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焕有,洛阳理工学院文学教授,洛阳市文艺评论家副主席。
大谷口,馬寨村,朱氏后裔传斯文。
村民和善村风好,集市兴盛惠乡邻。
可恨当年小日本,飞机扫射赶集人。
死伤多达几十人,至今墙上留弹痕。
……
这是我儿时听到的歌谣。马寨村,和我老家一样,南依万安山,北望河洛川。两村相距也就五六公里,但因当时交通不便,听过歌谣,却一直没有走进歌谣中的村子。大谷关客家小镇建设,让我走进了历史文献中的大谷关,品味了卧居关口的马寨村风情。
一
高高的土崖之上,一片错落有致的民居彰显着豫西地区特有的风貌。黄泥墙,大寨门,灰瓦的马鞍房和水泥铺面的平顶房间杂排列,小黄菊、红月季和门前的小菜园点缀着街道的鲜活……“耳底松声风奏乐,窗间竹影月传神”,宋代诗人杨公远的诗句写活了我甜美的童年乡村记忆。
马寨村,朱姓居多,修葺一新的朱家祠堂,见证着族人的喜怒哀乐,记忆着社会的风云变迁。祠堂始建于明末,石头作基,坚硬的石头经过能工巧匠们的手掌,服帖而坚固地各就其位,撑起朱氏家族的尊严和希望;青砖做墙,白石灰勾缝,彰显着朱氏家族的殷实和考究。乡间的祠堂,是中国特有的家族精神栖息地,显示着国人特有的祖宗崇拜信仰。
祠堂的山墙上,石头墙面足有两人多高,之上是大大的青砖。整齐的青砖墙面上,不规则地散落着几个拳头大的窟窿。窟窿或深或浅,有大有小,似眼睛如嘴巴。这些窟窿,是有意为之,还是岁月风雨的侵蚀?看看四周,没有当地的老乡来解答我的疑惑。
脚步在祠堂旁的沟沿边移动,酸枣树上的果实红灯笼似的亮堂着我的心情。几棵皂角树根连着根,父子情深般传承着村子里的故事。
“通幽曲径现珍木,冠大荫浓轻栉风。舍己疾除千百种,而今又在傲苍穹。”古诗写尽了皂角树的品质,冠大荫浓,便于人们乘凉;舍身治病,无私大公。的确,皂角树,昔日的乡村并不少见。在老乡心里,皂角树寄托着乡愁,希冀着家族的开枝散叶。夏天,骄阳似火,大中午妇女们聚集在阴凉的皂角树下,东家长西家短地拉着家常,左右手没有闲着,扎针、用力压、借助针拔,粗细合适的纳底绳“呲——”的一声扬至头顶,把爱一个疙瘩一个疙瘩地定格在做新鞋的底子上。树下的凉爽,不知道成就了多少家的爱情,也不知道纳出的鞋底、做成的新鞋把多少人的辉煌送到了远方……
脚步声打断了我的遐思。一位申姓老者慈祥地和我打招呼。老者已达耄耋之年,当过老师。谈起祠堂墙上的窟窿眼儿,原本有神的目光突然变得暗淡……
农历二月二十五,是马寨古庙会固定的日子。开始春耕的乡民,从十里八乡聚集而来,男人们买些春耕需要的麻绳、箩筐;孩子们牵着大人的手,把玩着糖人、风筝;妇女们围拢在花花绿绿的布摊前,挑选着称意的花色;商贩们扯开嗓子,兜售着自己的商品……皂角树下,凉粉汤诱人的香味锁住了食客的脚步,“哧溜哧溜”的粉条入口的声音成了店家免费的广告,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吃饭的队伍;戏台上,“憨打扮”姜竹美、崔小红等名演员正在戏曲《桃花庵》里倾诉衷肠;街道上,人员流动,熙熙攘攘,二月的暖阳脱掉了许多人身上的棉衣,搭在肩上,夹在腋下……
中午时分,北边的天空突然响起“嗡嗡”的飞机声。刹那间,飞机降低、俯冲,紧接着是机枪“哒哒哒……哒哒哒……”的扫射声。集市上人人惊慌,有的钻在摊位的货架下面,有的跑进旁边的老乡家里,有的躲进了朱家祠堂里……又一架飞机呼啸而来,扔下四颗炸弹……
老人的思绪还在那场浩劫里,脸上透出惊恐的神色,泪水溢满眼眶。那是1945年,老人12岁,轰炸马寨古庙会的是日本鬼子。在这场惨无人道的袭击中,当场死亡20多人,受伤者无法统计。庆幸的是,四颗炸弹没有落在集市上,而是落在了旁边的沟里。当时沟里有水,水在爆炸声中,冲向高空,散落在村寨的土墙上、屋脊上,然后又“哗哗哗”地落下来。那流水声,和着伤亡者家人的哭喊声,凄惨、悲怆……
