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底,冯小刚导演的大片《一九四二》上映,片头的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厚重中不失俊秀,古朴中不乏灵动,实在是为影片生色不少。这4个字是由扬州古籍刻印社两位雕版大师陈义时和芮名扬合作完成的。除去片头,在《一九四二》中还出现了800多个扬州雕版字,分别用来呈现演职员表以及影片中出现的插语。
要知道,当初为了找到用于这部影片字幕的字体,可是让冯小刚导演伤透了脑筋,他甚至专门邀请了京城的几位书法大家书写了片名,但结果他却都不满意。直到有一天,他在广州的白云机场偶然发现了一本扬州古籍刻印社出版的雕版印刷线装书。
通过电影《一九四二》,扬州的雕版印刷再次走入我们的视野,其实,在熟悉扬州历史或古籍的人眼中,此次为《一九四二》制作字幕的雕版大师陈义时,可丝毫不比电影中出现的任何一位演艺圈儿的大腕儿逊色。
杭集扬帮:雕版印刷昨日星辰
扬州自古以来便是雕版印刷的中心,其雕版印刷业产生于唐朝中期,到清代发展到顶峰。而地处扬州西郊的杭集镇,又是扬州雕版印刷的中心。近代由于受到现代激光照排印刷技术的冲击,扬州的雕版印刷业开始逐渐萎缩,但所幸在扬州,至今还留存着雕版印刷业的血脉,也仍保留着雕版印刷术的完整传统工序。而今年已经67岁的雕版大师陈义时,退休之后,远离了城市喧嚣的生活,又回到杭集镇的小院中,做一个安静的刻字工。
一栋二层的青砖小楼。恬静的小院中种满了盆景。和煦的阳光里,陈义时和老伴正坐在躺椅上晒太阳,两人手捧着一个青铜小火炉。虽然是冬日,但这场景却让人感觉分外温暖。“这房子是我家族的老宅,但我年轻时一直都在扬州城工作,没住过几天。退休后终于可以回到老家了。种种花、晒晒太阳、刻刻字、带带徒弟,一天就过去了。”陈义时语气很平谈,但是在他的话语中,能感受到那份满足——在陈义时看来,杭集镇是历史上扬州雕版印刷的根据地,自祖父陈开良开办“杭集刻字坊”以来,雕版印刷就成为了陈家四代人薪火相传的职业,年长日久,雕版印刷已经不再是一门职业这么简单,已经成为了陈家人的精神家园。
在雕版印刷繁荣时,仅陈义时家所在的陈家庄,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就多达六十人。“在我年幼時,仅家里的刻字坊里就有三十多位工匠,写样、雕刻、装订各司其职。父亲来往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拉订单、送货。杭集镇上,不断有外地的客商慕名而来看版、下订单。用现在的话说,杭集有雕版印刷完整的产业链!”从祖父创立杭集刻字坊以来,陈家就凭精湛的刻字技艺奠定了雕版印刷名门的声名。
后来,陈义时的父亲陈正春接管了刻字坊的生意。“与爷爷相比,我父亲更是无比狂热地喜爱这一行。当时,我的三个哥哥和弟弟似乎都对雕版刻字兴趣不大,姐姐和妹妹又是女子,当年父辈的观念是‘传男不传女’,所以,就让我跟着学。我那时才13岁,根本就是个不懂事的孩子。那年,正好扬州古籍书店在高旻寺组织了70多人进行刻补古籍版本的工作,父亲便把我带到了高旻寺,算是正式教我学习雕版刻字了,我成为寺里最小的学徒。”
从刻木丝,刻废样,到刻笔画,刻宋字,掌握这些雕版刻字的基本技能对陈义时而言并非难事,但是要想达到父亲对于雕版技艺精益求精的要求,却并非易事。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家里的作坊里有位叫陈兴荣的雕版技师,在刻《西厢记》时,竟然忘记刻行间的线条,父亲直接将辛苦刻出来的板子摔了。陈师傅不服,说你儿子刻的跟我也差不多嘛。父亲二话不说走到我旁边就打了我两个耳光。我当时被打蒙了,根本不知道父亲为什么毫无缘由地打我。父亲说,打你是因为我们陈家的雕版技术从来没有被人批评过,你记住,陈家的技术绝不能让人说不好!”
