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郑和下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是中国拥抱外部世界的象征;郑和以多元文化为先导,打通了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实践,将中国的航海事业铭刻在世界航海史的里程碑上。发生于东方的郑和航海壮举,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往来,逐渐打破了全球东西方之间,各大州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这对人类社会与国际关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让大批中国人走出了国门,走向海洋,在人类文明交汇的大舞台上,以伟大的和平实践,谱写了十五世纪初人类文明史上的壮丽篇章。郑和率领两百余艘船只,两万七千余人员的庞大舰队出使远航,是世界航海史的空前首航,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将海上交通推向高峰,震惊了西洋的航海冒险家,激起了他们东来的欲望;进而使世人认识了海洋,开辟了海上航道,增进了世界经济繁荣及文化交流。
【关键词】郑和 航海 意义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他也被国际上公认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了不起的事件,凝聚并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品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动力。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拉开了15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序幕,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华民族面向海洋,探索海洋,不断谱写了海洋文化的新篇章。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海洋活动的巍巍丰碑,又是15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序幕。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郑和下西洋船队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在宋代之前是冷兵器时代,从北宋到清代中叶是冷兵器和火器并存时代。明初,火器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也有很大提高。热兵器所占比例增多。郑和船队中装备了先进的兵器;如碗口铣,一种可灵活操作的火炮;喷筒,用于水战、攻城池用的。在一些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些,水陆通用的。出现了新兵器“赛星飞”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水雷雏形的记载。
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庞大的船队,船与船、分船队与分船队之间需要联络、指挥、调度,当时还没有近代通讯方式,以及现在的电讯方式。茫茫大海上,晚上怎么联系?刮风下雨雾天怎么办?这都是古代航海要面临解决的问题。这么大、这么多、这么长时间、这么远,如何来管理?而且每次都安全返回,说明中国明代人在指挥和管理上的智慧是了不起的。那么郑和船队用什么方式联系呢?船队配有交通艇、音响信号、旗帜等装备。史书记载,船队“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继,左右相挽,不致疏虞。”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郑和船队是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作战需要来进行编组的,在统一指挥下形成一支严密的船队,这是创造郑和成功远航的重要基础。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下西洋具有历史性的突破,要作大洋万里远航,必须熟悉了解所经海道、海岛、山川水势、水文气象、东西洋水域分布和环境条件。为此,早在出发前的几年中,郑和就对东南沿海海道多次测量,积累航海技术,广泛征集海图和各种航海资料。他的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到达南端的好望角,也就是说抵达了大西洋,涉及三大洋,为此前的中国航海史上所没有,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要早83年和107年,在当时靠木船、仅凭借自然的风力航行,克服海上种种困难是非常了不起的。不仅要有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航海经验,掌握海洋知识,而且也需要勇气和探险精神。《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忽必烈皇帝曾经派遣使者访问马达加斯加。这些为以后中国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础。元代以前中国西航的远洋航线,船舶基本上是进行沿岸航行,船的规模、数量和人数、航行的次数,持续的时间都远不及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使中国的远洋航行出现了实质性的突破,开辟了一些新航线,形成了多点交叉的海上交通网络。郑和七次下西洋,将中华文明远播南亚、东非、波斯湾、太平洋、印度洋,又输入各种植物、动物、药物、生产原料等,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增进了明代中国对国外的了解,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对外关系全副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朱棣屡屡发布诏旨,宣布遵循其父行之有效的外交政策,但更为积极主动,不断拓宽对外友好的大门,将中外友好关系推向了新阶段。设市舶司“以通夷情”,“造巨舰以通海外诸国”,正反映出明成祖要了解外国、通好他国的迫切愿望和有力措施。诚如巩珍所言,是“扩往圣之鸿规”。当是时,无论东西,无论东南还是西北,无论海上还是陆上,都有前后相继的明朝使者在活动,所谓“北穷沙漠,南极冥海,东西抵日出没之处,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可以说,派遣大批使者四出活动,是明成祖对外政策的重要方面。《明史》就言,“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西洋则和、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仅侯显一人,就曾五次出使西番,其中有一次出使后,随即有17国使臣一起来朝的盛况。