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丰富和完善体育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逻辑推理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又根据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对以前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探讨),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给体育潜能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体育教学 传统教学 情感 潜能生
引言: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因素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也包括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因此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使部分体育潜能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传统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体育潜能生存在一定压力,抑制着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常常在消极的心理状态下练习和锻炼。缺乏自信和学习的动机,甚至失去兴趣,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出现了大部分体育潜能生。由于每个潜能起因不同,个体内部认识、情感、行为系统多项因素发展水平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潜能生。
1、暂时性潜能生
他们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没有缺陷,但在学习行为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外在因素造成,如教学内容难度大(跳箱、跳马等项目),又如教师组织教学方法不当,常使潜能生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缺乏兴趣、热情。
2、能力型潜能生
能力较差(包括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理解能力等)是他们学习体育的主要障碍。教师很容易把他们的能力、方法视为学习态度问题,这种没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对抗,产生不良的效果。
3、动力型潜能生
这类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以及坚持自我控制、意志方面的问题较突出,不能正确归因,缺乏学习动力,特别在缺乏趣味项目的教学上(如耐久跑等)表现尤为明显。
4、整体性潜能生
这类学生的学习、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差,且非智力因素(如交往、合作能力等)发展水平低。其原因大多是持续的学习困难,技能障碍积累而造成,常表现出缺乏自信心,丧失学习愿望和兴趣。
因此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类型体育潜能生原因很多,如智力因素、生理因素、情绪、性格因素、体育教学因素等等。在此,我们用图示形式归结于三类因素(见下图)
从小学到初中这十来年的时间里,大部分学生在这样一种被动、压抑的环境中学习,是造成那些体育潜能生害怕,厌倦上体育课的根源。体育教师在传统教法中首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体育潜能生,确定适应的体育教学目标,使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技术的难度都能恰好适应体育潜能生的能力上。让学生在教与学练的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满足感,从而不断开发新的发展区,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不光是教与学的纵向流程,而是转变为横向的情感流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仔细注意不同类型的体育潜能生的各种情绪变化和外在行为变化,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相应地采取情感教学方法,及时地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动机是转化潜能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意义及研究现状
在过去,学校体育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中心,注重运动教育,忽略了体育方法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增进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教师除了教给他们最基本技能外,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特别是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运动技能。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从近年来的一些体育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等已经处在有意识的应用阶段。而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教学法的研究正在深入,在语文、历史等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已逐步使之系统化和艺术化,但具体到体育教学中,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去指导学生练习还不多见,就“传统教学法”为中心的教学导致大部分学生成为体育潜能生。我们要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这一现象。这是我们体育教师在技能教学中迫不及待的改革。
三、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已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的重心转移,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意味着从“传统教学法”为中心向“情感”为中心的方向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了“传统教学法”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针对性的给体育潜能生降低难度、要求等形式,帮助他们去成功完成练习。给学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功感。例如:对跨栏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心理存在着一定恐惧和害怕心理,这时教师应当降低栏架,减少栏架个数,用激励、暗示的语言来提示他们去完成练习,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具体困难和正确原因,激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组织上,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要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改变了过去“沉闷、焦虑、枯燥”的课堂气氛。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习,从而情绪高涨、记忆深刻、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而在那种压抑的学习气氛中学生情绪不稳定,认知活动效率下降,机械重复的混乱反应增多,如下图所示
图中智力活动在常态和压抑下的对比实验:
教学活动具体安排必须以“情感”为中心,在教学中考虑越味性和吸引力,具有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的特点,强调情感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消除学生在自我锻练中的不良习惯,终生体育的能力。
四、体育教学中“情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
1、“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是多渠道全方位的
在体育教学中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分为视觉法、听觉法和触觉法。
①视觉法
美国人类学者博厄斯等人指出:人的体态运动实际上是一些能够加以批示的密码,诸如表情、眼神、手势、位置、距离等都惟妙惟肖地“传情达意”,把人的这些能传情达意的体态运动合理的运用于“情感”教学中,即称为视觉法。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各种情感动作(面部表情为代表),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②听觉法
是利用教师对学生表达期望、激励、赞许性的言语来表达师生之间的情绪信号。在“情感”为中心的教学中利用这些信号,可以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特殊含义,消除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时存在的消极情绪。