重回杭集:恢复薪火传承模式
一块黄梨木板,一把锋利拳刀,黄灯青卷,两位花样年华的女孩正屏气凝神刻版。“发刀要快,干净利落;挑刀要准,不偏毫厘。以前挑刀的只会挑刀,发刀的只管发刀,现在你们每个工艺都可以学,要珍惜这机会,加倍努力。”陈义时站在两位女孩背后,厉声指导徒弟。在指导完后,一边看徒弟们雕版的动作,一边看她们的表情。陈义时教徒很严,希望她们能够用心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但是又怕自己太严厉了把她们骂跑了。因为,现在收徒弟不容易,这几位徒弟主动请缨学习雕版印刷,这让陈义时非常感激。如果她们不学,自己祖传的技艺真的就要面临失传的处境。
以前,祖传的雕版印刷技艺是一门发家致富的、不外传的手艺。“小时,家里有几十个工人,雕版印刷是流水线,为了防止技术外泄,每个工人一生只会学一道工艺,写样的只写样,刻板的只刻板。就算刻板中,发刀、挑刀,一个刻工也不让全部精通。挑刀对力量、眼力要求比较高,一般只让40岁以前的年轻人学。当40岁以后,眼力不行了,经验丰富了,才教发刀。不然,让他们全部学会了,就会和自己竞争。但是如今,学的人少了,没有那么多人配合,就必须教所有学徒全套工艺。”退休后,陈义时又回到杭集招收学徒。但是雕版印刷是集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多项传统工艺于一身的技艺。要学的工艺多了,对学徒的要求就高了。他要求所有的学徒都像祖上那样,吃住都在自己家里。这样,自己就可以言传身教,让他们更快的提高。
陈义时至今还记得自己做学徒时,父亲教自己刻板时的情形:13岁时,陈义时就跟随父亲陈正春开始学习雕版印刷。那时,陈家已经没有自己的作坊,年幼的陈义时从小就进入广陵古籍刻印社当学徒。因为父亲的严格,从开始学习雕版技术的那一天起,在陈义时眼中,雕版就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在高旻寺学艺6年,年仅20岁的陈义时终于被父亲认同,成为了杭集镇陈家雕版印刷技艺衣钵传承人。
然而,当陈正春正为“吾家有子初长成”庆幸时,雕版印刷被划成“四旧”清除,和雕版印刷捆绑在一起的陈家也受到了打击。家族数十年来雕刻的老版被付之一炬,刻了一辈子板的陈正春从此再也无缘拿拳刀。1979年,在弥留之时陈正春把陈义时叫到床边叮嘱:“一定要将祖传的雕版绝技传下去。” 1982年,陈义时秉承父命来到再次开张的广陵古籍刻印社,重启了家族经营了三代的雕版印刷业,成为了拳刀刀锋上的舞者,黄灯青卷,一刻就是三十年。《礼记正义校勘记》、《西厢记》、《桃花扇》、《春灯谜》、《红佛记》、《四明丛书》、《老子》、《西方三圣》、《欠伸稿》。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六十个字,大批历史古籍文献以黄梨木为纸拳刀为笔血泪为墨写就。
当自己也身为人父,面对逐渐长大成人的儿子,陈义时也像父亲一样叮嘱:“一定要将祖传的雕版绝技传下去。”但是面对越来越衰败的雕版印刷业,陈义时话说出来时,明显底气不足,儿子最终选择了更有前途的玉雕行业。为了让祖传的事业后继有人,陈义时又开始打破雕版印刷传儿不传女的家规劝说女儿陈美琦。耐不住父亲的软磨硬泡,陈美琦成为了陈家雕版印刷第四代传人。只有一个人学,陈义时觉得不够保险,退休后,又回到杭集镇,在杭集刻字坊旧址上翻新了家族老宅,开始招收学徒。
“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传艺不传全,这些都过时了,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存箱底的技术都教,不要学费,管吃管住!”虽然不指望能重现杭集刻字坊的辉煌,但是只要雕版印刷能传承下去,陈义时就心满意足。
绿杨笺谱:完成了家族的心愿
