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由此可见,幼儿园的科学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经历探究活动全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发现的乐趣。那么,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应当怎样安排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使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成为活动的主人,如何有效达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目标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所在幼儿园积极组织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精心设境,使幼儿乐于探究
首先要投放有利于幼儿探究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参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有益经验。如科学活动《玩沙》,教师首先选好场地、准备好各种容器和玩具、塑料筛、大罐小瓶等,然后让幼儿利用这些物品,自由操作探究。由于材料充足,孩子们玩起来随心所欲,从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拓宽思路,争着动手试一试,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探究氛围,鼓励幼儿去探究。如科学活动《神秘箱》,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只自制的神秘箱——特别设计了上有仅能容一只小手伸入的触觉口,两边挖数个小洞为嗅觉口,左右有一个视觉听觉口的纸箱,并在神秘箱内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颜色鲜明、气味较强,触感较明显的物品,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等。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箱内的物品,并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非常感兴趣,所有幼儿都积极参与活动,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共鸣,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善于引导,使幼儿勤于探究
在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
第一,引导和帮助幼儿记录获得的信息。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幼儿将一些探究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以图表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因为记录也是科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使幼儿多样化的想法得以形象化,还能帮助幼儿逐渐把零碎的知识经验,逐步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最终形成科学概念。如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及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磁铁的特性,教师用增加记录的形式来引导幼儿通过探究磁铁的特性然后进行记录,实践中发现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特别投入,并能把探究的结果认真记录。
第二,引导幼儿探究发现知识。在操作活动中,要求老师认真观察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的反应,看幼儿是否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然后依据情况进行有效指导。幼儿在操作中难免会出现错误,特别是能力弱的幼儿更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及时给予启发和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对探究活动缺乏信心,不知怎么玩,总怕自己玩不好。对此,要耐心地加以个别指导,激发他去动手操作,鼓励他去大胆试一试,帮助他获得成功,使其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主动探究的愿望。
第三,引导幼儿讨论与表述。操作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注意创设机会,让幼儿用语言充分交流,表达探究方法、过程及结果,调动幼儿积极性,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如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水果》,教师为幼儿提供准备了各类水果,引导幼儿通过触摸、比较、品尝等,对各种水果的颜色、形态、味道、作用进行探究,并鼓励幼儿相互讨论、交流各种水果的特性,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尽情地交流自己的感受,从而享受到自我成就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积极鼓励,使幼儿敢于探究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因人施教,肯定幼儿的独特想法。对能力强的幼儿,点头微笑,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回答问题的肯定,又让他们隐约感到老师的应答不是最热烈的,还要继续努力;对能力一般的幼儿可以用翘拇指、微笑等神情动作,并辅助语言加以鼓励,使幼儿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肯定,而不对他们的想法、猜测做对与错的定论。如科学活动《怎样让泡沫板沉下去》,教师首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假设“把石头压在上面、用重的磁铁压住它”,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结果幼儿发现石头会滚动,压不住;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又提出新的假设,即“用胶带把石头绑在泡沫板上”,并进行实验,结果泡沫板还是会浮起来;分析原因后,幼儿再次作出假设,“再加几块石头”,最后实验成功了。
现今的科学教育,不再只是为了获得一份科学知识、寻求一个确定答案。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做法,给幼儿足够的时间,鼓励幼儿主动探究,自由发现,与同伴或教师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主动活动中学会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真正成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第二中心幼儿园)
精心设境,使幼儿乐于探究
首先要投放有利于幼儿探究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参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有益经验。如科学活动《玩沙》,教师首先选好场地、准备好各种容器和玩具、塑料筛、大罐小瓶等,然后让幼儿利用这些物品,自由操作探究。由于材料充足,孩子们玩起来随心所欲,从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拓宽思路,争着动手试一试,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探究氛围,鼓励幼儿去探究。如科学活动《神秘箱》,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只自制的神秘箱——特别设计了上有仅能容一只小手伸入的触觉口,两边挖数个小洞为嗅觉口,左右有一个视觉听觉口的纸箱,并在神秘箱内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颜色鲜明、气味较强,触感较明显的物品,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等。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箱内的物品,并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非常感兴趣,所有幼儿都积极参与活动,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共鸣,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善于引导,使幼儿勤于探究
在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
第一,引导和帮助幼儿记录获得的信息。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幼儿将一些探究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以图表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因为记录也是科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使幼儿多样化的想法得以形象化,还能帮助幼儿逐渐把零碎的知识经验,逐步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最终形成科学概念。如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及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磁铁的特性,教师用增加记录的形式来引导幼儿通过探究磁铁的特性然后进行记录,实践中发现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特别投入,并能把探究的结果认真记录。
第二,引导幼儿探究发现知识。在操作活动中,要求老师认真观察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的反应,看幼儿是否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然后依据情况进行有效指导。幼儿在操作中难免会出现错误,特别是能力弱的幼儿更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及时给予启发和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对探究活动缺乏信心,不知怎么玩,总怕自己玩不好。对此,要耐心地加以个别指导,激发他去动手操作,鼓励他去大胆试一试,帮助他获得成功,使其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主动探究的愿望。
第三,引导幼儿讨论与表述。操作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注意创设机会,让幼儿用语言充分交流,表达探究方法、过程及结果,调动幼儿积极性,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如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水果》,教师为幼儿提供准备了各类水果,引导幼儿通过触摸、比较、品尝等,对各种水果的颜色、形态、味道、作用进行探究,并鼓励幼儿相互讨论、交流各种水果的特性,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尽情地交流自己的感受,从而享受到自我成就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积极鼓励,使幼儿敢于探究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因人施教,肯定幼儿的独特想法。对能力强的幼儿,点头微笑,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回答问题的肯定,又让他们隐约感到老师的应答不是最热烈的,还要继续努力;对能力一般的幼儿可以用翘拇指、微笑等神情动作,并辅助语言加以鼓励,使幼儿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肯定,而不对他们的想法、猜测做对与错的定论。如科学活动《怎样让泡沫板沉下去》,教师首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假设“把石头压在上面、用重的磁铁压住它”,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结果幼儿发现石头会滚动,压不住;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又提出新的假设,即“用胶带把石头绑在泡沫板上”,并进行实验,结果泡沫板还是会浮起来;分析原因后,幼儿再次作出假设,“再加几块石头”,最后实验成功了。
现今的科学教育,不再只是为了获得一份科学知识、寻求一个确定答案。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做法,给幼儿足够的时间,鼓励幼儿主动探究,自由发现,与同伴或教师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主动活动中学会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真正成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第二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