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恒久的时空起点,宇宙创世爆出世间最早的光。它是最初的神,历经亿万年,恒远地长存于天地人世,寂静地穿透万物。直到有了人类的诞世,将它变成人类精神世界的修辞语汇。大德兰修女承接的神性之光,刺透她心,却“甜美”、“温和”。康德对此神性之光敬而远之,将其高置于头顶仰望,并对人世道德心生了另一重敬畏。牛顿,直接就把这束光放在了科学的案台上,分解成了光谱供世人研看。
于是,光魅隐,诸神退。
修女的狂喜
圣女大德兰修女,1515年生于西班牙亚维拉市,7岁便喜读圣徒列传等书,与兄长一同探究宗教意旨,并跟随神父听习道理。她承袭原有的加尔默罗修会组织,但以更严谨的修身方式与信仰修炼,甚至以赤足作为修行象征,以此试炼并体验与主心领神会的历程。
然而大德兰修女之闻名于世,不仅在于她个人在宗教上的诸多创举,更在于她曾多次感受与主相遇的“狂喜”状态。她在自传中提及透过祷告,心灵升华,甚至感受肉身腾升上空达1米高的状态;而她自述的“刺身”的体验,则是一段与主心灵契合,人、神智识合一的境界,也是她励行祷告,多次“狂喜”境遇中最高阶的体验:
“我看到天使以人的形体出现在我身体左侧,坦白说,虽然我经常看到天使出现的情形,但是现在这种现象是极少情况,让我好生讶异。这些天使是属于智能的影像。天使身材短小,十分美妙,他的脸庞容光焕发,和其它许多高大的天使一样,彷佛火焰点燃的光芒……天使手握长柄的金制剑戟,剑端像一把点燃的必焰,霎时,我仿佛觉得剑戟刺进我的心窝,穿透我的五脏六腑,当剑戟拔出时,我感觉五脏六腑随剑拖出,顿时让我感受到整个身体在主的大爱中燃烧,那痛楚是如此密集,让我呻吟不已;然而,那剧烈的痛楚却同时让我感受到奇异的甜美,那般轻柔温和,让我舍不得离开它。”
信仰之光穿透了大德兰修女的肺腑,大德兰修女神秘的心灵感应与情欲的感官想象融合,在“刺心狂喜”的想象中她得以感受主之爱。
哲学家的星夜
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阴道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会悠然走来一个身高不足5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内曲,左肩下斜,歪搭着头的小矮子。他身上永远穿着一套灰色的装束,手里永远提着一支灰色的手杖,后面永远跟着一位忠诚的老仆人,永远为他准备着一把雨伞。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时,以至于市民们在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这就是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仆人拉普。他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最规则的动词。”是的,而且这还是个从不与其他词搭配的动词,他日复一日地沿袭着自己的时间表,简直像一部最精确可靠的机器。
这部精确可靠的机器,也精确可靠地把自己分裂为:暗夜仰望星空的康德和书斋中思考道德律的康德:“有二事焉,恒然于心;敬而畏之,日念日甚:外乎者如璀璨星穹,内在者犹道德律令。”(康德的墓志铭)
从康德开始,德国哲学家相信,人们只有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才能体验到并给无生气的世界启示出神妙的万物一如的思想。收拾精神,自做主宰,用不朽的超凡思想为自己建造一个立命安身的精神家园。自此,上帝的神光高高地留在了星空,不再降临人间,穿透信徒的心扉。人们点亮了自己的心灯,开始信奉自我的道德法则。
科学家的棱镜