郑和下西洋,就是明成祖加强对外联系、提高国际声望的大手笔。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每次都装满了从民间和国库里集中来的各色丝绸、布匹、瓷器、金银、铜钱等,用以赏赐、笼络西洋各国。郑和使团竭尽全力执行使命,出色地完成任务。郑和是明成祖对外友好政策的忠实执行和出色实践者。郑和等人长时期大规模的远航活动和明廷的其它相应措施,将中外交流推向了极盛。当时往来中国的使者“相望于道”,络绎不绝。仅自永乐元年至二十二年(1403—1424),占婆18次,暹罗22次,满刺加15次,苏门答剌13次,爪哇15次,文莱8次,盛况可谓空前。甚至不少国家的国王也慕名而来。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不包括非访问性的,有4个国家的11位国王到过中国,其中有3个国家的3位国王因仰慕明朝文明,病逝时要求“体魄托葬中华”,并遗嘱子孙“世世毋忘天子恩”。而且其使团规模盛大,永乐六年,浡泥国王率亲属臣僚150余人访问明朝。永乐九年,满刺加国王率领540余人的庞大使团来到明朝。永乐十五年,苏禄国乐、西、峒三王同时来访。所有这一切,成为中华文化深深吸引“远人归慕之心”的典型事例,在中国对外友好交往史上留下了浓重而又美好的一页。 《明史》有言:“计是时,宇内富庶,赋人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即使置于世界范围考虑,中国也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当时的西洋各国,虽然社会发展各地差异颇大,但就总体而论,还远远低于明朝。郑和使团带去的各种先进的手工业品,深受西洋各国所喜爱。中国货物源源输出西洋各国,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去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也使各国的社会制度、人情风俗、文化艺术等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随着丝绸、瓷器、建筑艺术的输入,各国的服食器用水平得到了提高;中国钱币流入西洋各国,促进了当地货币的流通和使用;铁器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引进,加快了南洋岛国的开发;明朝典章礼仪制度的传入,则深深影响了各岛国的文明进程。
西洋各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或为中国所有,或为中国所缺乏,或有实用价值,或有观赏价值,对各种矿产、药材、染料、宝石、珍禽异兽等,中国朝野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满刺加的花锡,是铸造钱币的上等好料;其它如黄速香、沉香、罗褐速香、降真香、乳香、安息香等,是名贵的香料;胡椒既是药料,又是香料;苏木是红色染料,没药、血竭是名贵的药材;苏泥勃青是陶瓷制作的上好原料;象牙是珍贵的雕刻原材。所有这些,为明朝的造船、陶瓷、丝织、工艺工业和日常生活所必需。郑和使团不但带回了与西洋各国交换或采集来的无数宝石、名香、异药、珍禽,而且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学习到了西洋各国的舞蹈、绘画艺术和不少抵御疾病的方法,从而大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内容,丰富了中国的动植物种。
郑和下西洋打破了洪武年间的明室海禁政策,实行了开放政策,打通了中国和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之路,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交往,也为东南亚地区的繁荣稳定铺平了海上通道。郑和船队满载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大批精美物品源源不断运往东南亚各国,同时,当地盛产的香药也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开拓了中国的香料市场。当时进入中国的货物有一百六十多种,其中胡椒的进口量最大。印尼爪哇、旧港等地就是在这种影响下“变成向东方香料群岛扩展的经常基地”。郑和在下西洋期间,沉重打击了东南亚地区的海盗活动,维护了南海交通要道的安定的畅通;擒杀了图谋篡夺苏门答腊王位的苏干刺,稳固了王权,维护了东南亚地区的稳定;调解和缓和了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如出色地调解了马六甲和邻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使之发展壮大,成为东南亚地区贸易繁荣、经济发达的强国。通过郑和七下西洋,把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政治往来和经济交往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东南亚地区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郑和在15世纪初叶的近30年间,率领27000余人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行程十万余里,访问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历时之长,次数之多,行程之远,船舶之巨,规模之宏壮,影响之深远,堪称世无其匹。木帆船时代的这种远航活动,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随时随地充满着生命危险,时刻面临着生死考验。在惊涛骇浪间,郑和和他的船队,冒险履危,一往无前,谱写了七次远航西洋的壮丽篇章。这种“涉波狂澜,若履通衢”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不辱使命、竭力国事的伟大精神,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敬业献身精神,开放开拓,“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造精神,体现了人类始终不渝探索追求的坚强决心和不断实践,构成了世界文明宝库的重要内容,值得后人永远尊敬和怀念。
