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庄子》中畸人之丑有巨大的魅力。它体现了“顺任自然”的思想,展现出生命的质感;在叙事策略中更能对比突出“忘形存德”之“道”的境界;“丑”是“真”的化身,是对“美”的超越。
关键词:庄子;丑;顺任自然;生命感;超越
《庄子》中有许多形貌奇怪、丑陋的畸人,如支离疏、申徒嘉、王骀、叔山无趾、哀骀它、闉跂支离无唇等。这些畸人与鲲鹏、冥灵、大樗树等形象一起构成了《庄子》中奇妙多姿的神异世界。畸人的丑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庄子》中全是美妙飘逸、餐风饮露的神人而少了这些丑陋的畸人,这部经典的著作将会失色大半。
一、畸人之丑是“顺任自然”,
展现出强烈的生命质感
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强调顺任自然:宇宙万物都是自然而生,人也应该顺任自然,与天地合一。“庄子之丑并不关乎恶,而是作为一种存在之物来进行描述的。”[1]庄子认为,如果我们违反自然,违反了“道”,妄为强求,物极必反,势必会导致灾祸,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安时处顺”。
《庄子》中畸人的丑是天生的,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道”就是要顺应自然而不用人为去增益,因此要人“无以好恶内伤其身”。越是丑陋,越是受众人鄙夷厌恶的东西越能体现“道”。畸人的丑陋形残,一般人都不愿意加在自己身上,而畸人却能顺任自然,安于残缺丑陋。这种纯任自然的丑也是一种天然“保护色”。畸人安于丑陋,掩盖真正的才能,锋芒内敛从而免受世俗所累,得以保全、发展自我。丑陋的“无用”正是保全其生的“大用”。因此,支离疏“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官在上,两髀为胁”,却能享尽天赋寿命。天生的残形者因为于当政者“无所用”,反而能全身免害,就是顺应自然的“丑”之大用。庄子在《大宗师》中借孔子的话阐明:“且彼有骸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耗精”,人有形体的变化而没有心神的损伤,有躯体的转化而没有精神的死亡。不着意自己的肢体,游心于恬淡之境,清静无为,听任自然的安排,顺应自然的本性,这样就可以进入辽远之处的纯一境界,从而体悟天地之大美。
畸人虽然长得丑陋奇异,却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因为畸人之丑不仅顺任自然,而且在形象上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展现出强烈的生机。它呈现出一种不同的性格,这与单调的美是完全不同的,它是一种更强烈的能够在人们内心产生威慑力的生命感。
“黑格尔在《美学》中更清楚地强调说:‘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性格的魅力在于它呈现出的是个别化了的生命状态,从而带给人更现实的生命感。”[2]《庄子》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丰富多样的性格,如《人间世》里的支离疏外貌奇丑却能养活自己,能躲过兵役徭役,得到政府救济,形体残缺却能享尽天赋寿命;《德充符》里的兀者王骀,即便是断脚之人,求学者却和孔子一样在鲁国各占一半,他的学生空虚而来,满载而归,孔子也拜他为圣人;卫国人哀骀它面貌丑陋得惊骇天下,但是男人舍不得离开他,女人愿意给他做妾,鲁哀公也信任他并想赋予其宰相的重位……他们各有各的丑,却深受人们喜爱。
有的是形体残缺不全,有的是外貌扭曲怪异,有的是赘瘤外显……这些丑使畸人呈现出个别化的生命状态,却同时也赋予了他们不同寻常的性格,让人们感受到了更现实的生命感,因此人们不厌恶反而更喜欢亲近他们。容貌丑陋却受人喜爱,说明畸人必定有着独特的性格魅力,展现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外在的丑陋也无法掩藏其独特的吸引力。他们拥有纯美的修养,内德不彰显、不着痕迹,所以人们自然亲近他们。
二、“忘形存德”——在对比冲突中
由丑而美的叙事策略
