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共产党员的“特权”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j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吴庄是驻马店新蔡县北的一个村庄。村里人和中国千千万万农民一样,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大吴庄还有个明显特征,那就是穷。咋穷,直到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才两千六百块钱,谁家考上个大学生,一准是喜忧交集,发愁上学的钱掏不起,大吴庄人穷得抬不起头,穷得成了国家级贫困村。
  大吴庄的改变始于一个人——吴树兰。吴树兰是大吴庄出的最大的“官儿”,她是河南省扶贫办的老处长,还是全国劳模、十二大代表,提起吴树兰,大吴庄的人别提多自豪了。
  就在2010年收秋前,30年前从大吴庄走出去的闺女吴树兰回来了!这次回来,吴树兰不是来省亲的,而是来村里当党支部“第一书记”的。
  原本,驻村没有吴树兰的事儿,但是她闻讯后三番五次主动向组织上申请。“第一,我曾在商水驻过村,有经验;第二,我是扶贫战线的老同志,一直盼着有个面对面为农民服务的机会;第三,大吴庄是我的家乡,我比较熟悉那里的情况。”吴树兰的请缨有板有眼、句句实诚。
  于是,2010年7月,省委组织部从省直派出的第一批“第一书记”,从清一色的18名男同志变成18名男同志加1名女同志,而且,当时已经53岁的吴树兰是这19名干部中年龄最大的。
  如果说,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克难阶段党赋予吴树兰的“特权”,那么这“特权”便是——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脱贫攻坚的一线去!
  风雨里真情见,三年后党检验
  在吴树兰心中,大吴庄始终是她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无论身在何处,她仿佛都能从一个深呼吸中闻到家乡泥土的味道。
  她曾经认认真真地查找并牢记大吴庄的地理坐标——北纬32度、东经114度。这个坐标,可以说是吴树兰永远的精神家园。
  2010年7月30日,下到村子的第一天,吴树兰早早地就起来了。她从大吴庄走到小魏庄,又从小魏庄走到王腰庄,从王腰庄再走到大吴庄,把全村这三个自然村走了个遍。村头路边,房前屋后,垃圾遍地、柴草乱堆,污水横流、苍蝇乱飞。盛夏三伏,坑坑洼洼的路,走得吴树兰深一脚浅一脚满身是汗。走村串户中,吴树兰发现,全村1700多口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的不是老就是小,家家都没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村里的小学,破烂不堪,荒草丛生,由于老师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不中,孩子们转学的转学、失学的失学。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输个水,拿个药,还得跑到10里地外的乡卫生所。全村28个党员大部分是老党员,缺少新生力量。村集体没任何收入,别说办公了,连买笔、买纸的钱都没有。村干部也坦白地向吴树兰说,现在农村办点事很难,一是没人办事、办事没人;二是没钱办事、办事没钱;三是没法办事、办事没法。
  头一天摸家底儿,吴树兰几乎一夜没睡着。她在日记中写道:“几年来,我多次向组织要求下农村。今天,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终于回到了翘首30多年的大吴庄村。来之前,不少人劝,说一个女同志,五十好几了,不在机关喝喝茶等退休,还折腾啥?他们不知道,我心没离开过农村。我想尽我所学帮助乡亲们探索一条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带他们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不负父母给我生命,不负家乡父老养育了我。干不好,我就不回来。 ”
  那天,吴树兰还饱蘸激情地以短句言志:人生路漫漫,何惧三年。风里雨里真情见,三年后党检验。
  不做事的党员,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大吴庄穷,穷在没有集体经济,穷在没有村办企业,别说企业,村里连个手工作坊都没有,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全靠种植业和外出打工。
