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转型期筑波大学的办学经验及其启示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bo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筑波大学是在日本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期,为了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兴建起来的一所新型综合性大学。筑波大学提倡“改革”和“挑战”的新理念,致力于全方位打造“开放型大学”,率先实现了“灵活的教学和科研组织”,以及“大学管理新体制”和“新大学自治”,完全以崭新的办学模式,站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成为日本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驱。
  [关键词] 日本;筑波大学;办学模式;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058-03
  筑波大学建校至今,虽仅四十易星霜,但它紧跟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创建伊始就在大胆地挑战传统的办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要建立起与社会转型相吻合,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新型教育研究机构,实施了自“跨学科”到“国际化”,从博艺教育到服务社会、国际交流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并取得了显著成就。筑波大学的许多做法在日本大学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并逐渐被全国越来越多的大学所效仿和陆续推广,为世界新型大学的创立,探索出了一条可资借鉴之路。本文在阐述筑波大学建校背景、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其在教学科研组织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探讨。总结筑波大学成功的办学经验,为我国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一 筑波大学的建校背景与办学理念
  1 创建背景
  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和教育体制锐意改革的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技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凸显。为使高等教育与时俱进,同时解决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因量的急剧扩张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设想》,其中心议题是:(1)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学术研究高水平化;(2)高等教育内容的专业化和综合化;(3)教育、研究活动的特性及有效管理;(4)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自主性和排除封闭性;(5)尊重高等教育的自发性和国家有计划的援助与调整。该报告重点阐述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国际化。在这样的背景下,1973年9月日本政府制定了《筑波大学法案》,同年10月宣告筑波大学正式成立。筑波大学位于筑波科学城的中心,是按照世界新型大学的创办模式,以东京教育大学为母体而进行扩建的。[1]
  2 建校理念
  筑波大学在办学理念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过去的大学,往往局限于某一狭隘的专门领域,导致教育和研究两方面趋于停滞和固定化,以至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鉴于此,“本大学建校的目的就是要在基础和应用科学等方面,同国内外的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社会之间,加强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在取得跨学科协作成果的同时,有效地进行教育和研究,以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才智和高尚品德的人才,为推进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2]
  3 发展目标
  为了确保建校理念的实现,真正建设成具有国际型、实力型和开放型的大学,筑波大学制定以下发展目标:[3]
  第一,在追求从自然到人类、从社会到文化各学术领域专业深度化的同时,积极推动超越现有领域的跨学科间协作,实现领先世界水平的科学发展。第二,通过开展以高水平科研为基础的教育,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拥有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备将来能够独立地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第三,作为汇集众多科研机构的筑波研究学园都市的核心,积极加强与各教育研究机构及产业界的合作,力图充实并强化自身的教育研究机能,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第四,作为面向亚洲及世界各国、各地区开放的综合性大学,积极开展与国际接轨的通用性教育研究活动和交流,为建设成具有国际权威的大学而努力。
  综上所述,筑波大学虽然是在东京教育大学的基础上建立的,但她不拘泥于固有的办学观念,创建伊始就以大无畏的姿态,在办学模式上锐意革新,将建校理念定位为面向海内外全方位地开放,其奋斗目标是建设成最具有“未来导向性”的“新构想大学”,引领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潮流。
  二 新型大学的崛起
  筑波大学为了充实和强化教育研究组织,对传统的教学科研机构进行了全面地改革,最引人注目的是废除学部·讲座制,建立起新的学群、学系制。
  1 新型教学和研究组织的建立
  (1)新的教学组织——学群·学类 。日本传统的大学一般都设有学部,学部下有不同的学科,而学科下还有若干科目,每个科目设置一个讲座。由于讲座制规模过小,对内分散割据,对外封闭隔绝,不能满足社会转型背景下科学不断分化和综合性的要求。为了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联系,筑波大学取消了教学研究一体的学部·讲座制,实施了学群·学类的教学组织形式。[4]
  如表1所示,设立了3个学群和三个专门学群、13个学类。在每个学群里都包括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使学群变得犹如一所小型的综合大学;下面再细分为学类,它相当于其他大学的“学部”或一所单科大学。筑波大学就像是“若干所小型综合性大学加单科大学的联合体”。
  (2)灵活的研究组织——学系。学系是教师进行学术研究的新型组织机构,基本上是以学科为单位划分,全校教师必须按照各自的专业分别属于某个学系,一个学系便是同一领域教师集体进行“切磋琢磨”的场所。但是开在展综合性研究时,可根据需要不受学系的限制,与相关学科领域相互沟通,也可自由搭配、恰当组合队伍;在承担“重大研究项目”时,设立特别课题组,不仅吸收校内有关学系的教员,还面向国内外招聘客座研究员来组成。
  2 行政管理新体制的确立
  为与新型教学和研究组织相适应,筑波大学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确立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领导管理体系。[5]
  教员会议。各学群、学类都设置了自主运营的教员会议。   评议会。这是决定全校重大事宜的最高权力审议机构,校长为会长。评议会下设计划调查室、公开研究室等机构,对大学课程设置、教学效果、入学考试、毕业生情况等进行追踪调查。
  审议会。设立了教育审议会和研究审议会,由5位副校长担任会长,分别主管教学、研究、医疗、福利、总务等五个方面。
