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疯子》话剧与电影对比分析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o579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你好,疯子》是由当代青年导演饶晓志自编自导的一部话剧作品,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作品于2016年末登上银幕,这部制作精良的影片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本文将从叙事结构、演员表演、时空展现等方面对《你好,疯子》的话剧与电影作品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你好,疯子》 电影改编话剧 多重人格
  话剧《你好,疯子》主要讲述的是七个素不相识的人忽然发现自己被关进了一家精神病院,他们为了逃出疯人院而不断挣扎。2016年末由话剧原作导演执导的电影版《你好,疯子》被许多观众称为“国产良心之作”。本文将从叙事结构、时空展现方式、细节表现等方面来探讨《你好,疯子》的话剧与电影的异同点。
  一、叙事编排
  《你好,疯子》的话剧共九幕,电影版本时长是103分钟。电影保留了话剧原作的三次情节反转,电影的情节反转大约在影片时长的60%处开始,而话剧则是在三分之二处开始。第一次反转是在话剧的第六幕(电影的62分钟时),院长告知七个人中只有一位有精神病,找出来后其他人就可以离开;第二次反转是在第七幕(电影的70分钟时),七个人并非互不相识,其他六个人其实是女主角Icy(安希)的朋友;第三次反转是在第八幕(电影的70分钟之后),这次反转将故事推向了高潮,Icy之外的六个人其实并不真实存在,而是安希的附属人格。作品通过一次次反转,将女主人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内心孤独压抑的痛苦状态向观众展现出来。在结局的处理上,话剧与电影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话剧将故事最终导向了宗教救赎的方向,运用了圣经中关于替罪羊的典故,宗教意味浓厚,使观众陷入了深思。这种处理方式是话剧的惯用手段,更注重对于观众的强烈冲击力和内心深处的拷问,使得观众从之前沉浸的剧情中抽离出来,进入一种更加理性、深沉的思考中,这一处理具有布莱希特所提出的史诗体戏剧的特点。曹禺先生的经典话剧《雷雨》中,序幕和尾声将时间定位在故事高潮后的十年,地点设置在教堂医院,这就产生了一定的时空距离感,让观众从戏剧的高潮中抽离出来,处于一种较为理性、平静的状态,引导观众进入对社会现实、人的宿命等哲学性话题的沉思中。饶曉志导演曾经说过,“戏剧应该有神圣的东西,导演也应该有哲学素养。”他对于戏剧起源和本质的肯定也确实体现在了作品之中。戏剧最初就是祭祀献给神明的,是具有崇高性的。而电影最后同前半段故事的转变较为突兀和分裂,结局的处理更温情和抒情化,朋友们—安希的附属人格—与安希告别,体现出了现代人与自我的和解:要变得更加勇敢,卸下面具。
  二、时空展现方式
  话剧受到舞台的时空限制,常遵循严格的“三一律”原则:时间、地点、事件的整一。《你好,疯子》的主要场景设置在单一的空间——精神病院中,处于一种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的封闭状态。故事刚开始空间场景在精神病院,虽然需要介绍每个人物的背景信息,但受到舞台空间的限制,话剧只能运用大段的台词来进行交代。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可以随意跨越时空限制展现信息。电影开场时对于人物背景信息的介绍,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话剧舞台的局限,实现了空间的灵活转换。导演利用了电影的闪回等技巧,将人物的台词与画面上闪回的其他场景(如教室、法庭、马路等等)相结合,这种表现方式更为生动形象,有画面感。就整部影片来说,空间设置仍然较为单一,并没有拓宽更多的物理和心理空间,但也许这与整部影片所表现的现代人的压抑状态是有关系的。
  三、社会批判与人生的孤独
  整部话剧与电影的主题是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的:有关于人性善恶的表现,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渴望,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孤独……故事的主要场景在一所封闭的精神病院中,这个精神病院就是社会现实的缩影:强者对于弱者的欺压,暴力对于文明的冲击,各种规则的束缚。作品中不同身份的人,代表了当今社会的不同阶层,出租车司机的暴力,展现了现代文明社会所建构的秩序的无力。乌合之众如浮萍,永远追随着掌握更多权力的人,也是在影射当今社会现实。此外,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人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与脆弱。导演通过这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包括其他六个角色,将人类内心深处不可示人的东西展示出来,内心的欲望、贪婪、孤独等。正是因为如此,观众可能会在观看这部戏剧时感到不适。作品中对于人性深处不可测的表现,触碰到了观众最柔软的内心,这也是最真实的现实与人性。
  《你好,疯子》电影对于话剧的改编,是话剧与电影两种艺术的又一次交流。话剧与电影两者在未来不断交融的过程中,一定会为观众创作出更加精致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李苗苗,女,本科,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张璐,女,本科,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与信息传播迅速的现代化城市中,人口以爆炸性速度增长,这已经给我们现在的城市带来了生活和居住的挑战。例如我们的首都北京,经济快速发展的上海、广州,一些沿海地区与经济特区等地,都面临这样的窘迫:城市人均占有的居住面积越来越小。外来人口(以外来务工人员和应届毕业生为主)大量涌入城市,他们的生活环境与居住空间条件非常有限。为了改善这种居住方式,一种新鲜的“特色”空间产生了——小户型
氨基酸发酵尾液富含游离氨基酸、糖分等小分子有机营养物质,是一类优良的肥料添加剂和功能增效材料,近年来在各类新型肥料的研制中应用广泛。本文以3种不同类型的氨基酸发酵
摘要:本文以探讨现代服装设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分别对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服饰上的本质差异及设计具有民族特色服装的具体措施进行了着重探讨,并总结了开展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继承和创新表现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完成对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继承和创新表现的研究,不断推动我国现代服装设计的完善发展。  关键词:现代服装设计 继承和创新 表现研究  继承与创新是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现代服装设计面临的发展
摘要:项目导向式《成衣设计》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组织学生对市场上已有的服装品牌进行实地调研、品牌分析、成衣设计、到最终评估的全过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本文通过研究项目导向式《成衣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制定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建立《成衣设计》课程教学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成衣设计 项目导向 工作为导向 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成衣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是指以服装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来安排课程
摘要:中国人“以和为美,以和为贵”,“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人文哲学思想之一,它所强调的是对立面之间的均衡统一,强调刚柔并济、虚实结合、神形兼备、动静结合等,而且这种思想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深入的渗透和体现。本文浅析了中国美学中“和”思想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和”思想 中国美学 中国古典舞 结合  一、中国古典舞的“和”思想  中国古典舞历史悠久,它讲求“形、神、劲、律
摘要:通俗唱法在我国始于20世纪30年代,并得到了广泛的流传。通俗唱法的特点是使用近似说话的自然的声音,中声区使用真声,高音区一般使用假声,有时根据歌曲的需要又有真假混合。本文对民族、美声唱法的科学演唱技巧运用到通俗歌曲中进行论述,进而阐述科学的演唱技巧给通俗唱法带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科学 演唱技巧 通俗唱法 呼吸 共鸣咬字吐字 发声  通俗唱法现已成为专业声乐学习中的一种唱法,其中很多演唱
摘要: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悠久,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各有特色,学习音乐不仅要了解外在的美,还要了解其中的内涵。为了弘扬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就要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现状,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这些方面入手,寻找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的最好方式。  关键词:音乐教学 少数民族 教育改革创新  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