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抓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特殊的孩子,除了要让他们掌握谋生的本领,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学会自我保护,增强法律意识,知法懂法,这样一来,其走入社会时才能自食其力。针对这一理念,我认为,残障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产生矛盾斗争的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和统一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就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而言,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四种心理共同发挥作用的综合过程。因此,可通过以下途径与方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教学管理
作为班主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思想品德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首先让他们明白,我们是一个集体,班级中的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班级做贡献。因此,我会定期召开班会,逐一落实责任制,并指导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计划,开展活动,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挥他们班级小主人的优势,形成良好班风。
在教学中,我利用晨会、班会、班级文化、知识竞赛、升旗仪式、助人为乐等各种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自学纪律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每天利用晨会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榜样,有的学生听了后说:“这些都是我们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一群残障孩子的语言,是他们思想的提升。我还会抓住形象教育、电影展示这些机会,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创设情境
对残障孩子的品德教育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的条条框框上,应把快乐教育融入教学中,寓教于乐。怎样才能让这些书本知识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勤俭是德,节约是美”的内容时,我巧妙地利用了视频播放,学生观看后,我进行讲解,然后提问:视频中讲的是谁?什么时间?什么事?自己应该怎样做?大家兴趣盎然,纷纷抢答,俭朴是美、浪费可耻的理念牢牢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间。由此及彼,再回头学习课文内容,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绘本教学
绘本直译为图画书,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是完全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其主要特色就是为读者提供在视觉方面的真实或美感的经验,通过画面感受故事、学习知识。针对残障学生的认识能力及理解能力不强的特征,利用绘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猜猜我有多爱你》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家庭成员:“你爱他们吗?有多爱呢?”学生们众说纷纭。然后,出示几幅彩图,指导学生仔细看每一幅图片。接着,根据每幅图片的不同情境提出问题:“小兔子说,自己对妈妈的爱有自己张开的手那么大,兔妈妈怎么说的?”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替换。最后,学生将自己代入了主人公的身份,进入故事、感受故事,明白了自己有多爱爸爸妈妈,达到了教学目的。
家校共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要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则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长的素质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例如,我有一个送教的孩子,无语言沟通能力,对事件的是非没有辨别能力,属于重度智力障碍,这时,就需要家长正确引导孩子。但是,在一次送教的过程中,我听到家长的一席话后,为这个孩子的将来感到非常担忧:这个孩子趁人不注意时把别人家的东西拿回家,家长知道后,不是教育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而是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正常,别人不会计较,因此不了了之,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信息,即他的行为得到了家长的肯定。这样的案例不是个案,为了让家長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孩子进行日常行为习惯规范教育,我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定期召开家长会,集体观看案例视频,观看后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共同探讨教育方法,针对自己孩子的错误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二,建立家校联系手册,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给家长提出要求,使家校目标一致;第三,建立家长开放日,定期让家长参与品德教育活动课堂,增进家长对师生的教与学的了解,便于家长配合教师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残障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付出百倍的爱心、千倍的耐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才能促使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残而有德,残而不废。
教学管理
作为班主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思想品德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首先让他们明白,我们是一个集体,班级中的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班级做贡献。因此,我会定期召开班会,逐一落实责任制,并指导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计划,开展活动,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挥他们班级小主人的优势,形成良好班风。
在教学中,我利用晨会、班会、班级文化、知识竞赛、升旗仪式、助人为乐等各种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自学纪律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每天利用晨会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榜样,有的学生听了后说:“这些都是我们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一群残障孩子的语言,是他们思想的提升。我还会抓住形象教育、电影展示这些机会,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创设情境
对残障孩子的品德教育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的条条框框上,应把快乐教育融入教学中,寓教于乐。怎样才能让这些书本知识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勤俭是德,节约是美”的内容时,我巧妙地利用了视频播放,学生观看后,我进行讲解,然后提问:视频中讲的是谁?什么时间?什么事?自己应该怎样做?大家兴趣盎然,纷纷抢答,俭朴是美、浪费可耻的理念牢牢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间。由此及彼,再回头学习课文内容,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绘本教学
绘本直译为图画书,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是完全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其主要特色就是为读者提供在视觉方面的真实或美感的经验,通过画面感受故事、学习知识。针对残障学生的认识能力及理解能力不强的特征,利用绘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猜猜我有多爱你》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家庭成员:“你爱他们吗?有多爱呢?”学生们众说纷纭。然后,出示几幅彩图,指导学生仔细看每一幅图片。接着,根据每幅图片的不同情境提出问题:“小兔子说,自己对妈妈的爱有自己张开的手那么大,兔妈妈怎么说的?”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替换。最后,学生将自己代入了主人公的身份,进入故事、感受故事,明白了自己有多爱爸爸妈妈,达到了教学目的。
家校共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要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则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长的素质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例如,我有一个送教的孩子,无语言沟通能力,对事件的是非没有辨别能力,属于重度智力障碍,这时,就需要家长正确引导孩子。但是,在一次送教的过程中,我听到家长的一席话后,为这个孩子的将来感到非常担忧:这个孩子趁人不注意时把别人家的东西拿回家,家长知道后,不是教育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而是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正常,别人不会计较,因此不了了之,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信息,即他的行为得到了家长的肯定。这样的案例不是个案,为了让家長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孩子进行日常行为习惯规范教育,我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定期召开家长会,集体观看案例视频,观看后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共同探讨教育方法,针对自己孩子的错误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二,建立家校联系手册,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给家长提出要求,使家校目标一致;第三,建立家长开放日,定期让家长参与品德教育活动课堂,增进家长对师生的教与学的了解,便于家长配合教师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残障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付出百倍的爱心、千倍的耐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才能促使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残而有德,残而不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