郑和是十五世纪的杰出外交家、著名航海家,播散中华声名文物的和平使者,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名人。诚如梁启超所说,是“海上巨人”,为“国史之光”。郑和及其下西洋事业树立了中华民族致力于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光辉典范,与哥伦布等人的殖民强盗行径形成鲜明对照。哥伦布“发现”美洲虽然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但哥伦布给美洲原住民带去的是无穷的灾难和野蛮的殖民统治,郑和远航所及,给亚非各国带去的是中华声名文物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郑和和平使者的光辉形象在亚非人民心中熠熠生辉。他的和平外交事业既是中国人民酷爱和平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和平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郑和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如美国学者李露晔(Louise Levathes)所认为:在郑和下西洋的“三十年之中……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当时世界上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尽管中国人对船队远航期间,许多人死在郑和手里感到不安,但郑和对公元十七、十八世纪的海外华人而言,终究还是以一种庇护者的形象出现,成为亚洲的圣克里斯多弗,崇祀他的庙宇遍及东南亚。”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
郑和下西洋,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成为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行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了114年。郑和下西洋时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
郑和下西洋,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这种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郑和下西洋,向海外传播科学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礼仪、宗教艺术等中华文明,将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医学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捕鱼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货币、历法、度量衡等。同时,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也传入中国。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郑和下西洋,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600年前,面对人类还知之不多的广阔无垠的海洋,面对险象环生的长途远航和种种难以想像的困难,郑和与他的船队没有退缩,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继汉、唐、宋、元各代与世界各国人民陆上交往的不断扩大,又开辟了中华民族从海上走向世界的新纪元,将中外交流提高到新的水平。
郑和下西洋,发扬了中华民族重视海洋、探索海洋的科学精神,为振兴我国海洋事业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国是一个既有陆域又有海域的国家,中华民族为探索海洋奥妙、发展海洋事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勇于探索海洋、经略海洋的生动写照,激励我们不断增强海洋意识,加倍努力,振兴中国的海洋事业。
【参考文献】
1.明史·西域传[M].卷三三二。
2.明史·侯显传[M].卷三0四。
3.明史·食货二[M].卷七八。
4.有关哥伦布对美洲原住民的暴行,可以参见James W. Loewen,“Lies My Teacher Told Me”,The New Press,New York1995.
5.李露晔:当中国称霸海上[M]. (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
(作者单位:835700新疆伊犁尼勒克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郑和 航海 意义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他也被国际上公认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了不起的事件,凝聚并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品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动力。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拉开了15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序幕,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华民族面向海洋,探索海洋,不断谱写了海洋文化的新篇章。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海洋活动的巍巍丰碑,又是15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序幕。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郑和下西洋船队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在宋代之前是冷兵器时代,从北宋到清代中叶是冷兵器和火器并存时代。明初,火器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也有很大提高。热兵器所占比例增多。郑和船队中装备了先进的兵器;如碗口铣,一种可灵活操作的火炮;喷筒,用于水战、攻城池用的。在一些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些,水陆通用的。出现了新兵器“赛星飞”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水雷雏形的记载。