  参与会。类似于校外顾问委员会,成员包括地方知名人士,兄弟院校和大企业代表等。其职能是大学和社会的接合点,使大学能够及时听取来自校外的呼声,并同兄弟院校保持良好的沟通,为校长提供咨询,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
  设有全校性的人事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国际交流委员会等。
  事务局。由校长直接领导,负责协调组织全校行政事务。
  3 全面开放的办学方向
  筑波大学办学指导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建成“开放型大学”,这既是她创建的起点也是办学特色,为保证大学对内对外全面开放基本理念的实现,采取了如下措施。[6]第一,设立了运营咨询会议。主要是为了倾听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大学运营建议,同时将学校的自我评估结果及时公布,以利于社会了解学校的内部管理状况,并获取反馈意见。第二,开设公开讲座。坚持面向社会办学,向市民提供各类公开讲座。通过举办讲座把大学的教学、科研成果还原给社会,为地方提供服务。 第三,为社会人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为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专门开办了夜间授课制;为了适应不同社会人的需求,与公立和民间研究机构联合创办了培养硕士、博士生的研究生院。第四,与国际社会接轨是保证“大学开放”的重要一环。为建设成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大学,还增设了国际关系学类,同国外大学以及教育科研机构间保持紧密的联系,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交流。
  由此可见,筑波大学不但在办学理念、教学科研组织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等进行了全面改革,而且适时调整发展战略,通过自我的否定与扬弃,在传统大学模式中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
  三 筑波大学的办学经验
  筑波大学作为只有四十年建校历史的年轻大学,她着眼于办学模式的创新,努力践行了“灵活化、综合化、开放化、国际化”的办学原则,树立起了“崇尚学术、特色教育、服务社会、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的新风尚,其成功的办学模式不乏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筑波大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转型中大学应该将与时俱进放在首位,并且要有继承和拓展的明晰轨迹,在明确坐标和定位的前提下,注重寻找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大学不应该追求一时的辉煌,而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增强忧患意识,积极迎接高等教育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
  第二,筑波大学在适应社会变革的同时,建立了新型教学研究组织“学群、学系”,使大学内部成为有机整体。“学群”的设置在课程上拓宽了基础,克服了学部·学科·讲座所造成的各专业之间的壁障,学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选修不同科目,广泛地接受多领域的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新的思维方法。“学系”便于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开展综合性交叉研究活动,搭建起了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平台,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学术研究水平。
  第三,筑波大学通过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大学管理新体制”,确立了一元化领导下,分工负责的“大学新自治”运营机制。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都做到了有章可循,提高了管理效益。特别是筑波大学通过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革新的“三自精神”,以及利用“参与会”等措施来进行校外评估的机制,促进了大学集中与民主制度的实施,确保了大学效率性、连贯性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四,筑波大学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是保持大学活力的基本原则,秉承“着眼未来,面向世界,真正办成开放型大学”的办学理念,正是这一理念为她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向社会开设公开讲座,让公众走进大学;通过不断收集社会信息、集思广益,使大学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实现了大学与社会的双向互动;积极谋求与世界著名学府的学术交流。开放的办学模式为筑波大学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声誉,很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确立了地位。
  四 对我国大学办学的启示
  目前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高等教育结构也日趋多样化,各大学间的竞争必将日渐激烈,如何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一,在我国一些新建大学中存在着极力加强大学的综合性,盲目效仿老大学,导致新大学无新模式,办学特色和优势不明显等倾向,这种现象既不利于高等教育结构合理化的形成,也不利于高等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更满足不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学习筑波大学的经验,只有制定有效的发展目标,才是大学生存的保障;只有追求个性发展,走特色化办学之路,才能化解难题;只有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才能把握未来的新方向。
  第二,近年来我国的大学已将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提升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议题,也有许多大学在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我国的大学是以学院制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各学院之间是严格按照专业划分,学生的学习也是以本专业的课程为主,综合科目的教学几乎被忽视了。过度的专业分化,学生的知识面过窄、基本人文素质不够高、学术视野不开阔等问题突出。[7]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今社会发展已经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现实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仅仅依靠单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是难以解决的,必须借助多学科的力量。“学群、学系”制对于我们丞待解决的专业过度分化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启迪。