雕版印刷的最高技藝,是饾版印刷。所谓饾版印刷,就是按照彩色绘画原稿的用色情况,经过勾描和分版,将每一种颜色都分别雕一块版,然后再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最后完成一件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对于每一个做雕版印刷的艺人来说,饾版印刷是难以企及的艺术巅峰。
饾版印刷流传几百年,也仅产生过《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书画谱》、《北平笺谱》等几套有影响力的作品。但是,身为雕版印刷重镇的扬州,却没有属于自己的饾版印刷代表作。这是杭集扬帮所有雕版艺人心中永远的伤痛,而作为杭集扬帮的领军人物,陈义时心中的急迫越发明显。
父亲弥留时,嘱咐陈义时要将祖传的雕版印刷流传下去时,陈义时哽咽的点头时,暗自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用陈家的刻版技术刻出一套比肩《十竹斋书画谱》、《北平笺谱》的饾版印刷作品。但是身在广陵古籍刻印社工作时,刻印社交待的工作,只需要完成领导交代的古籍图书修复工作,按照打印出来的宋体字刻版,不需要原创、创新。于是在酝酿几年之后,1985年,陈义时决定私下用饾版印刷技艺刻印一套属于自己,能代表杭集杨帮风格的笺谱。
《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是南京的代名,《北平笺谱》北平代表的是北京。那自己的作品,也需要有扬州范。“绿杨城郭是扬州”,绿杨二字,是最能代表扬州的名词,那就以之为名。于是,刻印《绿杨笺谱》的计划就开始启动。白天在刻印社刻宋字,晚上在灯光下画花鸟鱼虫。
16年时间,刻了2000多块黄梨板,一套总计280张的《绿杨笺谱》终于完工。2010年12月22日,雕版饾版印刷《绿杨笺谱》参加第13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一亮相就引起轰动,最终获得大会唯一金奖。《绿杨笺谱》不仅被看成当代雕版饾版印刷的代表,更是被认为可以比肩《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书画谱》的第三部原创大笺谱。
从艺40载,陈义时虽然没能像祖父一般创立杭集刻字坊,让雕版印刷重现杭集扬帮的风采,但是他却用自己的坚守,让扬州雕版印刷守望住了属于自己的雕版名门的光荣。
要知道,当初为了找到用于这部影片字幕的字体,可是让冯小刚导演伤透了脑筋,他甚至专门邀请了京城的几位书法大家书写了片名,但结果他却都不满意。直到有一天,他在广州的白云机场偶然发现了一本扬州古籍刻印社出版的雕版印刷线装书。
通过电影《一九四二》,扬州的雕版印刷再次走入我们的视野,其实,在熟悉扬州历史或古籍的人眼中,此次为《一九四二》制作字幕的雕版大师陈义时,可丝毫不比电影中出现的任何一位演艺圈儿的大腕儿逊色。
杭集扬帮:雕版印刷昨日星辰
扬州自古以来便是雕版印刷的中心,其雕版印刷业产生于唐朝中期,到清代发展到顶峰。而地处扬州西郊的杭集镇,又是扬州雕版印刷的中心。近代由于受到现代激光照排印刷技术的冲击,扬州的雕版印刷业开始逐渐萎缩,但所幸在扬州,至今还留存着雕版印刷业的血脉,也仍保留着雕版印刷术的完整传统工序。而今年已经67岁的雕版大师陈义时,退休之后,远离了城市喧嚣的生活,又回到杭集镇的小院中,做一个安静的刻字工。
一栋二层的青砖小楼。恬静的小院中种满了盆景。和煦的阳光里,陈义时和老伴正坐在躺椅上晒太阳,两人手捧着一个青铜小火炉。虽然是冬日,但这场景却让人感觉分外温暖。“这房子是我家族的老宅,但我年轻时一直都在扬州城工作,没住过几天。退休后终于可以回到老家了。种种花、晒晒太阳、刻刻字、带带徒弟,一天就过去了。”陈义时语气很平谈,但是在他的话语中,能感受到那份满足——在陈义时看来,杭集镇是历史上扬州雕版印刷的根据地,自祖父陈开良开办“杭集刻字坊”以来,雕版印刷就成为了陈家四代人薪火相传的职业,年长日久,雕版印刷已经不再是一门职业这么简单,已经成为了陈家人的精神家园。