岁月就如我们的记忆,时间越长,留下的痕迹越少。马寨古庙会的劫难,过去70多年了,这块伤疤,人们都不愿提及,只是有人刻意问起,老人们才倾诉出心中的愤怒。朱家祠堂,似刚强的中国汉子,用胸脯挡住了袭来的子弹,保护了屋里的乡亲,在如胸膛的北山墙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窟窿,见证着日本鬼子杀害无辜百姓的暴行。
二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曹植的《洛神赋》,为洛阳的山川、关隘增添了诸多文学光彩。作家村姑微信问我:“我阅读《洛神赋》,感觉很费解,当年曹植封地山东鄄城,究竟走的是怎么样的一条路线?”我理解她的疑问。“通谷”和“轘辕”同在洛河之阴,是一座山系的两座关隘,怎么能既“越”这个,又“经”那个?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还要再次跨过洛河,到偃师北边的景山上游览一番呢!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做学术研究,正好关注的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曹植又与洛阳有关,他自然成为我重点研究的对象。我的观点是,这是文学创作中的符号学概念,简单说,用这些有名的地理名称,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赋中所说的“通谷”,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大谷”。曹植去许昌应该经过这里。曹植走在这纵深15公里的山谷里,心事重重,无心欣赏西边崔嵬挺拔的万安山主峰,也无意观望东边的焦山,没有留下赞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大谷关天地之造化的诗句,却发出了“大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的感叹。
这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志》有记载,孙坚讨伐董卓,进兵大谷;《隋书·李穆传》有记载,李三王等守通谷,梁睿使张威击破之,擒数千人。西晋未年,“永嘉之乱”爆发,大谷关,留下了多少士族南迁途中的泪水、行囊……
史料记载,大谷关城区域广大,北至现在的韩寨村。马寨,处于关城之内,是军队养马的地方,才有了“马寨”的名称。
岁月匆匆,近代的战乱,大谷关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马寨,自然也是各方常来常往之地。话说抗战时期,共产党地下组织在此活动,有两位同志被国民党抓获。当时的李村镇是洛阳八区办公地,两位同志被送到李村。说来凑巧,在李村区主事的是马寨旁边的孙瑶人。主事者问:“你们是哪里人?”“南边大谷口的。”同志坦诚。主事者沉思了一会,又说:“你们想回家不?”同志点点头。“晚上12点,换岗时,你们可以趁机悄悄离开,但不要回家去,往西边跑……”于是,这两位同志逃离了灾难,后来到了延安。 站在马寨村口,放眼南望,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隐没在山峦之间,旁边的水库波光粼粼,沟壑土崖随着时光的暗淡和明亮,失去棱角变得圆润而敦厚,如一个个靠墙晒太阳的老人。
