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开往新住所的时候,搬家师傅开始聊天。
他干这行有六年了,我是他今天的第三单。
这六年里,他给很多年轻人搬过家,见证过无数不同的北漂故事。
他们所有的生活细节,被打包进大大小小的箱子里,装进车里,塞得满满当当。
这是一个北漂的全部家当,也是他们人生的一个段落。
他和我说起这些的时候,我正忙着在各种手机软件上更新地址。在删掉旧地址的那一刻,像是丢掉了什么,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北京的年轻人们辗转在街头巷尾,总是不能真正安定下来。
他们每搬离一个地方,都像是和某个阶段的自己分手,不断失去,也不停拥有。
我自由,因为我一无所有
刚到北京的那天,太阳很毒。
我被堵在四环路的高架上,动弹不得。直到天色黑下来,我才摸到订好的短租房住址。
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那栋楼,我觉得是复古。
墙身褪色斑驳,楼道阴暗狭窄,最重要的一点,它没有电梯。
我连拖带拽,把行李箱搬上六楼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女人之光。
在短租的那两周里,我一边找工作,一边找房子。每天都在不停刷新、浏览、查看租房APP上的信息,研究房间的位置、朝向和租金。
这些重复性动作毫无用处,因为我看上的房子,租金永远比预期高一点。
直到短租房东告知我,三天后我得换地方了。
他用了“换”这个词,这听起来很有迷惑性。
房东是自由的,他可以把房子租给任何人;我也是自由的,我可以搬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但区别在于,房东的自由,来自他的拥有;而我的自由,是因为我一无所有。
这赤裸裸的真相激起了我的斗志。
在同一天,我前脚落实好工作,后脚就确定了住所,甚至没有去实地看一眼。
那天下午,我坐在公司附近的一个街头,看着周围的一切,城市很漂亮,城市里的人也很漂亮。我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就在这座城市里随风飘荡,飘到哪,就扎在哪。
我回到短租房,把几件简单的生活物品重新塞回那个行李箱。当初怎样扛上来,现在又怎样搬下去。
我又拖着箱子开始行动,但这一次,多了些底气。
没有家的人才会一直搬家
我在北京第一个正式的房间,是个6.7平方的蜗居。
6.7平方是什么概念呢?
它只容得下一张1.2米的床和一个两门小衣柜。
虽然有窗户,但是从早到晚都没有太阳的光顾。哪怕是这样的房间,租金也直逼3000。
在这里,我遇到了室友老王。
老王是刚毕业的人大研究生。学的是法律,但当了个政府公务员。
有次夜里,我心情不好,他陪我去散步。我们站在天桥上,看下面车流涌动。
他感慨:每次看到这么多闪烁的车流,就觉得北京真好啊,想要留下来。
我想这是他年纪轻轻选择当公务员的原因。
没多久,老王就因为单位安排住宿搬走了。
走的那天,我帮他一起收拾东西。一箱法学书,四季衣服,锅碗瓢盆、瓶瓶罐罐,装了满满一车。
等他坐车离开后,他发消息让我去看看冰箱。
我一打开,里面堆满了酸奶。而这些酸奶,最后没喝完,过期了还一直留在冰箱里。
紧跟着老王离开的,还有那个我根本没见过几面的大姐。她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北京。
就一夜的功夫,我连句再见都没来得及说,她人就不见了,房间被清得干干净净,仿佛从来没来过一样。
很快,就有新租客隔三差五的来看房子,住进来,刚熟悉,又搬走。我们都只是在这里暂住的人,也只有暂住的人才会总是搬家。
这座城市,每天都有人进来,也每天都有人离开。我们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又无端生出变动。
这个被称之为“家”的地方是我们租的房子,但我们知道,这里永远不会真真正正地属于我们。
我们想在这里创造更大份额的可能,但又不得不承认,在北京度过的每一天,都是为了离开这个城市。
不是真正的家,但给我真安慰
老王搬走后,我从蜗居转移到了他的房间。
这个十平出头的房间宽敞了不少,至少能伸展得开手脚了。房间有一个很大的半落地窗,我很喜欢它。
每早从这里出门,晚上又回到这里。不开灯,不拉窗帘,看看窗外熄不灭的灯火。
等到休息日,就横七竖八躺在床上,看着飞机在天上飞来飞去。
过完了冬天,北京的春天和过敏一起来了。
我辞职换工作,从城市的最西边跑去了东北角。
我开始拾掇东西,发现越收拾越多。
从前一个行李箱就能随时动身,如今十来个箱子已经不能说走就走了。