庄子的思想重视忘掉一切外在事物的束缚而达到内心世界虚静,主张的是“心斋”“坐忘”,要“生死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3],这就是一种无所待的大逍遥境界。所以,畸人虽然丑陋形残,却几乎都是内德修养极高的“圣人”。庄子所要表达的就是这种“忘形存德”的精神,这是通过丑与美的冲突和对比来达到的,可以说是《庄子》中一个重要的叙事策略。
与“正常人”相比,庄子所写的畸人似乎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初见畸人的丑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种震慑力,这又形成一种巨大的吸引力。“丑”在这里是一种停顿和转折。当人们被吸引想仔细研究时,就会发现在丑陋的外表下含藏着可贵的内在美。外在形态的“丑”成了内在“美”的铺垫,外丑不仅实现了内美,更在这种美丑转换的冲突中强化出庄子所主张的内德,在铺垫和对比中把丑升华。
与孔子相比,兀者王骀行不言之教,有潜移默化之功,能“保始”“守宗”“物视其所一”,不关心耳目适宜于何种声色,只求心灵游放于德的和谐境地,所以才会视断脚如失落了一块泥土一般,堪称圣人。与子产相比,申徒嘉是断脚之人。子产以其高位傲视残者,申徒嘉说“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4],他们应游于“形骸之内”以德相交,子产却在“形骸之外”以貌取人,是无德之人。而叔山无趾说孔子没有达到“至人”的境界,因为孔子还没能从名声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庄子就是用这些畸人的外在形貌之丑来与常人进行对比,突出畸人形体残缺但心智完善。
正是在这种戏剧性的冲突对比中,美丑自见。外丑彰显内德:形貌的丑不但没有抹杀分毫的内德,反而成功吸引众人眼球;在众人惊骇其丑时又深深地为其内德所折服,甚至这种内在精神力量也在丑的作用下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这也正是庄子所说的“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5]。“丑”在这里的意义就在于说明人不应该局限于形体躯干,当与大化同流,在自然万化中求得生命的安顿和内心开敞无碍的空明心境。
三、“丑”是“真”的化身,
是对“美”的超越
畸人的身形残缺、赘瘤外凸、外貌扭曲丑陋,这一切的丑却是“真”的化身。它是拆去假面后的真,它告诉人们一切看来是美的事物都会消逝,都是有限的。而通过这种否定有限能够达到肯定无限的目的,显示出“丑”的超越性。
如同在《大宗师》里生病的子舆、子来一样,他们因生病而变得残缺、丑陋的形躯告诉人们,一切外在看来美好的事物如容颜、名利等都会逝去,皆如过眼烟云,都是有限的。人们应该顺任自然的变化以应付那不可知的变化。能够死亡的才是生命,完整的生存是“看到了生命的限度,才有可能生出超越自身的大悲哀、大欣喜与大同情”[6]。只有“道”才是真实和无限的,而“德”是“道”的显现。所以内在纯美的德才是真实的、无限的。这正是通过否定来肯定,知道“有限”,才能超越有限以达到无限。这里的丑就是一种对多样性的追求,是对有限性的否定和冲破,具有一种超越性的美学内涵。
无论“美”意味着多少东西,总是有限的,而“丑”就是对“美”的否定,也就是对生命和形式有限性的否定。说到底,丑之所以含有巨大的魅力,就是因为丑是人的生命和精神能够无限展开的一种证明。对于庄子思想中的德(道)来说,任何一种定义都是一种限定,因为“庄子的德是反限定的,道的无限性决定了德的无限性”[7]。“德”没有任何形象,也没有任何声音,更没有任何特征和规定,任何一种表述都是对于“德”的背叛。“美”同样如此,唯一可行的描述就是“无”。因此,《庄子》写了这许多的畸人,他们的畸形和残缺表现出了一种内在的纯德,这正表现出了德的无限性。“‘形’亏而后‘神’完,正是以无限之‘德’否定了有限的美。”[8] 因此,这里的“丑”就具有超越性,是“丑”在美学内涵上的超越。
注释:
[1] 林晓军:《试论〈庄子〉中的“丑”》,《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8期。
[2][6][7][8] 高小康:《丑的魅力》,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第70页、第54页、第54页。