日月轮回,世事难料。受苦受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与之为敌的人受到惩罚。那位放走两名共产党员的人,原本也在受惩罚之列。他说出了暗中帮助共产党人的故事,但当时没有证据……后来,被救的人回到家乡,证明了那段尘封的往事,才使那位救人者有了清白之身。
人,应该拥有两种本领。一种是本事,一种是本分。做人靠本分,做事靠本事。没有本分,本事不一定走正道。有本分,本事才能更久远。那位救人者,就是本分救了自己。
查看《偃师聚落记》,马寨附近韩寨村词条下有这样一段记载:韩寨人赵群业,曾任国民党部队班长。说抓过两名八路军,拷打后下落不明。以此为由,解放后判刑15年。后来,还是前文说到的那两位共产党人回家乡,给组织证明当时自己的“逃脱”也有赵群业的功劳,才使其又有了自由之身。
三
站在马寨村旁边的山崖上,远望伊河。河水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白光,蜿蜒曲折,时明时暗,如一条丝带飘在河洛大地上。伊水浩荡,生生不息。秋日的微风从耳边掠过,大脑的思绪广阔,由伊河的默默流动,我想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绵延几千年没有中断。究其原因,是中华儿女具有“水”的品性,柔顺中有刚强。
凤凰网在2015年6月24日载有一篇文章《苦难的抗争:半省沦陷对峙六年后大部陷敌》。其中有关于洛阳的文字:
日军主力第三十七、二十六师团及坦克第三师团,从许昌向西迂回,先后攻占禹县、郏县、襄城、临汝、登封、宝丰、鲁山等县,并于1944年5月7日攻占洛阳南郊龙门高地。5月9日,自郑州沿陇海铁路西犯的日军“菊兵团”攻占巩县,11日占领偃师,迫近洛阳城东。5月12日,由山西渡过黄河的日军第六十九师团攻陷渑池、新安,直逼洛阳城西。至此,日军完成了对洛阳城的南东西三面包围。
5月25日,洛阳城沦陷。
阅读这段文字,每一位中国人应该和我一样,心情悲愤,热血上涌。但静下心来思考,会发现一个问题:从南边过来的日军为何没有从大谷关进入洛阳城?
据考证,日军本想突破大谷关,但因这里的中華儿女英勇善战,几次交战,日军都以丧家之犬般灰溜溜地败退。
《聚落记》记载,1944年,皮定均率部在大谷关抗击日军,偃师、伊川“边区自卫队”在队长马怀珍的带领下,在水泉村与日军多次作战。
日伪军扬言要血洗水泉村的大潭沟,村民送信给偃洛伊边区游击队要求保护。游击队接受请求后研究,利用有利地形,埋伏好队伍,待日伪军进入伏击圈再瓮中捉鳖。
“二十四五月黑头,夜半秋风凉飕飕。游击队埋伏石头后,静等鬼子钻进口袋里头……”一百多敌人鬼鬼祟祟,渐渐进入了伏击圈。队长马怀珍一枪撂倒了手拿小旗的头目。接着,队员们一齐开火,敌人像炸了群的羊扭头乱跑。游击队一边射击一边喊“冲呀!冲呀!”一直把日伪军撵过李家寨……胜利后,战友们用顺 口溜表达自己的胜利心情:一更二更三更半,再添半更明了天。天明啥都能看见,捡枪拾弹真方便……
马怀珍,马寨村附近五龙沟人。当时的偃洛边区抗日政府区长、八路军陇海支队第七连连长。
大谷关的抗战故事多多,大都是我们取得胜利,小日本没有占到便宜。他们总想找到报复的机会,于是,把魔爪伸向了马寨古庙会……
四
我沿着大谷关故道前行。两山对峙,丛林繁茂。万籁俱静,偶尔有山雀的歌唱。我的脚步惊扰了它们的恋情,它们的歌唱也打乱了我的思绪。干脆,什么也不想,抬头看看熟悉的祖师爷庙,回味儿时山门外的秋风;低头瞧瞧脚下的野草,棘棘草上面已经成熟的棘棘,唤起儿时多少的快乐和烦恼……
在一片树林之下,遇到一位牧马人。一匹枣红马在田埂旁悠闲地吃草,牧马人自在地哼着小曲。
“老乡,现在不用马拉车耕地了,你还……”然后我用头指了指旁边的马。老乡明白了我的意思,先是用手指指不远处的跑马场,接着说,这里打造沟域经济,做个骑马的娱乐项目。“来骑马的人还真不少呢!”
“马温顺吧?”老乡坦然地回到:“听话的很。要不,你骑上去试试?”