  年轻时,吴树兰曾经在村里喂过牛,喂过牛的吴树兰知道一个朴素的道理,牵牛要牵牛鼻子。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吴树兰首先想到的是要给村里办上几个企业。办什么样的企业?吴树兰开始琢磨。
  正值收秋,村里村外秸秆烧得狼烟四起。吴树兰学的是畜牧,望着一堆堆堆在田里的秸秆,吴树兰想,这秸秆可是上好的牛饲料啊,用秸秆养牛,能消化大量秸秆,一斤秸秆按4分钱收,一亩地光秸秆就可以增加一二百元的收入,全村算下来,光这一项一年就能增加收入一二百万元。秸秆就地就能挣钱,谁还肯烧?秸秆用作牛飼料,农民也增收了,空气也干净了。办个奶牛场,牛奶挣的钱不用说,牛粪再投进沼气池,还可以发酵成沼气,做饭、烧水、照明都能用。吴树兰觉得,在大吴庄建个奶牛场,能够盘活一个产业链。
  为了能够尽快建个奶牛场,吴树兰搜肠刮肚,把能想起的,以前曾经认识或亲戚朋友认识的老板想了个遍儿,然后开始一一登门拜访。开封,她去了,不成;承德,她去了,也不成;新疆,她也去了,还是不成——有的嫌大吴庄地偏路远,不愿去;有的怕大吴庄基础太差,收不回投资;有的嫌投资环境不好,净惹麻烦。吴树兰前前后后联系了19家跑了好多趟,但趟趟都是无功而返。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吴树兰通过朋友认识了某企业老板,一听对方是学畜牧的,吴树兰来劲了,一趟趟去拜见。总是掂个小布兜的吴树兰,坐下来后,也总是从布兜里掏出个小本本,但其实,小本本基本不用打开,她要为大吴庄建个奶牛场的思路和打算、投入和产出、项目和账目,一点点一滴滴,仿佛都在她心里。她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她算得精精准准、清清亮亮。认同吴树兰的思路,叹服吴树兰的精神,一半是信任,一半是感动,对方拿出了1000万元,在大吴庄投资成立了富宇牧业公司。
  经济动起来,什么事都好办。经济动不起来,死水一潭,什么工作都不好做。吴树兰发展企业的劲头越来越大。
  天龙禽业是新蔡县一家鼎鼎有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吴树兰考虑,依托天龙禽业,引导村里群众养鸭致富也是条不错的路子。可是,一家一户养殖既不方便管理又污染环境,更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于是她提议在村里集中建设养鸭小区,小区由村集体投资建基础设施,统一规划设计,由农户租赁饲养,合作社经营管理,统一销售。“集中起来饲养,啥都有人管有人问,大家就操心着多养鸭子、养好鸭子就行了。”村民们也都非常赞同。   为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吴树兰把跑省里跑县里跑来的钱拿出来一部分,不撒“胡椒面”,而是用作奖励基金,“建一个800平米鸭棚的,奖励6000元;建一个800平米蔬菜大棚的,奖励2000元;一户养5头奶牛的,奖励400元”。这一奖,把农民的干劲奖出来了,一下就有三四十户报名。
  吴树兰患有高血压,心脏也不太好,驻村将近一年时又查出糖尿病,把存栏千头的奶牛场和5000平米养鸭场建起来,运转起来,谈何容易。左右开弓的两件大事,这里头数不清的一件又一件具体的事儿,都需要她拍板定夺一一落实。何况还有村里办学、修路、建卫生室等等一桩桩一件件同时进行着的大事呢。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一个村子虽小,但事儿却不少、事儿却不小。要么是钱的问题,要么是人的问题,要么是地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困难,一个比一个棘手,啥事都能找到村支书头上,真正当好一名支部书记,实在不容易。此时的吴树兰,也更加体会到省委派驻有经验的省直干部下村当“第一书记”的用意。
  吴树兰披星戴月食不甘味,她叮嘱自己,一定要让企业尽快发展起来。企业发展起来了,农民就有钱挣,农民有钱了,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让农民发展经济,必须投入到里面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且得一个一个地做。还都有一些麻烦的问题。无论哪类问题,解决起来都十分困难,真是到了千辛万苦的时候了,但是从办企业中她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今年光玉米秆收入这一项可以增加农民收入60万元,这是一个多么喜人的数字呀。一个党员,不能光对着党章对着党旗对着组织喊口号,却什么都不做,一定要想方设法给老百姓做事情。不做事的党员,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吴树兰爱说,一顿饭不做就一顿饭不得吃,一棵树不栽就一棵树不会活,一分钱没有就一分钱不能花,村子里一个事不办就一个事都没有。吴树兰的哲学,就是为群众做事就得实实在在。
  党员就是一心一意替别人着想的高尚的人