1666年,年轻的牛顿把他的房间弄成了暗室。这天,他在窗板上开了1个大约1厘米见方的小孔,让阳光射进来,他的面前,放着两个玻璃做的小金字塔——多棱镜。这天,他举起“小金字塔”,并且看见了阳光在对面墙上制造出的一幅彩虹美景,他事后形容为“太阳的彩色影像”。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二个多棱镜倒置,使得多种光线得以通过,结果彩虹消失了,白光复原了。
两个多面棱镜过滤了光的神秘,他第一个科学地解释了虹的色彩及成因。
后来,亚历山大·蒲柏在牛顿的墓碑上镌刻如下文字:
“谁是不朽的见证:时间,自然,和天空;谁又是匆匆过客:大理石雕像在这里看着。自然,和它的法则,隐匿于黑夜,上帝说,让牛顿来!递显走光明。”
牛顿们都来了。经历漫长的几个世纪的争论后,科学家们用严格的科学术语“波粒二性”给光作出了最终定性。
光,从此不再神秘。
光的改写
光在现世的修辞学语意就这样被一次次改写:大德兰修女以柔弱的躯体逢迎了“仿佛火焰点燃的光芒”,将彼岸之光引向了此岸的肉身,并打下深深的烙印。
康德却消解了人类与生俱来的痴妄,割断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脐带联系,把人从自然的襁褓中独立出来(启蒙),让自然的归于自然、星空的归于星空、上帝的归于上帝,而把人类的还给人类,精神的归于精神。一方面是人类的此岸世界,一方面是自然的彼岸世界,康德拆毁了沟通两者的桥梁,星空与心灵、自然与精神分为二,断为两截,而思想只应安于本分,把目光约束在心灵和精神的范畴,不应妄意彼岸。
牛顿做得更加彻底,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抱怨说,那一天是个转折点,牛顿“通过把彩虹还原成初始的白色,粉碎了所有关于彩虹的美妙诗句。”
从修女的神性之光,到哲人的敬畏之光,再到科学家的解析之光,诸神隐退的星空不再是芸芸众生藉以理解生命的意义、确定自己的方向的最终依据,不再是令人敬畏的、充满了深不可测的预兆、启示和暗示的神秘之域,而成了人们可以动用各种手段认识、探索的未知之域,从此之后,那自从旷古以来就笼罩在星空宇宙上面的神秘面纱慢慢消散,科学意义上的天文学、宇宙学以及诸如相对论、黑洞理论、大爆炸理论的现代科学神话相继产生,宇宙,最终从诸神的居所变成蜗居于霍金果核里的一隅。
于是,光魅隐,诸神退。
修女的狂喜
圣女大德兰修女,1515年生于西班牙亚维拉市,7岁便喜读圣徒列传等书,与兄长一同探究宗教意旨,并跟随神父听习道理。她承袭原有的加尔默罗修会组织,但以更严谨的修身方式与信仰修炼,甚至以赤足作为修行象征,以此试炼并体验与主心领神会的历程。
然而大德兰修女之闻名于世,不仅在于她个人在宗教上的诸多创举,更在于她曾多次感受与主相遇的“狂喜”状态。她在自传中提及透过祷告,心灵升华,甚至感受肉身腾升上空达1米高的状态;而她自述的“刺身”的体验,则是一段与主心灵契合,人、神智识合一的境界,也是她励行祷告,多次“狂喜”境遇中最高阶的体验:
“我看到天使以人的形体出现在我身体左侧,坦白说,虽然我经常看到天使出现的情形,但是现在这种现象是极少情况,让我好生讶异。这些天使是属于智能的影像。天使身材短小,十分美妙,他的脸庞容光焕发,和其它许多高大的天使一样,彷佛火焰点燃的光芒……天使手握长柄的金制剑戟,剑端像一把点燃的必焰,霎时,我仿佛觉得剑戟刺进我的心窝,穿透我的五脏六腑,当剑戟拔出时,我感觉五脏六腑随剑拖出,顿时让我感受到整个身体在主的大爱中燃烧,那痛楚是如此密集,让我呻吟不已;然而,那剧烈的痛楚却同时让我感受到奇异的甜美,那般轻柔温和,让我舍不得离开它。”
信仰之光穿透了大德兰修女的肺腑,大德兰修女神秘的心灵感应与情欲的感官想象融合,在“刺心狂喜”的想象中她得以感受主之爱。
哲学家的星夜