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良好的文化寓意。说到龙马精神,就会自然想到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说到千里马,就会自然想到人才、能力、有作为……心存对马如此的美好印象,腿就不受约束地走进马身,用手顺着马的脖子感受柔中带刚的鬃毛。
攀谈中,知道牧马人是附近村子的,因为喜欢马,他和马成了朋友。当谈到马寨村时,他说:“马寨人厚道、随和,不知道是祖宗养马,把这种品性传给了马匹,还是马的脾性熏染了人们,也许是互有影响吧。”
真的没有想到,一位牧马人能有如此深邃的思考。在那战争年代,战马犹如战士,在需要的时候,渴饮疆场秋风,饥餐山野霜雪,夏日忍受酷暑蚊虫,春天熬煎粮草不接,但勇往直前的脚步一刻也不会停下……当主人负伤倒地之时,骏马也会如战友一般,想尽一切办法,把主人拖回驻地……
“马寨人,不仅有厚道、随和的柔性,也有刚毅、不服输的血性。”牧马人用顺口溜说出了马寨人的另一种品性,“马寨人老是恶,看见鬼子下北坡。两根老盖儿枪,把住东沟沿。两根老十响,把住西大坡。鬼子干着急,就是没办法……”
我静静地倾听着,太阳隐没于西崖之后,秋风也停止了活动,只听到身边小溪哗哗的流动,只听到枣红马嘴唇与青草的亲吻声。由马寨人的品性,我想到了现在开发马寨这个古村落的孙文东先生。看上去温文尔雅、决定大事时眼睛里的果敢很令我钦佩。此时,眼前的马打个响鼻儿,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突然,脑海里跳出一个闪念:孙先生,不就是一匹马吗?在人生的事业上驰骋的骏马!
心存对马的敬意,我对牧马的老乡说:“老乡,请配合一下,我要骑马。”长鬃飘飘,四蹄生风,迎风飞驰,迅疾如电,带着对马寨人的尊重,带着对孙先生及团队的崇敬,带着河洛儿女的品性,向着我的初心和梦想奔去,“踢踏,踢踏……”
责任编辑 杨 枥
大谷口,馬寨村,朱氏后裔传斯文。
村民和善村风好,集市兴盛惠乡邻。
可恨当年小日本,飞机扫射赶集人。
死伤多达几十人,至今墙上留弹痕。
……
这是我儿时听到的歌谣。马寨村,和我老家一样,南依万安山,北望河洛川。两村相距也就五六公里,但因当时交通不便,听过歌谣,却一直没有走进歌谣中的村子。大谷关客家小镇建设,让我走进了历史文献中的大谷关,品味了卧居关口的马寨村风情。
一
高高的土崖之上,一片错落有致的民居彰显着豫西地区特有的风貌。黄泥墙,大寨门,灰瓦的马鞍房和水泥铺面的平顶房间杂排列,小黄菊、红月季和门前的小菜园点缀着街道的鲜活……“耳底松声风奏乐,窗间竹影月传神”,宋代诗人杨公远的诗句写活了我甜美的童年乡村记忆。
马寨村,朱姓居多,修葺一新的朱家祠堂,见证着族人的喜怒哀乐,记忆着社会的风云变迁。祠堂始建于明末,石头作基,坚硬的石头经过能工巧匠们的手掌,服帖而坚固地各就其位,撑起朱氏家族的尊严和希望;青砖做墙,白石灰勾缝,彰显着朱氏家族的殷实和考究。乡间的祠堂,是中国特有的家族精神栖息地,显示着国人特有的祖宗崇拜信仰。
祠堂的山墙上,石头墙面足有两人多高,之上是大大的青砖。整齐的青砖墙面上,不规则地散落着几个拳头大的窟窿。窟窿或深或浅,有大有小,似眼睛如嘴巴。这些窟窿,是有意为之,还是岁月风雨的侵蚀?看看四周,没有当地的老乡来解答我的疑惑。
脚步在祠堂旁的沟沿边移动,酸枣树上的果实红灯笼似的亮堂着我的心情。几棵皂角树根连着根,父子情深般传承着村子里的故事。
“通幽曲径现珍木,冠大荫浓轻栉风。舍己疾除千百种,而今又在傲苍穹。”古诗写尽了皂角树的品质,冠大荫浓,便于人们乘凉;舍身治病,无私大公。的确,皂角树,昔日的乡村并不少见。在老乡心里,皂角树寄托着乡愁,希冀着家族的开枝散叶。夏天,骄阳似火,大中午妇女们聚集在阴凉的皂角树下,东家长西家短地拉着家常,左右手没有闲着,扎针、用力压、借助针拔,粗细合适的纳底绳“呲——”的一声扬至头顶,把爱一个疙瘩一个疙瘩地定格在做新鞋的底子上。树下的凉爽,不知道成就了多少家的爱情,也不知道纳出的鞋底、做成的新鞋把多少人的辉煌送到了远方……
