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类目,与传统语言学不同,认知语言学更多地以人文主义精神进行思考,结合人工智能、语言理论知识、心理学基础等多门学科共同进行语言研究。在语篇翻译研究中,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结合感性与理性进行,成为当前语篇翻译的主流。本文将围绕基于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语篇翻译进行研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篇翻译;认知能力
一、引言
随着语言学高速发展,语言翻译中愈来愈多的因素被关注考虑。语篇翻译是比语句翻译更具有整体性感知的翻译行为,在语篇翻译中不完全受语法约束,而是利用衔接手段使句子相连的翻译手法,在语篇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被译者主观因素影响。下面,笔者将围绕基于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语篇翻译进行研究。
二、认知语言学背景在语篇翻译中的重要性
(一)赋予语篇翻译作品活力
认知语言学背景在语篇翻译中的融入与作用,是从一个全新视角进行语篇翻译工作,摒弃了传统语篇翻译的僵化、按部就班的流派模式,赋予语篇翻译作品活力。举个例子,以认知语言学为背景为基础的语篇翻译,在作品中创新加入隐喻部分,弥补了传统语篇翻译的不足,诗歌作品中隐喻翻译手法尤为明显,为语篇翻译增添独特朦胧美。
(二)开拓译者语篇翻译新思路
传统的语篇翻译未建立在认知语言学背景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需要明确一个单词的书面意思即可,但是这样的翻译工作下产生的语篇翻译作品,存在过于概念化、模式化的显著缺点,语篇翻译作品成为流水线产物。而译者在接受认知语言学教育后,能够对语篇翻译有自身的独特理解,将自身经验精炼反映到翻译作品上,使语篇翻译既能够反映客观内容,又包含译者的个人主观情感特色,使语篇翻译工作多元化进行。
(三)提升译者语篇翻译质量
翻译是一门语言艺术,翻译工作是将不同语言联系沟通的桥梁,翻译工作或多或少的会受译者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译者的文化水平、个人经历、世界观、人生观等,都将直接体现在语篇翻译作品中。接受认知语言学知识教育,能够提升译者的个人价值观、情感观、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等,将认知语言学知识有效应用到语篇翻译工作中,能够将语篇翻译精髓更好地体现出来,提高了语篇翻译作品的质量与水平。
三、如何有效进行基于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语篇翻译
(一)加强翻译专业中认知语言学课程的设置
翻译专业是以培养具有专业翻译知识的一线翻译人才为核心目的的新兴专业,在翻译专业的课程设计中缺少认知语言学课程的设置,缺乏认知语言学课程知识教学的译者在语篇翻译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僵化的翻译机器进行工作,在这种流水线的翻译模式下推出的语篇翻译作品,必定是低质量、低水平的翻译作品。为从源头上改善这一现象,相关教育部门必须加强翻译专业人才的认知课程设置,以提升译者认知能力为最终目的进行翻译课程设计。以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计为例子,传统的翻译专业课程多以语法课为主,翻译课程教师对翻译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进行也是以一种"纠正"的模式进行,即给定一篇原文,再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文献等方式翻译,教师依照规范性的答案对学生的语篇翻译作品进行评价,这种模式化的评价方式没有站在认知语言学背景上进行考虑,导致语篇翻译作品刻板化,例如"Thank you from USA",学生依照书面意思翻译为"来自美国的你好",而在翻译专业中设置认知语言学课程,保证翻译专业学生接受认知语言学知识教育后,引导学生学习异国语言的特殊风情含义并结合自身对于情境语意的考量,可将此句翻译为"来自美国的深切问候"。加强翻译专业中的认知语言学课程设置,需要相关教育部门与高校共同合力作用,深入了解翻译专业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以符合翻译专业学生需求为基础,以提升翻译专业学生认知能力为核心目的,针对性进行认知语言学课程设计。同时对于认知语言学课程的后续工作也要加强把控,设计学分考核要求,针对课时、教学目标、考核方式、考核标准等要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规定,借此规范翻译专业学生的认知语言学知识学习。在高校翻译专业中设计认知语言学课程,利用高效教学平台,开展有效的提升译者认知语言学知识水平工作,为译者基于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语篇翻译工作展开打下扎实基础。
(二)有效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多重互动性"