③触觉法
触摸过程能传递各种不同的特殊信息。在教学中常利用身体接触的手段,达到情感的传递。例如善意的打击能消除学生的错误动作,赞许的抚摸强化学生正确动作,这些都给学生所做的动作一个无声的评介,使学生建立自信心、成功感。这样才能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总目标。
2、“情感”为中心的教学能快捷地达到思想上的沟通
“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赋于更多的情感内涵,思想上更容易沟通。通常学生做完一个动作,很想马上得到老师的认可或指正,而课堂上教师不可能一一表扬或指导。这时,教师只能用带情感的语言、动作、手势迅速做出判断,满足学生心理要求,使学生心理充满快感和自信。
3、“情感”为中心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情感”教学的生理痕迹是持续深刻的,在学生适应长时间的说教等刺激后,对“情感”教学在生理上产生强烈的反映。例如教师在学生练习动作的记忆时,对这一动作产生练习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所以这些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在短时间消除,加深或加强学生的本能感觉完成动作。
五、教育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1、充分利用“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法
“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用于传统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培养良好的积极的情绪、情感,并且掌握好,把握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注意“情感”为中心的教学的双向性
由于教学是双向的活动,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师运用“情感”教学时,要密切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些行为都是学生情感的一种反馈。如学生的各种表情(焦虑和忧愁时愁眉苦脸,惧怕时手足无措,紧张时鼻腔收缩、屏息敛气等),这时教师应随时调整运动量(强度、密度)、动作难度等相关指标。
3、体育教学中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锻炼方法和终身体育习惯
不管是“传统教学法”为中心还是“情感”为中心的教学,体育教师都要把运动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健身有道,强体有术,并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愿望。教会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六、结论与建议
1、结论
①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一个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的环境中学习,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尊、自信的形象,学好每一个动作。
②根据以上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传统教学”为中心向“情感”为中心教学转变是势在必行的。前者的教学方式长时间在压抑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无形中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得在教学过程中造成大部分的体育潜能生。如暂时性潜能生、能力型潜能生、动力型潜能生等,使我们的教学始终处在一种被动状态。而“情感”教学方式,根据其手段多样性、情感传递的快捷性、激发兴趣动机的延续性等特点,教师可根据需要,有的放矢的加以采纳和利用,来组织一个“自由、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
2、建议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情感”教学运用的时机,双向性及兴趣的培养,科学地应用“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为21世纪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2]鱼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
[3]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
[4]卢闻君.优化体育教学方法的辩证思考[J].体育科研,1999,(2)
[5]王得明,戚一峰.对学生体育苦难生的教学心理探析[J].体育科研成果,1998,(1)
[6]左成,林跃,兰润生.探析体育院校术科教学非语言教学法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
(作者单位:418300湖南省会同县①林城镇中学②第一中学)
【关键词】体育教学 传统教学 情感 潜能生
引言: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因素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也包括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因此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使部分体育潜能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传统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体育潜能生存在一定压力,抑制着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常常在消极的心理状态下练习和锻炼。缺乏自信和学习的动机,甚至失去兴趣,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出现了大部分体育潜能生。由于每个潜能起因不同,个体内部认识、情感、行为系统多项因素发展水平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潜能生。
1、暂时性潜能生
他们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没有缺陷,但在学习行为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外在因素造成,如教学内容难度大(跳箱、跳马等项目),又如教师组织教学方法不当,常使潜能生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缺乏兴趣、热情。
2、能力型潜能生
能力较差(包括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理解能力等)是他们学习体育的主要障碍。教师很容易把他们的能力、方法视为学习态度问题,这种没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对抗,产生不良的效果。
3、动力型潜能生
这类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以及坚持自我控制、意志方面的问题较突出,不能正确归因,缺乏学习动力,特别在缺乏趣味项目的教学上(如耐久跑等)表现尤为明显。
4、整体性潜能生
这类学生的学习、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差,且非智力因素(如交往、合作能力等)发展水平低。其原因大多是持续的学习困难,技能障碍积累而造成,常表现出缺乏自信心,丧失学习愿望和兴趣。
因此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类型体育潜能生原因很多,如智力因素、生理因素、情绪、性格因素、体育教学因素等等。在此,我们用图示形式归结于三类因素(见下图)
从小学到初中这十来年的时间里,大部分学生在这样一种被动、压抑的环境中学习,是造成那些体育潜能生害怕,厌倦上体育课的根源。体育教师在传统教法中首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体育潜能生,确定适应的体育教学目标,使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技术的难度都能恰好适应体育潜能生的能力上。让学生在教与学练的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满足感,从而不断开发新的发展区,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不光是教与学的纵向流程,而是转变为横向的情感流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仔细注意不同类型的体育潜能生的各种情绪变化和外在行为变化,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相应地采取情感教学方法,及时地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动机是转化潜能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意义及研究现状
