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三类:第一类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第二类是宏观经济发展和农业的发展、消费品的价格水平、消费环境等;第三类是农村居民勤俭节约的消费伦理及消费习惯,其中收入是最直接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一)持久性收入偏低
消费是由持久收入所决定的,暂时的收入变动只有在能影响持久收入时才会影响消费。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而且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从2000年的2.12:1扩大到2008年的2.44:1。
(二)收入的不稳定
收入不稳定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过去收入的不稳定,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的市场风险和气候因素以及农业政策变化等引起的不确定性。二是近期收入的不稳定,由于农业的增长格局和乡镇企业的增长格局已发生了某种阶段性变化,近几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明显趋缓。三是预期收入的不稳定,由于过去和当前的收入是不稳定的,预期收入必然也是不稳定的,这进一步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
(三)农户积累具有强制性
农户积累比工薪阶层的储蓄有更大的强制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农户经营规模能否扩大以及能否提高收入水平。要保证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就必须不断追加积累。因此农户对其从事农业经营获得的收入进行消费时往往更持谨慎态度。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消费时也更容易受传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影响。
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可持续增长的建议
(一)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扩大高档次高质量畅销农产品生产,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农产品优势产业区;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加工产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把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稳定农村居民消费预期
推广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权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人口“病有所医”的问题;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村“老有所养”的老龄化问题;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和生活保障;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机制,建立相应的救助标准和社会监督体系,积极探索教育基金、教育银行等有效途径,对广大农户子女教育形成有力的财源支持。
(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消费环境
一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在教育、卫生、通讯、水电、交通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将城市供水、供电、道路建设、电信、广播电视等服务延伸到农村。二是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和完善消费品流通体系,逐步建立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农村集贸市场为基础,农村基层交易零售网点为补充的多渠道、开放式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三是加大对农村消费市场的整治力度,保护农村消费者利益,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风险。四是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积极开展农村消费信贷,改善服务方式,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矛盾,鼓励农户贷款购买生活生产消费品。五是企业要研究掌握农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生产出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产品,适时调整产品结构,改善产品设计,按农户消费习惯,设计各种消费品的款式和功能等,既要使农户能够接受,操作简便易行,同时还要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和完善产品的售后服务。六是积极引导农户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引导农民摈弃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不良消费习惯,为广大农村营造一个“乡风文明”的消费环境。
(责任编辑 刘西顺)
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三类:第一类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第二类是宏观经济发展和农业的发展、消费品的价格水平、消费环境等;第三类是农村居民勤俭节约的消费伦理及消费习惯,其中收入是最直接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一)持久性收入偏低
消费是由持久收入所决定的,暂时的收入变动只有在能影响持久收入时才会影响消费。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而且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从2000年的2.12:1扩大到2008年的2.44:1。
(二)收入的不稳定
收入不稳定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过去收入的不稳定,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的市场风险和气候因素以及农业政策变化等引起的不确定性。二是近期收入的不稳定,由于农业的增长格局和乡镇企业的增长格局已发生了某种阶段性变化,近几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明显趋缓。三是预期收入的不稳定,由于过去和当前的收入是不稳定的,预期收入必然也是不稳定的,这进一步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
(三)农户积累具有强制性
农户积累比工薪阶层的储蓄有更大的强制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农户经营规模能否扩大以及能否提高收入水平。要保证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就必须不断追加积累。因此农户对其从事农业经营获得的收入进行消费时往往更持谨慎态度。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消费时也更容易受传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影响。
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可持续增长的建议
(一)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扩大高档次高质量畅销农产品生产,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农产品优势产业区;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加工产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把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稳定农村居民消费预期
推广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权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人口“病有所医”的问题;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村“老有所养”的老龄化问题;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和生活保障;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机制,建立相应的救助标准和社会监督体系,积极探索教育基金、教育银行等有效途径,对广大农户子女教育形成有力的财源支持。
(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消费环境
一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在教育、卫生、通讯、水电、交通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将城市供水、供电、道路建设、电信、广播电视等服务延伸到农村。二是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和完善消费品流通体系,逐步建立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农村集贸市场为基础,农村基层交易零售网点为补充的多渠道、开放式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三是加大对农村消费市场的整治力度,保护农村消费者利益,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风险。四是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积极开展农村消费信贷,改善服务方式,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矛盾,鼓励农户贷款购买生活生产消费品。五是企业要研究掌握农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生产出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产品,适时调整产品结构,改善产品设计,按农户消费习惯,设计各种消费品的款式和功能等,既要使农户能够接受,操作简便易行,同时还要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和完善产品的售后服务。六是积极引导农户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引导农民摈弃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不良消费习惯,为广大农村营造一个“乡风文明”的消费环境。
(责任编辑 刘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