认知语言学中的"多重互动性"指的是在原作者、原作品、译者、语篇翻译作品之间形成的关系链条中的相互依存又相互獨立的关系。译者在进行语篇翻译工作中,必然要考虑到原作品作者的创作年代、创作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并且要考虑到读者的感受,要将复杂抽象的原作品经过语篇翻译工作转化成符合读者阅读要求的作品。针对这一情况,为更好地以认知语言学背景为基础进行语篇翻译,译者要有效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多重互动性"特点。举个例子,在翻译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一作品时,译者要以认知语言学的"多重互动性"为基础,加强对原作者的了解,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有一定认识,将马尔克斯写作的"现实主义与幻想相结合"的特点结合译者个人对马尔克斯的写作手法的理解进行翻译。同时,要考虑到《百年孤独》这一作品内容繁复庞杂、涉及人物众多、情节光怪陆离等特点,且其中多采用新颖的倒叙手法与古代希腊神话典故进行描写,译者在进行语篇翻译工作时,要加强对原作者创作时期的知识了解度,以有效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多重互动性"为根本,开展语篇翻译工作,提高语篇翻译作品质量。
(三)关注培养译者的认知语言学能力
译者的认知语言学能力水平高低,是直接影响语篇翻译作品质量的直接原因之一,为促进语篇翻译中的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能够得到良好利用,相关部门必须关注培养译者的认知语言学能力。以帮助译者开拓新视域翻译认知思路为例,相关教育部门可组织开展"如何提升翻译角度的认知语言能力"、"将认知语言学有效应用到语篇翻译中"等活动,并聘请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讲师,对译者在语篇翻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进行分析,并研究出解决方法。同时,译者自身也要加强认知语言学理论知识储备,通过主动学习的模式,跨越传统语篇翻译工作鸿沟,在翻译过程中,要针对语篇翻译原作品进行深入了解,阅读原作品,并进行自我标注,对原作品要有主观了解才能充分发挥认知语言学作用。通过培养并有效提高译者认知语言学能力,帮助语篇翻译工作更好地进行。
总结:语篇翻译以句子为组成部分之一,利用多种衔接手段将其有机结合。基于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语篇翻译,是赋予语篇翻译更多的人文精神,以认知能力为语篇翻译的根本,译者运用认知语言学进行语篇翻译,是将日常生活经验与语篇翻译工作融合到一起,构架语言与认知能力紧密联系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马海燕, 曾利沙. 语篇翻译连贯机制的综合理论方法研究[J]. 英语研究, 2018(1).
[2]佚名. 语言模因在英汉科技语篇翻译中的显性作用[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1(3):143-146.
[3]佚名. 主位推进理论在科普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D]. 西安理工大学, 2017.
[4]李庆明, 刘琦. 主位推进理论在科普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以《时间简史》第十二章翻译为例[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8(2):55-60.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篇翻译;认知能力
一、引言
随着语言学高速发展,语言翻译中愈来愈多的因素被关注考虑。语篇翻译是比语句翻译更具有整体性感知的翻译行为,在语篇翻译中不完全受语法约束,而是利用衔接手段使句子相连的翻译手法,在语篇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被译者主观因素影响。下面,笔者将围绕基于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语篇翻译进行研究。
二、认知语言学背景在语篇翻译中的重要性
(一)赋予语篇翻译作品活力
认知语言学背景在语篇翻译中的融入与作用,是从一个全新视角进行语篇翻译工作,摒弃了传统语篇翻译的僵化、按部就班的流派模式,赋予语篇翻译作品活力。举个例子,以认知语言学为背景为基础的语篇翻译,在作品中创新加入隐喻部分,弥补了传统语篇翻译的不足,诗歌作品中隐喻翻译手法尤为明显,为语篇翻译增添独特朦胧美。
(二)开拓译者语篇翻译新思路
传统的语篇翻译未建立在认知语言学背景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需要明确一个单词的书面意思即可,但是这样的翻译工作下产生的语篇翻译作品,存在过于概念化、模式化的显著缺点,语篇翻译作品成为流水线产物。而译者在接受认知语言学教育后,能够对语篇翻译有自身的独特理解,将自身经验精炼反映到翻译作品上,使语篇翻译既能够反映客观内容,又包含译者的个人主观情感特色,使语篇翻译工作多元化进行。
(三)提升译者语篇翻译质量
翻译是一门语言艺术,翻译工作是将不同语言联系沟通的桥梁,翻译工作或多或少的会受译者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译者的文化水平、个人经历、世界观、人生观等,都将直接体现在语篇翻译作品中。接受认知语言学知识教育,能够提升译者的个人价值观、情感观、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等,将认知语言学知识有效应用到语篇翻译工作中,能够将语篇翻译精髓更好地体现出来,提高了语篇翻译作品的质量与水平。
三、如何有效进行基于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语篇翻译
(一)加强翻译专业中认知语言学课程的设置
