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不同的LOMO生活方式跨国重曝计划是Lomography自2013年以来的长期项目。同一个胶卷,不同城市,不同摄影师,不同的相机,享受每次快门带来的惊喜。
听说我们在进行自给自足实验,很多人会问:“你们自己做衣服?那布也是自己织的吗?”很惭愧,学习了一年多的纺和织,始终未能织出一件衣服用的布。
掐指算算,一件女衫需要一丈布,一丈布需要一斤棉线,一斤棉线需要一斤六两棉花。像我这种新手,一天盘坐不动,手摇单锭纺车8小时,才能纺出1两半棉线。于是常常会想起乌丸知子老师的话:“衣服想要自给自足,比吃饭难太多倍了。”亲身体验过,才知道其中艰辛。对比于现代电力自动织布机,使用不插电的原始织布机织出棉布,需要经过种植、去籽、弹花、搓捻子、纺线、拐线、煮线、浆线、蹬线、布经、穿综、穿筘、卷经轴、缠线穗、织布、接线、染色、裁剪等20多个烦琐的步骤。
前期,仅棉花种植这一步就长达4个月,若使用土法种植,不仅需要了解施加农家肥的时间和数量、苦碱水和大蒜水驱虫方法的运用,还要花大量时间徒手抓棉铃虫和去除腋芽。在织布之前,最难操作的是布经、穿筘和穿综,这几个步骤都是为了将几千条几十米的线利用“筘”和“综”等工具将线统统管理好,有个词叫作“丝丝入扣(筘)”,足以想象穿筘时需要极好的眼力和坐怀不乱的定力。可见,过去的女子在新年之际给全家置办一身靓衣,是一年从头忙到尾的生命结晶。他们珍惜自然赐予的物料,创作出一件件独一无二的大地艺术。
过去一年,为了实现自己织布,我曾试养200只蚕,结果损失惨重,后来分析,山区温差太大,蚕宝宝很难适应,加上我先生总是不自觉地把臭袜子扔在蚕宝家门口,可能导致“集体中毒身亡”。山上很多植物纤维可以织布,最好的莫过于葛。古人云:“麻葛日布。”可是处理葛根又终不得法,不得不几度下山游学,以了解纺织工具的制作方法以及材料的处理方式。直至现在也仍在学习和探索阶段。
事实上,学习纺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人类进化过程中许多闪光的智慧,例如,古代剪刀稀少,纤维极其珍贵且织布过程很辛苦,少数民族发明了“一片布剪裁法”以解决穿衣问题,到了现代,却成为当代服装设计里“极简”的代表。又如,古时为了补衣服更加美观,人们发明了许多针法,后来竟演化成了绣花。我们小时候物资稀缺,常常一张纸就是玩具。却不想现代将折纸提升为一门不加不减的艺术,学习它对于衣服剪裁有很大的帮助。又曾在一本黑色外文小书中读到“彝族羊毛毡披风所悬垂的流苏,是为了在雨天将羊毛毡所吸收的水分快速排干,当今却成了时尚的元素”。
现代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发明了纺车以替代纺锤,后来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为什么是三锭呢?因为我们最多手握3团棉花。这种纺车已经将人类身体运用到极限。然而,比较几种“不插电”纺线工具,我的体验是:最原始的方式虽然效率低,但对于初学者,用纺锤纺出来的线最结实、最均匀。传统工艺是老祖宗为了解决效率问题日益产生的解决之法,这些方法是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向外挖掘材料的特性,向内探求人类的潜能,通过大量重复劳动,使得技艺达到精湛的程度。
当下,许多手工技艺因为人工效率太低被机器取代了。机器把这些智慧装在一个个铁匣子里面,被称作专利技术,在专利有效期内有偿使用。许多现代技术不仅阻隔了人与自然的联结,同时阻隔了人与人的联结。而通俗易懂的木头工具成了柴火,传统手工技艺随着那一缕烟火,日渐式微。
