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隐退的星空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cp6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恒久的时空起点,宇宙创世爆出世间最早的光。它是最初的神,历经亿万年,恒远地长存于天地人世,寂静地穿透万物。直到有了人类的诞世,将它变成人类精神世界的修辞语汇。大德兰修女承接的神性之光,刺透她心,却“甜美”、“温和”。康德对此神性之光敬而远之,将其高置于头顶仰望,并对人世道德心生了另一重敬畏。牛顿,直接就把这束光放在了科学的案台上,分解成了光谱供世人研看。
  于是,光魅隐,诸神退。
  
  修女的狂喜
  
  圣女大德兰修女,1515年生于西班牙亚维拉市,7岁便喜读圣徒列传等书,与兄长一同探究宗教意旨,并跟随神父听习道理。她承袭原有的加尔默罗修会组织,但以更严谨的修身方式与信仰修炼,甚至以赤足作为修行象征,以此试炼并体验与主心领神会的历程。
  然而大德兰修女之闻名于世,不仅在于她个人在宗教上的诸多创举,更在于她曾多次感受与主相遇的“狂喜”状态。她在自传中提及透过祷告,心灵升华,甚至感受肉身腾升上空达1米高的状态;而她自述的“刺身”的体验,则是一段与主心灵契合,人、神智识合一的境界,也是她励行祷告,多次“狂喜”境遇中最高阶的体验:
  “我看到天使以人的形体出现在我身体左侧,坦白说,虽然我经常看到天使出现的情形,但是现在这种现象是极少情况,让我好生讶异。这些天使是属于智能的影像。天使身材短小,十分美妙,他的脸庞容光焕发,和其它许多高大的天使一样,彷佛火焰点燃的光芒……天使手握长柄的金制剑戟,剑端像一把点燃的必焰,霎时,我仿佛觉得剑戟刺进我的心窝,穿透我的五脏六腑,当剑戟拔出时,我感觉五脏六腑随剑拖出,顿时让我感受到整个身体在主的大爱中燃烧,那痛楚是如此密集,让我呻吟不已;然而,那剧烈的痛楚却同时让我感受到奇异的甜美,那般轻柔温和,让我舍不得离开它。”
  信仰之光穿透了大德兰修女的肺腑,大德兰修女神秘的心灵感应与情欲的感官想象融合,在“刺心狂喜”的想象中她得以感受主之爱。
  
  哲学家的星夜
  
  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阴道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会悠然走来一个身高不足5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内曲,左肩下斜,歪搭着头的小矮子。他身上永远穿着一套灰色的装束,手里永远提着一支灰色的手杖,后面永远跟着一位忠诚的老仆人,永远为他准备着一把雨伞。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时,以至于市民们在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这就是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仆人拉普。他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最规则的动词。”是的,而且这还是个从不与其他词搭配的动词,他日复一日地沿袭着自己的时间表,简直像一部最精确可靠的机器。
  这部精确可靠的机器,也精确可靠地把自己分裂为:暗夜仰望星空的康德和书斋中思考道德律的康德:“有二事焉,恒然于心;敬而畏之,日念日甚:外乎者如璀璨星穹,内在者犹道德律令。”(康德的墓志铭)
  从康德开始,德国哲学家相信,人们只有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才能体验到并给无生气的世界启示出神妙的万物一如的思想。收拾精神,自做主宰,用不朽的超凡思想为自己建造一个立命安身的精神家园。自此,上帝的神光高高地留在了星空,不再降临人间,穿透信徒的心扉。人们点亮了自己的心灯,开始信奉自我的道德法则。
  
  科学家的棱镜
  
  1666年,年轻的牛顿把他的房间弄成了暗室。这天,他在窗板上开了1个大约1厘米见方的小孔,让阳光射进来,他的面前,放着两个玻璃做的小金字塔——多棱镜。这天,他举起“小金字塔”,并且看见了阳光在对面墙上制造出的一幅彩虹美景,他事后形容为“太阳的彩色影像”。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二个多棱镜倒置,使得多种光线得以通过,结果彩虹消失了,白光复原了。
  两个多面棱镜过滤了光的神秘,他第一个科学地解释了虹的色彩及成因。
  后来,亚历山大·蒲柏在牛顿的墓碑上镌刻如下文字:
  “谁是不朽的见证:时间,自然,和天空;谁又是匆匆过客:大理石雕像在这里看着。自然,和它的法则,隐匿于黑夜,上帝说,让牛顿来!递显走光明。”
  牛顿们都来了。经历漫长的几个世纪的争论后,科学家们用严格的科学术语“波粒二性”给光作出了最终定性。
  光,从此不再神秘。
  
