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是人生中一个美妙、灿烂的“黄金时代”。他们肩负着新的历史任务,面临着新的学习课题,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一代人,和他们的父辈、祖辈相比,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丰富得多,因此具有与过去显著不同的特征。他们普遍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思想开放,主动性、自主性强,社交活跃,聪明能干,向往集体生活,希望得到鼓励。但由于他们所处的特殊时期和特殊地位,教育者不仅要看到初中生成长的优势,而且要看到存在的问题,找出令人担忧、烦恼的一面,查出原因,以便寻找对策,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初中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
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对发生在部分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必须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中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早恋现象。
尚不知爱情婚姻是怎么回事,个别学生一进入初中就交异性朋友,谈恋爱,整天卿卿我我,影响学习,影响身心健康。
2.攀比现象。
物质条件的优越、环境条件的良好,使有些学生身在福中不知福,盲目追求“高”消费,学生之间比吃、比穿、比玩、比家庭、比父母,而不是比学习、比奉献,有些人只追求物质的满足,而精神空虚。
3.盲目崇拜现象。
个别学生迷恋电子游戏厅、录像厅,打电子游戏,看武打片、言情片。由于初中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模仿性强,极易出现盲目崇拜现象。男学生崇拜古惑仔、拿破仑、希特勒,看了录像后模仿剧中人拉帮结派,话不投机就动手打架,甚至到校外打,破坏学校和社会秩序。女学生崇拜电影明星、歌星。
4.逃学、流失现象。
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上叫苦叫累,思想上经受不了挫折,产生了“厌学”情绪。因为一点小事,一次批评,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离家出走,数日不归,甚至轻生自杀。
这些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矫正,就会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品德不良发展,甚至走向犯罪。教育者对此不能掉以轻心,而要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教育。
二、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初中生不良行为产生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分析这些原因有助于教育者有效地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存在的客观原因。儿童出生之后一般要受三方面的教育影响,即家庭、社会和学校。出现不良行为的客观原因当然也由这三方面构成。
1.家庭的不当教育。
据调查,出现不良行为的学生家庭一般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视不够,养而不教或重养轻教。由于孩子是独生子女,宠爱溺爱过分,放纵不管,任其发展;期望值过高,严格失度,达到严酷程度,方法不当,子女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教育引导不一致,包括父母不一致、父母与祖父母不一致、家庭与学校要求不一致等,教育影响相互抵消,个别家长本身言行不检点,身教言教差。这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孩子不仅厌学逃学,甚至不愿回家,遇到问题不愿与家长说,动不动就离家出走。
2.社会的某些不良影响。
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电脑等大众传播媒介大量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但由于分辨能力差,完全自由放任,也有不利于他们发展的消极影响。在各种媒体上,展现社会的丑恶现象,包括赌博、酗酒、作恶、暴力、堕落,以及色情场面,都会给中学生带来不良影响,成为毒害学生心灵的精神鸦片。怎样引导和教育学生收看电视、电影,如今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3.学校存在某些教育缺陷。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由于单纯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味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样那些升学无望的同学就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挖苦、排斥、鄙视后进生,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以至于逃学。
三、不良行为的矫正
既然不良行为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只要控制和改变条件,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有效的教育措施,就能够加以预防和根治。在实践中运用教育心理理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矫正。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水平。
为了建立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实施素质教育,可以变开家长会为开办家长学校。学校组织把家长请进学校,家长在孩子的教室里以班为单位,由教师给家长上家教课。使家长提高对家教的认识,掌握孩子心理特点,懂得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以温暖。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水平。这样家长从自身做起,既做家长又做老师、朋友,改善亲子关系,科学育儿,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
2.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有利因素,控制不利因素,防止消极影响。
学校对社会环境进行必要的筛选,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控制不利因素。针对学生实际,组织学生读书,读好书;组织学生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对于那些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武打片、言情片,杜绝观看;电视节目应精心选择,看就要看好,不该看的不看,需要与社会沟通由学校班级集体组织。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又避免消极影响。
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1)坚持正面教育,启发学生自我觉悟。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消除对立情绪,促进心理沟通。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因势利导,教育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通过开展活动、讨论,让学生自我觉悟,如举行向游戏厅、录像厅告别仪式。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抓好课堂教学基础上狠抓活动课的开展,成立各项兴趣小组,开展计算机教育,组织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如语文教师,给学生上观察课,到农村观察养兔、养蜂,观察农作物种植、动物养殖;到城市观察斜拉桥、彩虹桥。在观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作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陶冶学生清操,进行审美教育。
