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世纪至20世纪,城市街道发展经历了城市机动车的扩张,城市街道被城市机动车占领,变得功能单一和反生活化。到20世纪后期城市设计重新回归人性化,城市生活成为街道的一部分。在街道空间中城市生活性被重视的同时决策者们也关注街道空间对城市功能的积极影响。在街道基础功能开发的同时发掘街道空间城市功能,使得街道更好地为城市服务。
关键词:多元性城市功能 生活性 旅游廊道
中图分类号:D267.7 文献标识码:A
城市街道空间一直以来就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城市生活的容器,人们的行、食、穿、娱等相关的事情都发生在街道。之后城市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城市街道空间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道路在20世纪的发展中城市街道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却也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活性,彻底成为现代交通工具的附属品。
上世纪初,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宪章》中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休憩、交通”。现代城市的交通功能被单独提出作为城市四大功能之一,这在之后引发了城市道路反生活化的高潮。1963年《城镇交通》一书中提出了“道路层次结构”,这一理论划分了城市街道的优先级,合理的区分了城市道路之间的功能。但这使得街道的划分以技术至上为原则,等级较高的道路其交通功能主导了街道空间,导致街道的生活空间被压缩,使道路空间变得功能单一化。相比较最初的道路,现代城市街道在变得越来越宽敞的同时,功能变得越来越单一,也变得没有生活性。
进入20世纪后期,人们开始了对城市的反思,从TEAM10到雅各布斯再到芦原义信等,对城市街道生活不断的关注并提出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使得现代城市中城市生活回归了街道空间,城市空间更加的生活化。而随着传统城市的饱和,城市需要开发新的区域,并且重视新区的城市功能。例如,新区的旅游功能等。因此,在新区的街道空间设计中不仅重视城市的基础功能,同时关注街道空间对城市功能补充完善。
下面以偃师市首阳新区中州路城市景观设计为例,分析在田园城市规划理念和旅游城市开发中中州路功能的多元性。即作为田园城市中的核心景观道路,要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要求;同时作为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旅游廊道,又要承担城市旅游功能,展示良好的城市旅游环境。
偃师市首阳新区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资源
偃师首阳新区位于华夏文明的腹地偃师主城区西部首阳山镇境内,夏、商、汉魏三大都城之间,规划总面积10.6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人,是一个肩负洛偃一体化重任、承载偃师城市未来的现代化新城区。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北侧为邙岭,丘陵横亘,保留有大量古墓群,首阳山为邙山一峰,古代名臣的伯夷、叔齐墓地便位于首阳山巅。西侧是汉魏故城遗址,东侧是商城遗址。南侧是洛水河,临近伊洛河国家湿地公园。境内还有中州渠等数条水系支渠和自然水塘等,境内水资源丰富。
首阳新区及中洲路城市功能定位
偃师市首阳新区由于紧靠洛河,规划中结合城市水资源的优势提出了“山水生态城市”的理念。新区与邙山古墓群、二里头遗址、商城遗址等著名历史遗址都联系紧密,且新区范围内文化遗址等景点众多。城市建设在打造“山水生态城市”的背景下提出了结合旅游开发的步行城市的构想。以步行系统串联所有的城市景点和重要景点,优化城市空间环境,发展城市旅游产业。
中州路打破车行交通为主的传统规划,结合道路景观建设,尤其是在田园生态环境的建设理念下打造宜人的城市步行体系,使中州路成为新区城市公共生活的载体。中洲路作为新区城市主干道五纵三横布置之一,位于新区中心位置,为东西方向布置。东起滨河路,西至汉魏故城遗址,连接多个城市节点。结合城市水系及景观绿带打造城市旅游廊道。成为城市旅游与城市生活
中州路多元功能下的方案规划
