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科生作为学校的主体之一,适当参与学校的管理既对学校管理工作有所裨益,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之一。本研究从学生的参与管理意识、参与行为、参与期望等方面阐述本科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并分析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与行为表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是否为学生干部等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而提出增强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为学生的参与管理提供保障、保证参与管理途径的多样化与通畅多样的建议,旨在为同类型高校改善学生参与管理工作提供现实依据。
关键词:本科生;学生参与;高校管理
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指出:“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依章程参与学校管理。”《规定》的实施意味着国家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支持力度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随着学生民主意识的逐步增强及高校“以生为本”理念的引导,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高校实践改革的热点之一。
学者们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依据、参与管理的实践、参与管理的意义及参与管理的局限均有研究。参与的依据研究主要从公民权利、法律保障、消费者权利、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等方面论述;参与的实践研究主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范围、参与形式、参与程序及参与深度等;参与的意义研究主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利于实现高校管理目标、利于大学生维权、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等;参与的局限性研究主要有:与教师相比学生不具备同等的学术权力、与专职的行政管理人员相比学生的参与时间短及经验欠缺等。根据我国目前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研究,可以总结出“四多四少”的特点,即理论辨析多,实证研究少;宏观研究多,微观研究少;站在教师角度的研究多,深入學生的研究少;介绍国外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经验的多,着眼于当代中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实际的研究少。
自《规定》发布以来,全国各高校针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是,学生参与管理的现状到底如何,还存在怎样的问题,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们去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笔者以南京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了解本科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为探讨我国同类型高等院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相关问题提供实证研究数据,从而对进一步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建构学生参与的学校管理制度提供实证基础。
一、调查方法设计
(一)抽样方法
调查样本的选择: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的样本,即按照南京大学本科生的总体特征,选取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背景等具有影响作用的几项指标,再对其进行随机抽样。本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75份,回收有效问卷共359份,有效回收率为95.7%。
(二)样本构成
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情况:理工类学生193人,占调查总数的53.8%;人文社科类学生166人,占总数的46.2%。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男生202人,占调查总数的56.3%;女生157人,占总数的43.7%。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情况:以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在校生为主,共占总数的70.2%,这是本次调查需要注意的一个样本特征。调查对象的家庭所在地分布情况:来自农村和集镇的学生占28.7%;县城或县级市的学生占32.3%;地市级及省会城市的学生占39%。调查对象中在班级、院系、学生会等组织中担任过或正在担任学生干部的人数为177人,占总数的49.3%;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人数为180人,占总数的50.1%;缺失值为2。
二、本科生参与学校管理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的参与现状
1.学生的参与意识
调查发现:有67.7%的学生认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应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有56.5%的学生表示愿意为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或完善出谋划策;有53.2%的学生希望自己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去。总体而言,学生的参与意愿较高。
2.学生的参与动机与途径
问卷通过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最想实现的目标来调查学生的参与动机,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通过参与学校管理最想实现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促进学校工作改善”两个方面,共占比80.8%;有15.3%的学生表示参与学校管理最想实现的是“维护广大学生权益”;另有3.6%的学生表示最想通过参与学校管理“增加自身的就业砝码”。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动机与高等教育界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相吻合。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与途径的选择由高到低依次为:校内论坛关注、校内论坛发帖、通过学生组织转达意见、向自己的辅导员反映、直接与有关部门沟通等。其中,通过校内论坛关注和校内论坛发帖的途径所占比例远大于其他几种途径。
3.参与限制因素
根据调查,学生群体认为目前限制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学校管理方主动吸收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少;管理人员与学生干部接触多,与非学生干部接触少;参与形式化,令学生缺乏积极性;校方未提供有效的参与途径;缺少制度规范与保障等。
(二)学生的参与期望
1.期望参与的广度
为了解学生期望参与学校管理的领域,问卷从后勤管理、教学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学校的建设发展规划等维度出发,向学生呈现了10个具体的工作领域:食堂服务质量评定、宿舍的相关管理、图书馆的管理、校内服务部门人员的工作考核、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质量评定、学生违纪行为处罚方式的确定、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校内(校区间)交通管理规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些不同的工作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参与需求和意愿。
2.期望参与的深度 根据参与程度的不同,问卷将参与深度由浅入深依次表述为不参与、知道详情、参与讨论、参与监督管理、参与决策,并分别赋值为1、2、3、4、5。每一项均值显示,学生期望参与深度由深及浅的顺序为:宿舍的相关管理、食堂服务质量评定、教学质量评定、图书馆的管理、教学计划的制定、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校内(校区间)交通管理规定、学生违纪行为处罚方式的确定、校内服务部门人员的工作考核、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总体而言,学生希望参与讨论、参与监督管理甚至参与决策的主要集中在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后勤服务领域及教学管理领域。