多出来的东西五花八门:电饭煲、烧水壶、加湿器、锅碗瓢盆、扫帚拖把、层层叠叠的收纳盒。当它们一一摆在眼前,我发现生活的细节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多而重。
搬家永远是道断舍离的哲学题。
有些东西,平时不知道被丢在哪里,等到收拾的时候突然冒出来,我拿在手里,满脑子都是和它的革命友谊。
那瓶海底捞的去味剂,是友谊的见证。
朋友们偶尔会来家里玩,玩嗨了我們就点海底捞外卖,用一个电饭煲煮火锅吃。
火锅汤料咕噜咕噜冒泡泡,我们挤在一起嘻嘻哈哈讲笑话,一顿火锅能吃到半夜。
压在书底的日记本,写过很多不想睡的夜晚。
那时候和喜欢的人打电话,从几十分钟到几百分钟再到通宵一晚。
他在那头侃侃而谈,我在这头咯咯傻笑,捧着手机在床上开心得滚来滚去。
落了灰的玩偶,陪我熬过无数不顺利的时刻。
好几个夜晚,我对着电脑为明天的工作发愁,那只兔子玩偶就乖乖在边上陪着我。
烦躁的时候冲着它讲话,它也不回答,就静静听我说每一句无关紧要的话。
这哪里是搬家啊,是我站在这些东西的中间,听它们给我讲回忆录。
那些被忙碌挤占掉的画面,在一个又一个重新出现的老物件里徐徐展开,像关不上闸门的水龙头,哗啦哗啦汩汩而出。
这场断舍离,我没有一个想断,能舍,肯离。
因为这个租来的地方,即使不是真正的家,也成了我在这座城市里最大的安慰。
管他外面风雨再大磨难再多,我在这个屋子里能哭能笑,收获了很多好的关心和陪伴。
是那些看不见的力量,才给了我们在北京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
在北京的搬家史,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生活梦想和收入现状相制衡的奋斗史。
我讨厌过每个阶段的自己,最后也感激每个时刻的自己,忍受住了繁琐、焦虑和煎熬。
在城市中不断辗转,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家。但我相信,一切仍然有希望,也愿意去付出代价。
换工作后,我租到了特别满意的房子。
那天,我跟着管家看完房间,走到小区门口,看到各种生鲜市场、水果摊、便利店、商圈饭店,刚放学的小孩追着小狗跑,爷爷奶奶拎着买好的菜,在身后喊他慢一点。
太阳正要落不落,晚霞美得不像话。
找房子和找工作,这两个人生头疼大难题,兜了一圈后,被我在北京春天的风里顺利解决了。
然后呢,夏天到了。
夏天也一定会好的,超好,爆好,无敌好!
他干这行有六年了,我是他今天的第三单。
这六年里,他给很多年轻人搬过家,见证过无数不同的北漂故事。
他们所有的生活细节,被打包进大大小小的箱子里,装进车里,塞得满满当当。
这是一个北漂的全部家当,也是他们人生的一个段落。
他和我说起这些的时候,我正忙着在各种手机软件上更新地址。在删掉旧地址的那一刻,像是丢掉了什么,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北京的年轻人们辗转在街头巷尾,总是不能真正安定下来。
他们每搬离一个地方,都像是和某个阶段的自己分手,不断失去,也不停拥有。
我自由,因为我一无所有
刚到北京的那天,太阳很毒。
我被堵在四环路的高架上,动弹不得。直到天色黑下来,我才摸到订好的短租房住址。
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那栋楼,我觉得是复古。
墙身褪色斑驳,楼道阴暗狭窄,最重要的一点,它没有电梯。
我连拖带拽,把行李箱搬上六楼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女人之光。
在短租的那两周里,我一边找工作,一边找房子。每天都在不停刷新、浏览、查看租房APP上的信息,研究房间的位置、朝向和租金。
这些重复性动作毫无用处,因为我看上的房子,租金永远比预期高一点。
直到短租房东告知我,三天后我得换地方了。
他用了“换”这个词,这听起来很有迷惑性。
房东是自由的,他可以把房子租给任何人;我也是自由的,我可以搬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但区别在于,房东的自由,来自他的拥有;而我的自由,是因为我一无所有。
这赤裸裸的真相激起了我的斗志。
在同一天,我前脚落实好工作,后脚就确定了住所,甚至没有去实地看一眼。
那天下午,我坐在公司附近的一个街头,看着周围的一切,城市很漂亮,城市里的人也很漂亮。我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就在这座城市里随风飘荡,飘到哪,就扎在哪。
我回到短租房,把几件简单的生活物品重新塞回那个行李箱。当初怎样扛上来,现在又怎样搬下去。
我又拖着箱子开始行动,但这一次,多了些底气。
没有家的人才会一直搬家
我在北京第一个正式的房间,是个6.7平方的蜗居。
6.7平方是什么概念呢?