脚步声打断了我的遐思。一位申姓老者慈祥地和我打招呼。老者已达耄耋之年,当过老师。谈起祠堂墙上的窟窿眼儿,原本有神的目光突然变得暗淡……
农历二月二十五,是马寨古庙会固定的日子。开始春耕的乡民,从十里八乡聚集而来,男人们买些春耕需要的麻绳、箩筐;孩子们牵着大人的手,把玩着糖人、风筝;妇女们围拢在花花绿绿的布摊前,挑选着称意的花色;商贩们扯开嗓子,兜售着自己的商品……皂角树下,凉粉汤诱人的香味锁住了食客的脚步,“哧溜哧溜”的粉条入口的声音成了店家免费的广告,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吃饭的队伍;戏台上,“憨打扮”姜竹美、崔小红等名演员正在戏曲《桃花庵》里倾诉衷肠;街道上,人员流动,熙熙攘攘,二月的暖阳脱掉了许多人身上的棉衣,搭在肩上,夹在腋下……
中午时分,北边的天空突然响起“嗡嗡”的飞机声。刹那间,飞机降低、俯冲,紧接着是机枪“哒哒哒……哒哒哒……”的扫射声。集市上人人惊慌,有的钻在摊位的货架下面,有的跑进旁边的老乡家里,有的躲进了朱家祠堂里……又一架飞机呼啸而来,扔下四颗炸弹……
老人的思绪还在那场浩劫里,脸上透出惊恐的神色,泪水溢满眼眶。那是1945年,老人12岁,轰炸马寨古庙会的是日本鬼子。在这场惨无人道的袭击中,当场死亡20多人,受伤者无法统计。庆幸的是,四颗炸弹没有落在集市上,而是落在了旁边的沟里。当时沟里有水,水在爆炸声中,冲向高空,散落在村寨的土墙上、屋脊上,然后又“哗哗哗”地落下来。那流水声,和着伤亡者家人的哭喊声,凄惨、悲怆……
岁月就如我们的记忆,时间越长,留下的痕迹越少。马寨古庙会的劫难,过去70多年了,这块伤疤,人们都不愿提及,只是有人刻意问起,老人们才倾诉出心中的愤怒。朱家祠堂,似刚强的中国汉子,用胸脯挡住了袭来的子弹,保护了屋里的乡亲,在如胸膛的北山墙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窟窿,见证着日本鬼子杀害无辜百姓的暴行。
二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曹植的《洛神赋》,为洛阳的山川、关隘增添了诸多文学光彩。作家村姑微信问我:“我阅读《洛神赋》,感觉很费解,当年曹植封地山东鄄城,究竟走的是怎么样的一条路线?”我理解她的疑问。“通谷”和“轘辕”同在洛河之阴,是一座山系的两座关隘,怎么能既“越”这个,又“经”那个?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还要再次跨过洛河,到偃师北边的景山上游览一番呢!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做学术研究,正好关注的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曹植又与洛阳有关,他自然成为我重点研究的对象。我的观点是,这是文学创作中的符号学概念,简单说,用这些有名的地理名称,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赋中所说的“通谷”,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大谷”。曹植去许昌应该经过这里。曹植走在这纵深15公里的山谷里,心事重重,无心欣赏西边崔嵬挺拔的万安山主峰,也无意观望东边的焦山,没有留下赞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大谷关天地之造化的诗句,却发出了“大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的感叹。