方案结合城市实际功能需求。发挥自然及人文资源优势,开发城市旅游资源,以旅游带动城市发展,优化街道公共生活环境,打造宜居宜行的生态田园城市。强调街道空间的城市公共生活功能和旅游步行廊道功能,因而选择将城市绿化带集中布置,形成大尺度的城市绿化带,方便布置城市公共生活的相关场地。同时使功能流线能够多样化,为市民提供多样的公共生活选择。大尺度的城市绿化带也便利于城市旅游景观的打造和展示良好城市旅游形象。将机动车道布置在城市街道空间的一侧,弱化机动车道的存在感。突出街道的景观绿化带,以呼应山水田园城市规划理念,同时也可以满足中州路作为城市旅游廊道的功能要求。中州路城市景观为主体的街道空间,在整体上形成城市的绿脉,与城市景观水系连成一气,形成景观的共生。联通城市汉魏故城和滨河生态景观等城市节点。同时与商业带轴线和行政中轴线形成交叉的纵横城市绿廊,辐射整个新区。
由于中州路街道尺度大,城市空间围合感差,人们在街道空间中容易感到荒凉感和缺乏安全感。因而在绿化带中种植大型乔木,以高大乔木的遮挡限定空间的尺寸,并在喬木边界布置一些临时建筑,与街道界面建筑呼应,围合出舒适的步行空间。另外这些建筑也可作为市民或者游客的服务设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利。建筑沿街界面采取退台式,建筑塔楼比裙楼相对街道后退距离更大,弱化建筑高度对街道造成的压抑感。沿街建筑的形态参照夏商一些青铜器中的造型,体现出城市的地域文化。在裙楼部分装饰以夏商等的青铜纹饰,同时街道的城市家具和步行道等都以夏商文化为主题,展示街道的城市文脉,与城市旅游环境呼应。
在中州路上布置连续的城市节点和道路节点,形成对步行人群的吸引,使得人们更多关注节点空间而忽略节点之间的距离,消除步行中人们对距离的抵触心理。
小结
在城市新一轮的开发热潮中,决策者更加注重城市的功能定位。新的城市功能要求打破了传统的城市对道路的要求,使得道路在满足传统道路功能的同时兼顾城市功能。这就对道路的景观环境设计提出更为复杂要求,以偃师市中州路为例,在打造田园城市街道的优质公共生活空间的同时,满足城市旅游对空间环境的要求。从街道的空间环境、尺度、形象、基础设施、水环境等多方面提出了设计构思,希望为之后的城市新区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实例。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 芦原义信著.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 王建国著.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 徐宁. 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南京: 东南大学,2006
关键词:多元性城市功能 生活性 旅游廊道
中图分类号:D267.7 文献标识码:A
城市街道空间一直以来就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城市生活的容器,人们的行、食、穿、娱等相关的事情都发生在街道。之后城市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城市街道空间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道路在20世纪的发展中城市街道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却也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活性,彻底成为现代交通工具的附属品。
上世纪初,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宪章》中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休憩、交通”。现代城市的交通功能被单独提出作为城市四大功能之一,这在之后引发了城市道路反生活化的高潮。1963年《城镇交通》一书中提出了“道路层次结构”,这一理论划分了城市街道的优先级,合理的区分了城市道路之间的功能。但这使得街道的划分以技术至上为原则,等级较高的道路其交通功能主导了街道空间,导致街道的生活空间被压缩,使道路空间变得功能单一化。相比较最初的道路,现代城市街道在变得越来越宽敞的同时,功能变得越来越单一,也变得没有生活性。
进入20世纪后期,人们开始了对城市的反思,从TEAM10到雅各布斯再到芦原义信等,对城市街道生活不断的关注并提出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使得现代城市中城市生活回归了街道空间,城市空间更加的生活化。而随着传统城市的饱和,城市需要开发新的区域,并且重视新区的城市功能。例如,新区的旅游功能等。因此,在新区的街道空间设计中不仅重视城市的基础功能,同时关注街道空间对城市功能补充完善。