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庞大的船队,船与船、分船队与分船队之间需要联络、指挥、调度,当时还没有近代通讯方式,以及现在的电讯方式。茫茫大海上,晚上怎么联系?刮风下雨雾天怎么办?这都是古代航海要面临解决的问题。这么大、这么多、这么长时间、这么远,如何来管理?而且每次都安全返回,说明中国明代人在指挥和管理上的智慧是了不起的。那么郑和船队用什么方式联系呢?船队配有交通艇、音响信号、旗帜等装备。史书记载,船队“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继,左右相挽,不致疏虞。”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郑和船队是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作战需要来进行编组的,在统一指挥下形成一支严密的船队,这是创造郑和成功远航的重要基础。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下西洋具有历史性的突破,要作大洋万里远航,必须熟悉了解所经海道、海岛、山川水势、水文气象、东西洋水域分布和环境条件。为此,早在出发前的几年中,郑和就对东南沿海海道多次测量,积累航海技术,广泛征集海图和各种航海资料。他的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到达南端的好望角,也就是说抵达了大西洋,涉及三大洋,为此前的中国航海史上所没有,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要早83年和107年,在当时靠木船、仅凭借自然的风力航行,克服海上种种困难是非常了不起的。不仅要有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航海经验,掌握海洋知识,而且也需要勇气和探险精神。《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忽必烈皇帝曾经派遣使者访问马达加斯加。这些为以后中国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础。元代以前中国西航的远洋航线,船舶基本上是进行沿岸航行,船的规模、数量和人数、航行的次数,持续的时间都远不及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使中国的远洋航行出现了实质性的突破,开辟了一些新航线,形成了多点交叉的海上交通网络。郑和七次下西洋,将中华文明远播南亚、东非、波斯湾、太平洋、印度洋,又输入各种植物、动物、药物、生产原料等,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增进了明代中国对国外的了解,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对外关系全副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朱棣屡屡发布诏旨,宣布遵循其父行之有效的外交政策,但更为积极主动,不断拓宽对外友好的大门,将中外友好关系推向了新阶段。设市舶司“以通夷情”,“造巨舰以通海外诸国”,正反映出明成祖要了解外国、通好他国的迫切愿望和有力措施。诚如巩珍所言,是“扩往圣之鸿规”。当是时,无论东西,无论东南还是西北,无论海上还是陆上,都有前后相继的明朝使者在活动,所谓“北穷沙漠,南极冥海,东西抵日出没之处,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可以说,派遣大批使者四出活动,是明成祖对外政策的重要方面。《明史》就言,“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西洋则和、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仅侯显一人,就曾五次出使西番,其中有一次出使后,随即有17国使臣一起来朝的盛况。郑和下西洋,就是明成祖加强对外联系、提高国际声望的大手笔。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每次都装满了从民间和国库里集中来的各色丝绸、布匹、瓷器、金银、铜钱等,用以赏赐、笼络西洋各国。郑和使团竭尽全力执行使命,出色地完成任务。郑和是明成祖对外友好政策的忠实执行和出色实践者。郑和等人长时期大规模的远航活动和明廷的其它相应措施,将中外交流推向了极盛。当时往来中国的使者“相望于道”,络绎不绝。仅自永乐元年至二十二年(1403—1424),占婆18次,暹罗22次,满刺加15次,苏门答剌13次,爪哇15次,文莱8次,盛况可谓空前。甚至不少国家的国王也慕名而来。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不包括非访问性的,有4个国家的11位国王到过中国,其中有3个国家的3位国王因仰慕明朝文明,病逝时要求“体魄托葬中华”,并遗嘱子孙“世世毋忘天子恩”。而且其使团规模盛大,永乐六年,浡泥国王率亲属臣僚150余人访问明朝。永乐九年,满刺加国王率领540余人的庞大使团来到明朝。永乐十五年,苏禄国乐、西、峒三王同时来访。所有这一切,成为中华文化深深吸引“远人归慕之心”的典型事例,在中国对外友好交往史上留下了浓重而又美好的一页。 《明史》有言:“计是时,宇内富庶,赋人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即使置于世界范围考虑,中国也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当时的西洋各国,虽然社会发展各地差异颇大,但就总体而论,还远远低于明朝。郑和使团带去的各种先进的手工业品,深受西洋各国所喜爱。中国货物源源输出西洋各国,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去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也使各国的社会制度、人情风俗、文化艺术等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随着丝绸、瓷器、建筑艺术的输入,各国的服食器用水平得到了提高;中国钱币流入西洋各国,促进了当地货币的流通和使用;铁器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引进,加快了南洋岛国的开发;明朝典章礼仪制度的传入,则深深影响了各岛国的文明进程。
西洋各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或为中国所有,或为中国所缺乏,或有实用价值,或有观赏价值,对各种矿产、药材、染料、宝石、珍禽异兽等,中国朝野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满刺加的花锡,是铸造钱币的上等好料;其它如黄速香、沉香、罗褐速香、降真香、乳香、安息香等,是名贵的香料;胡椒既是药料,又是香料;苏木是红色染料,没药、血竭是名贵的药材;苏泥勃青是陶瓷制作的上好原料;象牙是珍贵的雕刻原材。所有这些,为明朝的造船、陶瓷、丝织、工艺工业和日常生活所必需。郑和使团不但带回了与西洋各国交换或采集来的无数宝石、名香、异药、珍禽,而且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学习到了西洋各国的舞蹈、绘画艺术和不少抵御疾病的方法,从而大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内容,丰富了中国的动植物种。