在过去,学校体育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中心,注重运动教育,忽略了体育方法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增进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教师除了教给他们最基本技能外,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特别是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运动技能。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从近年来的一些体育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等已经处在有意识的应用阶段。而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教学法的研究正在深入,在语文、历史等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已逐步使之系统化和艺术化,但具体到体育教学中,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去指导学生练习还不多见,就“传统教学法”为中心的教学导致大部分学生成为体育潜能生。我们要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这一现象。这是我们体育教师在技能教学中迫不及待的改革。
三、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已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的重心转移,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意味着从“传统教学法”为中心向“情感”为中心的方向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了“传统教学法”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针对性的给体育潜能生降低难度、要求等形式,帮助他们去成功完成练习。给学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功感。例如:对跨栏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心理存在着一定恐惧和害怕心理,这时教师应当降低栏架,减少栏架个数,用激励、暗示的语言来提示他们去完成练习,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具体困难和正确原因,激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组织上,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要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改变了过去“沉闷、焦虑、枯燥”的课堂气氛。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习,从而情绪高涨、记忆深刻、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而在那种压抑的学习气氛中学生情绪不稳定,认知活动效率下降,机械重复的混乱反应增多,如下图所示
图中智力活动在常态和压抑下的对比实验:
教学活动具体安排必须以“情感”为中心,在教学中考虑越味性和吸引力,具有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的特点,强调情感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消除学生在自我锻练中的不良习惯,终生体育的能力。
四、体育教学中“情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
1、“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是多渠道全方位的
在体育教学中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分为视觉法、听觉法和触觉法。
①视觉法
美国人类学者博厄斯等人指出:人的体态运动实际上是一些能够加以批示的密码,诸如表情、眼神、手势、位置、距离等都惟妙惟肖地“传情达意”,把人的这些能传情达意的体态运动合理的运用于“情感”教学中,即称为视觉法。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各种情感动作(面部表情为代表),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②听觉法
是利用教师对学生表达期望、激励、赞许性的言语来表达师生之间的情绪信号。在“情感”为中心的教学中利用这些信号,可以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特殊含义,消除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时存在的消极情绪。
③触觉法
触摸过程能传递各种不同的特殊信息。在教学中常利用身体接触的手段,达到情感的传递。例如善意的打击能消除学生的错误动作,赞许的抚摸强化学生正确动作,这些都给学生所做的动作一个无声的评介,使学生建立自信心、成功感。这样才能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总目标。
2、“情感”为中心的教学能快捷地达到思想上的沟通
“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赋于更多的情感内涵,思想上更容易沟通。通常学生做完一个动作,很想马上得到老师的认可或指正,而课堂上教师不可能一一表扬或指导。这时,教师只能用带情感的语言、动作、手势迅速做出判断,满足学生心理要求,使学生心理充满快感和自信。
3、“情感”为中心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情感”教学的生理痕迹是持续深刻的,在学生适应长时间的说教等刺激后,对“情感”教学在生理上产生强烈的反映。例如教师在学生练习动作的记忆时,对这一动作产生练习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所以这些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在短时间消除,加深或加强学生的本能感觉完成动作。
五、教育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1、充分利用“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法
“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用于传统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培养良好的积极的情绪、情感,并且掌握好,把握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注意“情感”为中心的教学的双向性
由于教学是双向的活动,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师运用“情感”教学时,要密切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些行为都是学生情感的一种反馈。如学生的各种表情(焦虑和忧愁时愁眉苦脸,惧怕时手足无措,紧张时鼻腔收缩、屏息敛气等),这时教师应随时调整运动量(强度、密度)、动作难度等相关指标。
3、体育教学中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锻炼方法和终身体育习惯
不管是“传统教学法”为中心还是“情感”为中心的教学,体育教师都要把运动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健身有道,强体有术,并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愿望。教会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六、结论与建议
1、结论
①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一个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的环境中学习,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尊、自信的形象,学好每一个动作。
②根据以上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传统教学”为中心向“情感”为中心教学转变是势在必行的。前者的教学方式长时间在压抑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无形中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得在教学过程中造成大部分的体育潜能生。如暂时性潜能生、能力型潜能生、动力型潜能生等,使我们的教学始终处在一种被动状态。而“情感”教学方式,根据其手段多样性、情感传递的快捷性、激发兴趣动机的延续性等特点,教师可根据需要,有的放矢的加以采纳和利用,来组织一个“自由、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
2、建议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情感”教学运用的时机,双向性及兴趣的培养,科学地应用“情感”为中心的教学,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为21世纪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2]鱼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
[3]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
[4]卢闻君.优化体育教学方法的辩证思考[J].体育科研,1999,(2)
[5]王得明,戚一峰.对学生体育苦难生的教学心理探析[J].体育科研成果,1998,(1)
[6]左成,林跃,兰润生.探析体育院校术科教学非语言教学法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
(作者单位:418300湖南省会同县①林城镇中学②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