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数学的作用日益凸显,数学在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各级人才方面也显示出特殊的教育功能。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在教学形成与应用过程中体现数学的价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1 在生活中促进学生发展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中的现象,找出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汇报课前布置的调查资料,让学生利用有关移动电话计费方式以及自己父母的通话情况,给自己父母选择一种较合算的计算方式。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而且培养了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教师让学生对自己家的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教师给出反映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表(略)。恩格尔系数N=家庭日常饮食支出/家庭总支出,它被经济学家用来测量居民生活水平。一般地说,恩格尔系数越小,生活水平越高。让学生对照家庭每月的饮食支出和总支出计算恩格尔系数,看看自己家达到什么水平。如果要达到小康水平,总支出需增加百分之几?例如某户的恩格尔系数是0.55,如果随着收入的增加饮食开支也提高10%,那么要达到小康水平,这家的总支出需增加百分之几?引导学生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通过这样紧密联系生活的学习和探讨,突破教材的局限性,丰富课堂教学,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
动手操作是数学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提出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应用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获得情感认识,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知识的内化,感受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探索问题和寻找结论。
例如在教学“直线”时,教师让学生用钉子固定一根木条。在固定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钉一个钉子、两个钉子,深深体会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让学生将教室里松动的椅子加固。在加固的过程中,有学生认为应保留原样,只加一两个钉子,可坐上去后仍有点摇晃。有的学生提议加一个斜杠,加上去感觉很稳……这一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3 在课外数学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学习新知识之前,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对新知识作用实现初步了解;学习新知识后,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巩固新知识,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并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他们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商品的利润”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到商场、集贸市场去调查,什么叫利润,什么叫进价、售价等,怎么计算商品的利润,为什么要计算商品的利润。学生在调查、观察中就能初步了解利润的有关知识,学会计算商品的利润等。又如在教学“利息”前,教师让学生到银行去调查什么叫利息,怎样计算利息,为什么要交利息税。学生参与这样的调查与探索,获取的知识比教师直接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这样的实践活动发展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再如在教学“百分数”后,笔者让学生对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电话费、水费、电费、吃穿、教育、娱乐、医疗等费用开支作统计,然后求出各种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几?这样学生不仅巩固深化所学课本知识,也学到一些生活常识,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开支,勤俭节约。同时他们学会调查、搜集、整理资料的方式方法,提高社会活动能力。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也有利于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现实中的事物,自然而然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中的有关事物联系起来的好习惯。同时体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得到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构建生活课堂,让数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动手操作、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逐步把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常识数学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晓天,刘兼.义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林群.数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南化塘镇中心小学)
1 在生活中促进学生发展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中的现象,找出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汇报课前布置的调查资料,让学生利用有关移动电话计费方式以及自己父母的通话情况,给自己父母选择一种较合算的计算方式。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而且培养了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教师让学生对自己家的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教师给出反映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表(略)。恩格尔系数N=家庭日常饮食支出/家庭总支出,它被经济学家用来测量居民生活水平。一般地说,恩格尔系数越小,生活水平越高。让学生对照家庭每月的饮食支出和总支出计算恩格尔系数,看看自己家达到什么水平。如果要达到小康水平,总支出需增加百分之几?例如某户的恩格尔系数是0.55,如果随着收入的增加饮食开支也提高10%,那么要达到小康水平,这家的总支出需增加百分之几?引导学生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通过这样紧密联系生活的学习和探讨,突破教材的局限性,丰富课堂教学,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
动手操作是数学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提出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应用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获得情感认识,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知识的内化,感受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探索问题和寻找结论。
例如在教学“直线”时,教师让学生用钉子固定一根木条。在固定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钉一个钉子、两个钉子,深深体会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让学生将教室里松动的椅子加固。在加固的过程中,有学生认为应保留原样,只加一两个钉子,可坐上去后仍有点摇晃。有的学生提议加一个斜杠,加上去感觉很稳……这一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3 在课外数学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学习新知识之前,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对新知识作用实现初步了解;学习新知识后,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巩固新知识,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并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他们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商品的利润”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到商场、集贸市场去调查,什么叫利润,什么叫进价、售价等,怎么计算商品的利润,为什么要计算商品的利润。学生在调查、观察中就能初步了解利润的有关知识,学会计算商品的利润等。又如在教学“利息”前,教师让学生到银行去调查什么叫利息,怎样计算利息,为什么要交利息税。学生参与这样的调查与探索,获取的知识比教师直接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这样的实践活动发展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再如在教学“百分数”后,笔者让学生对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电话费、水费、电费、吃穿、教育、娱乐、医疗等费用开支作统计,然后求出各种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几?这样学生不仅巩固深化所学课本知识,也学到一些生活常识,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开支,勤俭节约。同时他们学会调查、搜集、整理资料的方式方法,提高社会活动能力。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也有利于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现实中的事物,自然而然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中的有关事物联系起来的好习惯。同时体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得到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构建生活课堂,让数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动手操作、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逐步把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常识数学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晓天,刘兼.义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林群.数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南化塘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