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复习课与新课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从知识内容看,复习课是帮学生从考纲出发,既要弥补学生对高一、高二年级遗忘的知识,又能让学生在旧的知识上构建更加健全的知识体系;二是从解题答题技巧看,复习课是帮学生搭建书本知识与考题考点的桥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用书本的专业术语解答地理综合题。笔者认为“知识加题目”的教学方法是达到以上两者目标的不二选择,下面笔者以《工业的区位选择》这节课为例,谈谈“知识加题目”的教学方法如何达到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一、《工业的区位选择》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技能目标。
用区位分析方法,结合具体题目提高学生解决具体区位题目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题的答题解题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回顾。
(1)工业区位因素。
①主要工业区位因素。a.自然因素:包括土地、燃料、原料、水源等。b.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c.环境因素:有污染工业尽量避免破坏环境,如避免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以优良的环境作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设计思路:此内容主要以提问形式让学生自己回顾,教师结合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②五种导向型工业: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
③工业选址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①影响变弱:原料、燃料、劳动力数量等。
②影响变强:科技、交通、市场、劳动力素质、环境等。
2.知识框架构建。
知识框架构建意图:高考涉及本节内容的主要是对某地区工业区位的评价及选择,把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结合到具体区域,对具体区域的区位条件分析、评价,最终判断工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是常见题目类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公式”形式构建知识点框架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方法。
3.应用提升,落实考点。
设计思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目给出的地图、文字、数据、表格信息,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合理布局工业,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案例:针对具体工业区,分析工业区位条件。
材料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瑞士国家馆主体结构由两个承重的大小圆柱组成,左为“城市空间”,右是“自然空间”,主题构思为“城市与乡村的互动”。瑞士大量人口居住于城市周边的小镇,每天乘坐火车等公共交通到城市工作。
材料二:瑞士经济发达,但95%的原料、能源依靠进口。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4%、23.3%和72.7%。瑞士素有“钟表王国”“金融帝国”和“会议之国”之称,钟表制造十分发达;全国共有银行6000余家;瑞士也是许多国际组织的所在地;2007年游客过夜数达3636万人次。
从资源、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分析瑞士成为“钟表王国”的工业区位条件。
分析思路:结合本节工业区位因素,应用区位分析法,分析瑞士工业区位条件,总结出辩证分析方法。
本节课设计三个复习环节“基础知识回顾”“知识框架构建”“应用提升,落实考点”,达到以下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夯实、巩固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等基础知识,构建工业区位选择的解题模式;二是结合具体高考考题,让学生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方法,以此推及区位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综合题的解题能力。
一、《工业的区位选择》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技能目标。
用区位分析方法,结合具体题目提高学生解决具体区位题目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题的答题解题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回顾。
(1)工业区位因素。
①主要工业区位因素。a.自然因素:包括土地、燃料、原料、水源等。b.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c.环境因素:有污染工业尽量避免破坏环境,如避免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以优良的环境作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设计思路:此内容主要以提问形式让学生自己回顾,教师结合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②五种导向型工业: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
③工业选址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①影响变弱:原料、燃料、劳动力数量等。
②影响变强:科技、交通、市场、劳动力素质、环境等。
2.知识框架构建。
知识框架构建意图:高考涉及本节内容的主要是对某地区工业区位的评价及选择,把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结合到具体区域,对具体区域的区位条件分析、评价,最终判断工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是常见题目类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公式”形式构建知识点框架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方法。
3.应用提升,落实考点。
设计思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目给出的地图、文字、数据、表格信息,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合理布局工业,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案例:针对具体工业区,分析工业区位条件。
材料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瑞士国家馆主体结构由两个承重的大小圆柱组成,左为“城市空间”,右是“自然空间”,主题构思为“城市与乡村的互动”。瑞士大量人口居住于城市周边的小镇,每天乘坐火车等公共交通到城市工作。
材料二:瑞士经济发达,但95%的原料、能源依靠进口。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4%、23.3%和72.7%。瑞士素有“钟表王国”“金融帝国”和“会议之国”之称,钟表制造十分发达;全国共有银行6000余家;瑞士也是许多国际组织的所在地;2007年游客过夜数达3636万人次。
从资源、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分析瑞士成为“钟表王国”的工业区位条件。
分析思路:结合本节工业区位因素,应用区位分析法,分析瑞士工业区位条件,总结出辩证分析方法。
本节课设计三个复习环节“基础知识回顾”“知识框架构建”“应用提升,落实考点”,达到以下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夯实、巩固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等基础知识,构建工业区位选择的解题模式;二是结合具体高考考题,让学生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方法,以此推及区位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综合题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