(3)开展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学课。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矫正问题行为,学校聘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心理指导,开展心理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指导,将不良行为消灭于萌芽状态。
一、初中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
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对发生在部分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必须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中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早恋现象。
尚不知爱情婚姻是怎么回事,个别学生一进入初中就交异性朋友,谈恋爱,整天卿卿我我,影响学习,影响身心健康。
2.攀比现象。
物质条件的优越、环境条件的良好,使有些学生身在福中不知福,盲目追求“高”消费,学生之间比吃、比穿、比玩、比家庭、比父母,而不是比学习、比奉献,有些人只追求物质的满足,而精神空虚。
3.盲目崇拜现象。
个别学生迷恋电子游戏厅、录像厅,打电子游戏,看武打片、言情片。由于初中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模仿性强,极易出现盲目崇拜现象。男学生崇拜古惑仔、拿破仑、希特勒,看了录像后模仿剧中人拉帮结派,话不投机就动手打架,甚至到校外打,破坏学校和社会秩序。女学生崇拜电影明星、歌星。
4.逃学、流失现象。
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上叫苦叫累,思想上经受不了挫折,产生了“厌学”情绪。因为一点小事,一次批评,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离家出走,数日不归,甚至轻生自杀。
这些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矫正,就会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品德不良发展,甚至走向犯罪。教育者对此不能掉以轻心,而要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教育。
二、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初中生不良行为产生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分析这些原因有助于教育者有效地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存在的客观原因。儿童出生之后一般要受三方面的教育影响,即家庭、社会和学校。出现不良行为的客观原因当然也由这三方面构成。
1.家庭的不当教育。
据调查,出现不良行为的学生家庭一般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视不够,养而不教或重养轻教。由于孩子是独生子女,宠爱溺爱过分,放纵不管,任其发展;期望值过高,严格失度,达到严酷程度,方法不当,子女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教育引导不一致,包括父母不一致、父母与祖父母不一致、家庭与学校要求不一致等,教育影响相互抵消,个别家长本身言行不检点,身教言教差。这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孩子不仅厌学逃学,甚至不愿回家,遇到问题不愿与家长说,动不动就离家出走。
2.社会的某些不良影响。
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电脑等大众传播媒介大量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但由于分辨能力差,完全自由放任,也有不利于他们发展的消极影响。在各种媒体上,展现社会的丑恶现象,包括赌博、酗酒、作恶、暴力、堕落,以及色情场面,都会给中学生带来不良影响,成为毒害学生心灵的精神鸦片。怎样引导和教育学生收看电视、电影,如今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3.学校存在某些教育缺陷。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由于单纯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味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样那些升学无望的同学就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挖苦、排斥、鄙视后进生,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以至于逃学。
三、不良行为的矫正
既然不良行为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只要控制和改变条件,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有效的教育措施,就能够加以预防和根治。在实践中运用教育心理理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矫正。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水平。
为了建立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实施素质教育,可以变开家长会为开办家长学校。学校组织把家长请进学校,家长在孩子的教室里以班为单位,由教师给家长上家教课。使家长提高对家教的认识,掌握孩子心理特点,懂得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以温暖。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水平。这样家长从自身做起,既做家长又做老师、朋友,改善亲子关系,科学育儿,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
2.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有利因素,控制不利因素,防止消极影响。
学校对社会环境进行必要的筛选,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控制不利因素。针对学生实际,组织学生读书,读好书;组织学生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对于那些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武打片、言情片,杜绝观看;电视节目应精心选择,看就要看好,不该看的不看,需要与社会沟通由学校班级集体组织。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又避免消极影响。
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1)坚持正面教育,启发学生自我觉悟。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消除对立情绪,促进心理沟通。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因势利导,教育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通过开展活动、讨论,让学生自我觉悟,如举行向游戏厅、录像厅告别仪式。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抓好课堂教学基础上狠抓活动课的开展,成立各项兴趣小组,开展计算机教育,组织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如语文教师,给学生上观察课,到农村观察养兔、养蜂,观察农作物种植、动物养殖;到城市观察斜拉桥、彩虹桥。在观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作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陶冶学生清操,进行审美教育。
(3)开展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学课。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矫正问题行为,学校聘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心理指导,开展心理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指导,将不良行为消灭于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