3.期望参与的途径
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多种多样,结合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部分高校正在采取的措施及南京大学提供的途径,调查问卷总结出多种途径供学生选择,分别为:设立专门的学生参与管理网络平台、学校针对重大事件召开学生座谈会或听证会、校务信箱(包括网络和实体)、各管理部门设立固定的学生接待日、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各管理部门面向学生招聘学生助理。同时,问卷为受访者提供了补充其他参与途径的开放式问题。结果显示,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学校管理是学生认可度最高的一种途径,占比64%;其次是学校针对重大事件召开学生座谈会或听证会,占比50.3%;校务信箱也是学生期待的主要途径之一,占比50.2%;再次为学校各管理部门设立固定的学生接待日,听取学生意见,占比41.3%。这些都是学生期待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途径。
(三)有机变量对参与的影响
以SPSS中交叉表作为分析手段,通过卡方检验来验证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与行为表现在不同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中人口统计学变量具体为:性别、年级、专业背景、家庭所在地、是否学生干部。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参与意识的强弱与性别、专业背景之间无显著关联。参与意识的强弱与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有显著相关性,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更期望参与学校管理。同时,研究发现,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希望参与管理,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希望参与管理。在参与行为方面,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年级对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行为;而不同的性别、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生源地在参与行为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促进本科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建议
(一)增强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
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较强,但不能忽略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参与意识相对薄弱。学校应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民主的校园氛围,丰富学生活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以提升其主人翁意识。调查结果表明,学校还应多鼓励来自农村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其参与度,尽量满足其较强的参与愿望。
除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及参与意识,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意识的转变对学生的参与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高校的教职员工整体素质水平相对较高,但还是避免不了受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和“教师主体地位”思想观念的影响,存在教师与管理者的意识和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即在意识形态上教师与管理者能够认识到要以学生利益为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尚存在从自身工作便捷的角度出发,未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现象,这在本次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中也有所反映。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增强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民主意识。约翰·S.布鲁贝克曾经说过:“明智的分享权力并不等于削弱权力,反而可以多出成果。”只有让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更有效、更顺畅地參与学校管理。
(二)为学生的参与管理提供保障
为使学生更高效、更合理地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高校应为学生的参与管理提供规章制度的保障、组织机构的保障、人员的保障等。
首先,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归根结底要依赖于制度的保障。只有在制度层面上给予支持,才能保证学生参与管理的效果。虽然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有明确的条款,但其只是宏观的政策指导,各高校在执行运作过程中有一定差异。比如,南京大学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方面从制度上予以保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2005年,南京大学教务处制定了学生参与评教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参与评教的具体形式等做出明确规定。2014年,南京大学经教育部正式核准发布的《南京大学章程》在第四章第五十八条中明确写道:“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享有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其次,要使学生参与管理在高校中更好地实施开展,就必须加强组织机构的保障。校园里的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是代表学生利益的有效组织,在学生和校方之间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学校应有意识地授予这些组织机构参与管理的权力,扩大其职能。比如,南京大学的学生会专门设了一个学生维权部。这一部门的维权活动有对食堂的监督、对校医院的调查等,切实以学生身份参与到了学校的某些管理领域,有效保障了学生的权益。除此之外,还有学生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等,这些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保障。
再次,除建立专门的诸如学生会这样可供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外,学校还应配备专门的人员来指导学生的参与管理行为。因为学生与学校专门的管理人员相比,具有年纪轻、经验少、在校时间短等特点,如果没有科学的引导,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弊端。
(三)保证参与管理途径的多样化与通畅
单一的参与途径难以保证足够多的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要保证学生群体的参与广度,就必须保证参与途径的多样化;要保证学生能自觉、顺利地选择学校提供的各种途径,就必须保证途径的通畅。
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信平台。高校应积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设专门的学生参与管理网络平台,如开通学生参与管理的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发布快,互动更便捷。
其次,学校针对重大事件召开学生座谈会或听证会。这是调查中学生认可度仅次于网络平台的参与途径,也是南京大学已采用的学生参与管理的途径之一。
再次,学生接待日是学生认可度较高的第三种参与途径。学校各相关管理部门及校领导定期设立学生接待日,能够保证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直达各部门或校领导的视听范围。这是学生可以与学校管理人员进行面对面沟通、反映意见的参与机制。