[3][4][5]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71页、第177页、第191页。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庄子;丑;顺任自然;生命感;超越
《庄子》中有许多形貌奇怪、丑陋的畸人,如支离疏、申徒嘉、王骀、叔山无趾、哀骀它、闉跂支离无唇等。这些畸人与鲲鹏、冥灵、大樗树等形象一起构成了《庄子》中奇妙多姿的神异世界。畸人的丑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庄子》中全是美妙飘逸、餐风饮露的神人而少了这些丑陋的畸人,这部经典的著作将会失色大半。
一、畸人之丑是“顺任自然”,
展现出强烈的生命质感
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强调顺任自然:宇宙万物都是自然而生,人也应该顺任自然,与天地合一。“庄子之丑并不关乎恶,而是作为一种存在之物来进行描述的。”[1]庄子认为,如果我们违反自然,违反了“道”,妄为强求,物极必反,势必会导致灾祸,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安时处顺”。
《庄子》中畸人的丑是天生的,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道”就是要顺应自然而不用人为去增益,因此要人“无以好恶内伤其身”。越是丑陋,越是受众人鄙夷厌恶的东西越能体现“道”。畸人的丑陋形残,一般人都不愿意加在自己身上,而畸人却能顺任自然,安于残缺丑陋。这种纯任自然的丑也是一种天然“保护色”。畸人安于丑陋,掩盖真正的才能,锋芒内敛从而免受世俗所累,得以保全、发展自我。丑陋的“无用”正是保全其生的“大用”。因此,支离疏“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官在上,两髀为胁”,却能享尽天赋寿命。天生的残形者因为于当政者“无所用”,反而能全身免害,就是顺应自然的“丑”之大用。庄子在《大宗师》中借孔子的话阐明:“且彼有骸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耗精”,人有形体的变化而没有心神的损伤,有躯体的转化而没有精神的死亡。不着意自己的肢体,游心于恬淡之境,清静无为,听任自然的安排,顺应自然的本性,这样就可以进入辽远之处的纯一境界,从而体悟天地之大美。
畸人虽然长得丑陋奇异,却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因为畸人之丑不仅顺任自然,而且在形象上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展现出强烈的生机。它呈现出一种不同的性格,这与单调的美是完全不同的,它是一种更强烈的能够在人们内心产生威慑力的生命感。
“黑格尔在《美学》中更清楚地强调说:‘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性格的魅力在于它呈现出的是个别化了的生命状态,从而带给人更现实的生命感。”[2]《庄子》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丰富多样的性格,如《人间世》里的支离疏外貌奇丑却能养活自己,能躲过兵役徭役,得到政府救济,形体残缺却能享尽天赋寿命;《德充符》里的兀者王骀,即便是断脚之人,求学者却和孔子一样在鲁国各占一半,他的学生空虚而来,满载而归,孔子也拜他为圣人;卫国人哀骀它面貌丑陋得惊骇天下,但是男人舍不得离开他,女人愿意给他做妾,鲁哀公也信任他并想赋予其宰相的重位……他们各有各的丑,却深受人们喜爱。
有的是形体残缺不全,有的是外貌扭曲怪异,有的是赘瘤外显……这些丑使畸人呈现出个别化的生命状态,却同时也赋予了他们不同寻常的性格,让人们感受到了更现实的生命感,因此人们不厌恶反而更喜欢亲近他们。容貌丑陋却受人喜爱,说明畸人必定有着独特的性格魅力,展现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外在的丑陋也无法掩藏其独特的吸引力。他们拥有纯美的修养,内德不彰显、不着痕迹,所以人们自然亲近他们。
二、“忘形存德”——在对比冲突中
由丑而美的叙事策略
庄子的思想重视忘掉一切外在事物的束缚而达到内心世界虚静,主张的是“心斋”“坐忘”,要“生死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3],这就是一种无所待的大逍遥境界。所以,畸人虽然丑陋形残,却几乎都是内德修养极高的“圣人”。庄子所要表达的就是这种“忘形存德”的精神,这是通过丑与美的冲突和对比来达到的,可以说是《庄子》中一个重要的叙事策略。
