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地理复习课的教学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复习课与新课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从知识内容看,复习课是帮学生从考纲出发,既要弥补学生对高一、高二年级遗忘的知识,又能让学生在旧的知识上构建更加健全的知识体系;二是从解题答题技巧看,复习课是帮学生搭建书本知识与考题考点的桥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用书本的专业术语解答地理综合题。笔者认为“知识加题目”的教学方法是达到以上两者目标的不二选择,下面笔者以《工业的区位选择》这节课为例,谈谈“知识加题目”的教学方法如何达到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一、《工业的区位选择》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技能目标。
  用区位分析方法,结合具体题目提高学生解决具体区位题目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题的答题解题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回顾。
  (1)工业区位因素。
  ①主要工业区位因素。a.自然因素:包括土地、燃料、原料、水源等。b.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c.环境因素:有污染工业尽量避免破坏环境,如避免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以优良的环境作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设计思路:此内容主要以提问形式让学生自己回顾,教师结合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②五种导向型工业: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
  ③工业选址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①影响变弱:原料、燃料、劳动力数量等。
  ②影响变强:科技、交通、市场、劳动力素质、环境等。
  2.知识框架构建。
  知识框架构建意图:高考涉及本节内容的主要是对某地区工业区位的评价及选择,把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结合到具体区域,对具体区域的区位条件分析、评价,最终判断工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是常见题目类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公式”形式构建知识点框架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方法。
  3.应用提升,落实考点。
  设计思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目给出的地图、文字、数据、表格信息,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合理布局工业,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案例:针对具体工业区,分析工业区位条件。
  材料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瑞士国家馆主体结构由两个承重的大小圆柱组成,左为“城市空间”,右是“自然空间”,主题构思为“城市与乡村的互动”。瑞士大量人口居住于城市周边的小镇,每天乘坐火车等公共交通到城市工作。
  材料二:瑞士经济发达,但95%的原料、能源依靠进口。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4%、23.3%和72.7%。瑞士素有“钟表王国”“金融帝国”和“会议之国”之称,钟表制造十分发达;全国共有银行6000余家;瑞士也是许多国际组织的所在地;2007年游客过夜数达3636万人次。
  从资源、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分析瑞士成为“钟表王国”的工业区位条件。
  分析思路:结合本节工业区位因素,应用区位分析法,分析瑞士工业区位条件,总结出辩证分析方法。
  本节课设计三个复习环节“基础知识回顾”“知识框架构建”“应用提升,落实考点”,达到以下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夯实、巩固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等基础知识,构建工业区位选择的解题模式;二是结合具体高考考题,让学生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方法,以此推及区位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综合题的解题能力。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应是“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近年来高考命题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探索、解决问题。新课程目标强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教师切实加强历史学习方式与方法的传授,把方式方法指导贯穿于历史教学全过程;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设出“动”起来、
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语言学科,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区别在于,英语教学缺少良好的语言环境氛围,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语言知识讲解和听说能力训练,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此开展英语诵读成为提升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元素。优化英语诵读教学策略是当前新课标时代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进行诵读教学,不仅可以把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增加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人的发展不仅要全面化、人性化,更应该要可持续化、终身化。因此,呼唤原生态的教育、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原生态课堂、让生命得以充分舒展势在必行。一、原生态教育要求真  1.教学设计要求真。评价一节课质量的好坏,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含了教师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思考和创设。我曾经在市高中优质课展示会上聆听了两位教师的公
高中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地理学习。因此,在教学后,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高中地理是一门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课程,它涵盖了自然与社会两大领域,旨在从科学的角度审视、研究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借鉴以往的经验,又要对教学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行为
进入九年级,中考的压力让教师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加大了教学的容量,而此时的学生对此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因此觉得思品课变得枯燥了,厌课情绪逐渐加重。“小先生制”以生教生的方式,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小先生”的培养  1.“小先生”的内涵与解读。  “小先生制”最先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儿童可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他认为,小孩身上蕴涵着无限的创造
三次科技革命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次次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对于这样一个在世界史上纵横开阖的重点内容,怎样才能在教学中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有效把握,是世界史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问题。表格法是历史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对三次科技革命的综合分析上有极好的效果。  不但全面清楚地分析了三次科技革命,而且也进一步展示了表格法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和特殊效果。第一,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统一,是教师和学生积极沟通、合作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所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潜能。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能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建立良好的师生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知识传播的载体,它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口德就是说话的道德,教师说出的话要符合道德规范。对于教师来说,良好的口德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德的灵魂。古人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教师的口德在教学中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教师不修口德的危害  1 不利于学生成长。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暴力现象已明显减少,但教师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诋毁、蔑视
【摘要】任务型活动设计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将英语语法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的课堂教学,同时让学生自主进行英语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英语知识,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记忆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准,有效地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任务型活动设计教学中,學生的英语体验感得到增强,同时学生还可以自主选择英语内容,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提
【案例背景】  上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的赛课活动,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我深知,教师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情况,甚至所使用的素材都差不多,要想教出新意只能从立意上人手。因此,我临时改动了教学设计,引入汤因比文明史观的挑战与应战理论,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描述】  1.导入阶段,  简单介绍挑战与应战理论,并导入新课: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