下面以偃师市首阳新区中州路城市景观设计为例,分析在田园城市规划理念和旅游城市开发中中州路功能的多元性。即作为田园城市中的核心景观道路,要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要求;同时作为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旅游廊道,又要承担城市旅游功能,展示良好的城市旅游环境。
偃师市首阳新区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资源
偃师首阳新区位于华夏文明的腹地偃师主城区西部首阳山镇境内,夏、商、汉魏三大都城之间,规划总面积10.6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人,是一个肩负洛偃一体化重任、承载偃师城市未来的现代化新城区。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北侧为邙岭,丘陵横亘,保留有大量古墓群,首阳山为邙山一峰,古代名臣的伯夷、叔齐墓地便位于首阳山巅。西侧是汉魏故城遗址,东侧是商城遗址。南侧是洛水河,临近伊洛河国家湿地公园。境内还有中州渠等数条水系支渠和自然水塘等,境内水资源丰富。
首阳新区及中洲路城市功能定位
偃师市首阳新区由于紧靠洛河,规划中结合城市水资源的优势提出了“山水生态城市”的理念。新区与邙山古墓群、二里头遗址、商城遗址等著名历史遗址都联系紧密,且新区范围内文化遗址等景点众多。城市建设在打造“山水生态城市”的背景下提出了结合旅游开发的步行城市的构想。以步行系统串联所有的城市景点和重要景点,优化城市空间环境,发展城市旅游产业。
中州路打破车行交通为主的传统规划,结合道路景观建设,尤其是在田园生态环境的建设理念下打造宜人的城市步行体系,使中州路成为新区城市公共生活的载体。中洲路作为新区城市主干道五纵三横布置之一,位于新区中心位置,为东西方向布置。东起滨河路,西至汉魏故城遗址,连接多个城市节点。结合城市水系及景观绿带打造城市旅游廊道。成为城市旅游与城市生活
中州路多元功能下的方案规划
方案结合城市实际功能需求。发挥自然及人文资源优势,开发城市旅游资源,以旅游带动城市发展,优化街道公共生活环境,打造宜居宜行的生态田园城市。强调街道空间的城市公共生活功能和旅游步行廊道功能,因而选择将城市绿化带集中布置,形成大尺度的城市绿化带,方便布置城市公共生活的相关场地。同时使功能流线能够多样化,为市民提供多样的公共生活选择。大尺度的城市绿化带也便利于城市旅游景观的打造和展示良好城市旅游形象。将机动车道布置在城市街道空间的一侧,弱化机动车道的存在感。突出街道的景观绿化带,以呼应山水田园城市规划理念,同时也可以满足中州路作为城市旅游廊道的功能要求。中州路城市景观为主体的街道空间,在整体上形成城市的绿脉,与城市景观水系连成一气,形成景观的共生。联通城市汉魏故城和滨河生态景观等城市节点。同时与商业带轴线和行政中轴线形成交叉的纵横城市绿廊,辐射整个新区。
由于中州路街道尺度大,城市空间围合感差,人们在街道空间中容易感到荒凉感和缺乏安全感。因而在绿化带中种植大型乔木,以高大乔木的遮挡限定空间的尺寸,并在喬木边界布置一些临时建筑,与街道界面建筑呼应,围合出舒适的步行空间。另外这些建筑也可作为市民或者游客的服务设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利。建筑沿街界面采取退台式,建筑塔楼比裙楼相对街道后退距离更大,弱化建筑高度对街道造成的压抑感。沿街建筑的形态参照夏商一些青铜器中的造型,体现出城市的地域文化。在裙楼部分装饰以夏商等的青铜纹饰,同时街道的城市家具和步行道等都以夏商文化为主题,展示街道的城市文脉,与城市旅游环境呼应。
在中州路上布置连续的城市节点和道路节点,形成对步行人群的吸引,使得人们更多关注节点空间而忽略节点之间的距离,消除步行中人们对距离的抵触心理。
小结
在城市新一轮的开发热潮中,决策者更加注重城市的功能定位。新的城市功能要求打破了传统的城市对道路的要求,使得道路在满足传统道路功能的同时兼顾城市功能。这就对道路的景观环境设计提出更为复杂要求,以偃师市中州路为例,在打造田园城市街道的优质公共生活空间的同时,满足城市旅游对空间环境的要求。从街道的空间环境、尺度、形象、基础设施、水环境等多方面提出了设计构思,希望为之后的城市新区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实例。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 芦原义信著.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 王建国著.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 徐宁. 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南京: 东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