它只容得下一张1.2米的床和一个两门小衣柜。
虽然有窗户,但是从早到晚都没有太阳的光顾。哪怕是这样的房间,租金也直逼3000。
在这里,我遇到了室友老王。
老王是刚毕业的人大研究生。学的是法律,但当了个政府公务员。
有次夜里,我心情不好,他陪我去散步。我们站在天桥上,看下面车流涌动。
他感慨:每次看到这么多闪烁的车流,就觉得北京真好啊,想要留下来。
我想这是他年纪轻轻选择当公务员的原因。
没多久,老王就因为单位安排住宿搬走了。
走的那天,我帮他一起收拾东西。一箱法学书,四季衣服,锅碗瓢盆、瓶瓶罐罐,装了满满一车。
等他坐车离开后,他发消息让我去看看冰箱。
我一打开,里面堆满了酸奶。而这些酸奶,最后没喝完,过期了还一直留在冰箱里。
紧跟着老王离开的,还有那个我根本没见过几面的大姐。她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北京。
就一夜的功夫,我连句再见都没来得及说,她人就不见了,房间被清得干干净净,仿佛从来没来过一样。
很快,就有新租客隔三差五的来看房子,住进来,刚熟悉,又搬走。我们都只是在这里暂住的人,也只有暂住的人才会总是搬家。
这座城市,每天都有人进来,也每天都有人离开。我们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又无端生出变动。
这个被称之为“家”的地方是我们租的房子,但我们知道,这里永远不会真真正正地属于我们。
我们想在这里创造更大份额的可能,但又不得不承认,在北京度过的每一天,都是为了离开这个城市。
不是真正的家,但给我真安慰
老王搬走后,我从蜗居转移到了他的房间。
这个十平出头的房间宽敞了不少,至少能伸展得开手脚了。房间有一个很大的半落地窗,我很喜欢它。
每早从这里出门,晚上又回到这里。不开灯,不拉窗帘,看看窗外熄不灭的灯火。
等到休息日,就横七竖八躺在床上,看着飞机在天上飞来飞去。
过完了冬天,北京的春天和过敏一起来了。
我辞职换工作,从城市的最西边跑去了东北角。
我开始拾掇东西,发现越收拾越多。
从前一个行李箱就能随时动身,如今十来个箱子已经不能说走就走了。
多出来的东西五花八门:电饭煲、烧水壶、加湿器、锅碗瓢盆、扫帚拖把、层层叠叠的收纳盒。当它们一一摆在眼前,我发现生活的细节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多而重。
搬家永远是道断舍离的哲学题。
有些东西,平时不知道被丢在哪里,等到收拾的时候突然冒出来,我拿在手里,满脑子都是和它的革命友谊。
那瓶海底捞的去味剂,是友谊的见证。
朋友们偶尔会来家里玩,玩嗨了我們就点海底捞外卖,用一个电饭煲煮火锅吃。
火锅汤料咕噜咕噜冒泡泡,我们挤在一起嘻嘻哈哈讲笑话,一顿火锅能吃到半夜。
压在书底的日记本,写过很多不想睡的夜晚。
那时候和喜欢的人打电话,从几十分钟到几百分钟再到通宵一晚。
他在那头侃侃而谈,我在这头咯咯傻笑,捧着手机在床上开心得滚来滚去。
落了灰的玩偶,陪我熬过无数不顺利的时刻。
好几个夜晚,我对着电脑为明天的工作发愁,那只兔子玩偶就乖乖在边上陪着我。
烦躁的时候冲着它讲话,它也不回答,就静静听我说每一句无关紧要的话。
这哪里是搬家啊,是我站在这些东西的中间,听它们给我讲回忆录。
那些被忙碌挤占掉的画面,在一个又一个重新出现的老物件里徐徐展开,像关不上闸门的水龙头,哗啦哗啦汩汩而出。
这场断舍离,我没有一个想断,能舍,肯离。
因为这个租来的地方,即使不是真正的家,也成了我在这座城市里最大的安慰。
管他外面风雨再大磨难再多,我在这个屋子里能哭能笑,收获了很多好的关心和陪伴。
是那些看不见的力量,才给了我们在北京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
在北京的搬家史,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生活梦想和收入现状相制衡的奋斗史。
我讨厌过每个阶段的自己,最后也感激每个时刻的自己,忍受住了繁琐、焦虑和煎熬。
在城市中不断辗转,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家。但我相信,一切仍然有希望,也愿意去付出代价。
换工作后,我租到了特别满意的房子。
那天,我跟着管家看完房间,走到小区门口,看到各种生鲜市场、水果摊、便利店、商圈饭店,刚放学的小孩追着小狗跑,爷爷奶奶拎着买好的菜,在身后喊他慢一点。
太阳正要落不落,晚霞美得不像话。
找房子和找工作,这两个人生头疼大难题,兜了一圈后,被我在北京春天的风里顺利解决了。
然后呢,夏天到了。
夏天也一定会好的,超好,爆好,无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