翻译专业是以培养具有专业翻译知识的一线翻译人才为核心目的的新兴专业,在翻译专业的课程设计中缺少认知语言学课程的设置,缺乏认知语言学课程知识教学的译者在语篇翻译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僵化的翻译机器进行工作,在这种流水线的翻译模式下推出的语篇翻译作品,必定是低质量、低水平的翻译作品。为从源头上改善这一现象,相关教育部门必须加强翻译专业人才的认知课程设置,以提升译者认知能力为最终目的进行翻译课程设计。以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计为例子,传统的翻译专业课程多以语法课为主,翻译课程教师对翻译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进行也是以一种"纠正"的模式进行,即给定一篇原文,再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文献等方式翻译,教师依照规范性的答案对学生的语篇翻译作品进行评价,这种模式化的评价方式没有站在认知语言学背景上进行考虑,导致语篇翻译作品刻板化,例如"Thank you from USA",学生依照书面意思翻译为"来自美国的你好",而在翻译专业中设置认知语言学课程,保证翻译专业学生接受认知语言学知识教育后,引导学生学习异国语言的特殊风情含义并结合自身对于情境语意的考量,可将此句翻译为"来自美国的深切问候"。加强翻译专业中的认知语言学课程设置,需要相关教育部门与高校共同合力作用,深入了解翻译专业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以符合翻译专业学生需求为基础,以提升翻译专业学生认知能力为核心目的,针对性进行认知语言学课程设计。同时对于认知语言学课程的后续工作也要加强把控,设计学分考核要求,针对课时、教学目标、考核方式、考核标准等要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规定,借此规范翻译专业学生的认知语言学知识学习。在高校翻译专业中设计认知语言学课程,利用高效教学平台,开展有效的提升译者认知语言学知识水平工作,为译者基于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语篇翻译工作展开打下扎实基础。
(二)有效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多重互动性"
认知语言学中的"多重互动性"指的是在原作者、原作品、译者、语篇翻译作品之间形成的关系链条中的相互依存又相互獨立的关系。译者在进行语篇翻译工作中,必然要考虑到原作品作者的创作年代、创作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并且要考虑到读者的感受,要将复杂抽象的原作品经过语篇翻译工作转化成符合读者阅读要求的作品。针对这一情况,为更好地以认知语言学背景为基础进行语篇翻译,译者要有效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多重互动性"特点。举个例子,在翻译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一作品时,译者要以认知语言学的"多重互动性"为基础,加强对原作者的了解,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有一定认识,将马尔克斯写作的"现实主义与幻想相结合"的特点结合译者个人对马尔克斯的写作手法的理解进行翻译。同时,要考虑到《百年孤独》这一作品内容繁复庞杂、涉及人物众多、情节光怪陆离等特点,且其中多采用新颖的倒叙手法与古代希腊神话典故进行描写,译者在进行语篇翻译工作时,要加强对原作者创作时期的知识了解度,以有效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多重互动性"为根本,开展语篇翻译工作,提高语篇翻译作品质量。
(三)关注培养译者的认知语言学能力
译者的认知语言学能力水平高低,是直接影响语篇翻译作品质量的直接原因之一,为促进语篇翻译中的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能够得到良好利用,相关部门必须关注培养译者的认知语言学能力。以帮助译者开拓新视域翻译认知思路为例,相关教育部门可组织开展"如何提升翻译角度的认知语言能力"、"将认知语言学有效应用到语篇翻译中"等活动,并聘请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讲师,对译者在语篇翻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进行分析,并研究出解决方法。同时,译者自身也要加强认知语言学理论知识储备,通过主动学习的模式,跨越传统语篇翻译工作鸿沟,在翻译过程中,要针对语篇翻译原作品进行深入了解,阅读原作品,并进行自我标注,对原作品要有主观了解才能充分发挥认知语言学作用。通过培养并有效提高译者认知语言学能力,帮助语篇翻译工作更好地进行。
总结:语篇翻译以句子为组成部分之一,利用多种衔接手段将其有机结合。基于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语篇翻译,是赋予语篇翻译更多的人文精神,以认知能力为语篇翻译的根本,译者运用认知语言学进行语篇翻译,是将日常生活经验与语篇翻译工作融合到一起,构架语言与认知能力紧密联系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马海燕, 曾利沙. 语篇翻译连贯机制的综合理论方法研究[J]. 英语研究, 2018(1).
[2]佚名. 语言模因在英汉科技语篇翻译中的显性作用[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1(3):143-146.
[3]佚名. 主位推进理论在科普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D]. 西安理工大学, 2017.
[4]李庆明, 刘琦. 主位推进理论在科普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以《时间简史》第十二章翻译为例[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8(2):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