  吴树兰来时,一些基层党组织存在的软、弱、涣、散,大吳庄一样不少。
  一是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村干部工作没有积极性,交个任务才去干,平时没事也懒得想啥事,不想干、不敢干、不会干也没钱干。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连个民主生活会都开不起来。二是战斗力不强,村里28个党员,年轻人没几个,党员年龄严重老化,真正能干事的不太多。像马兰英、吴耕周等一些老党员,素质很好,但八十多的八十多,六十多的六十多,再干事确实难为他们了。三是村里没有发展经济的思路和长远规划,更没有致富带头人。
  在第一次村党员会议和两委班子会上,吴树兰话说得可不轻,“人活着要有精气神,咱基层组织基层干部也要有精气神儿。咱们都疲疲塌塌的,群众咋跟着咱干?咱们支部一班人一定要带领大家艰苦创业,率先垂范走前头。打铁还要自身硬,是党员就要脱贫咱先走、文明咱带头,体现不出先进性,咱就不配当党员,更不配当干部。”
  会上,她首先自己交出一万元特殊党费,用于给每个党员、老师过生日和办公活动经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后,咱们村支部班子每周开一次全体党员会议,每月开一次民主生活会、组织一次村干部学习培训,雷打不动。咱村还要尽快拿出一个发展新党员的计划。村党支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除做好工作外,一年内每人必须有一个致富项目。60岁以下党员每人都要制定一份致富计划。” 吴树兰定下的这几条,在村干部中震动不小。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次下来驻村,吴树兰和所有“第一书记”一样,是带着省委“夯实基层基础,带领群众致富”的任务下来的。省委强调从机关选派 “精兵强将”到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借“精兵强将”多年来在机关积累的经验、增长的见识、锤炼的党性、磨砺的作风,来夯实打牢基层党组织建设。
  肩扛这样的使命,岂容丝毫懈怠?
  吴树兰与村干部一起连明彻夜起草规划、建章立制,一个个方案、一条条规定、一组组章程,使大吴庄村级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起来。
  驻村两年多,吴树兰发展了10名党员。她在 2012年7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如果党员不能吸收新鲜血液,没有新的活力,这个队伍就不能朝气蓬勃,就没有发展后劲。所以我这次下了很大力气来发展党员,一个是杨华伟,是个种蔬菜的专业户。虽然他种的蔬菜刚刚起步,但他的精神很值得学习。一个是唐雪娟,是一名大专生,今年才24岁,带头养鸭。她自己致富,还带领60多户农民致富,很大胆,是块好料。党员队伍现在一是教,二是带,带队伍带队伍,关键还是带。我要用心地带他们。”
  2011年7月1日,早上4点多,省人民医院干部病房三楼29号的灯已亮了。别的病人还都在睡着,吴树兰就起来输水了。因为当天是七一,她还要回村子里开会,所以得把当天的针输完。从四点到七点她输完了水,没顾得办出院手续就回大吴庄了。一到村子,她就主持开会。首先让杨华伟和唐雪娟入党宣誓;接下来表彰优秀党员和先进党务工作者;然后又给6名党员集体过生日。吴树兰永远也不会忘记,1975年 5月12日,她也是在大吴庄入的党。村里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党员吴耕周凡事总是先替别人考虑,在她年轻的心里,党员就是吴耕周那样一心一意替别人着想的高尚的人。那一年她才17岁。
  为群众做的事越多,自己心里也越踏实
  两年多了,吴树兰跑省直跑市直跑县直,究竟跑了多少趟,跑了多少路,说不清,也数不清。不修边幅的吴树兰,实在太像个农村妇女,以致于跑项目时,经常被门卫拦住盘查。记得有一次,吴树兰又被拦住了,天已擦黑,又下着大雨,等小伙子核了半天放她进去时,吴树兰早已淋成了落汤鸡,晚上回去就发起了烧。
  在吴树兰的苦心经营下,大吴庄早已不是从前的大吴庄。
  大吴庄有了两家像样的企业,富宇奶牛场日产鲜奶5吨,是伊利集团的优质奶源,一年产值1000多万,利润260万,大吴庄产的奶,在奶锅里一煮,锅里就会緃起一层奶皮儿,奶香四溢;5000平米的养鸭小区,每年出笼20万只鸭子,净挣 30万。如今,大吴庄人人有活干了,手里头也有点钱了。   大吴庄的路,原来是晴天土乱飞,一下雨就“小坑水常有、大坑能卧牛”。如今,从闫庄到大吴庄,从大吴庄到大张庄,从王腰庄到魏庄,从魏庄到大吴庄,新修的7条道路,总长10多公里,村里主干道及各自然村之间的烂泥路全部铺上了水泥路。村民出行难解决了,条条新路把大吴庄与外界打通了。
  大吴庄村卫生室建起来了,还公开招聘来了方圆几里地赫赫有名的村医张军建,设了四张病床。村里1264名老小不但得到了一次免费健康检查,还都破天荒地拥有了自己的卫生健康档案。村卫生室的药架子上,备有清热解毒、感冒灵、氟哌酸等百十种常用药,三更半夜村里谁有点啥急病,敲开门看看病取点药方便多了。