在完善学生参与途径的同时,高校应相应地加强宣传工作,让更多学生知晓这些参与途径的存在。学生的有效参与,可以提升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认可度、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最终使师生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校的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责编:初 心
关键词:本科生;学生参与;高校管理
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指出:“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依章程参与学校管理。”《规定》的实施意味着国家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支持力度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随着学生民主意识的逐步增强及高校“以生为本”理念的引导,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高校实践改革的热点之一。
学者们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依据、参与管理的实践、参与管理的意义及参与管理的局限均有研究。参与的依据研究主要从公民权利、法律保障、消费者权利、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等方面论述;参与的实践研究主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范围、参与形式、参与程序及参与深度等;参与的意义研究主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利于实现高校管理目标、利于大学生维权、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等;参与的局限性研究主要有:与教师相比学生不具备同等的学术权力、与专职的行政管理人员相比学生的参与时间短及经验欠缺等。根据我国目前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研究,可以总结出“四多四少”的特点,即理论辨析多,实证研究少;宏观研究多,微观研究少;站在教师角度的研究多,深入學生的研究少;介绍国外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经验的多,着眼于当代中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实际的研究少。
自《规定》发布以来,全国各高校针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是,学生参与管理的现状到底如何,还存在怎样的问题,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们去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笔者以南京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了解本科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为探讨我国同类型高等院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相关问题提供实证研究数据,从而对进一步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建构学生参与的学校管理制度提供实证基础。
一、调查方法设计
(一)抽样方法
调查样本的选择: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的样本,即按照南京大学本科生的总体特征,选取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背景等具有影响作用的几项指标,再对其进行随机抽样。本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75份,回收有效问卷共359份,有效回收率为95.7%。
(二)样本构成
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情况:理工类学生193人,占调查总数的53.8%;人文社科类学生166人,占总数的46.2%。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男生202人,占调查总数的56.3%;女生157人,占总数的43.7%。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情况:以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在校生为主,共占总数的70.2%,这是本次调查需要注意的一个样本特征。调查对象的家庭所在地分布情况:来自农村和集镇的学生占28.7%;县城或县级市的学生占32.3%;地市级及省会城市的学生占39%。调查对象中在班级、院系、学生会等组织中担任过或正在担任学生干部的人数为177人,占总数的49.3%;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人数为180人,占总数的50.1%;缺失值为2。
二、本科生参与学校管理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的参与现状
1.学生的参与意识
调查发现:有67.7%的学生认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应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有56.5%的学生表示愿意为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或完善出谋划策;有53.2%的学生希望自己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去。总体而言,学生的参与意愿较高。
2.学生的参与动机与途径
问卷通过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最想实现的目标来调查学生的参与动机,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通过参与学校管理最想实现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促进学校工作改善”两个方面,共占比80.8%;有15.3%的学生表示参与学校管理最想实现的是“维护广大学生权益”;另有3.6%的学生表示最想通过参与学校管理“增加自身的就业砝码”。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动机与高等教育界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相吻合。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与途径的选择由高到低依次为:校内论坛关注、校内论坛发帖、通过学生组织转达意见、向自己的辅导员反映、直接与有关部门沟通等。其中,通过校内论坛关注和校内论坛发帖的途径所占比例远大于其他几种途径。
3.参与限制因素
根据调查,学生群体认为目前限制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学校管理方主动吸收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少;管理人员与学生干部接触多,与非学生干部接触少;参与形式化,令学生缺乏积极性;校方未提供有效的参与途径;缺少制度规范与保障等。
(二)学生的参与期望
1.期望参与的广度
为了解学生期望参与学校管理的领域,问卷从后勤管理、教学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学校的建设发展规划等维度出发,向学生呈现了10个具体的工作领域:食堂服务质量评定、宿舍的相关管理、图书馆的管理、校内服务部门人员的工作考核、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质量评定、学生违纪行为处罚方式的确定、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校内(校区间)交通管理规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些不同的工作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参与需求和意愿。
2.期望参与的深度 根据参与程度的不同,问卷将参与深度由浅入深依次表述为不参与、知道详情、参与讨论、参与监督管理、参与决策,并分别赋值为1、2、3、4、5。每一项均值显示,学生期望参与深度由深及浅的顺序为:宿舍的相关管理、食堂服务质量评定、教学质量评定、图书馆的管理、教学计划的制定、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校内(校区间)交通管理规定、学生违纪行为处罚方式的确定、校内服务部门人员的工作考核、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总体而言,学生希望参与讨论、参与监督管理甚至参与决策的主要集中在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后勤服务领域及教学管理领域。
3.期望参与的途径