在雕版印刷繁荣时,仅陈义时家所在的陈家庄,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就多达六十人。“在我年幼時,仅家里的刻字坊里就有三十多位工匠,写样、雕刻、装订各司其职。父亲来往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拉订单、送货。杭集镇上,不断有外地的客商慕名而来看版、下订单。用现在的话说,杭集有雕版印刷完整的产业链!”从祖父创立杭集刻字坊以来,陈家就凭精湛的刻字技艺奠定了雕版印刷名门的声名。
后来,陈义时的父亲陈正春接管了刻字坊的生意。“与爷爷相比,我父亲更是无比狂热地喜爱这一行。当时,我的三个哥哥和弟弟似乎都对雕版刻字兴趣不大,姐姐和妹妹又是女子,当年父辈的观念是‘传男不传女’,所以,就让我跟着学。我那时才13岁,根本就是个不懂事的孩子。那年,正好扬州古籍书店在高旻寺组织了70多人进行刻补古籍版本的工作,父亲便把我带到了高旻寺,算是正式教我学习雕版刻字了,我成为寺里最小的学徒。”
从刻木丝,刻废样,到刻笔画,刻宋字,掌握这些雕版刻字的基本技能对陈义时而言并非难事,但是要想达到父亲对于雕版技艺精益求精的要求,却并非易事。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家里的作坊里有位叫陈兴荣的雕版技师,在刻《西厢记》时,竟然忘记刻行间的线条,父亲直接将辛苦刻出来的板子摔了。陈师傅不服,说你儿子刻的跟我也差不多嘛。父亲二话不说走到我旁边就打了我两个耳光。我当时被打蒙了,根本不知道父亲为什么毫无缘由地打我。父亲说,打你是因为我们陈家的雕版技术从来没有被人批评过,你记住,陈家的技术绝不能让人说不好!”
重回杭集:恢复薪火传承模式
一块黄梨木板,一把锋利拳刀,黄灯青卷,两位花样年华的女孩正屏气凝神刻版。“发刀要快,干净利落;挑刀要准,不偏毫厘。以前挑刀的只会挑刀,发刀的只管发刀,现在你们每个工艺都可以学,要珍惜这机会,加倍努力。”陈义时站在两位女孩背后,厉声指导徒弟。在指导完后,一边看徒弟们雕版的动作,一边看她们的表情。陈义时教徒很严,希望她们能够用心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但是又怕自己太严厉了把她们骂跑了。因为,现在收徒弟不容易,这几位徒弟主动请缨学习雕版印刷,这让陈义时非常感激。如果她们不学,自己祖传的技艺真的就要面临失传的处境。
以前,祖传的雕版印刷技艺是一门发家致富的、不外传的手艺。“小时,家里有几十个工人,雕版印刷是流水线,为了防止技术外泄,每个工人一生只会学一道工艺,写样的只写样,刻板的只刻板。就算刻板中,发刀、挑刀,一个刻工也不让全部精通。挑刀对力量、眼力要求比较高,一般只让40岁以前的年轻人学。当40岁以后,眼力不行了,经验丰富了,才教发刀。不然,让他们全部学会了,就会和自己竞争。但是如今,学的人少了,没有那么多人配合,就必须教所有学徒全套工艺。”退休后,陈义时又回到杭集招收学徒。但是雕版印刷是集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多项传统工艺于一身的技艺。要学的工艺多了,对学徒的要求就高了。他要求所有的学徒都像祖上那样,吃住都在自己家里。这样,自己就可以言传身教,让他们更快的提高。
陈义时至今还记得自己做学徒时,父亲教自己刻板时的情形:13岁时,陈义时就跟随父亲陈正春开始学习雕版印刷。那时,陈家已经没有自己的作坊,年幼的陈义时从小就进入广陵古籍刻印社当学徒。因为父亲的严格,从开始学习雕版技术的那一天起,在陈义时眼中,雕版就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在高旻寺学艺6年,年仅20岁的陈义时终于被父亲认同,成为了杭集镇陈家雕版印刷技艺衣钵传承人。