  大吴庄新型农村社区已经建成5排33套,村敬养院、扶贫雨露计划培训中心、200平米的标准化卫生室、排污系统等配套设施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村民们兴奋地说,农村没有比盖房子娶媳妇再大的事了,没有村里推动新型社区建设,大家就盖不了这么好的房子,盖不了好房子,再多的钱也娶不了媳妇。
  大吴庄变漂亮了。村民们还清晰记得,吴树兰刚来村里时就指着道路两旁、地边村头堆成了小山的滿眼垃圾说,咱村虽然是贫困村,但咱们一定要干干净净过日子,从现在开始大家就要行动起来、整治脏乱差。她带领村民清理垃圾、种树绿化,选种、起运、挖坑、栽种,甚至夜晚护树,吴树兰全程“监工”亲历亲为。如今,村头没有垃圾了,取而代之的是两万株亭亭而立的桃树、银杏、石榴树。
  ……
  让吴树兰宽慰的是,大吴庄现在已经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距离驻村结束还有半年时间,吴树兰感叹一天的时间能当十天用还不够用,一天一天过得真快。人生的机遇不是很多,她要抓好这个机遇,抓紧时间,多干实事,为群众做的事越多,自己心里也越踏实。
  然而,就在吴树兰的第一书记任职结束之后,大家都以为她会好好地休整一下疲惫的身心,过几天清闲的日子。然而,吴树兰是个闲不住的人,她始终忘不了农村的父老乡亲。
  于是,她再次向组织提出申请,要求第二次到农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最好是山区。
  “今天是个难忘的日子——在我57岁的时候,组织又派我到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为期两年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生活又开始了。”2014年3月13日,吴树兰在驻村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
  吴树兰从到西王楼驻村那一天起,就沉在村子里,难得回到郑州舒适的家中。即使回郑州一次,也是忙着为村里筹款、跑项目、请专家。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她深感对不起80多岁的老母亲、丈夫和独生女儿。竹沟镇为了她工作方便,在镇政府为她安排了一间办公室,但她经常住在村委会简陋的小屋里,自己做饭,不给群众增加负担,忙起来泡一碗方便面了事。有时常常凌晨五六点起床忙到晚上七八点,从山上下来累得一点儿力气也没有,倒在床上就睡,连晚饭也省了。第二天一大早,又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工作。她始终无法忘怀乡村和土地对她的哺育,在她身上,总有一种用不完的劲,这动力,源自于她对大地母亲的感恩,源自于她对父老乡亲的爱,源自于要改变落后面貌强烈的事业心,源自于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源自于她内心不甘人后的责任感。
  河南实施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工程以来,深受农村干部群众欢迎,很多村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群第一书记中,一个以吴树兰为代表的、务实的第一书记的楷模,如同星星之火,在新蔡、在确山、在河南甚至向全国蔓延……
其他文献
2017年5月12日是第105个国际护士节,但对于工作在一线的护士来说,这只是他们繁忙工作中最平凡的一天,因为那些在病痛中挣扎的生命,需要他们细致入微的护理去延续,需要他们用爱心与耐心去呵护。100多年前,英国一位名叫南丁格尔的女士创建了护理专业;100多年后,无数青春和热血倾注于这份事业。本期记者将与护士“零距离”接触,感受与生命赛跑的心跳!  每天早晨,不到7点10分,郑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内
期刊
“还记得当时我们闲聊的最不着边际的一个话题是:什么时候我们老家能纳入北京的八九十环。那时候,我们都觉得这是‘异想天开’。这个梦想,比月亮还要远,比银河还要远。”第一财经记者赵一丹在《我是雄安人,这里是我的家乡》中提及她的儿时梦想。  可谁知道,有时候现实比梦想更有想象力。若干年后,人们回想起2017年春天,仍然难以忘记的一件大事,将是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
期刊