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多种多样,结合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部分高校正在采取的措施及南京大学提供的途径,调查问卷总结出多种途径供学生选择,分别为:设立专门的学生参与管理网络平台、学校针对重大事件召开学生座谈会或听证会、校务信箱(包括网络和实体)、各管理部门设立固定的学生接待日、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各管理部门面向学生招聘学生助理。同时,问卷为受访者提供了补充其他参与途径的开放式问题。结果显示,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学校管理是学生认可度最高的一种途径,占比64%;其次是学校针对重大事件召开学生座谈会或听证会,占比50.3%;校务信箱也是学生期待的主要途径之一,占比50.2%;再次为学校各管理部门设立固定的学生接待日,听取学生意见,占比41.3%。这些都是学生期待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途径。
(三)有机变量对参与的影响
以SPSS中交叉表作为分析手段,通过卡方检验来验证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与行为表现在不同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中人口统计学变量具体为:性别、年级、专业背景、家庭所在地、是否学生干部。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参与意识的强弱与性别、专业背景之间无显著关联。参与意识的强弱与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有显著相关性,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更期望参与学校管理。同时,研究发现,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希望参与管理,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希望参与管理。在参与行为方面,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年级对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行为;而不同的性别、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生源地在参与行为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促进本科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建议
(一)增强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
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较强,但不能忽略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参与意识相对薄弱。学校应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民主的校园氛围,丰富学生活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以提升其主人翁意识。调查结果表明,学校还应多鼓励来自农村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其参与度,尽量满足其较强的参与愿望。
除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及参与意识,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意识的转变对学生的参与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高校的教职员工整体素质水平相对较高,但还是避免不了受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和“教师主体地位”思想观念的影响,存在教师与管理者的意识和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即在意识形态上教师与管理者能够认识到要以学生利益为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尚存在从自身工作便捷的角度出发,未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现象,这在本次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中也有所反映。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增强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民主意识。约翰·S.布鲁贝克曾经说过:“明智的分享权力并不等于削弱权力,反而可以多出成果。”只有让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更有效、更顺畅地參与学校管理。
(二)为学生的参与管理提供保障
为使学生更高效、更合理地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高校应为学生的参与管理提供规章制度的保障、组织机构的保障、人员的保障等。
首先,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归根结底要依赖于制度的保障。只有在制度层面上给予支持,才能保证学生参与管理的效果。虽然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有明确的条款,但其只是宏观的政策指导,各高校在执行运作过程中有一定差异。比如,南京大学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方面从制度上予以保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2005年,南京大学教务处制定了学生参与评教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参与评教的具体形式等做出明确规定。2014年,南京大学经教育部正式核准发布的《南京大学章程》在第四章第五十八条中明确写道:“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享有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其次,要使学生参与管理在高校中更好地实施开展,就必须加强组织机构的保障。校园里的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是代表学生利益的有效组织,在学生和校方之间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学校应有意识地授予这些组织机构参与管理的权力,扩大其职能。比如,南京大学的学生会专门设了一个学生维权部。这一部门的维权活动有对食堂的监督、对校医院的调查等,切实以学生身份参与到了学校的某些管理领域,有效保障了学生的权益。除此之外,还有学生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等,这些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保障。
再次,除建立专门的诸如学生会这样可供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外,学校还应配备专门的人员来指导学生的参与管理行为。因为学生与学校专门的管理人员相比,具有年纪轻、经验少、在校时间短等特点,如果没有科学的引导,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弊端。
(三)保证参与管理途径的多样化与通畅
单一的参与途径难以保证足够多的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要保证学生群体的参与广度,就必须保证参与途径的多样化;要保证学生能自觉、顺利地选择学校提供的各种途径,就必须保证途径的通畅。
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信平台。高校应积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设专门的学生参与管理网络平台,如开通学生参与管理的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发布快,互动更便捷。
其次,学校针对重大事件召开学生座谈会或听证会。这是调查中学生认可度仅次于网络平台的参与途径,也是南京大学已采用的学生参与管理的途径之一。
再次,学生接待日是学生认可度较高的第三种参与途径。学校各相关管理部门及校领导定期设立学生接待日,能够保证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直达各部门或校领导的视听范围。这是学生可以与学校管理人员进行面对面沟通、反映意见的参与机制。
在完善学生参与途径的同时,高校应相应地加强宣传工作,让更多学生知晓这些参与途径的存在。学生的有效参与,可以提升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认可度、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最终使师生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校的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责编: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