的具体节目片段来进行论证。  关键词:采访技巧;追问;细节;采访主题   中图分类号: G22
期刊
摘要:电视议政节目《天汉访》,秉持解读政策、关注民意、问计于民、服务为民的宗旨,在节目内容上增加了新闻评论元素,节目组织和录播形式上突出“议政”特点,在节目融合传播途径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节目紧盯社会热点、难点、堵点问题,促进政府在治理城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方面找差距、想办法,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该节目荣获“2020年度汉中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竞赛奖”。  关键词:访谈;民生;议政;新闻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围绕“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用受众愿意接受的方式把中国的理念植入特定的故事结构中,通过通俗易懂的特色语言,让世界听得懂、愿意听、喜欢听,帮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本文基于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内涵即理论阐释体系、话语表达体系、价值共识体系,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认同
期刊
摘要:本文以四套系列教材(共计79本)中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为调研对象,认为教材中传统节日及其编排有一定特点,但教材编选时应融入文化理念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相关知识的深浅与汉语级别对应并逐级增加、合理调整节日文化编写思路,以保证汉语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汉语教材;编写特点;思考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
期刊
摘要: 短视频作为当下热门的信息传播载体,满足了用户社交、娱乐、资讯的多种需求。在积攒了足够的人气和影响力之后,当前短视频正在积极寻求变现之路,推进短视频与电商的强强联合。这种直观便捷的消费方式改变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同时对以往的电商模式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本文以快手平台为例,具体分析了短视频平台的类型以及在这种传播模式下主体关系之间的演进,以期为短视频平台与电商的合作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报媒行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地域化报纸因其自身力量相对薄弱,处境显得愈发艰难。本文以《华商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发现其通过选择距离受众较近、同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题材,以及在新闻标题当中突出地理要素、在新闻主体中将抽象落实为具体的写作方式来应用新闻接近性价值标准,报道本土新闻,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接近性价值标准契合了新闻传播的普遍规律,即受众关心的都是和自己
期刊
摘要:随着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信息交流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开通了官方微博,以向大众提供信息传递、思想交流及资讯互动等。高校微博的开通无疑在自身形象建构、即时传达信息、高校精神传递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微博平台其言论的公开性、信源的真实性、舆论的难以操纵性等问题对高校组织公信力带来了巨大挑战。高校官方微博如若对与自身相关的舆论事件不及时加以引导易激化网络学生群体矛盾,损害高校形象从而导
期刊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发表了这首雄奇瑰丽、气贯长虹的浪漫主义杰作,其中饱含着对爱妻杨开慧深沉的爱和怀念。20多年后的1980年,在重新修缮杨开慧烈士故居之际,工人们竟然在墙缝中发现了一沓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书信,写信的时间是1927年到1930年。这些信件犹如一串钥匙,打开了杨开慧尘封的内心世界,她对信仰的坚守,对爱情的忠贞,她承受的孤独、凄清和苦难,
期刊
摘要:媒体采取不当方式对暴力侵害案件中的受害人进行采访或报道而导致“二次伤害”,是我国新闻传媒界屡见不鲜的现象之一。本文以“湖南凤凰少女被囚禁性侵案”为例,从“二次伤害”的角度审视新闻媒体在采访报道活动中出现的采访不当、报道主题混淆、隐私披露等过失,揭示其所呈现的新闻伦理困境,并从媒体“自省”的角度提出相关规避措施。  关键词:不当报道;“二次伤害”;新闻伦理困境;媒体自省   中图分类号:G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