伊川二程文化园俯视图  在华夏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如果说孔孟的儒家思想像浩瀚苍穹中的旭日照耀着白昼,那么二程朱熹的理学思想则象茫茫天际中的皎月点亮了夜空。理学双凤 旷世大儒  早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鲁国的思想家孔子集上古优秀文化之大成,创立了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体系。到了2100多年前的汉代,汉武帝为了大一统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登上了中国主流思想的宝座。魏晋南北
期刊
据报道,近日,南昌希望言语康复语训中心被曝虐童黑幕。该院院长称,这些只是个别现象,个别教师情绪失控犯错,正在整改并安装摄像头。同时,院长认为院方也是受害者:“暗访记者待了十多天,爱心温暖的画面不拍,专门挑那些刺眼的博眼球。”  在被曝光的画面中,教师用木棍抽打、脚踹、使劲摇晃孩子身体,伴随着他们凄惨的哭声,观者的心被紧紧地揪住。这些虐童场景,很难让人与一家康复中心扯上关系。  幸有记者将这一残忍行
期刊
陈凤林  2018年四月底,由中央文明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组织开展的“中国好人榜”四月份候选人揭晓,长期践行志愿精神的公益好人陈凤林不负众望,跻身榜上,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与注目的亮点。  同月28日,是四月份最后一个宝贵的周末。这样的日子,本该属于阖家团聚、共享欢欣的温馨时刻,却被他“移作他用”,毅然奉献给了那个熟悉而繁忙的路口,成了他再次履行庄严使命的神圣时光。  暮春的苏南
期刊
在最近热播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老革命陈岩石受省党委的邀请,为省委常委会们讲了一堂特殊党课——  “沙书记说,让我跟大家讲点什么,我说我讲什么呢,他说你就讲讲,你为啥入党,咋入的党?  “他这一提示我呢,好多事情就在我眼前浮现出来了!我入党是队伍要打云城的时候,我们团长做战前动员,说不是共产党就没有资格背炸药包参加尖刀班。同志们,那个时候,背炸药包是共产党员才有的特权呐
期刊
德国:社会认同激励工匠精神传承  对德国企业有些许了解的都知道,“物美价廉”同德式工匠精神完全背道而驰。位于德国曼海姆的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家博飞曾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说,德国企业瞄准的永远是产业最尖端,不惜代價制造出质量最高的产品是许多德国企业矢志不渝奉行的准则。因此,高质量是德式工匠精神的核心特质之一。  而工匠精神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就是恒心。笔者一名朋友参观过德国知名钢笔生产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
期刊
4月26日上午,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出席仪式并致辞。  仪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按照国际惯例,剪彩后进行“掷瓶礼”。随着一瓶香槟酒摔碎舰艏,两舷喷射绚丽彩带,周边船舶一起鸣响汽笛,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航空母舰在拖曳牵引下缓缓移出船坞,停靠码头。  第二艘航空母舰由我国自行研制,2013年11月开工,2015年3月开
期刊
在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老革命陈岩石在汉东省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给常委们讲了一堂特殊党课。  课上陈岩石讲起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入党以及如何入了党。当年云城之战的时候,陈岩石年仅十五岁,为了能够入党他向组织虚报了两岁。当初,不是党员就没有资格背炸药包,陈岩石为了这个“特权”,积极地申请了入党。陈岩石清楚地记得1945年6月8日是自己入党的日子,第二天我军就和日伪展开了最后决战,那天的战事非常惨烈
期刊
我在创作《红旗渠的基石》之前,正在深入林州市的慈善事业。林州慈善总会于2010年4月成立,我于2012年应邀深入这方天地。那时林州的慈善已经做到令我惊讶、佩服、敬仰的境地,被国家民政部认为是河南第一、全国一流。特别是林州慈善有一项活动,即救助红旗渠伤残民工,可以说,知晓红旗渠的人多得不计其数,但是知晓为修渠而伤残失去劳动力,甚至不能自理的,却少之又少。  我去采访七十五岁的郑年仔,他为修渠不幸被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