郑和下西洋打破了洪武年间的明室海禁政策,实行了开放政策,打通了中国和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之路,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交往,也为东南亚地区的繁荣稳定铺平了海上通道。郑和船队满载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大批精美物品源源不断运往东南亚各国,同时,当地盛产的香药也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开拓了中国的香料市场。当时进入中国的货物有一百六十多种,其中胡椒的进口量最大。印尼爪哇、旧港等地就是在这种影响下“变成向东方香料群岛扩展的经常基地”。郑和在下西洋期间,沉重打击了东南亚地区的海盗活动,维护了南海交通要道的安定的畅通;擒杀了图谋篡夺苏门答腊王位的苏干刺,稳固了王权,维护了东南亚地区的稳定;调解和缓和了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如出色地调解了马六甲和邻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使之发展壮大,成为东南亚地区贸易繁荣、经济发达的强国。通过郑和七下西洋,把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政治往来和经济交往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东南亚地区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郑和在15世纪初叶的近30年间,率领27000余人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行程十万余里,访问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历时之长,次数之多,行程之远,船舶之巨,规模之宏壮,影响之深远,堪称世无其匹。木帆船时代的这种远航活动,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随时随地充满着生命危险,时刻面临着生死考验。在惊涛骇浪间,郑和和他的船队,冒险履危,一往无前,谱写了七次远航西洋的壮丽篇章。这种“涉波狂澜,若履通衢”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不辱使命、竭力国事的伟大精神,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敬业献身精神,开放开拓,“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造精神,体现了人类始终不渝探索追求的坚强决心和不断实践,构成了世界文明宝库的重要内容,值得后人永远尊敬和怀念。
郑和是十五世纪的杰出外交家、著名航海家,播散中华声名文物的和平使者,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名人。诚如梁启超所说,是“海上巨人”,为“国史之光”。郑和及其下西洋事业树立了中华民族致力于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光辉典范,与哥伦布等人的殖民强盗行径形成鲜明对照。哥伦布“发现”美洲虽然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但哥伦布给美洲原住民带去的是无穷的灾难和野蛮的殖民统治,郑和远航所及,给亚非各国带去的是中华声名文物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郑和和平使者的光辉形象在亚非人民心中熠熠生辉。他的和平外交事业既是中国人民酷爱和平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和平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郑和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如美国学者李露晔(Louise Levathes)所认为:在郑和下西洋的“三十年之中……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当时世界上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尽管中国人对船队远航期间,许多人死在郑和手里感到不安,但郑和对公元十七、十八世纪的海外华人而言,终究还是以一种庇护者的形象出现,成为亚洲的圣克里斯多弗,崇祀他的庙宇遍及东南亚。”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
郑和下西洋,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成为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行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了114年。郑和下西洋时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
郑和下西洋,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这种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郑和下西洋,向海外传播科学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礼仪、宗教艺术等中华文明,将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医学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捕鱼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货币、历法、度量衡等。同时,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也传入中国。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郑和下西洋,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600年前,面对人类还知之不多的广阔无垠的海洋,面对险象环生的长途远航和种种难以想像的困难,郑和与他的船队没有退缩,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继汉、唐、宋、元各代与世界各国人民陆上交往的不断扩大,又开辟了中华民族从海上走向世界的新纪元,将中外交流提高到新的水平。
郑和下西洋,发扬了中华民族重视海洋、探索海洋的科学精神,为振兴我国海洋事业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国是一个既有陆域又有海域的国家,中华民族为探索海洋奥妙、发展海洋事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勇于探索海洋、经略海洋的生动写照,激励我们不断增强海洋意识,加倍努力,振兴中国的海洋事业。
【参考文献】
1.明史·西域传[M].卷三三二。
2.明史·侯显传[M].卷三0四。
3.明史·食货二[M].卷七八。
4.有关哥伦布对美洲原住民的暴行,可以参见James W. Loewen,“Lies My Teacher Told Me”,The New Press,New York1995.
5.李露晔:当中国称霸海上[M]. (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
(作者单位:835700新疆伊犁尼勒克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