  光的改写
  
  光在现世的修辞学语意就这样被一次次改写:大德兰修女以柔弱的躯体逢迎了“仿佛火焰点燃的光芒”,将彼岸之光引向了此岸的肉身,并打下深深的烙印。
  康德却消解了人类与生俱来的痴妄,割断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脐带联系,把人从自然的襁褓中独立出来(启蒙),让自然的归于自然、星空的归于星空、上帝的归于上帝,而把人类的还给人类,精神的归于精神。一方面是人类的此岸世界,一方面是自然的彼岸世界,康德拆毁了沟通两者的桥梁,星空与心灵、自然与精神分为二,断为两截,而思想只应安于本分,把目光约束在心灵和精神的范畴,不应妄意彼岸。
  牛顿做得更加彻底,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抱怨说,那一天是个转折点,牛顿“通过把彩虹还原成初始的白色,粉碎了所有关于彩虹的美妙诗句。”
  从修女的神性之光,到哲人的敬畏之光,再到科学家的解析之光,诸神隐退的星空不再是芸芸众生藉以理解生命的意义、确定自己的方向的最终依据,不再是令人敬畏的、充满了深不可测的预兆、启示和暗示的神秘之域,而成了人们可以动用各种手段认识、探索的未知之域,从此之后,那自从旷古以来就笼罩在星空宇宙上面的神秘面纱慢慢消散,科学意义上的天文学、宇宙学以及诸如相对论、黑洞理论、大爆炸理论的现代科学神话相继产生,宇宙,最终从诸神的居所变成蜗居于霍金果核里的一隅。
其他文献
古者书契多编以竹简,其次用缣帛。至以水肤、麻头、敝布、鱼网为纸,自东汉蔡伦始。简太重,缣稍贵,人遂以纸为便。今天下皆以木肤为纸,而蜀中乃尽用蔡伦法。易以西南为坤位,而吾蜀西南重厚不浮,此坤之性也。故物生于蜀者,视他方为重厚,凡纸亦然,此地之宜也。  ——(元)费著《笺纸谱》    行前碎想    从朋友那见到作画用的夹江手工纸后,一直心生探访之念。4月的一个清晨,我踏上了夹江寻纸的行程。  夹江,
期刊
摘 要 前期利用cDNA-AFLP技术分离获得了一个与橡胶树抗棒孢霉落叶病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段EST-IAN-188,通过Blast比对分析发现,该基因片段与植物抗病相关NPR基因家族中的NPR1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将该片段与橡胶树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了一个橡胶树NPR1基因的cDNA和基因组序列,命名为HbNPR1基因。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区全长(CDS)
期刊
印度,这是一个难以解读的国度,任何轻率的结论都是危险的。  在印度,一切社会分工都是神圣不可改变的。你若要他去帮助别人,他就会告诉你《薄伽梵歌》说“尽你所尽之责,不要去管其他人的责任”。正是这种只尽己责的态度,造就了印度人低效率的办事风格。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有诗为证:“真理激起反面的风暴,藉以散播它的种子”。    通过电影想象印度    地域性的歧视哪儿都有。从拿到印度签证之后,该不该去打一针防
期刊
清高、晶莹、华润的和田玉出自“万山之祖”昆仑山北坡,所以古老的《千字文》说:“金生丽水,玉出昆岗。”著名女神西王母正是和田玉的迷恋者,传说她住在“万山之祖”昆仑山的玉窟中,与清高绝尘的琼瑶世界为伍,几只名叫青鸟的美丽巨禽每天越过远处的莹莹古雪替她叼来食物和日用品。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1976年考古人员从商王武丁王妃妇好的墓中发掘出755件玉器,经鉴定玉怪鸟饰、玉羊首饰等众多玉料是由新疆和田白玉制
期刊
夜深了,刚加完班后的艾玛决定和同事们一起去放松一下。她们来到了一家位于市中心的休闲俱乐部。一进门,在红色的灯光下,艾玛异常兴奋,感觉浑身的血液都在沸腾,工作一天的疲惫都被抛在脑后,她迅速融入到,人们的狂欢中。但一段时间过后,艾玛感觉自己的精神有些错乱,渐渐地不能承受这里的火红氛围,便向朋友们请辞,回到了家中。卧室里柔和的蓝光,一下子把艾玛从疯狂的世界里拉回到了孩提时代,她感觉到内心无比的平静,刚才
期刊
梦境,它预知的未来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暗示我们潜在的精神状态的?我们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一个梦的不同译本会不会相去甚远?  一个做职业撰稿人的女性朋友煞是兴奋地告诉我说她用了15年的时间记了自己的30a0个梦境,目前已经着手整理,将梦境中出现的场景、事物归类,细节到声音,颜色、味道和触觉,然后根据梦境之后的生活经验总结这些场景,符号的预知意义。她得出了一些结论。例如梦境中的鱼对应现实中的意外收入,马
期刊
光不能照亮光本身,光只有在光外的事物之上才得以显形。但显形的也不只是光,而是事物的明丽、梦像或阴影。光是父性的,这就是光的基本义,人们更多使用的却是光的引申义。历史,不过是人类趋光、避光、追光,直至被光洞穿的历程。  比如神照之光——《约翰福音》指出,“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有一个人,是从神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这人来,为要作见证,就是为光作见证,叫众人因他可以信。他不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
期刊
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  艾伦·金斯伯格在《嚎叫》开篇这么说,他看到事情的结果:人类在后工业时代里暴走且迷失了。你在网上去搜索东京的自杀者人数和全美的抗抑郁类药品的销量就明白我绝对不是在危言耸听。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追根溯源。  尽管有些命题是与我们生存无关的,有些命题是常见的不易引起任何思考的,有些则神秘而有趣。它们共同构成我们精神的原始密码。这种原始密码的由来比人类的历史要悠久得
期刊
半日花就像深宫的丽妃,在一年之中悄然生长、蓄势待发,然后在半日之内灿然开放,迅即凋零,不赶日出,不等日落。韶华虽如白驹过隙,却也好过朝九晚五的人群,每天早晚大迁徙,难得浮生半日闲。在半日花那里,得失不计较,长短也不重要,即使等到花儿都谢了,也不过半日而已。在这争奇斗艳的花花世界里,不必说,半日花定是个濒危稀有的物种。    满身风雨我从海上来    半日花在中国的发现是出人意料的。有首歌这样唱到:
期刊
哲学告诉人们的一个常识就是:理性思维企图把整个世界转化为精神的世界,在这个镜像世界中,控制其把握世界本质的基本手段就是思想。与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一样,要达到对精神镜像的体认就必须把握其思想特质。也就是说,思想是精神的动词,是精神得以成立的“第一推动力”。但思想是无法成为“绝对思想”的,思想一旦绝对化,就跟思想的初衷毫无关系了,就一定会成为戕杀思想的利器。并且很容易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混淆。纳入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