可惜的是,现在国内各纺织院校主要教如何裁剪衣服或者使用电动织布机,并不涉猎纺织基本原理,所以根本找不到懂得使用纺车织机的老师。而民间为生活而劳做手艺人的大多年事已高,由于常年生活在偏远地区,方言和思维常常阻碍沟通。
幸运的是,在我探索传统生活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同样关注并致力于复兴传统工艺的恩师和朋友们,她们抑或在繁忙城市寻找个人生活态度,抑或根植于乡村搜罗几近失传的手艺,推动红娘事业。在我的视野中,跳动着越来越多独立女性,在匮乏与富足、陈旧与簇新的纤维和布中探索着女红复兴。
女红导师地图:
张西美老师(Edith Chueng)香港人,《布头布美》作者,现任上海金泽古镇,金泽工艺社(www.jinze.org),纺织馆馆长。曾从事10年香港电影精良道具制作,通晓针织、梭织。目前金泽工艺馆开设织布班,利用日本SAORI织机和中国少数民族织机授课。可网站预约后前往学习。
牛淑琴,山西永济蒲韩社区红娘手工艺负责人。她从10岁开始纺线,40年来一直爱好手工纺织和绣花剪纸。近年,她组织当地红娘在民间搜罗传统手工艺,带动年轻人返乡,学习传统文化和技能。可提前联系蒲韩社区联合社。参考路线:飞机到达西安,坐机场大巴到市区,转车到永济,转中巴到寨子。
白略不略,江南手织布田野调查者,3月将在上海浦江镇火车栈艺术空间举行土布设计展览。目前白略住在乡下,她的邻村懿德村有位吴伯伯,14岁开始手工弹花,今年83岁,还在坚持上午弹花,下午休息。我曾背上弹弓体验两次,对手臂肌肉以及全身协调性加强,有很好的帮助。
黄道婆传承人,3月起,每周一下午1点半在徐汇区黄道婆纪念馆开展三锭纺车练习,并尝试利用织带板织出千变万化的织带。大家可以预约学习。电话是021-64963328。
在日本,家用织布机设计越来越轻巧便携,据说现在苹果电脑操控提花技术已经实现,只需要简单的投梭动作就可以织出美丽图案。现代的我们再次拾起纺车和织机,已经不单纯是重复劳动以解决温饱,而是一种独立精神的复活。在每一双独特的双手之下,编织一件一件充满爱与智慧的艺术品,让生活或者说“家园”的概念得以修复。
听说我们在进行自给自足实验,很多人会问:“你们自己做衣服?那布也是自己织的吗?”很惭愧,学习了一年多的纺和织,始终未能织出一件衣服用的布。
掐指算算,一件女衫需要一丈布,一丈布需要一斤棉线,一斤棉线需要一斤六两棉花。像我这种新手,一天盘坐不动,手摇单锭纺车8小时,才能纺出1两半棉线。于是常常会想起乌丸知子老师的话:“衣服想要自给自足,比吃饭难太多倍了。”亲身体验过,才知道其中艰辛。对比于现代电力自动织布机,使用不插电的原始织布机织出棉布,需要经过种植、去籽、弹花、搓捻子、纺线、拐线、煮线、浆线、蹬线、布经、穿综、穿筘、卷经轴、缠线穗、织布、接线、染色、裁剪等20多个烦琐的步骤。
前期,仅棉花种植这一步就长达4个月,若使用土法种植,不仅需要了解施加农家肥的时间和数量、苦碱水和大蒜水驱虫方法的运用,还要花大量时间徒手抓棉铃虫和去除腋芽。在织布之前,最难操作的是布经、穿筘和穿综,这几个步骤都是为了将几千条几十米的线利用“筘”和“综”等工具将线统统管理好,有个词叫作“丝丝入扣(筘)”,足以想象穿筘时需要极好的眼力和坐怀不乱的定力。可见,过去的女子在新年之际给全家置办一身靓衣,是一年从头忙到尾的生命结晶。他们珍惜自然赐予的物料,创作出一件件独一无二的大地艺术。
过去一年,为了实现自己织布,我曾试养200只蚕,结果损失惨重,后来分析,山区温差太大,蚕宝宝很难适应,加上我先生总是不自觉地把臭袜子扔在蚕宝家门口,可能导致“集体中毒身亡”。山上很多植物纤维可以织布,最好的莫过于葛。古人云:“麻葛日布。”可是处理葛根又终不得法,不得不几度下山游学,以了解纺织工具的制作方法以及材料的处理方式。直至现在也仍在学习和探索阶段。