然而,当陈正春正为“吾家有子初长成”庆幸时,雕版印刷被划成“四旧”清除,和雕版印刷捆绑在一起的陈家也受到了打击。家族数十年来雕刻的老版被付之一炬,刻了一辈子板的陈正春从此再也无缘拿拳刀。1979年,在弥留之时陈正春把陈义时叫到床边叮嘱:“一定要将祖传的雕版绝技传下去。” 1982年,陈义时秉承父命来到再次开张的广陵古籍刻印社,重启了家族经营了三代的雕版印刷业,成为了拳刀刀锋上的舞者,黄灯青卷,一刻就是三十年。《礼记正义校勘记》、《西厢记》、《桃花扇》、《春灯谜》、《红佛记》、《四明丛书》、《老子》、《西方三圣》、《欠伸稿》。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六十个字,大批历史古籍文献以黄梨木为纸拳刀为笔血泪为墨写就。
当自己也身为人父,面对逐渐长大成人的儿子,陈义时也像父亲一样叮嘱:“一定要将祖传的雕版绝技传下去。”但是面对越来越衰败的雕版印刷业,陈义时话说出来时,明显底气不足,儿子最终选择了更有前途的玉雕行业。为了让祖传的事业后继有人,陈义时又开始打破雕版印刷传儿不传女的家规劝说女儿陈美琦。耐不住父亲的软磨硬泡,陈美琦成为了陈家雕版印刷第四代传人。只有一个人学,陈义时觉得不够保险,退休后,又回到杭集镇,在杭集刻字坊旧址上翻新了家族老宅,开始招收学徒。
“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传艺不传全,这些都过时了,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存箱底的技术都教,不要学费,管吃管住!”虽然不指望能重现杭集刻字坊的辉煌,但是只要雕版印刷能传承下去,陈义时就心满意足。
绿杨笺谱:完成了家族的心愿
雕版印刷的最高技藝,是饾版印刷。所谓饾版印刷,就是按照彩色绘画原稿的用色情况,经过勾描和分版,将每一种颜色都分别雕一块版,然后再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最后完成一件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对于每一个做雕版印刷的艺人来说,饾版印刷是难以企及的艺术巅峰。
饾版印刷流传几百年,也仅产生过《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书画谱》、《北平笺谱》等几套有影响力的作品。但是,身为雕版印刷重镇的扬州,却没有属于自己的饾版印刷代表作。这是杭集扬帮所有雕版艺人心中永远的伤痛,而作为杭集扬帮的领军人物,陈义时心中的急迫越发明显。
父亲弥留时,嘱咐陈义时要将祖传的雕版印刷流传下去时,陈义时哽咽的点头时,暗自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用陈家的刻版技术刻出一套比肩《十竹斋书画谱》、《北平笺谱》的饾版印刷作品。但是身在广陵古籍刻印社工作时,刻印社交待的工作,只需要完成领导交代的古籍图书修复工作,按照打印出来的宋体字刻版,不需要原创、创新。于是在酝酿几年之后,1985年,陈义时决定私下用饾版印刷技艺刻印一套属于自己,能代表杭集杨帮风格的笺谱。
《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是南京的代名,《北平笺谱》北平代表的是北京。那自己的作品,也需要有扬州范。“绿杨城郭是扬州”,绿杨二字,是最能代表扬州的名词,那就以之为名。于是,刻印《绿杨笺谱》的计划就开始启动。白天在刻印社刻宋字,晚上在灯光下画花鸟鱼虫。
16年时间,刻了2000多块黄梨板,一套总计280张的《绿杨笺谱》终于完工。2010年12月22日,雕版饾版印刷《绿杨笺谱》参加第13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一亮相就引起轰动,最终获得大会唯一金奖。《绿杨笺谱》不仅被看成当代雕版饾版印刷的代表,更是被认为可以比肩《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书画谱》的第三部原创大笺谱。
从艺40载,陈义时虽然没能像祖父一般创立杭集刻字坊,让雕版印刷重现杭集扬帮的风采,但是他却用自己的坚守,让扬州雕版印刷守望住了属于自己的雕版名门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