  第三,目前就我国的大学而言,无论是面向校内外,还是面向国内外的开放程度都很有限,以致出现大学内部各院系和各部门之间不能够真诚有效地相互沟通,与国内高校、邻近大学间陌生相处,更谈不上同世界各国大学密切交往的局面。[8]实践证明,大学的开放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更是决定大学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9]因此,我们应该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加强大学内部联系,同时积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与世界各国大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此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   第四,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至今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政府包揽高等教育,大学内存在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过大,导致高度集权、官僚本位主义的现象严重。行政化弊端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干扰和损害了学术的创造力。然而,现代大学作为一个功能日益综合和复杂的学术机构,需要平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实行学术本位的管理。[10]筑波大学在脚踏实地、连续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大学行政管理体制,并通过自我审视和自我认知机制,明确自身的不足,给现代大学树立起一种新风气。
  总之,筑波大学办学模式的创新,顺应了日本社会转型的需求,为现代大学做出了表率。诚然,筑波大学与那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成果丰硕的世界著名学府相比,四十年的办学历程是短暂的,但她的实践经验却是丰富的、意义是重大的,其成就是令世人瞩目,时代印证了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筑波大学力图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以崭新的时代精神,为现代大学做出了榜样。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借鉴筑波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办学模式,才能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性的科学发展。现在筑波大学为肩负起社会所赋予的重大使命,提升教育质量和研究水平,培养出更多国际化高端人材,正在以开阔的视野拓展广阔的空间,努力寻求着办学特色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www.tsukuba.ac.jp/organization/faculties.html.
  [2]周蕴石.世界著名学府——筑波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28.
  [3]http://www.tsukuba.ac.jp/organization/faculties.html.
  [4]魏丹.日本筑波大学以教育目标为导向的体制及课程设置[J].文教资料,2011(11):132.
  [5]郝进仕.筑波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启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2):127-128.
  [6]迁中豊.グローバル30の成果と課題---筑波大学の取組[J]. IDE現代の高等教育,2014(5):47-53.
  [7]别敦荣.学科规训与大学教育功能[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5):108-109.
  [8]刘河燕.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开放性及对我国的启示[J].社会科学家,2010(6):136.
  [9] 迁中豊.グローバル30の成果と課題——筑波大学の取組[J].東京:IDE現代の高等教育,2015(5):47-53.
  [10]吴季玲.高校去行政化问题浅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73):95-96.
其他文献
[摘 要] 针对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不高,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才轻德”倾向,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显得尤为必要。关注高校学生的道德现状,引出影响德育教育的因素分析,提出职业生涯规划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德育教育;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第一部分磁共振淋巴造影技术在淋巴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索肢体淋巴系统MR,成像技术及MR淋巴造影技术在评价淋巴系统形态与功能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对临床
[摘 要] 在高等教育不断面向现代化的今天,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和地位日益凸显,青年礼仪志愿服务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和高涨,这为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实践平台,越来越多的先进青年踊跃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  [关键词] 青年礼仪;志愿服务;组织;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044-02  一 青年礼仪志愿组织  (一)青年
[摘 要]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受到社会热点问题的影响,社会热点问题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热点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也必然会波及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新形势下,高校应努力实现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社会热点;高校;思政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
随着新课程改革发展,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需要更合理的评价方式。因而表现性测评进入人们的视野,表现性测验评价是近十年来学术界讨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cures aplastic anemia and has been mad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young patients who have suitable stem cell donors,wh
[摘 要]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提出了全新的而且更高的要求,团学工作本身作为整个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以往的团学生工作存在着活动简单而且重复、人员不够固定、重点也不突出等相关的问题,因此在这个背景之下怎样创造出“一个创新,三个提高”的团学生会工作新模式就显得比较的迫切,我们只有创新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