与“正常人”相比,庄子所写的畸人似乎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初见畸人的丑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种震慑力,这又形成一种巨大的吸引力。“丑”在这里是一种停顿和转折。当人们被吸引想仔细研究时,就会发现在丑陋的外表下含藏着可贵的内在美。外在形态的“丑”成了内在“美”的铺垫,外丑不仅实现了内美,更在这种美丑转换的冲突中强化出庄子所主张的内德,在铺垫和对比中把丑升华。
与孔子相比,兀者王骀行不言之教,有潜移默化之功,能“保始”“守宗”“物视其所一”,不关心耳目适宜于何种声色,只求心灵游放于德的和谐境地,所以才会视断脚如失落了一块泥土一般,堪称圣人。与子产相比,申徒嘉是断脚之人。子产以其高位傲视残者,申徒嘉说“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4],他们应游于“形骸之内”以德相交,子产却在“形骸之外”以貌取人,是无德之人。而叔山无趾说孔子没有达到“至人”的境界,因为孔子还没能从名声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庄子就是用这些畸人的外在形貌之丑来与常人进行对比,突出畸人形体残缺但心智完善。
正是在这种戏剧性的冲突对比中,美丑自见。外丑彰显内德:形貌的丑不但没有抹杀分毫的内德,反而成功吸引众人眼球;在众人惊骇其丑时又深深地为其内德所折服,甚至这种内在精神力量也在丑的作用下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这也正是庄子所说的“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5]。“丑”在这里的意义就在于说明人不应该局限于形体躯干,当与大化同流,在自然万化中求得生命的安顿和内心开敞无碍的空明心境。
三、“丑”是“真”的化身,
是对“美”的超越
畸人的身形残缺、赘瘤外凸、外貌扭曲丑陋,这一切的丑却是“真”的化身。它是拆去假面后的真,它告诉人们一切看来是美的事物都会消逝,都是有限的。而通过这种否定有限能够达到肯定无限的目的,显示出“丑”的超越性。
如同在《大宗师》里生病的子舆、子来一样,他们因生病而变得残缺、丑陋的形躯告诉人们,一切外在看来美好的事物如容颜、名利等都会逝去,皆如过眼烟云,都是有限的。人们应该顺任自然的变化以应付那不可知的变化。能够死亡的才是生命,完整的生存是“看到了生命的限度,才有可能生出超越自身的大悲哀、大欣喜与大同情”[6]。只有“道”才是真实和无限的,而“德”是“道”的显现。所以内在纯美的德才是真实的、无限的。这正是通过否定来肯定,知道“有限”,才能超越有限以达到无限。这里的丑就是一种对多样性的追求,是对有限性的否定和冲破,具有一种超越性的美学内涵。
无论“美”意味着多少东西,总是有限的,而“丑”就是对“美”的否定,也就是对生命和形式有限性的否定。说到底,丑之所以含有巨大的魅力,就是因为丑是人的生命和精神能够无限展开的一种证明。对于庄子思想中的德(道)来说,任何一种定义都是一种限定,因为“庄子的德是反限定的,道的无限性决定了德的无限性”[7]。“德”没有任何形象,也没有任何声音,更没有任何特征和规定,任何一种表述都是对于“德”的背叛。“美”同样如此,唯一可行的描述就是“无”。因此,《庄子》写了这许多的畸人,他们的畸形和残缺表现出了一种内在的纯德,这正表现出了德的无限性。“‘形’亏而后‘神’完,正是以无限之‘德’否定了有限的美。”[8] 因此,这里的“丑”就具有超越性,是“丑”在美学内涵上的超越。
注释:
[1] 林晓军:《试论〈庄子〉中的“丑”》,《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8期。
[2][6][7][8] 高小康:《丑的魅力》,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第70页、第54页、第54页。
[3][4][5]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71页、第177页、第191页。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