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阴道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会悠然走来一个身高不足5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内曲,左肩下斜,歪搭着头的小矮子。他身上永远穿着一套灰色的装束,手里永远提着一支灰色的手杖,后面永远跟着一位忠诚的老仆人,永远为他准备着一把雨伞。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时,以至于市民们在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这就是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仆人拉普。他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最规则的动词。”是的,而且这还是个从不与其他词搭配的动词,他日复一日地沿袭着自己的时间表,简直像一部最精确可靠的机器。
这部精确可靠的机器,也精确可靠地把自己分裂为:暗夜仰望星空的康德和书斋中思考道德律的康德:“有二事焉,恒然于心;敬而畏之,日念日甚:外乎者如璀璨星穹,内在者犹道德律令。”(康德的墓志铭)
从康德开始,德国哲学家相信,人们只有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才能体验到并给无生气的世界启示出神妙的万物一如的思想。收拾精神,自做主宰,用不朽的超凡思想为自己建造一个立命安身的精神家园。自此,上帝的神光高高地留在了星空,不再降临人间,穿透信徒的心扉。人们点亮了自己的心灯,开始信奉自我的道德法则。
科学家的棱镜
1666年,年轻的牛顿把他的房间弄成了暗室。这天,他在窗板上开了1个大约1厘米见方的小孔,让阳光射进来,他的面前,放着两个玻璃做的小金字塔——多棱镜。这天,他举起“小金字塔”,并且看见了阳光在对面墙上制造出的一幅彩虹美景,他事后形容为“太阳的彩色影像”。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二个多棱镜倒置,使得多种光线得以通过,结果彩虹消失了,白光复原了。
两个多面棱镜过滤了光的神秘,他第一个科学地解释了虹的色彩及成因。
后来,亚历山大·蒲柏在牛顿的墓碑上镌刻如下文字:
“谁是不朽的见证:时间,自然,和天空;谁又是匆匆过客:大理石雕像在这里看着。自然,和它的法则,隐匿于黑夜,上帝说,让牛顿来!递显走光明。”
牛顿们都来了。经历漫长的几个世纪的争论后,科学家们用严格的科学术语“波粒二性”给光作出了最终定性。
光,从此不再神秘。
光的改写
光在现世的修辞学语意就这样被一次次改写:大德兰修女以柔弱的躯体逢迎了“仿佛火焰点燃的光芒”,将彼岸之光引向了此岸的肉身,并打下深深的烙印。
康德却消解了人类与生俱来的痴妄,割断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脐带联系,把人从自然的襁褓中独立出来(启蒙),让自然的归于自然、星空的归于星空、上帝的归于上帝,而把人类的还给人类,精神的归于精神。一方面是人类的此岸世界,一方面是自然的彼岸世界,康德拆毁了沟通两者的桥梁,星空与心灵、自然与精神分为二,断为两截,而思想只应安于本分,把目光约束在心灵和精神的范畴,不应妄意彼岸。
牛顿做得更加彻底,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抱怨说,那一天是个转折点,牛顿“通过把彩虹还原成初始的白色,粉碎了所有关于彩虹的美妙诗句。”
从修女的神性之光,到哲人的敬畏之光,再到科学家的解析之光,诸神隐退的星空不再是芸芸众生藉以理解生命的意义、确定自己的方向的最终依据,不再是令人敬畏的、充满了深不可测的预兆、启示和暗示的神秘之域,而成了人们可以动用各种手段认识、探索的未知之域,从此之后,那自从旷古以来就笼罩在星空宇宙上面的神秘面纱慢慢消散,科学意义上的天文学、宇宙学以及诸如相对论、黑洞理论、大爆炸理论的现代科学神话相继产生,宇宙,最终从诸神的居所变成蜗居于霍金果核里的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