这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志》有记载,孙坚讨伐董卓,进兵大谷;《隋书·李穆传》有记载,李三王等守通谷,梁睿使张威击破之,擒数千人。西晋未年,“永嘉之乱”爆发,大谷关,留下了多少士族南迁途中的泪水、行囊……
史料记载,大谷关城区域广大,北至现在的韩寨村。马寨,处于关城之内,是军队养马的地方,才有了“马寨”的名称。
岁月匆匆,近代的战乱,大谷关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马寨,自然也是各方常来常往之地。话说抗战时期,共产党地下组织在此活动,有两位同志被国民党抓获。当时的李村镇是洛阳八区办公地,两位同志被送到李村。说来凑巧,在李村区主事的是马寨旁边的孙瑶人。主事者问:“你们是哪里人?”“南边大谷口的。”同志坦诚。主事者沉思了一会,又说:“你们想回家不?”同志点点头。“晚上12点,换岗时,你们可以趁机悄悄离开,但不要回家去,往西边跑……”于是,这两位同志逃离了灾难,后来到了延安。 站在马寨村口,放眼南望,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隐没在山峦之间,旁边的水库波光粼粼,沟壑土崖随着时光的暗淡和明亮,失去棱角变得圆润而敦厚,如一个个靠墙晒太阳的老人。
日月轮回,世事难料。受苦受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与之为敌的人受到惩罚。那位放走两名共产党员的人,原本也在受惩罚之列。他说出了暗中帮助共产党人的故事,但当时没有证据……后来,被救的人回到家乡,证明了那段尘封的往事,才使那位救人者有了清白之身。
人,应该拥有两种本领。一种是本事,一种是本分。做人靠本分,做事靠本事。没有本分,本事不一定走正道。有本分,本事才能更久远。那位救人者,就是本分救了自己。
查看《偃师聚落记》,马寨附近韩寨村词条下有这样一段记载:韩寨人赵群业,曾任国民党部队班长。说抓过两名八路军,拷打后下落不明。以此为由,解放后判刑15年。后来,还是前文说到的那两位共产党人回家乡,给组织证明当时自己的“逃脱”也有赵群业的功劳,才使其又有了自由之身。
三
站在马寨村旁边的山崖上,远望伊河。河水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白光,蜿蜒曲折,时明时暗,如一条丝带飘在河洛大地上。伊水浩荡,生生不息。秋日的微风从耳边掠过,大脑的思绪广阔,由伊河的默默流动,我想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绵延几千年没有中断。究其原因,是中华儿女具有“水”的品性,柔顺中有刚强。
凤凰网在2015年6月24日载有一篇文章《苦难的抗争:半省沦陷对峙六年后大部陷敌》。其中有关于洛阳的文字:
日军主力第三十七、二十六师团及坦克第三师团,从许昌向西迂回,先后攻占禹县、郏县、襄城、临汝、登封、宝丰、鲁山等县,并于1944年5月7日攻占洛阳南郊龙门高地。5月9日,自郑州沿陇海铁路西犯的日军“菊兵团”攻占巩县,11日占领偃师,迫近洛阳城东。5月12日,由山西渡过黄河的日军第六十九师团攻陷渑池、新安,直逼洛阳城西。至此,日军完成了对洛阳城的南东西三面包围。
5月25日,洛阳城沦陷。
阅读这段文字,每一位中国人应该和我一样,心情悲愤,热血上涌。但静下心来思考,会发现一个问题:从南边过来的日军为何没有从大谷关进入洛阳城?