事实上,学习纺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人类进化过程中许多闪光的智慧,例如,古代剪刀稀少,纤维极其珍贵且织布过程很辛苦,少数民族发明了“一片布剪裁法”以解决穿衣问题,到了现代,却成为当代服装设计里“极简”的代表。又如,古时为了补衣服更加美观,人们发明了许多针法,后来竟演化成了绣花。我们小时候物资稀缺,常常一张纸就是玩具。却不想现代将折纸提升为一门不加不减的艺术,学习它对于衣服剪裁有很大的帮助。又曾在一本黑色外文小书中读到“彝族羊毛毡披风所悬垂的流苏,是为了在雨天将羊毛毡所吸收的水分快速排干,当今却成了时尚的元素”。
现代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发明了纺车以替代纺锤,后来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为什么是三锭呢?因为我们最多手握3团棉花。这种纺车已经将人类身体运用到极限。然而,比较几种“不插电”纺线工具,我的体验是:最原始的方式虽然效率低,但对于初学者,用纺锤纺出来的线最结实、最均匀。传统工艺是老祖宗为了解决效率问题日益产生的解决之法,这些方法是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向外挖掘材料的特性,向内探求人类的潜能,通过大量重复劳动,使得技艺达到精湛的程度。
当下,许多手工技艺因为人工效率太低被机器取代了。机器把这些智慧装在一个个铁匣子里面,被称作专利技术,在专利有效期内有偿使用。许多现代技术不仅阻隔了人与自然的联结,同时阻隔了人与人的联结。而通俗易懂的木头工具成了柴火,传统手工技艺随着那一缕烟火,日渐式微。
可惜的是,现在国内各纺织院校主要教如何裁剪衣服或者使用电动织布机,并不涉猎纺织基本原理,所以根本找不到懂得使用纺车织机的老师。而民间为生活而劳做手艺人的大多年事已高,由于常年生活在偏远地区,方言和思维常常阻碍沟通。
幸运的是,在我探索传统生活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同样关注并致力于复兴传统工艺的恩师和朋友们,她们抑或在繁忙城市寻找个人生活态度,抑或根植于乡村搜罗几近失传的手艺,推动红娘事业。在我的视野中,跳动着越来越多独立女性,在匮乏与富足、陈旧与簇新的纤维和布中探索着女红复兴。
女红导师地图:
张西美老师(Edith Chueng)香港人,《布头布美》作者,现任上海金泽古镇,金泽工艺社(www.jinze.org),纺织馆馆长。曾从事10年香港电影精良道具制作,通晓针织、梭织。目前金泽工艺馆开设织布班,利用日本SAORI织机和中国少数民族织机授课。可网站预约后前往学习。
牛淑琴,山西永济蒲韩社区红娘手工艺负责人。她从10岁开始纺线,40年来一直爱好手工纺织和绣花剪纸。近年,她组织当地红娘在民间搜罗传统手工艺,带动年轻人返乡,学习传统文化和技能。可提前联系蒲韩社区联合社。参考路线:飞机到达西安,坐机场大巴到市区,转车到永济,转中巴到寨子。
白略不略,江南手织布田野调查者,3月将在上海浦江镇火车栈艺术空间举行土布设计展览。目前白略住在乡下,她的邻村懿德村有位吴伯伯,14岁开始手工弹花,今年83岁,还在坚持上午弹花,下午休息。我曾背上弹弓体验两次,对手臂肌肉以及全身协调性加强,有很好的帮助。
黄道婆传承人,3月起,每周一下午1点半在徐汇区黄道婆纪念馆开展三锭纺车练习,并尝试利用织带板织出千变万化的织带。大家可以预约学习。电话是021-64963328。
在日本,家用织布机设计越来越轻巧便携,据说现在苹果电脑操控提花技术已经实现,只需要简单的投梭动作就可以织出美丽图案。现代的我们再次拾起纺车和织机,已经不单纯是重复劳动以解决温饱,而是一种独立精神的复活。在每一双独特的双手之下,编织一件一件充满爱与智慧的艺术品,让生活或者说“家园”的概念得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