据考证,日军本想突破大谷关,但因这里的中華儿女英勇善战,几次交战,日军都以丧家之犬般灰溜溜地败退。
《聚落记》记载,1944年,皮定均率部在大谷关抗击日军,偃师、伊川“边区自卫队”在队长马怀珍的带领下,在水泉村与日军多次作战。
日伪军扬言要血洗水泉村的大潭沟,村民送信给偃洛伊边区游击队要求保护。游击队接受请求后研究,利用有利地形,埋伏好队伍,待日伪军进入伏击圈再瓮中捉鳖。
“二十四五月黑头,夜半秋风凉飕飕。游击队埋伏石头后,静等鬼子钻进口袋里头……”一百多敌人鬼鬼祟祟,渐渐进入了伏击圈。队长马怀珍一枪撂倒了手拿小旗的头目。接着,队员们一齐开火,敌人像炸了群的羊扭头乱跑。游击队一边射击一边喊“冲呀!冲呀!”一直把日伪军撵过李家寨……胜利后,战友们用顺 口溜表达自己的胜利心情:一更二更三更半,再添半更明了天。天明啥都能看见,捡枪拾弹真方便……
马怀珍,马寨村附近五龙沟人。当时的偃洛边区抗日政府区长、八路军陇海支队第七连连长。
大谷关的抗战故事多多,大都是我们取得胜利,小日本没有占到便宜。他们总想找到报复的机会,于是,把魔爪伸向了马寨古庙会……
四
我沿着大谷关故道前行。两山对峙,丛林繁茂。万籁俱静,偶尔有山雀的歌唱。我的脚步惊扰了它们的恋情,它们的歌唱也打乱了我的思绪。干脆,什么也不想,抬头看看熟悉的祖师爷庙,回味儿时山门外的秋风;低头瞧瞧脚下的野草,棘棘草上面已经成熟的棘棘,唤起儿时多少的快乐和烦恼……
在一片树林之下,遇到一位牧马人。一匹枣红马在田埂旁悠闲地吃草,牧马人自在地哼着小曲。
“老乡,现在不用马拉车耕地了,你还……”然后我用头指了指旁边的马。老乡明白了我的意思,先是用手指指不远处的跑马场,接着说,这里打造沟域经济,做个骑马的娱乐项目。“来骑马的人还真不少呢!”
“马温顺吧?”老乡坦然地回到:“听话的很。要不,你骑上去试试?”
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良好的文化寓意。说到龙马精神,就会自然想到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说到千里马,就会自然想到人才、能力、有作为……心存对马如此的美好印象,腿就不受约束地走进马身,用手顺着马的脖子感受柔中带刚的鬃毛。
攀谈中,知道牧马人是附近村子的,因为喜欢马,他和马成了朋友。当谈到马寨村时,他说:“马寨人厚道、随和,不知道是祖宗养马,把这种品性传给了马匹,还是马的脾性熏染了人们,也许是互有影响吧。”
真的没有想到,一位牧马人能有如此深邃的思考。在那战争年代,战马犹如战士,在需要的时候,渴饮疆场秋风,饥餐山野霜雪,夏日忍受酷暑蚊虫,春天熬煎粮草不接,但勇往直前的脚步一刻也不会停下……当主人负伤倒地之时,骏马也会如战友一般,想尽一切办法,把主人拖回驻地……
“马寨人,不仅有厚道、随和的柔性,也有刚毅、不服输的血性。”牧马人用顺口溜说出了马寨人的另一种品性,“马寨人老是恶,看见鬼子下北坡。两根老盖儿枪,把住东沟沿。两根老十响,把住西大坡。鬼子干着急,就是没办法……”
我静静地倾听着,太阳隐没于西崖之后,秋风也停止了活动,只听到身边小溪哗哗的流动,只听到枣红马嘴唇与青草的亲吻声。由马寨人的品性,我想到了现在开发马寨这个古村落的孙文东先生。看上去温文尔雅、决定大事时眼睛里的果敢很令我钦佩。此时,眼前的马打个响鼻儿,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突然,脑海里跳出一个闪念:孙先生,不就是一匹马吗?在人生的事业上驰骋的骏马!
心存对马的敬意,我对牧马的老乡说:“老乡,请配合一下,我要骑马。”长鬃飘飘,四蹄生风,迎风飞驰,迅疾如电,带着对马寨人的尊重,带着对孙先生及团队的崇敬,带着河洛儿女的品性,向着我的初心和梦想奔去,“踢踏,踢踏……”
责任编辑 杨 枥